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山村

馬頭山村

馬頭山村位於浙江省臨海市南部,距城區20公里,原名浦口村。離黃岩市城關僅10公里。因有山名馬頭山,知名度比浦口高,遂於1981年改村名為馬頭山。陸路有104國道和縣道紅光線沿境而過,水路有靈江航運,交通甚為便捷。全村以葉、陳、林、蔣四姓為主。清康熙年間(1662-1722),村民蔣懋勛,歷官溫州總兵、浙江提督。同治年間(1862-1874),村民葉紹春曾任台灣總兵。1992年,全村有300戶,1056人。有耕地700畝,其中水田600畝;山林1283畝。1977年早稻畝產超900斤,被台州地區和臨海縣評為先進單位。1991年被臨海市評為計畫生育先進集體。

基本信息

(圖)馬頭山村馬頭山村

風景名勝

馬頭山高約200米,景致優美。山中建有錦雲禪院及涼亭等。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曾游此山,並寫道:樓石山(馬頭山)群峰崢嶸,有大小樓石,內看者為小,外觀者為大,獨特風光。馬頭山腳,有一口清澈見底的水井。該井水清味甜,長年不涸,就是大旱百天,井水仍汨汨如舊。登石級,曲徑而上。望北,有老倌背老安人、雙鷹洞景觀。路南,有胡山洞、獅子盤窩、雙獅醒臥景點。登上百步聳,過馬腰,朝西岩尖方向可欣賞蛤蟆望月、仙女沐浴、仙人擺桌,傳說兩位仙人常在此奕棋。過劍指岩開口,外有蜻蜓拜月,內有龍角直聳。繞曲欄可直登南天門,南天門兩岩對稱,渾然天成。再前進左有石金雞,右有石玉兔,中間有百花娘子洞,洞前有三間樓房,內塑觀音及百花娘子像,岩上鑿有李資深題的海闊天空摩崖石刻。步上望月岩,居高臨下,四周景物盡收眼底,東可望海,碧波萬頃,煙波浩渺;晨可觀日出,暮可見月上;潮汐漲落,帆影點點,自然風光,美不勝收。山頂處,乃是七仙台,傳說是七仙女駕祥雲降落之處。主峰背面有紫雲岩(雞冠岩)和雙柱峰,其地險峻,不易攀登。整個景點錯落有致,引人入勝。
馬脖嶺下有錦雲禪院,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78年集資重建。三間大殿正中塑有胡公像,兩邊各有樓房2間,計7間,朝東南方向。殿前豎有石柱一根,上刻錦雲禪院四字。大殿左邊有求戒石,是當年懷玉禪師為壽鶴弟子剃度處。大殿偏東南,有1988年建的六角亭一座,名為樓石亭。系本村陳啟鳳老人出資新建。石柱刻有山美水美人美,天靈地靈石靈楹聯。1991年在大殿東北面建有樓房3間,中間正座為高4米的釋加牟尼木雕像。
為發展旅遊業,馬頭山村在臨海市政協和鄉人民政府的重視下,1989年在馬頭山上拉起了電線,並在風景點險道處安裝了鐵欄桿,修膳寺院房屋;在馬頭山下設風景旅遊服務部,供應飲食,停放車輛。現遊客越來越多,一個新興的旅遊點正在形成。

農業發展

(圖)外王水庫外王水庫

1949年前,馬頭山村除種有幾畝桔外,其餘土地全部種植水稻。由於水利條件差,常受旱澇災害,每畝田僅收幾百斤稻穀,村民十分貧困。1958年與鄰村合力建造外王水庫,1964年建浦口水閘,1972年建龍角尖水庫水電站,水利條件明顯改善,再加改良土壤和推廣良種,糧食產量有大幅度提高。1972年畝產超2000斤。但由於種植觀念單一,村民雖食可飽,但生活水平仍然很低。
馬頭山村有種桔的傳統。40年代末在浦口地里種植20畝桔,有早桔、本地早、木曼桔柿桔等品種。1952年發展到40畝,1958年又發展了幾十畝。80年代種植觀念發生變化,現柑桔有了很大發展,除在地上種植外,還把柑桔種上山。現有柑桔150多畝,年收入10萬元以上。還在山上種植楊梅、枇杷、桃、葡萄等水果和毛竹
種植觀念改變後,村黨支部、村委會大力支持辦廠和鼓勵村民從事第三產業。在村區辦的國營和集體企業有糧站、桔站、食品站、加油站、採購站、生產站、菌種場、中西藥批發部。聯合體和個體辦的有水泥預製場、農貿綜合市場、機瓦廠、啤酒廠、飲料廠、織帶廠、立體鏡廠、糧食加工廠等等。村民從事第三產業者有到深圳做服裝的,也有從事小買賣的,勞務輸出達36人,年收入約14萬元。

交通狀況

馬頭山人原來聚居在交通不便的浦口外王溪北岸,房子破舊低矮,交通極不方便。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村民窮則思變,決定在靈江、104國道和紅光線縣道的交叉點建立新村。這一地段有1987年建的上下兩座道頭,均為200噸級碼頭,水運可直達椒江市和臨海市城關,橫渡可達湧泉鎮。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於1989年作出了分期分批的移村規劃。至1992年底,已新建樓房373間,且所建樓房都在三層以上。新村有一條十字街,寬各18米,東西一條長250米,南北向的街道還在延伸。80%以上村民已遷至新村,新村寬敞明亮,街道寬闊、平整、美觀。由於新村靠近碼頭,村民勞務輸出急劇增加,黃沙、石子、化肥、百貨等裝卸繁忙。村集體收入達14萬元。
1992年集體投資15萬元,在馬頭山腳建造自來水塔,為新村住宅安裝了自來水。現村民有汽車8輛、拖拉機30輛、機車10輛、電視機250台、錄像機5台、電冰櫃20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