灣里村

灣里村

灣里村位於桐鄉縣南端,距崇福鎮6公里。東與騎塘鄉南木村相連,南與肇昌村相鄰,西與莊安村相靠,北與虎哨鄉李家浜一河(北沙渚塘)相隔。境內水陸交通便捷,與杭申公路連線的崇福高橋公路傍村而過。河道縱橫密布,脈絡相通,具有灌溉、水運、泄洪之利。骨幹河道中沙渚塘沿村北東流,馬西港、燕京港與中沙渚塘、南沙渚塘相連線,成為崇福至南日、高橋的水上要道。


概況

灣里村灣里村
灣里村歷史悠久,距今4000年左右已有人類聚居。1986年,桐鄉縣博物館在李家木橋河西發現古文化遺址一處,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5~100厘米,遺址記憶體有陶片玉器等物,據考證屬良渚文化。50年代初屬崇德縣肇昌鄉第6、第7村。1956年為留良鄉第6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10月為留良人民公社肇昌管理區第3大隊。同年11月,崇德、桐鄉兩縣合併後,為桐鄉縣留良人民公社灣里村大隊。1983年為留良鄉灣里村。灣里村因境內河道多彎而得名。有李家木橋蔣家裡落駕木橋錢家村灣里村吳家浜陳家河頭7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李家木橋。1992年,全村有354戶,1415人。以張、錢、沈、李、郭、陸姓氏為多。總面積1.2平方公里,有耕地1351畝,其中水田925畝,旱地426畝(包括桑地388畝)。

農業

灣里村灣里村的葡萄
20世紀40年代,全村近200戶,有23的村民靠租地、打工艱難度日。50年代初,實行土地改革,實現了耕者有其田。1954年戰勝特大水災。爾後,進入合作化時期,1956年開始,改革耕作制度,水田改單季為雙季,冬閒改冬種,兩熟改三熟,替代了沿襲一千多年的一年兩熟複種制;旱地擴大種,建立密集型專業桑園,促進了糧食、蠶繭全面增產。1957年,全村糧食總產量達215481公斤,蠶繭總產量達5300公斤,分別比1949年增產33%和112%。
進入70年代,以生產隊為單位,每年冬、春季節,抽出30~50%勞力投入平整土地、興修水利和改造中、低產田。10年內,共填平土墩、荒埂、廢浜153處,加高低洼田600餘畝,建成旱澇保收良田925畝,建立專業桑園331畝,使糧食、蠶繭產量上了新台階。1979年,全村糧食耕地面積1066畝,複種指數235,總產量929.5噸,糧地畝產872公斤;蠶種飼養張數725張,蠶繭總產量達21400公斤,平均張產30公斤。與此同時,畜牧生產也有較大的發展,生豬全年飼養2305頭,湖羊年終存欄數948頭,家家雞鴨成群。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村黨支部為了適應新的形勢,滿足承包戶的需要,強化村級農業服務體系,除了進一步鞏固70年代建立的良種場外,靠村辦工業積累投向農業的資金44.8萬元,先後組織了機耕、放水、植保3個專業隊和1個綜合服務站。對農戶實行"六統一"服務,即:統一供應良種、統一工廠化育秧、統一作物布局、統一灌溉(一級放水)、統一機耕(一級機耕)、統一治蟲防病。全村現有專業隊人員42人,擁有手扶拖拉機12輛、機動噴霧機18台,水稻工廠化育秧機1台。1992年止,全村建標準化機埠6座,骨幹排灌渠道全長6000餘米,水泥結構的內外河涵洞36個,為糧食和經濟作物全面豐收奠定了基礎。
近幾年來,種植業結構進行了調整,發展杭白菊、專業桑、嫁接桑苗和廣秧等經濟作物225餘畝,建設用地29畝。糧食生產以主攻單產為主。糧地面積調減到752畝,科學種田水平不斷提高,稻麥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稻麥高產模式栽培、配方施肥全面推廣套用。1992年,全村糧食總產量保持681.5噸,糧地畝產906.3公斤,油菜籽總產量32300公斤,蠶繭總產量75600公斤。畜禽生產除了農戶飼養的、鴨、鵝、、羊、等有很大發展外,村里於1992年建起集體牧場,飼養生豬,已投向市場肉豬850頭。
1992年9月,商業部副部長何濟海到灣里村視察供銷服務工作,稱讚村里與供銷社聯營為農服務形式好。

