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灣村

泗灣村

泗灣村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沈家門鎮北郊。周圍多山崗,村東、北、西為南山崗和中松崗、尖峰崗、茅草灣崗、大平崗等山崗環繞,村建在沿山腳下4個岙內。村民以林、俞二姓為多。俞姓於明末清初從鎮海移入,在茅草灣崗搭棚居住,至今有300餘年歷史,以做豆腐賣出名。

(圖)泗灣村泗灣村

泗灣村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沈家門鎮北郊,處城鄉結合地段,南臨沈家門鎮新街鬧市區。由戚家灣、外泗灣、里泗灣、陳家塘4個自然村組成。周圍多山崗,村東、北、西為南山崗和中松崗、尖峰崗、茅草灣崗、大平崗等山崗環繞,村建在沿山腳下4個岙內。清雍正年間,灣內設有沈岙巡檢司,故稱司灣。司、泗諧音,20世紀50年代後,異寫為泗灣。村民以林、俞二姓為多。俞姓於明末清初從鎮海移入,在茅草灣崗搭棚居住,至今有300餘年歷史,以做豆腐賣出名。

農業發展

(圖)泗灣村泗灣村收菜種植

村南有清光緒十四年(1858)建造的天豐寺,今為佛教徒活動點。50年代初為沈家門鎮十四、十六、十七、十八村;1954年成立泗灣蔬菜生產合作社;1958年改為泗灣大隊;1985年改稱泗灣村。屬沈家門鎮。1992年,全村432戶、1445人。
50年代前,泗灣歷來是個苦地方,流傳著司灣司灣四個灣,戚家灣到處屍骨亂墳堆,外司灣磨豆腐做小販,里司灣做短工打腳板(挑夫),茅草灣泥潭亂石成沙灘。村民靠打零工,做豆腐度日,曾有豆腐村之稱。50年代後經營農業,種植蔬菜,自產自銷,供應沈家門居民。1954年成立蔬菜生產合作社,全村693畝耕地,其中蔬菜地183畝。後陸續將泗灣畈45畝水稻田、應家灣50畝水稻田改種蔬菜,蔬菜面積增至270餘畝。1958年開始,計畫種菜,每年向沈家門蔬菜市場提供平價蔬菜千餘噸,成為沈家門主要蔬菜基地之一。1985年,蔬菜地由社員承包,實行責任制,產銷直接見面。
泗灣人在種菜中,堅持科學試驗,推廣先進技術。1957年就開始溫床育苗,培植黃瓜帶豆長蒲等早熟品種30多種,1970年培育蘑菇成功。1975年培育高產花菜品種--早慢種、早黃勝種,使花菜在春節、清明節前後供應市場,深受民眾歡迎。70~80年代先後引進崇明大白菜、黑龍江馬鈴薯、台灣絲瓜等花色品種近30種。生產的蔬菜不僅能滿足沈家門及部分海島居民吃菜的需要,從70年代起還每年為當地食品企業提供番茄、金芽菜、梅豆等罐頭加工原料三四百噸。
為發展蔬菜生產需要,70年代後期投資13萬元,在大石門山腰建成蓄水量8萬立方米水庫1座,安裝水管7萬多米,實現灌溉自流化,村民也全部用上自來水。
泗灣村從70年代起,因城鎮建設需要,大批土地被陸續徵用。80年代,泗灣村成為沈家門各單位建職工住宅的基地,已建住宅64幢,加之山坡地停墾還林,村民住房擴展以及在應家灣的50畝菜地轉包給外村等原因,1992年蔬菜面積減至58.7畝。

工業發展

(圖)泗灣村泗灣村村中道路

大批土地被徵用,400餘青壯年勞力招為土地徵用工後,為解決餘下勞力的出路和發展村級經濟,泗灣開始發展村辦企業。80年代初辦網紗廠、農機廠、運輸船、水泥品預製場。1985年又利用城市近郊特點,在交通方便、市面繁華的沈家門鎮街區體育路北端建造天豐樓飯店,建築面積2300平方米,140床位,設有舞廳餐廳、商場等。由於優越的地理條件,年客房利用率達90%以上。年經營收入100餘萬元,創利10多萬元。1991年投資1160萬元,進行擴建。擴建後的天豐樓飯店主樓高7層,面積4420平方米,附屬設施1500平方米,床位增至260個,設中、西餐廳,以三星級標準裝置配套設施,成為普陀區旅館業中的骨幹企業。現在與北京綜合投資公司合作,轉為合營企業,定名京瀋天豐有限公司。
泗灣村以天豐樓飯店為龍頭,先後發展塑膠廠、豆奶廠、動力機械修配廠、水產經營部、漁家樂旅館等企業。企業產值從1985年的42萬元上升到1992年的450萬元。利潤逐年提高,1992年超過20萬元。現有企業職工170多人。農業生產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有85位村民從事經營。

福利事業

(圖)科普活動宣傳欄科普活動宣傳欄

隨著經濟發展,村民的文化娛樂和社會福利事業得到改善。1991年興建200平方米麵積的文化中心,設有兒童園地、文化技術學校、老年棋室、圖書閱覽室、桌球檯球室、錄像舞廳,開展主題為興我泗灣的文藝活動,活躍民眾文化生活。1985年起規定村民有病住院,集體開支醫療費70%。學生讀書從國小到高中,學費由村負擔。按社齡給退休社員發養老金,高的每月60元,組織老年人外出旅遊。逢年過節,村幹部帶禮品上門慰問退休社員。村民亡故,火化費由村負擔。

生活狀況

利用近郊優勢,泗灣村民投入交通運輸、飲食服務、豆類加工、魚貨販賣等行業。1992年,全村總收入1039萬元,集體固定資產總值從1978年的78萬元增加到1500萬元,並有流動資金15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為2149元,比1985年增加1.5倍。村民的住房條件隨著經濟發展大為改善,70年代大部分為低矮平房,80年代末全都蓋起了2-3層樓房,彩電冰櫃洗衣機組合音響等高檔家用電器普及每個家庭,10%家庭已裝上電話;村民在銀行信用社存款達450萬元,平均每戶萬餘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