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根村

塘根村

塘根村地處浙江省瑞安市城區東南端城、鄉交接部,呈梯形狀聚落。

基本信息

(圖)塘根村塘根村

塘根村地處浙江省瑞安市城區東南端城、鄉交接部,呈梯形狀聚落。東首緊靠104國道,北瀕溫瑞塘河,飛雲江大橋在其西南約2公里處,是交通便利、商品經濟活躍的城鎮村莊。據《鍾氏宗譜》記載:鍾延俊自北宋康定年間(1040-1041)由焦石遷至隆山下,至今已歷950餘年。傳說元時,築塘沽以防潮水,塘成後,鍾氏四代合族從原住地隆山下的白鹿岩,遷至塘沽邊建村定居,名村為塘根。明嘉靖時(1522~1566)屬清泉鄉十一都,稱塘根莊,1949年稱塘根村,1961年稱塘根大隊,1984年復稱塘根村。現屬城關鎮。1992年全村310戶,1694人,其中農業人口1037人。水田243.62畝,旱地31.3畝,為瑞安市重要的糧食、蔬菜產區。

村莊景色

拱瑞山,位於塘根村東約0.5公里處,座落於溫瑞塘河中。明萬曆初年人工營造,為瑞安市風景名勝之一。地廣不到十方丈,四面臨水,若洲中之小渚。山上樹木參差,有魁星閣聳立於綠蔭掩映之中,每當日麗風輕,紋波不生之際,遙望水中倒影,情趣盎然。登臨魁星閣,憑欄眺望,隆山、萬松山崛起左右;塘河波光粼粼,群山環繞,逶迤起伏,阡陌縱橫,水網交錯,風光如畫。

民間傳說

民間傳說拱瑞山未建前,每當太陽上山,瑞安城內就會發生火警。明萬曆年間(1573~1619)新任縣官說,只要在此建一座小山作為屏障,城內就可避火災之患。遂人工造了此山。但據明林萬梅的《拱瑞山記》載:唐宋以來,發源於集雲山山脈的水源,流經全城,出注東湖,進入塘河後經月井、西洋陡門入海,淤泥隨急流而去,塘河河床一直深廣。但至明洪武(1368~1398)及成化年間(1465~1487),西洋、月井陡門相繼被廢,只剩遠在十里外的新建九里陡門,因流程延長,水流滯緩,泥沙淤塞河床。至隆慶(1567~1572)、萬曆間(1573~1519),逢旱則涸、遇澇即泛,農業歉收。明萬曆六年(1578)秋天,知縣齊柯募工,浚深塘河,斷然閉塞九里陡門,復開西洋陡門,以利泥沙排泄,為避免東去、北來的兩股河水合流形成漩渦妨害舟楫,又在現拱瑞山處用淤泥堆積成山,並在其上種植樹木,修建魁星閣。齊柯命其為拱瑞山。但人們為紀念齊柯功績,也稱此山為齊公山,山前還建有拱瑞堂。

經濟發展

(圖)塘根村塘根村領導視察

1949年前,塘根村有70戶,約300人,僅有自耕地20畝,其餘均為租入土地,即使好年景二季畝產僅500多斤,70%以上的農戶全年只有半年的口糧,時常鬧饑荒。為彌補家用以至維持生計,95%的農戶都備有1支5米多長,1米多寬的小船,從事夜間內河捕魚、撈蝦子,民間曾有塘根漲蝦子網漲破之說。儘管日夜勞作,仍然難以得溫飽,有民謠嘆為:養女不嫁塘根,半夜三更拔門栓,吃年半米,蓋半年被,網桿高於屋,屋中無粒谷。
1949年後,村民人均分到田地1.10畝,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以種水稻、麥、油菜籽番薯等糧食作物為主。60年代末,漁業資源衰退,種菜經濟效益上升,村民紛紛收網種菜,家家戶戶埂前頭都放著二、三隻1米多高的醃菜桶。塘根村田畝雖少,但向來精耕細作,再加水熱條件好,離城近,肥料充足等,所產菜高大粗壯,四季流鮮,如每株芥菜一般都有5斤多重,醃成菜蕻也還有1斤重左右。每年端午節前,溫州城區、梧梃等地的菜販紛紛上門大量批髮菜蕻、菜梗。
80年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促進了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和商品化發展。推廣套用現代化農業新技術,注重農田水利建設。近年來,已建造機埠3座,購置抽水船3隻,鋪築農田機耕路700米,架設農用電線3公里,修築三面光渠道1000多米,拱瑞山、新橋頭的糧田實現機電排灌,旱澇保收。1991、1992年糧食畝產連續兩年超噸糧,1992年糧食總產量24.77萬公斤,畝產1006公斤,分別比1978年增加20%和32.10%,完成國家糧食定購任務4萬公斤。瓜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日益擴大,並逐步集約化,向善於種植者集中。1992年全村承包40畝以上的種菜大戶10多戶,戶均收入5萬多元。種菜大戶還承接了鄰村200多畝閒田。1992年一季度產蔬菜160萬公斤,畝產4000公斤,產量居瑞安市第二位。全年從事種植的農民淨收入100.54萬元,人均1920元。有4人承包200餘畝的淡水魚養殖場,主要品種有鯉、鱅、草魚等5種,年產值18萬元。
隨著104國道線的開拓和改革開放政策的落實,塘根人先後辦起了家庭工廠,現已發展到80餘家,從業人員700多人,主要從事電器開關、整流器的生產以及花崗岩、塑膠機械、服裝等加工,產品連年翻新,產值逐年上升,企業化農民家庭年人均收入近5000元。30多人從事運輸業,擁有各種車輛30多輛。50多人從事建築業。外出廣州、深圳、北京、湖南、武漢等地經營布料、服裝、塑膠製品、絨等也不乏其人。
個體經濟迅速發展,村集體經濟也不斷壯大。1990年村開闢占地10畝的塘根停車場,有倉庫1000平方米,日載貨200噸,停靠車輛80多輛,從業30多人,年收入40多萬元。1991年投資50萬元建成1幢四層樓房,設有城東旅館、村辦公用房及出租店面。1992年全村勞動力中專業或兼業從事農業生產的占36.50%,參加市、鄉、個體工業的占43%,其他副業20.50%。全村工農業總產值34.54萬元,人均收入2039元,為1978年的3.20倍。

村莊狀況

1949年前,塘根村僅有4條寬1米的石路。自70年代後期開始,村民自籌資金有規劃地改建和拓寬街道,現村中有塘河南路、塘中新路、環河路、興龍路、石坦巷、根壇街等街巷弄14條,均為混凝土路面,其中寬4米的5條計長3000多米,6米以上3條長300多米,最寬為16米長100多米。1992年投資15萬元給每戶裝上自來水,投資35萬元增加變壓器容量。村集體出資為村民投保女兒戶養老金、家庭財產、意外事故、獨生子女養老金、村幹部養老金等保險,人均保險費達400多元。三年來村連續給70~80歲的老人發放養老補助金,1992年發放1萬多元,60多位老人受益。
1949年前,全村僅22幢96間屋,其二層樓僅2幢。現全村95%以上的戶蓋起了新樓房,人均居住面積約30平方米,其中五層33間,四層50間,三層52間,地鋪水磨石,牆飾三合板噴塑膠,家用電器齊全,家俱新潮。50多戶已安裝私人電話,村中還設有青年、老人、婦女、黨員活動室及會議室。
10年來,塘根村連續被評為瑞安市計畫生育先進單位和計畫生育合格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