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村

黃石村

黃石村位於蝦峙島北面,南緊靠青坑山,北臨蝦峙門航道。共630戶,2600人,村民以捕魚為業。有大小鋼質漁船128艘,總馬力3.5萬馬力。2000年,漁業產量14250噸,人均收入4.4萬元。另有村辦製冰廠和船廠等企業,村資產淨值1250萬元,1997年,被評為區級首批文明村,1999年,村黨支部被評為省級先進基層黨組織。同年,對村前21100平方米閒置灘涂作總體規劃,規劃興建新的具現代特色的新漁村。

基本信息

(圖)黃石村黃石村

基本簡介

(圖)黃石村黃石村
黃石村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蝦峙島東部,背靠涼湖崗(海拔205米),面臨寧波北侖港及舟山港國際航道蝦峙門,距沈家門港24公里,由鍊石岙、上黃沙、下黃沙3個自然村組成,以轄村中的黃、石兩字定名黃石村。村民多數姓蔣,少數姓李、陸、陳,相傳在清嘉慶年間從鎮海小港等地遷來。2004年後黃石村的漁船增加到了137艘,其中鋼質漁船達到了128艘,並且裝備了先進的導航、魚探、對講機等設備。小小的黃石村硬是駛出了一支聯合艦隊,2007年漁民勞均收入達到了7.2萬元,而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則達到400萬元,全村總產值達到了1億元。
過去,去島上其他村莊需爬山越嶺。涼湖崗開鑿隧道520米,有簡易公路通往蝦峙島各主要村莊。
黃石村過去被稱為亂石岙不僅僅因為遍地亂石,還因為這裡船隻破爛、人心混亂、班子渙散。後經蔣德訓當了支書時,黃石村除了還清所有債務,還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經濟發展

(圖)蝦峙島蝦峙島
黃石村前的石甏港盛產各種魚蝦,過去在漁汛期間,站在海邊即可捕撈。捕魚工具以小對船和大對船為主,並有拖網船和扳罾作業。1948年,全村有大捕船2隻,大對船32隻,小對船20隻,下海勞力200多人,還從外地僱工100人左右,年產魚近萬擔。當時實行長元制,有實力的漁民租船或買船經營,多數漁民當僱工,吃包袱飯,承受重重剝削,收入低微。
1949年蝦峙島解放後,人民政府號召漁民組織起來,發展生產。1952年底,黃石村組織互助組6個。1954年,春汛六組合一,組成漁業生產合作社。除21戶漁民堅持個體生產外,全村254戶均入社,擁有大小帆船64艘,下海漁民268人,年產魚20896擔。在人民政府扶持下,依靠集體力量,1954~1955年新造大捕船4隻,打洋船1隻。1956年建造第一對機帆船,當年試捕成功,獲產2950擔,全社總產量32416擔,每個勞動力平均收入815元,被評為舟山地區漁業先進單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合作社改為漁業大隊。實行定產量、定勞力、定成本、超產獎,節約成本獎的分配原則,除適當提高分紅外,每年提留一定的公共積累用於發展機帆船,擴大再生產。1962年底,黃石大隊擁有機帆船14對,木帆船1艘,固定資產260萬元,基本上實現生產機帆化。是年產量達57500擔。
從80年代初期起,舟山近海漁場經濟魚類資源衰退,捕撈漁場外移,各生產單位相應發展大噸位、大功率機動漁船,赴東經125度外海域生產,國家原定125度為禁漁線,故又稱線外生產。
1983年撤銷生產大隊,恢復村的建置,貫徹大包乾分配政策,黃石漁業大隊為統一核算單位,分成5個漁業生產合作社,按勞力底分,將21對機帆船實行以船核算。由於核算單位小,投入減少,資金不足,產量下降。1989年底,全村20個生產單位,年產魚77000擔;產值1066萬元;勞均收入2300元。集體負債280萬元,個人倒欠46萬元,部分生產單位無力出洋生產。
1990年,黃石村黨總支與村民經過民主討論,重新把5個合作社合在一起,成立黃石漁業公司,實行公司與生產單位雙層經營體制,堅持勞力、船隻、財務統一管理,公司核算與對船承包結合,推薦技術骨幹與搭配一般勞力結合,公司統一集資與各船自籌資金結合,所獲利潤歸公司與生產單位四六分成。這種經營體制比較符合實際,在3年中,使漁業又恢復發展。期間投資1030萬元,新增小型漁輪4對,大型木質機動漁船2對(均為120噸位,202千瓦功率);同時新建700噸級冷庫1個,船塢1個。1991年,黃石漁業公司被評為普陀區優勝漁業公司。
2000年後全村固定資產達2100萬元;大中型機動漁船49艘,5056噸位;魚產量105080擔,總產值2213.5萬元,勞均收入9013元,生產上了一個新台階。

