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村

行政村或自然村的名稱。在我國,不同的省市地區有同名分布,它們的地理位置不同,文化、經濟、資源分布也不同。

基本信息

黑龍江大興安呼瑪縣金山鄉金山村

金山村原稱“庫口”、“金山口”、“金山鎮”。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黑龍江上游右岸,隸屬呼瑪縣金山鄉管轄,距縣城20公里。清代初期,1727年(清雍正五年),於庫瑪爾河口附近設定庫瑪爾卡倫(哨所),簡稱“庫口”。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俄亂”,黑龍江右岸舊設卡倫均皆被毀。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於裁撤黑龍江副都統改設璦琿兵備道之際,決定在璦琿道管轄區內沿江設定20個卡倫,其中於“庫口”設定呼瑪爾河卡倫,並設呼瑪爾河總卡,總卡官駐“庫口”,統轄上下6卡。呼瑪爾河總卡官西拉布於1910年3月(清宣統二年)抵達“庫卡”任事。並因興隆溝金礦的大力開採,礦工、商民劇增,此地成為金礦出入的重要通道,故又名“金山口”。中華民國成立後,黑龍江省公署鑒於前清擬設呼瑪廳地方,“金廠勃興,衝要繁雜”,1912年6月決定,撤銷呼瑪爾河總卡,於總卡官駐地“金山口”設定呼瑪廳設治局。1914年1月,將呼瑪廳設治局改為呼瑪縣,遂為縣城,改名金山鎮。但據呼瑪縣知事孫繩武呈報,因“庫口東臨大江,西與南北環抱皆山,寬約半里……僅有臨江大街一道,若遇江水暴漲,勢必被淹。商家之在大街設有門面者亦不過八九家”,“若稍繁殖,幾無容足之地”,並且,“庫口全視金廠為轉移,並無農戶”,故“設治以來迄未十分發達”。因此,縣知事於1914年7月呈請“將縣署遷移於下游四十里之古站地方,該處平原大川,便於招墾”,並於同年10月得到大總統批准。1916年,呼瑪縣署正式移駐古站(今呼瑪鎮)。東北淪陷後設金山保。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7年於此設定金山區,1956年設定金山鄉,先後為區、鄉政府駐地。1958年改稱金山人民公社,1966年公社機關移往上游新街基。1992年,金山村有居民26戶,93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村中特寫村中特寫

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特庸鎮金山村

金山村地處鎮政府西南,與鹽城市亭湖區南洋鎮僅一洋之隔,與正在興建的鹽城市東環路僅一村之隔,沿海高速公路縱穿該村,在該村境內就達2.5公里,水陸交通便捷,全村現有六個村民小組,在職村組幹部8人,1003戶農戶,2986個人口,現有耕地面積近4200畝,占地面積近6平方公里,全村主體經濟作物以蠶桑為主達1600畝,棉花近1100畝,副業主體以生豬飼養、蛋禽飼養和露天蔬菜種植為主,全村勞務輸出近千人,境內現有水泥空心氣塊磚廠一家、水泥製品廠一家、棉花收購加工企業一家,2007年實現人均純收入達6910元,人均生活、居住環境寬裕。

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縣九龍鄉金山村

金山村位於景寧縣東北,陳村鄉境內。轄外村、底村、朱嶺頭、墳塆、茶坪、坦頭、茶園等7自然村。130戶,470人,其中畲族2人。耕地面積230畝,林業用地6509畝。經縣人民政府批准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革命老區村。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所前鎮金山村

金山村位於所前鎮中部,困村中有小山丘名金山而得名,由原張家坂、婁家灣、錢群三個行政村合併而成。東至山聯村,南與李家村相鄰,西為信誼村,北與紹興縣楊汛鎮相連。杭金衢高速公路、杭州市南環路縱橫穿越村境,區7路公車直達,水路有西小江四通八達,交通便捷。  