企業

灣里村灣里村貝殼鈕扣
灣里村村級企業起步較遲,農民收入不高。"文化大革命"期間,每個勞動日價值僅0.8元上下。
1976年,村里籌集2萬元,辦起一家小鈕扣廠,5間廠房,設備簡陋,職工62人,主要生產貝殼鈕扣,品種規格50多種,辦廠初期以代客加工半成品為主,效益甚微。1982年後改為自營,效益逐年提高,1992年生產鈕扣700萬粒,產值70萬元,稅利20萬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村黨支部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走出家園,拓寬路子,採取"找銷售路子,借別人腦子,引外地票子"的辦法,從1984年起,辦起了化工鈕扣廠、工業供銷經營部、水泥預製廠、綜合服務部、進口汽車配件部、輕工機械廠、華麗服裝廠、萬里裝飾公司、建築工程隊、汽車修配廠和4家聯營廠(上海制筆化工桐鄉聯營廠、上海桐鄉萬里別針聯營廠、萬里塑膠助劑聯營廠、上海達麗羊毛衫桐鄉聯營廠),共引進資金116.5萬元,聘用上海等地技術管理人員37名。
村里骨幹企業為3家:萬里別針聯營廠,於1989年建廠,共投資81萬元(其中自籌資金13.5萬元),職工105人,主要生產保險別針,產品遠銷東南亞諸國及香港地區。1992年生產保險別針10多萬大籮(每大籮有別針17260枚),年產值120萬元,實現稅利11萬餘元。汽車配件廠,1991年創辦,村自有資金29.2萬元,計有職工64人,效益尚好,1992年全年修理業務產值220.8萬元,實現稅利26萬餘元。上海達麗羊毛衫廠桐鄉聯營廠,於1992年投資建廠,對方投入資金13萬元,村內自籌資金13.5萬元,當年投產。職工97人,擁有針織橫機60台,產品為女式薄型套衫,由對方組織銷往美國。1992年生產羊毛衫31000件,總產值111萬元,稅利共25萬元。
村級企業的發展,使灣里村開始走上初步繁榮之路。1992年全村固定資產470萬元,工業總產值917.6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3%,比1983年上升了45個百分點,創稅利116萬元。人均收入1878元,比1983年增加1478元,增長3.7倍。