村莊建設

黃石村人口密集,水源不足,歷來飲用水緊張。1958年以後,先後建水庫1個,坑道水井15處,蓄水量19500立方米,供村民飲用。1990年,全村實現居住樓房化,電視機普及各漁戶。。1953年本村醫生蔣汝成發起,開設黃石診所。1958年擴建為衛生院,2000年後設內科、外科、中醫科婦產科防疫科。衛生院長期堅持上午門診,下午巡診,熱心為漁民治病。1983年以來,蔣汝成先後獲全國先進衛生工作者、浙江省白求恩式醫務工作者、省級勞動模範、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黃石衛生院被評為浙江省文明衛生院。
實現機帆化後,黃石漁業大隊在海洋捕撈創高產中,年年居舟山地區前列,發揮了帶頭示範作用。特別是大隊帶頭老大陳良銀,從事海洋捕魚50年,悉心鑽研捕撈技術,積極培養青年老大,幫助全隊提高產量,體現了漁民的高尚風格。他掌握海洋氣候、潮流變化與魚類洄游規律,注意分析魚情魚發,準確判斷旺發漁場,擅長捕叫魚(大黃魚洄游時有咕咕叫聲)。1958年他所在生產單位首創11236擔高產記錄,1973、1974、1979年又多次超萬擔。1974年4月22日,在長江口漁場一網捕獲大黃魚5000擔,創全國機帆船海洋捕撈對網作業網產最高記錄。1956年他所在漁船率先安裝無線電台,在以後的30餘年海洋捕撈中,每逢找到旺發魚群,及時通報地區、縣漁業生產指揮部,叫其他漁船前往捕撈。當其他漁船涌至時,他卻從魚群密集海區讓出另找魚群,故常年有幾十對、甚至幾百對漁船主動跟隨生產,從而使更多漁船提高產量,他的這種風格為廣大漁民所稱道。在整個舟山漁場,陳良銀被譽為風格老大、紅老大。1959年被評為舟山市勞動模範、浙江省先進生產工作者,1963年出席省勞模大會,1975年起當選第四、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榮獲漁民高級水產技師職稱。

村莊新貌

住宅,漁民新建或重建住宅,多數在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完成,1996年後,僅10戶漁民新建住宅。但有50%左右住戶對室內進行程度不同裝修,重點是仿照城市住宅改造和裝飾廚房間、衛生間。2000年,全村有住宅建築面積10.35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27.5平方米。
道路,1998年修築黃石支路,長1400米,寬4.5~5米,混凝土路面。
碼頭,1996年和1998年,先後投資近千萬元,興建漁船交通兩用碼頭1座,長900米。
海上交通,置80噸位交通船1艘,黃石村與沈家門間每天往返1班。
供水,1995年、2000年,先後投資百萬元,挖掘坑井4口,容積16000立方米,同時建水塔一座,形成簡易供水網路,供水率100%。
供燃氣,2000年,瓶裝石油液化氣普及率100%,村民炊事用柴禾或煤炭已成為歷史。
供電,由大陸供電的蝦峙輸變電站供給。
菜場,1998年,把閒置的影劇院改造成菜場,設30多個攤位。
電話,電話安裝多數在1998~1999年,2000年已有590住戶裝上程控電話,普及率93.65%。
電視,村里出資30餘萬元,安裝閉路電視設施,家家戶戶可收視11套節目。
環境衛生,村里設垃圾箱13隻。垃圾填埋場1處,住戶生活垃圾由2名清潔工清運,做到日產日清。

肇慶行政區劃百科(二)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土地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390多萬,下轄有端州區、鼎湖區和廣寧、德慶、封開、懷集4縣,代管高要、四會2個縣級市,設立了省級的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