2006年底止,全村農村住戶610戶,其中農業戶共608戶,外來戶2戶。總人口2215人,其中其中農業人口2130人,外來人口85人。劃分為6個村民小組。全村勞動年齡內人口1200人,其中男652人,女548人。勞動力中從事農林牧漁業為主的250人,從事工業為主的510人,從事建築業為主的260人,從事交通運輸業為主的15人,從事商飲業為主的25人,從事其他行業的140人。全村有耕地968畝,其中水田871畝,旱於97畝。耕地中在圍墾地區有175畝。

張家坂村,位於所前鎮中部,東、南、北均為西小江支流,是一個典型的水鄉平原地帶,只有村西北有一小山丘,名陳塢山(又名金山)由外張家坂、里張家坂、仙師殿3個自然村落組成。村莊原住民以張姓為主,地處田坂之中,故名張家坂村,但自元、明以來張姓多有外遷,而由紹興江塘石里王村的王姓村民入贅到此而發族,現全村有40多姓氏,並有“王、吳、杜、李、徐,秦、童、彭、楊、盛”姓氏順序之說。但總人口中仍以王姓占一半多,自明朝以來已傳24世。  

一角一角

 

張家坂村屬地金山山坡二三十米處,經考古發掘,發現浙江省四個第一:第一次在山腰間發現良渚文化遺址,省內僅有的新石器晚期的斗拱陶製配件,省內絕無僅有的一組帶扣文物,一組完整的16枚石質網墜。證明早在4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以漁耕為生。在古代沿山平原為臨浦湖沿岸,地勢低洼,約至唐朝到北宋年間逐漸形成村落,並以打魚為生,古屬山陰天樂鄉。元朝至正年間設都圖,為山陰天樂四十都,明朝後改屬下天樂張漁鄉。民國17年改屬紹興縣第十區一里,民國20年為紹興七都一圖,民國21年為紹興縣第七區張漁鄉,民國24年並為所前西鄉,民國36年併入所前鄉。建國初仍屬紹興縣所前鄉,1950年劃歸蕭山縣,1954年農業合作化時建立友誼低級社,1956年合作化高潮中與婁家灣合併建立金星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中建立臨浦公社所前管理區金星生產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為所前公社金星生產大隊,1981年與婁家灣分開,改稱為張家坂大隊,1984年建立張家坂村民委員會。至2005年5月合併止。

村之北有建於古代的聚龍橋,現已改名為“為民橋”,橋北堍有建於明朝的“先師殿”,古有戲台,頗具規模,現已闢為張家坂村老年活動室。

婁家灣村,位於所前鎮中部金雞山(又名金山)南麓,村中有河流通西小江,經村北金山考古發掘,村址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據歷史地理學家考證,婁家灣村的大部分土地在古代為臨浦湖水域,金雞山是湖中的一個島嶼,約於唐朝至北宋時期淤漲圍墾成眾多村落,現全村由婁家灣、莊裡陳、田家3個自然村組成。村民中婁姓占50%以上,次為田姓和陳姓。婁姓與樓姓都是禹的後裔,公元695年唐初詩人駱賓王女婿樓盛為避難,從義烏攜家遷蕭,至吳越國時,樓盛6世孫樓晉討伐董昌有功,任蕭山黃嶺、岩下、貞女三鎮守使,公元897年樓晉定居樓塔,後分支析居到婁家灣。傳說婁家灣始祖與族中人不睦,討厭有木旁,去木為婁,定居到此發族,均以婁為姓。田姓是從歡潭田氏析居到此,陳姓於南宋從義烏大陳分支到蕭,後析居到此。

婁家灣屬地在古代為臨浦湖沿岸的低洼沼澤之地,婁氏正式在此開始農耕生活在唐朝以後,時屬山陰天樂鄉,元朝設都圖,為山陰天樂四十都,至明代為四十都柳塘鄉,民國17年改屬紹興縣第十區一里,民國20年屬紹興縣七都五圖,民國21年為紹興縣第7區柳塘鄉,民國24年並為所前西鄉,民國36年併入所前鄉。建國初仍為紹興縣所前鄉,1950年劃歸蕭山縣,1954年農業合作化時建立金松、金陸、金星低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與鄰村張家坂等村合建為金星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建立臨浦公社所前管理區金星生產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建立所前公社金星大隊,1981年劃分建立婁家灣大隊,1984年建立村民委員會,至2005年5月合併止。

