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橋村

浦橋村

浦橋村位於浙江省瑞安市東北,距城區12.3公里。東鄰五林村,西南臨梅頭鄉,西北接埭上村,北連五方村,隸屬場橋鎮。過去因通海的場橋浦穿村而過,在浦上架橋,取名浦橋,因橋名村。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浦橋村是場橋鎮區的中心。據1987年在村北東嶼山出土的新石器時期文物表明,這一帶數千年以前就有人類居住。全村現以林姓為多,計1000多人,據說林姓是800年前從梓岙遷此定居的。

唐代,浦橋村一帶就盛產食鹽。在宋代這裡是賣鹽量為兩浙鹽場之首的雙穗(鹽)場中心。元大德三年(1299)鹽場設司令、司承管勾等官員,明洪武二十年(1393)設鹽課司,主管鹽稅。在浦橋村建鹽廒,儲備食鹽。當時瑞安縣官府辟驛道經東山、汀田至浦橋村東的龜山延伸到永嘉(鹽)場。另一道延伸至仙岩、帆游至永嘉縣(今甌海區)。又有內河西接溫瑞塘河,水陸交通便利。隨著鹽業的發展,明、清時,官府派兵在此置有百夫長,同時招募鹽民,這裡便逐步形成集鎮。

40年代,為解決鹽工子女入學問題,建鹽工子弟國小,配禮堂、教室、操場等設施,是瑞安縣第一所鹽工子弟學校。50年代後,成為鄉中心國小,現為場橋鎮第一國小。由於重教興學,學生勤奮好學,教師辛勤耕耘,培養了不少人才。村民黃樹池4個兒子,其中1個是碩士,2個大專畢業,1箇中專畢業。

浦、橋、亭構成浦橋村美麗的村景。場橋浦,明以前為場橋鄉以西地區通海的排澇河道,明朝築龜山陡門。後因淤積成陸,海岸退縮,河流向東伸延,現全長8.5公里,縱貫全鎮,是附近各鄉鎮灌溉泄洪和交通的主要脈絡。古代在浦橋村段的浦上建有一座弧形石板橋--浦橋,長20米,寬5米。當時名長橋,後又名場橋,西向橋面有一塊長4.68米,寬0.38米的紅條石,被村民視為欣欣向榮的象徵。橋面其他橋板雖已換了多次,唯此紅條石仍鋪在橋面留作永久性紀念。1981年村里投資5萬元,在東向橋頭建了一座造型美觀的望浦亭。亭身共兩層,樓下建有供人們休息的水泥凳,亭樓上是供老年人娛樂聊天的娛樂場。靠河的亭邊栽著梧桐樹和榕樹,老浦、石橋、新亭、綠樹相映成趣。

特色產業

浦橋村民50年代以前以製鹽為主,50-70年代以農為主,以工為輔。80年代發展成為無家不針織,有店皆毛衫的羊毛衫生產和銷售基地。場橋羊毛衫創始人曹乃明於1954年開始經營場橋服裝生產合作社,1969年因服裝生意不景氣,他積極尋找轉向門路,打聽到上海進出口機械公司有一小批橫機的訊息,就千方百計通過溫州針織一廠,從上海進出口機械公司購進橫機,組織全廠24名職工,代瑞安中百公司加工兒童風雪帽和圍巾等產品。不久又通過浙江省第一輕工業公司,從上海織襪四廠購來尼龍下腳料,在浦橋編織低檔尼龍衫。後又與內蒙古毛紡一廠掛鈎。逐漸擴大生產規模。1971年曹乃明辦的尼龍衫廠被列為溫州地區六大出口定點廠之一。1975年在浦橋村建成了瑞安市羊毛衫廠廠房。並相繼派出骨幹到上海針織廠等單位學習技術,不斷提高羊毛衫質量。後被省外貿部門確定為出口羊毛衫重點企業之一,列入上海口岸的出口廠家。到1979年,橫機發展到640台,其中進口機有200台,並建成染色、烘乾、成衣等生產流水線。