文明建設

灣里村灣里村

經濟的發展,推進了兩個文明建設。1986年至1992年,村里累計投入社會福利事業和文化教育事業的資金達45.33萬元。
70年代,村民住宅多數是舊式平房。1982年後,普遍開始建造新住宅,先是二層樓為主,建築結構較為儉樸,以後以三層樓為多,造型美觀,寬暢實用。10年內累計新建住宅2105間,建築面積63120平方米,平均每戶住房面積200平方米。
1985年後,著手道路建設,改造和新築水泥道路全長3.5公里,路旁植樹5400株,綠化帶長2700米。房前屋後植樹5000餘株。為了改善村民飲水條件,1989年,與莊安村共同投資15.3萬元(其中灣里村投資6.9萬元),挖掘深井建造自來水塔一座,使家家戶戶都用上符合衛生標準的自來水。
灣里村的合作醫療制度,始於1971年,近年來不斷完善,1990年每人每年集資5元,治病可報銷20%至60%的醫藥費,特殊困難,則可全部報銷。村里尊老愛幼蔚然成風,1989年,成立了敬老協會,逢年過節,村幹部上門問寒問暖,並發放敬老費和慰問品;給獨生子女投保,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對企業職工和村幹部實行養老保險和人生保險,還為村民辦理家庭財產保險。村里既重視人口計畫生育又加強社會治安,至1992年止,全村連續12年計畫生育符合率達100%,已有20年未發生一起刑事案件。
1989年與莊安村聯合投資15.48萬元(其中灣里村投資7.74萬元),新建標準化完全國小大樓1所,建築面積600平方米,設有6個班級,教師8名,共有學生150餘名。村民的幼兒、國小、國中教育,學費實行全免。學齡兒童國小、國中的入學率均達100%。九年制義務教育已得到全面實施。1991年,建立文化活動中心,內設圖書室、電視錄像室、茶室及文娛活動室。家家戶戶裝有新型的有線廣播音箱。
灣里村的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1985年,灣里村被中共桐鄉縣委、縣人民政府命名為縣級文明村。1986年,被中共嘉興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市級文明村。1990年,被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文明村。村黨支部在領導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中堅強有力,1985年被中共桐鄉縣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1991年被中共嘉興市委授予標兵支部紅旗村稱號。曾被中共浙江省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1991年5月,中共浙江省委副書記王其超來村視察,表揚村的黨建工作。同年6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在中共浙江省委書記李澤民、省長葛洪升陪同下視察灣里村,宋平仔細地聽取了村黨支部書記張煥昌的匯報,詢問黨建工作現狀,並給予肯定。

2、安徽省宿州市墉橋區支河鄉灣里村

概況

灣里村地處支河鄉中部,交通便利。地域面積8.6平方公里,全村共24個村民組,截至2007年,人口4002人,有耕地面積5982畝,農業生產主要以畜禽養殖、優質小麥、大豆為主,工業以板材加工、預製板、運輸為主。2007年人均收入295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4.8萬元。為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結合該村實際,制定了2008—2010年新農村建設規劃。

3、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湖塘鎮灣里村

灣里村位於城區中心,武宜路、花園路、定安中路和廣電路,呈“井”字形架,縱橫貫穿全村,全村總面積1平方公里,總人口2868,總戶數1055戶,17個村民小組。灣里村在全鎮率先建造村級工業園區,稱之為“灣里模式”,截至2005年,村組園區占地200多畝,廠房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依託城區建設的優勢,灣里村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先後完成了“灣里商住樓”“灣里綜合樓”等地塊的改造建設,在發展第三產業中獲得收益。2005年,灣里村實現工業總產值50386萬元,工業銷售完成50228萬元,村級集體收入700多萬元,名列全鎮前茅,全村人均收入達8500元,股民人均分紅928元。2006年,已和常州泰富百貨簽約,合作開發特色主題市場。灣里村十分重視對黨員幹部的思想教育,認真組織開展農村黨員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認真開展《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的實施以及“八榮八恥”宣教活動,抓好“五好文明家庭”的創建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民眾文化體育活動,提高了民眾的凝聚力,戰鬥力。灣里村創建了省級衛生村,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實現衛生長效管理,投資建技防村,安全村等等,為村民落實發放教育獎勵金、養老金、合作醫療保險金等福利待遇,使村民得到真正的實惠。灣里村先後獲得了江蘇省文明村、江蘇省衛生村、常州市安全文明村、常州市雙擁模範單位,常州市婦聯繫統先進集體,常州市人口與計畫生育先進村、武進區農村黨員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村等榮譽稱號,並多次榮獲湖塘鎮雙文明競賽一等獎

4、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岩頭鎮灣里村

基本概況

塆里村坐落在溫州市永嘉縣境內的楠溪江中游,隸屬岩頭鎮,位於岩頭鎮西北面的山腳下,距岩頭2公里。村莊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氣候宜人,環境清幽,村莊兩側有大片的沃野農田,遠處的青山密林和近處的田野、溝渠形成了獨特的田園風光,村內的每個院落處處果樹蔥鬱,一年四季瓜果飄香,生態環境優良。

