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園村

蕉園村

蕉園村位於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坑口街道,人稱下蕉園,也叫大蕉園,建村已有600多年歷史。全村占地12.6萬平方米,傳統建築2200平方米。由於芭蕉的種植面積很大,故名大蕉園。村內梁姓祖先南宋時來肇慶,其後代為避匪禍於明朝洪武五年(1372)遷至鼎湖山下,後遷至此。村內主要有山主故居、蘇真人祠以及其他民居、小祠堂和書院等古建築。此外,蕉園村位於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坑口街道,人稱下蕉園,也叫大蕉園,建村已有600多年歷史。

基本信息

簡介 

蕉園村分別位於廣東省開平市大沙鎮和肇慶市鼎湖區坑口街道,相同的名字有著相同的姓氏,也許是歷史的淵源,也許是祖輩的願望。

開平市大沙鎮蕉園村

位於大沙墟東北3公里處,是龍門裡、上寧里、興仁里的總稱,謂之蕉園三村,屬蕉園鄉,因龍門裡原址是蕉果園,所以得名為“蕉園村”。據史料記載,1610年,梁月昌開平縣長沙沖澄遷此。該村位處大沙河與沙白河匯合之三角地帶,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經濟發達。現有村民2095人,耕地1689畝。蕉園村歷來重視培養人才。明清兩代,邑庠生至翰林有57名,國學生42名,官居八品修職至翰林院編修者20名;建國後至1985年,共有大專以上畢業生28名,自費留美留日學生3名,中專畢業生21名,稱為“文化之鄉”。全村均為梁姓!

村中一角村中一角

“松山樑公祠”的傳說  

位於下間村的松山私塾。這裡雖然是遍地雜草、破舊敗落,但還能完整地保存著一座古香古色的祠堂,這裡的每一磚每一瓦都滲透著一股濃郁的書香氣,打開禁閉的大門,我們看到牆角上四處都有模糊的浮雕、壁畫。據了解,這些浮雕、壁畫原本是好的,但文革時期被紅衛兵抹塗毀壞了。從館裡面往外看,順著門可以看到遠處有一座大山,這座山的頂部有兩個小山峰,名字就叫“筆架峰”。說起這座峰,村民饒有興趣地向我們介紹:“我們的這座‘松山樑公祠’建在這裡很合適,這裡是塊寶地,風水好,能夠培養出舉人和秀才來,門口正對著山,遠遠看過去山頂上的兩個小山峰就好像毛筆的架子一樣橫放著。”村民說,自從祠堂建成後,那筆架峰才出現的,隨著筆架峰的出現,這裡的文人越來越多了,文化氛圍也越來越濃了。

梁氏家族的兩大舉人

參觀完松山樑公祠往下走,不到2分鐘,就到了梁氏家族的兩大書室:(左)芹芳書室和(右)樂天書室。兩大書室出了兩大舉人,左手邊的是武舉人梁誠波,據村民說,武舉人在跑馬射箭的時候不是直接射的紅心點,而是通過射地上的石頭反射到靶的紅心點上,次次都射中紅心點,射術相當了得,深受村民的折服與愛戴。右手邊的是文舉人梁誠翰,據村民說,文舉人自幼就很喜歡文辭詩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無一不曉。參加科舉考試進而成為舉人,既為自己正身,又為家鄉父老鄉親贏得榮譽。

保留尊師重教的傳統

在蕉園村,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孩子讀國小的時候,學習成績都是普普通通的,一旦到了中學,孩子們的學習成績一下子就“爬頭”了。蕉園村與其它附近的各個村落在學習風氣上有所不同,在蕉園村,歷來都比較重視教育,尊重老師。蕉園村在文化教育方面位列大沙鎮首位,據開平市大沙鎮圖書館的梁館長介紹,作為這一時代的人,他用自己親身的經歷證明當時蕉園村良好的尊師重教的傳統。據了解,1969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在蕉園國小教書,當時學校規定老師平時不準回家,星期天還要被學生看管住。下間村有一位叫梁燦長的家長,有一天中午,他看到兒子梁國光一吃完飯就匆匆往外跑,於是喊住孩子,問出去幹啥,孩子答:看牛去!“去哪裡看?”父親接著問,孩子答:去學校!學校怎么會有牛看呢?孩子回答說:有!梁炳坤!梁燦長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文化大革命期間,人們常常把老師看作牛鬼蛇神,兒子才有這么一說。梁燦長狠狠地打了兒子一記耳光,並認真教導兒子,以後都不能這樣稱呼老師,老師就是老師,不應該把老師叫“牛”,應該尊重老師。