1982年在溫州木杓巷服裝商場推出該廠生產的羊毛衫,一舉成為緊俏貨。此後,溫州等地的客商絡繹不絕地來廠訂貨求購,羊毛衫供不應求。於是一些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的職工向廠里提出8小時外再在家生產羊毛衫的要求,廠里就騰出舊橫機供其使用。陶山機械廠聞訊後,大量生產橫機供應浦橋村民。村民親帶親,戚帶戚,鄰居帶鄰舍。家庭織衫業象初綻的報春花,開遍浦橋村,開遍了場橋鎮和梅頭等地。現在浦橋村95%以上的家庭生產羊毛衫,全村擁有橫機2000台,成衣配套機700台,自備發電機100多台。還有3000多名外地人來浦橋村參與羊毛衫生產。浦橋村目前能生產57個花色、40多個品種的羊毛衫。銷往亞洲、歐洲、非洲和(南、北)美洲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哈爾濱、北京、天津、烏魯木齊、南京、上海、青島、海口、杭州等30多個城市有銷售浦橋產的羊毛衫專櫃。其中哈爾濱的奮鬥商場三樓數百個批發攤位全部經銷浦橋產的羊毛衫。浦橋羊毛衫為國家創了大量外匯。1989年分別獲輕工部出口創匯先進企業、輕工部1989年出口創匯銅牌獎、浙江省針織品公司毛衫選樣三等獎。為適應客商需要,浦橋村於1992年投資24萬元,建成擁有270個攤位的浦橋第一羊毛衫市場,每天接待來自全國30多個城市和附近城鎮的客商3000多人。

文化生活

瑞安人用走遍天下,不如莘塍塘下來形容原莘塍、塘下兩個區的富裕情況。浦橋村又是塘下區的佼佼者,是個名副其實的富裕工業村。村區除家家戶戶生產羊毛衫外,還有生產其他產品的市級企業4家、鎮級企業30家。村民普遍過上富裕生活。村民自有資金100萬元以上的11戶,50萬元以上的23戶,10萬元以上的400戶,占總戶數的80%。

浦橋在發展工業的同時,村黨支部、村委會加強農田基本建設,畝產超噸糧。1978年被瑞安縣和溫州市評為糧食生產先進集體。溫州市獎給2輛手扶拖拉機,瑞安縣獎給2艘水泥船。1991年村委會投資14萬元改裝電路,建成用電標準村,實行免費統一機耕和排灌。1992年3月,村投資11萬元修建了一條長1000多米的渠道。為適應土地轉包,又建了5間供外地來的承包者居住的樓房和600平方米的曬場。全村537畝耕地中,已有400畝轉包給外地來的農民耕種,其中一戶農民包了92畝土地。確保了糧食的穩產高產。1992年農業總產值22.4萬元。

同時,抓好公共設施建設。1978年投資50萬元,建成4000平方米的浦橋菜市場,供應附近13個村莊的居民,日接待顧客7000多人。1991年投資7萬元,建成占地1500平方米的木材市場。1987年集資17萬元,鋪設塘梅公路水泥路面。1989年投資24萬元,建成長300米,寬22米的浦新街和長180米,寬24米的浦興街。1992年,擁有1910門電話的場橋郵電中心所在浦橋落成。浦橋村已裝電話100多部,占總戶數的20%。鎮衛生院、供銷社、信用合作聯社都設在浦橋村。村內有公鐵聯運處2處。現在街巷都是水泥路,戶戶用上自來水。公路兩側,五顏六色的高樓大廈,層層疊疊,由路邊一直伸延到河邊,結構形式多樣,內外裝潢華麗。一般每間造價30來萬元。全村有本田牌機車81輛,平均每6戶有1輛。村集體房屋30間,價值90萬元,村有資金350萬元。五保戶和烈軍屬優待金都由村集體支出。投資180萬元,占地1800平方米的村辦公綜合樓已經瑞安市計委批准,正在籌建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