村中有一處保存完好的江南庭院式住宅群,稱“婁元豐”,始建於1920年,整個建築群由大小99間房屋組成,四周有3米高圍牆,這一長達60米的高牆連體建築,橫臥于田野之中,頗有氣勢,旁依小河。村中尚保留的一些舊民居、河埠等,附近又有金山土谷祠蔡東藩故居等,均為可觀的旅遊資源。

錢群村,位於所前鎮東部,舊地名稱錢家灣,東隔山與紹興縣楊汛鎮相連,南為金雞山,西瀕西小江,北與紹興縣漁臨關上畈村接壤。因村地域處於西小江的拐彎處,又多以錢姓居住,故名。

村民中以錢姓為主,約占80%,其他尚有張、李等姓。據傳,錢姓於明朝萬曆年間從紹興賓舍遷徙到此定居發族。村屬地在古代為臨浦湖北岸,約自唐朝至北宋時期開始形成村落,屬山陰縣,元朝時屬山陰縣四十都,明朝以後稱金錢鄉,到民國17年屬紹興縣第十區一里,民國20年為紹興縣七都五圖,民國21年為紹興縣第7區金錢鄉,民國24年併入所前西鄉,民國36年劃歸所前鄉。建國初仍屬紹興縣所前鄉,1950年10月劃歸蕭山,屬進化區所前鄉。農業合作化時,先建立錢群低級合作社,後與附近數村合併建立信誼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時,屬臨浦公社所前管理區信誼生產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屬所前公社,建立錢群生產大隊,1984年改建為村民委員會,至2005年5月合併止。

村北與紹興毗連的小山崗上有三江延壽寺,成為該村一大景觀

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秀山鎮金山村

金山村委會是通海縣秀山鎮的一個行政村,地處秀山鎮西面,距秀山鎮政府所在地5.5公里,到鄉鎮道路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通海縣城4公里。東面鄰長河村委會,南面鄰321團部隊,西鄰大梨村委會,北面杞麓湖。轄12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554戶,共5284人,其中農業人口總數為5147人,勞動力3581人。

整個村委會國土面積6581畝,海拔1820米,年平均氣溫15.6℃,適合種植蔬菜花卉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683畝,林地666畝,人均耕地0.52畝,共有經濟林果地666畝。全村農民收入以農業收入為主,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16200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67元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霞美鎮金山村

金山村系泉州市、南安市霞美鎮,位於風景秀麗的金雞山邊,東與泉州市鯉城區金浦社區相鄰,距泉州中心區7公里,西與玉田村交界,南與西山村、四甲村交界,距霞美鎮區3公里,北靠泉州市的生命河晉江,對面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九日山”。1965年建造金雞攔河閘把晉江南北兩岸聯接起來,是南北的交通要道。村落面積有1.1平方公里,全村轄3個自然村(麻山、橋頭、崎後),8個村民小組,村民675戶2273人。

金山村駐地村麻山,土地肥沃、平坦,糧食連年豐收,土改時,為與鄰村玉田並列,頌其名為金山。原屬南安一都,民國年度為金浦保,1949年解放初屬杏光鄉。1958年屬杏星社。1961年自立金山大隊,1984年改為金山村,1999年原豐州鎮分拆為豐州、霞美兩鎮,金山村隸屬霞美鎮。

金山村全體幹部、村民在上級黨委、政府及村支部、村委的領導下,努力拚搏,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996年度被南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2001年度被霞美鎮黨委授予“先進基層黨支部”:2002年度被南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合格村”稱號:2003—2005年度被南安市委、市政府授予“人民調解工作先進集體”光榮稱號:2004—2005年度被南安市委、市政府、人民武裝部授予“先進民兵營”:2006年度被南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四五普法先進單位”。