梁澤普的“讀書者來”

梁澤普,小字恩照,號益民,大沙鎮下間村人。父親梁秀常是清末秀才。梁澤普喜愛文辭詩賦,書畫琴棋。在蕉園村松山私塾就讀時,被塾師譽作“過目不忘”才童。1927年,剛滿20歲的他就離鄉背井,涉洋出國闖蕩。於1942年春輾轉回到家鄉,從事抗日救國活動。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的訊息傳來,鶴洲鄉人民聚集鶴洲墟慶祝抗戰勝利,梁澤普以切身的體會,即席潑墨揮毫,為大會撰寫了一副對聯,聯曰:“唳風聲,雞飛狗走,行得鐮鉤老鼠成橋,洲環五國,首列四強,喚醒同胞共守國難。”1946年,梁澤普被推選為本鄉存善學校校長。他把分家所得的80籮地租賣掉,將部分資金投入辦學,改善了辦學條件。他還出資僱請散工,在鶴洲墟郊的荒灘荒丘開墾出10多畝耕地作為學校產業,租給無地少地的農民耕種,以彌補學校經費。為振興家鄉教育,他在學校外牆書寫“讀書者來”四個有一人高的大字,表達他的教育思想。如今,這四個大字已經被風雨沖刷得不見蹤影,但學校依舊在,離村民家就幾步之遙。作為物質實體的存在,學校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裡面只能堆放些許雜草;但作為精神的延續,學校依舊能激發一代代學子發奮學習。

抗日勇士梁茂林

梁茂林,又名修竹,開平第一區鶴洲鄉(今大沙鎮)蕉園村人,出身於富有之家。青年時期,梁茂林在省立法商學院行政專修班學習時,受到進步思想影響,走上抗日救國道路,轉戰五邑,戰績顯著,名揚僑鄉。

現在蕉園管區主要有:大秧坎(蕉園村)、下間村(新、舊村)、虎山村(上、下虎山村)、長江里、上間村(新、舊村)、龍田村。開平有很多古色古香的知名古村落,這些古村落因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被世人銘記。在這些古村落中,尤以蕉園村最看重教育,歷史上培育的人才之多,是其他村難以企及的,蕉園村也由此被譽為開平的“文化之鄉”。近年連續被評為開平市文明村稱號。

肇慶市鼎湖區坑口街道

蕉園村位於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坑口街道,人稱下蕉園,也叫大蕉園,建村已有600多年歷史。全村占地12.6萬平方米,傳統建築2200平方米。由於芭蕉的種植面積很大,故名大蕉園。村內梁姓祖先南宋時來肇慶,其後代為避匪禍於明朝洪武五年(1372)遷至鼎湖山下,後遷至此。村內主要有山主故居、蘇真人祠以及其他民居、小祠堂和書院等古建築。

始建於明代成化六年(1470)的梁氏宗祠,也是鼎湖山山主梁少川的故居。整座宗祠,青磚綠瓦,四環回合,飛檐立柱,主體建築以白石墩大圓木支撐,聳立在天井中朝廷賜建的“績著通州”石牌坊,彰顯的是梁埠為官之政聲。屋檐技精工細的壁畫和灰雕,散發著濃郁的文化氣息。蕉園村還有8座建於明清兩代的古屋和商鋪,6座巷道古牌樓,若干條河卵石砌成的古巷道。它們和梁氏宗祠,遍布村中的古樹,以及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的“不竭泉”龍井,無不讓人感受到蕉園村古風悠長。[1]

清遠行政區劃百科

清遠市是一座年輕而充滿魅力的城市。中國廣東省轄地級市。廣東省地域最大的地級市和廣東省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清遠地級市,同年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

肇慶行政區劃百科(二)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土地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390多萬,下轄有端州區、鼎湖區和廣寧、德慶、封開、懷集4縣,代管高要、四會2個縣級市,設立了省級的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