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浦村

下浦村

下浦村位於浙江省臨海市城區南大門,是城南辦事處所在地,隸屬於城關鎮。地處靈江南岸,104國道貫穿其中。1992年,全村有192戶,682人;耕地493畝,山林266畝。工農業總產值2500萬元;人均收入1502元,比1990年翻了近一番。自1987年以來,曾獲臨海市級文明村、尊師重教村等稱號。

基本信息

(圖)下浦村下浦村

下浦村位於浙江省臨海市城區南大門,是城南辦事處所在地,隸屬於城關鎮。地處靈江南岸,104國道貫穿其中。1992年,全村有192戶,682人;耕地493畝,山林266畝。工農業總產值2500萬元;人均收入1502元,比1990年翻了近一番。自1987年以來,曾獲臨海市級文明村、尊師重教村等稱號。

基本信息

下浦村北依靈江,西靠花鼓岩,東瀕江下渚。風光秀麗。花鼓岩,因山上有一巨石臥如花鼓而得名。過靈江大橋拾級而上,有一幽徑直通花鼓岩。山上有一大片平地,稱為山田。村民在此種植蔬菜和穀物,構成山上景致的一大特色。山上綠樹成林,山色蔥綠,是清晨、黃昏散步的好地方。東面的江下渚,由流沙堆積而成,狀如長船,東西長約3里,南北寬約里許,分靈江為南北二港。北港寬而淺,稱大港;南港狹而深,稱小港。兩港似回龍。渚上桔園成片,桃林成行春天桃花開後一片粉紅。故有人稱之為桃花島,是春天郊遊的好去處。
80年代前,下浦村貌和自然風光顯得很不協調。民居大多是破舊、低矮的泥房,少數村民甚至居住在茅草棚里。1985年,開始制定村的建設規劃。至1992年,全村建有三層住宅樓12座113間,幾乎家家搬進了新樓房。村里拿出部分公共積累,新建、擴建街道。村貌換然一新。村里投資7萬元於1992年12月為村民安裝了閉路電視。全村有12家裝有程控電話。80%的戶有電冰櫃、洗衣機、錄像機和機車。此外,1983年投資12.5萬元,建造950平方米校舍。1986年普及了9年制義務教育。城南中學新校舍也已破土動工。

工業發展

(圖)領導會議領導會議

1976年,下浦村創辦第一家集體企業--城南汽車配件廠。80年代後,特別是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講話傳達後,各種工業企業迅速發展。至1992年底,共有企業36家。其中,1992年創辦的13家。屬集體企業的有城郊西服廠、城南汽車修理廠、新春繡品廠等15家。其中,新春繡品廠,主要生產真絲砂洗襯衫,1992年產值達500多萬元,創利稅11.5萬元,是村重點骨幹企業。產品遠銷義大利、西班牙、英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城南汽車修理廠(前身是城南汽車修配廠),主要修理各種類型的汽車,1992年7月承辦上海大眾汽車定點修理,是年產值達235萬元,創稅利16.5萬元,被評為臨海市城關鎮先進企業。
屬個體企業的有汽車配件五金廠等21家。其中,汽車配件五金廠,有固定資產60萬元,主要生產汽車用濾清器。該廠在杭州設有專門市場。城南自力鑄造機械廠,主要為上海工具機廠加工零部件。個體企業一般都是幾戶村民集資辦的。聯戶辦廠成為下浦村個體企業的一大特色。個體企業的發展,將閒散的勞動力組織起來,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同時,為集體提供了公共積累。
下浦村緊靠臨海市城區,發展工業地理位置優越。1992年,中共臨海市城關鎮委、鎮人民政府決定在下浦村創辦工業城。村民立即回響,並從大局出發,根據城鎮建設規劃的需要,有計畫地調整土地和完成大批柑桔的轉移,積極引進人才和資金。首批規劃開發667畝工業用地,一期工程已開發250畝。工業城劃分為重工業區、輕工業區、化工區、外商投資區等4個區。制訂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以吸引投資商前來開發。1992年,工業總產值達2395萬元,創稅利80萬元,比1991年增長94%。汽車配件、服裝、化工等產品,有的已打入國際市場。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95%,是臨海市新興的工業城。工業的發展,拓寬了下浦人的致富思路。下浦人在104國道沿線,開起一家連著一家的飲食店及其他商店,多達40餘家。每當夜幕降臨,下浦燈火通明,為廣大過路者提供方便。幾乎成了不夜城。1992年規劃投資80萬元,興建了占地10畝的鋼鐵市場。

農業發展

下浦村耕地原來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劃分很不合理,農民耕種很不方便,並影響到糧食畝產量的提高。70年代起,村民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先後築起5條機耕路,面積達3000平方米。為適應農業機械化需要,又進行農田平整,基本上改造成長80米、寬25米為一丘。到1978年,實現了農田格子化,從而使下浦村農田耕作發生根本變化。耕田基本採用拖拉機,種麥採用開溝機。種植、收割、開溝,開始向機械化邁進。1992年,雖遭兩次洪災,但糧食產量仍達到320噸,畝產達700公斤。
下浦人在發展工業的同時,也重視農林牧副漁各業的發展。除水稻作物外,還有近百畝果園。特別是柑桔,村里建有柑桔場,種有80畝柑桔,計有6000株,年產量達20萬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