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塘村[浙江省]

月塘村[浙江省]

仙居縣境內浙江名村有三個,月塘村其中之一,另外有黃梁陳村和鄭橋村。

基本信息

(圖)月塘村浙江省月塘村
摘要

全國有許多個月塘村,這裡只介紹浙江省仙居縣月塘村的情況。

地理位置

位於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城關的東南部,隸屬於福應街道。35省道從村旁通過,盂溪經過村東擦邊向南而過,注入永安溪,永安溪經村南1公里處東流,著名的南峰山、老虎山等園林景區就在村南、村東五六百米處,地理位置兼具鬧中處幽、交通方便、環境宜人的特點。1992年,全村561戶,1862人。共有15姓,以王姓為多,占總人口的69%。

名稱來歷

月塘村建村歷史悠久。相傳在唐上元二年(675),一位王姓的先祖就移居於此,並挖掘一池清泉。後來子孫繁衍,人丁興旺,漸成村落。清泉池不斷擴大,被修成長89米,寬38米的半月形池塘,塘岸植楊柳、香樟等遮蔭樹。塘水清澈見底,綠樹倒影婆娑,常使行人駐足流連。村亦因此以塘得名。

基本簡介

據1992年統計,全村561戶,1862人。共有15姓,以王姓為多,占總人口的69%。至明代,月塘村已是城關鎮內比較繁華的一部分。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村境一巷口即建立天燈(石柱頂端鏤空,內置油燈)為夜間行人照明,為仙居縣歷史上出現的第一盞路燈,至今仍完整保存,成為珍貴的文物。清代將此巷定名為天燈巷,今仍延稱。

經濟發展

(圖)月塘村月塘村
月塘村人多地少,全村僅有耕地726畝,人均不足4分。過去由於只抓糧食,生產單打一,到1978年糧食畝產雖達680公斤,比1949年的310公斤增加近1.20倍,但由於經濟收入少,人口增加較多,生活改善不快。1979年以來,從實際出發,抓住城關鎮市場蔬菜供應緊張的信息,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蔬菜生產,蔬菜基地從無到有,至1992年達120多畝。同時,還重視對耕地以外的1060畝山坡和600畝溪灘水面的開發利用,先後種植柑桔水蜜桃等水果200多畝,杉木林基地12畝,封山、封灘育林1000多畝。
在開發各項產業中,月塘村堅持借智引智,狠抓科技。僅1991年,全村就先後舉辦水稻、果木培訓班4期,150多人次,請專家、科技幹部講授有關知識,並請他們上山、下田實地會診,解決生產中的疑難問題。還派出2名村民去杭州蔬菜研究所接受果菜專業培訓,回來後再向100多位果菜專業人員進行傳授和示範。
抓了科技,實現騰飛。1992年,農業全面增收,村辦企業蓬勃發展,27個企業產值達1000萬元。全村總產值達2010萬元,人均收入達1019元,分別為1978年的5倍和9倍。其中蔬菜收入一項即超過1978年全村總收入的1倍。村級集體積累不斷壯大,用於農業的投入不斷增加。1991年,村里一次撥款7萬元用於改善一片低產田的水利設施,促進糧食的穩產高產。1992年糧食畝產達1086公斤,比1978年提高六成,在糧田因種蔬菜、蓋廠房等減少200多畝的情況下,總產量仍略有增加,基本做到自給。

文化教育

早在清代和民國時期,月塘村就有在每年的清明節按科舉和學歷分饅頭的習俗,鼓勵多讀書。1949年以來,主要由人民政府撥款辦教育,培養人才。隨著經濟的發展,月塘村人認識到知識的重要和人才的不足。
首先是抓好義務教育。村里每年撥款3萬多元,用於發展義務教育。全村原有200多戶農家人均收入不高,子女讀國小和國中有困難,先後有16戶子女因繳不起學費而輟學。村里通過發放救濟金、幫助安排學生課餘勤工儉學和減免學費等辦法,幫助這些村民增加收入,動員他們的子女復學。村民王寅一家4口,本人已60多歲,因缺少勞力,家庭生活有困難,2個子女曾準備輟學。村里幫助他家發展飼養長毛兔,種好蔬菜基地,從而使家庭生活富裕,子女勤耕儉讀,先後都考上了大學。
其次是鼓勵成才。1990年,村里規定:考上中專獎勵300元,大學500元,研究生1000元。1992年,全村考取中專3人,大學2人,研究生2人,留學日本1人。
1992年,全村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在校的中專生9人,大專生14人。兒童入學率和在校中專生、大專生占人口的比例均高於附近各村。

村莊狀況

村里對老弱孤殘者照顧周到。逢年過節,村里主要幹部和老年協會幹部一起,對老弱孤殘者逐戶進行慰問並贈送禮品。一位80多歲的女村民,早年孤寡,生活不能自理。村里專門安排人給予護理。針對村里老人多,身體比較衰弱的情況,村里出資6000元,為全村300多位老人進行一次全面體檢,共開設了心電圖肝功能、透視、血壓等多種體檢項目,使老人深感老有所靠,老無後顧之憂。
1991年10月2日,一場大火燒掉了18戶村民的31間房子,損失慘重。村里主要幹部王煥庭、王均淼帶頭各捐100元,帶動全村幾天內募集起救濟款2.30萬元,捐助給受災村民。全村發揚友愛精神,當即就安排好災民的臨時食宿。在全村的支援幫助下,災後不到半年,1幢三層樓和4幢四層樓拔地而起,18戶災民戶戶都住上寬敞明亮的新房子。
月塘村幫助貧困戶開展開發性生產,使全村共同富裕。1979年以來,全村已有100多戶貧困村民,經過村裡有針對性的幫助解決資金、技術、良種以及辦廠用地等問題,生產自救,由貧致富。黨支部書記王煥庭、村長王均淼千方百計幫助生產和生活尚有困難的村民,同民眾心連心。深受民眾擁戴,被分別推選為浙江省和仙居縣的人民代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