金山村現在主要景觀有新建的報親寺、金山村老人活動中心、青山宮文化活動中心、村民文藝活動中心。組織了五支文藝隊伍(大鼓鈸隊、禮鼓隊、車鼓隊、雜音隊、鼓鈸隊),豐富、活躍、提高廣大村民的文化素質。[1]

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響腸鎮金山村

金山村因缺水而得名,位於響腸鎮北面,轄18個村民組,1890人,總面積3.5平方公里,105國道、六潛高速穿境而過。立足城郊型經濟,發展生態農業,強力引資,先後有創伸公司、星源公司、天賦公司等八家企業落戶。目前正配合響腸鎮打造105國道工業走廓。

金山王氏宗祠、塔兒嶺古道、塔兒嶺茶亭、走馬石拱橋、金龜庵、江奶奶廟等。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碁鎮金山村

石碁鎮金山村工業聚集點位於石碁鎮金山村金山大道南側,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金山村工業聚集點占地408畝,屬村經濟留用地,用地性質為工業,可以採用合作、出租方式開發,初步規劃總建築面積490382平方米,綠地面積81601,建築密度45%,容積率1.8%,綠地率30%。工業聚集點內規劃建33座廠房,2座辦公樓,8座宿舍樓,8座倉庫。金山工業聚集點由廣州市番禺城鎮規劃設計室規劃設計,廠房之間跨度大,廠房空間利用率大,廠區規劃合理,各層均設有辦公用房、衛生間,水、電一應俱全。[2]

吉林省柳河縣柳南鄉金山村

金山村位於柳河縣柳南鄉西北部,村所在地距鄉政府約12公里。全村共有70多戶,300多人口,為自然屯。全村自然資源豐富,林地面積大,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林區內有人參、天麻、五味子等30多種中草藥。並有豐富的野菜和菌類資源,如蕨菜、大葉芹、榛蘑等,絕對綠色無公害。土地肥沃,盛產玉米、大豆、水稻,可常年供應以上農產品,也可以做訂單式的種植、養殖等項目的合作。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金谷鎮金山村

地處金谷鎮政府駐地東北0.8公里處。原與金谷、金東合稱為金谷。1961年析為獨立村,因位於金谷東北面近山,故稱。村委會設在謝厝,轄11個自然村,農耕點湖丘。村民主要為謝、蔡、鄭、郭、曾姓。[3]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八百橋鎮金山村

位於八百橋鎮之南,東與新篁鄉接壤,南與雄洲鎮相鄰,西臨八百大河,北靠馬頭山村。村域面積19.1KM2,耕地面積7772畝,旱地7000畝(包括自然村莊宅基地);園地400畝,主要是茶園,林地4000畝,水面1000畝,自然條件優越。

金山村有黨員160名,黨總支下設6個支部。有65個村民小組,共1792戶,總人口為7l 01人。其中包括金牛水庫移民48戶,人口184人,低保98戶,人口222人。全村總勞動力4089人。其中農業從業人員850人;工業從業人員500人;商業餐飲從業人員110人;運輸從業人員325人;建築從業人員600人;服務從業人員195人,其它從業人員為1599人。

金山村礦產資源豐富,目前有3家駐村企業,5家村辦企業。2007年全村總收入8000萬元,其中:農業收入980元,占總收入的12.25%,非農業收入7020萬元,占總收入的87.75%;非農業收入結構為:工業1000萬元;商業餐飲264萬元;運輸業812萬元;建築業1200萬元;服務業230萬元;其它(包括外出打工3514萬元),村民人均收入8100萬元,名排全鎮前列。

該村基礎設施完善,經過幾年的不斷努力和投入,貫穿全村的主幹道由原來的石子路修成了現在的水泥路,灰色化道路由原來的0公里修到15公里。使全村的道路交通有了明顯的改善,特別是即將興建的“南京東部幹線”和“長春至深圳繞月高速東北段”穿越該村東部和南部,為村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方便,為該村經濟發展提供極為廣闊的平台。完成了全村民用電網的改造,組組都通有有線電視,網際網路線路。衛生醫療條件逐步改善,一半以上組都飲用自來水,各組建有垃圾投放點,村里建有衛生醫療室2個;且建立了公共衛生應急機制、醫療救治和疾病防控制機制,全村95%以上的村民都參加了醫療保險。金山村區域面積大,地理條件好,農田水利配套齊全,糧食旱澇保收,特別盛產優質小麥和富硒大米。金山村班子思想解放,村民熱情好客。