經濟狀況

塆里村是岩頭鎮的一個小村莊,但卻是省級科技示範村、市級整治合格村。經過多年的技術引進,全村的農副產品生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截至2005年,全村有80%的人都靠種植水果脫貧致富,80%的土地都種上了經濟水果林,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已湧現出了15戶水果專業大戶,成立了葡萄專業合作社,擁有了“塆里葡萄”商標,還成為了永嘉縣較有名氣的“楊梅專業村”和“枇杷專業村”。效益農業的發展也使得村民的收入得到極大的提高,2005年全村年人均收入達到9600多元。

村容村貌

塆里村的經濟得到了極大發展的同時,村容村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農村發展和美化環境的需要,該村因地制宜地對村莊環境進行整治和綠化,為村民創建了一個和諧的居住和生活空間。拆除了露天糞坑和影響村容村貌的簡易棚屋,疏浚了溝渠和水塘。村內新增混凝土路面700米,新建三面光渠道3000米,建成700多平方米的休閒區,添置了供村民休息閒聊的桌椅,設定了健身器材。還新建了一所生態公廁,建立垃圾中轉場,並配備了專職環衛人員,定期清理衛生,形成了抓衛生的長效機制。

5、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桐君街道灣里村

灣里村位於桐廬縣桐君街道西南面,由桐君街道管轄。本村由原先的施家村和灣里村合併而成,截至2007年,總人口2560人,面積20平方公里,均分布在富春江沿岸。合併後的村委辦公室設在康莊大道邊,距桐君街道辦事處6公里。灣里村地勢較好,環境優美,交通便捷。村內以農居為主,有食品加工、服裝針織、五金加工等企業,農業以水果種植、養殖、蔬菜等經濟作物為主

6、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大河鎮灣里村

村情概況

灣里村隸屬於大河鎮大河村委會,屬於半山區。位於大河鎮南邊,距離村委會2公里,距離鎮3公里。國土面積0.43平方公里,海拔1741米,年平均氣溫14.6℃,年降水量110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小麥等農作物。有耕地197畝,其中人均耕地0.55畝;有林地186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截至2008年底,有農戶105戶,鄉村人口325人,其中農業人口341人,勞動力18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40人。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9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72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第二、三產業、畜牧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7畝,其中:地197畝,人均耕地0.55畝,主要種植玉米、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18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6畝,主要種植梨、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60畝,其他面積2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水、通路、通電、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99戶通自來水,有9戶飲用井水,有99戶通電,有6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7%和7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1戶,分別占總數的60%和31%。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柏油路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輛,機車5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1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20畝,有效灌溉率為6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2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4畝。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9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5萬元,占總收入的8%;畜牧業收入45萬元,占總收入的1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0頭,肉牛4頭;第二、三產業收入190萬元,占總收入的62%;工資性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14%。農民人均純收入2572元,農民收入以第二、三產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6人,占勞動力的16%,在省內務工18人,到省外務工10人。

人口衛生

截至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105戶,鄉村人口346人,其中男性180人,女性166人。其中農業人口341人,勞動力130人。該村全是漢族。到2008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93人,參合率90%;享受低保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16戶,占農戶總數的16%。

文化教育

該村國小生就讀到大河鎮塘上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大河鎮第一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公里,距離中學3公里。截至2008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55人,其中國小生80人,中學生75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97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務、財務

7、河北省石家莊市灣里村

鄉村概況

灣里村位於石家莊市,有人口768人,土地面積960畝。該村礦物質資源豐富,建有石英砂廠。該村人均收入僅為300元,村民生活水平有待於進一步的提高。

該村經濟主要是糧食作物種植小麥、玉米,經濟作物種植花生,養殖豬、牛。領導班子由3人組成,政務每季度公開一次。政績:低壓整改;給農民分土地。村中建有國小一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診所兩家,極大的方便了村民就醫。該村荒山面積較大,為充分利用本村土地資源我村計畫大搞荒山開發建個磚廠,一方面為農村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加快副業的發展使村民增收,全面發展農村經濟,讓村民早日過上富裕生活。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