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誼村

信誼村由原西江王、顧家灣、四一房、金雞山四個行政村合併組成,現有村域面積1.23平方公里,東與金山村毗鄰,西至西小江,南至所前老大橋,北至金雞山西小江大橋。屬還將有地區,交通使得杭州南環公路、所前新老集鎮連線公路和即將建成的杭甬運河穿村而過。

基本信息

信誼村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所前鎮信誼村信誼村由原西江王、顧家灣、四一房、金雞山四個行政村合併組成,現有村域面積1.23平方公里,東與金山村毗鄰,西至西小江,南至所前老大橋,北至金雞山西小江大橋。屬還將有地區,交通使得杭州南環公路、所前新老集鎮連線公路和即將建成的杭甬運河穿村而過。2006年底止,全村共住戶610戶,其中農業戶490戶,外來戶120戶。共有人口1882人,其中農村人口1606人,外來人口276人,劃分為4個村民小組。勞動年齡內人口1136人,其中男勞力588人,女勞力548人。勞動力中從事農牧漁業為主的112人,從事工業為主的572人,從事建築運輸業為主的122人,從事交通運輸業為主的23人,從事商業為主的23人,從事其他行業的284人。2006年底止,全村共有耕地1089畝,其中水田980畝,旱地109畝,耕地中在圍墾地區280畝。種植水稻974畝,產糧510噸。產各類蔬菜1225噸。零星茶園59畝,產茶5噸。有花卉苗木地130畝,全村有水面150畝。原金雞山村,村民中以周姓占多數,次為沈姓、金姓、婁姓等,均為附近村莊分支析居到此。該村因村東有座小山丘,其形似雞,故名金雞山,又名金山。據傳說,此山原為春秋時期越王勾踐養雞之處,為正宗越雞的產地。經歷史地理學家考證,金雞山村屬地在古代為臨浦湖,金雞山是湖中一個島嶼,滄桑變遷,自唐朝至宋代金雞山四周逐漸淤漲成陸,並形成了彎彎曲曲的西小江水道。因地處水陸交融之處,土地肥沃,古人稱之為“玉象西伏”之地,故鄰近村莊村民漸聚居於此。北宋前村域屬山陰縣天樂下鄉,元朝時為山陰縣四十都。到民國17年為紹興縣第十區一里,民國20年重繪田畝清冊,屬紹興縣七都五圖,民國21年屬紹興縣第七區金錢鄉,民國24年改屬紹興縣所前西鄉。建國前後屬紹興縣所前鄉。1950年10月劃歸蕭山縣,屬進化區所前鄉。1954年農業合作化時,先建立了新建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合作化高潮中與錢家灣、四一房等村聯合建立信誼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建立臨浦公社所前管理區信誼生產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建立所前公社金雞山大隊,1984年改建為村民委員會。至2005年合併止。原四一房村,四周幾乎均為河流,一派江南水鄉風貌。全村由四一房和舍里周兩個自然村組成。村民中以婁姓占多數,其次為周姓。婁姓系鄰村婁家灣四房中之一房析居本村,故名;周姓系來蘇周村分支析居。四一房村址在古代為臨浦湖沿岸,約於唐代至北宋年間逐漸形成村落,屬山陰縣天樂鄉,元代設都圖,為山陰天樂四十都,至明代為山陰縣四十都金錢鄉,民國17年改屬紹興縣第十區一里,民國20年為紹興縣七都五圖,民國21年為紹興縣第7區金錢鄉,民國24年並為所前西鄉,民國36年併入所前鄉。建國初仍為紹興縣所前鄉,1950年劃歸蕭山縣屬,1954年農業合作化時建立勝利低級農業社,1956年農業合作化高潮中與鄰村合併建立信誼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實現人民公社化,建立臨浦公社所前管理區信誼生產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建立所前公社勝利大隊,1981年改名為四一房大隊,1984年建立村民委員會。至2005年5月合併止。原顧家灣村,位於所前鎮中部水網平原地帶,村民中以顧姓占絕對多數,蕭山顧氏祖籍江蘇常熟,南宋祥興元年(1278)始祖顧炳因戰亂辟居蕭山雲石佛山村,至3世析居顧家溪等地。但據本村顧姓老人口述,本村顧氏系南宋祥興年間,由江蘇常熟楊姓為避戰亂遷徙到此,改姓顧,至今村民中有生者姓顧,亡故後在墓碑上改姓楊之習俗,孰是孰非已無考證。村址在古代除村邊有陳塢山的小山丘外,其他均為湖泊,後逐漸淤漲成陸,自宋以來屬山陰縣天樂下鄉,明朝後屬山陰縣永安鄉。到民國17年屬紹興縣第十區一里,民國20年重繪田畝清冊,改為紹興縣七都五圖,民國21年屬紹興縣永安鄉,民國24年併入所前西鄉,民國36年改屬所前鄉。建國初仍屬紹興縣所前鄉,1950年劃歸蕭山,1954年實行農業合作化,曾建立建化、公益兩個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底與鄰村金雞山、四一房、西江王等合併建立信誼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建立臨浦人民公社所前管理區信誼生產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改為所前人民公社顧家灣大隊,1984年建立村民委員會。至2005年5月合併止。原西江王村,又名胥江王,原以王氏聚居,又瀕西小江,故名。但現以顧姓為多,次為李姓、王姓和金姓等,這與臨近所前老集鎮、商旅往來頻繁有關。其王姓由三泉王村王氏分支析居,顧姓則系附近顧家灣村顧氏為經商而分居到此,李姓為大小塢村李氏分居。相傳該地在古代為鹽販聚居之地,故又有上鹽地和下鹽地的村名。西江王村在古代為臨浦湖,從唐至北宋時尚為清霖湖與周家湖之間的沼澤地帶,後西小江漸成雛形,江道邊漸開墾成村落。但該村正式形成與所前形成集市基本一致,系在明朝弘治以後,先在金雞山設鹽務批驗所,至清代中期遷至所前街鎮,西江王村一帶便成了鹽販的聚居之地,成為所前鹽商和下天樂鄉商業之區的鄰近村莊。明朝以後屬山陰縣永安鄉。到民國17年為紹興縣第十區第一里,民國20年為紹興縣七都五圖,民國21年屬紹興縣第七區永安鄉,民國24年改屬紹興縣所前東鄉,民國36年併入所前鄉。建國初仍屬所前鄉,1950年劃歸蕭山縣,1954年農業合作化,先建立和平、勞動低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與附近數村合併建立信誼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屬臨浦人民公社所前管理區,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建立所前公社西江王大隊,1984年建立村民委員會。至2005年5月合併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