浙江省台州市玉環縣蘆浦鎮金山村

蘆浦鎮金山村位於蘆浦鎮東北部,東、南為包裝產業功能區,西、北為山體,距蘆浦鎮建成區約1.5KM。入村主路寬4-5米,路面為水泥路面,其為金山村與蘆浦鎮建成區聯繫的主要通道。金山村現有農村住戶數249戶,農村人口數752人;耕地面積280.238畝;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為11952.48萬元,其中農業收入為51.18萬元,漁業收入為18.5萬元;農民人均所得9601元,集體經濟總收入39.514萬元。[4]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新林鄉金山村

金山村位於梅溪江上游,交通有便,全村共有104戶,253人,耕地面積159畝(其中水田83畝,旱地76畝),經濟作物面積有茶園23畝,桑園100畝,山林230畝,村主要產業靠蠶桑,基本上每家每戶養蠶。全村共有黨員12人,村兩委班子成員4人。[5]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所前鎮金山村

金山村位於所前鎮中部,困村中有小山丘名金山而得名,由原張家坂、婁家灣、錢群三個行政村合併而成。東至山聯村,南與李家村相鄰,西為信誼村,北與紹興縣楊汛鎮相連。杭金衢高速公路、杭州市南環路縱橫穿越村境,區7路、30路公車直達,水路有西小江四通八達,交通便捷。全村轄農戶608戶,總人口3500人,劃分為6個村民小組。共有耕地968畝,其中水田871畝,旱田97畝。耕地中在圍墾地區有175畝。[6]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石浦鎮金山村

金山村(原名昌國鎮半邊山村),由得天獨厚的半邊山而得村名——半邊山村,位於石浦鎮東首,東海邊,東西山水相映,南北兩沙灘,島嶼奇石鱗比,形態各異,山色迷人,海浪濤濤,是旅遊的好去處,開發前景廣闊。 生產生活之需要,於一九九二年漁村移居至石浦鎮,更名為金山村。全村210戶,698人,黨員21人,鋼質漁輪46對,以海洋捕撈為主業,多種經營為收入,全村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7]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馬站鎮金山村

馬站鎮金山村位於馬站鎮的西向,是馬站鎮區域最高學府馬站高級中學的民在地,南至北興街菜市場,西至十八孔水庫下游。全村現有戶籍人口1175人,常住人口835人,耕地面積650畝,山田面積1200餘畝,是一個以農業為主導,農副產品為輔的農業大村,其中以蘑菇和蔬菜為全村的支柱產業,2700年人均收入達6100元,在馬站鎮內屬於中上水平。

金山村現擁有黨員30人,村兩委任職6人,金山村擁有非常團結的村兩委班子,金山村的發展是我們中國共產黨英明領導下的成果,是市、縣、鎮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關心幫助的結果,是金山村廣大民眾在村兩委的帶領導下,艱苦奮鬥的結果。為了努力實現新農村建設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金山村不等不靠,先後攤販入資金135萬元改善金山村的整體村居面貌

2003年至今,金山村兩委幹部,想民眾之所想,急民眾之所急。金山村兩委首先想到的是關係到民眾日常生活的民生問題,先後投入資金18萬元,進行全村的改水改廁工程,對全村的自來水以及露天糞坑廁所進行集體整治,使金山村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蠅飛蟲長,熏天臭氣的場景已成為歷史。

肇慶行政區劃百科(二)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土地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390多萬,下轄有端州區、鼎湖區和廣寧、德慶、封開、懷集4縣,代管高要、四會2個縣級市,設立了省級的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茂名行政區劃百科(二)

茂名市位於南中國海之濱,地處廣東省西南部,背靠祖國大西南,茂名“三高農業”蓬勃發展,荔枝、香蕉、龍眼等“嶺南佳果”馳名中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