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塘

黃土塘

黃土塘位於無錫市東北部,處於與江陰、張家港、常熟相毗鄰的位置。古稱“黃土盪”,後逐漸演變而為“黃土塘”。據《無錫縣誌》記載,民國24年(1935年)1月,曾在黃土塘出土南北朝宋孝武帝時的瓷碗6隻。說明早在1580多年前,先民就在這裡生活了。

黃土塘的歷史沿革和發展

黃土塘古街黃土塘古街

1500多年來,黃土塘從唐、開始就一直以鄉的形式存在,至明朝開始為鎮。從清代中期開始,這裡已是人丁興旺,商賈雲集,手工業製造發達,商品經濟繁榮。到民國初年,達到鼎盛階段,成為錫北地區的商業重鎮、貨物集散地,被譽為“錫北明珠”。
唐朝時無錫全縣共設定26個鄉,黃土塘稱宅仁鄉,區域範圍內有500戶左右的人家。東與懷仁鄉接壤,南與上福鄉、梅里鄉相連,西與膠山鄉相鄰,北與江陰州(現江陰市)接界。
元朝時黃土塘改稱光宅鄉。明朝初期,黃土塘恢復原鄉名,仍稱宅仁鄉,統3個都30個保,轄區實有戶口750戶左右。以上建置一直沿襲到明朝萬曆皇帝時期。
明萬曆(1573-1619年)時期,無錫縣劃分為430個鄉,111個鎮。黃土塘始稱鎮。明萬曆八年(1580年)將無錫縣22個鄉撤併為13個區。宅仁鄉與懷仁鄉等合併為懷仁區。區分上、下扇。黃土塘鎮屬懷仁區上扇。
清朝沿襲明朝體制。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黃土塘所在的懷仁區上扇隸屬金匱縣。這種建置一直保持到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光緒帝時規定:凡人口滿5萬的可稱市,不滿5萬的稱鄉。黃土塘鎮所屬懷仁區上扇改稱懷上市。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後,民國元年(1912年)無錫、金匱兩縣合併,復稱無錫縣。1929年,當時的國民政府將17市、鄉改稱為17個區,以序數作為區名。黃土塘所在的懷上市改稱無錫縣第七區,區公署設在張涇橋。1934年6月,國民政府又將無錫全縣17個區合併為10個區, 110個鎮合併為78個,442個鄉合併為121個。第七區改稱為第六區,區公署仍設在張涇橋下轄7鎮8鄉,黃土塘屬7鎮之一。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無錫淪陷。在日偽統治下,無錫縣區域劃分曾有大幅度的更改,但黃土塘始終是作為鎮的編制存在,直至1945年9月抗戰勝利。
1945年11月,國民黨無錫縣政府決定將全縣的區域編制仍恢復為抗戰前10個行政區,區名改為所在地的名稱。全縣劃為80個鎮,121個鄉,第六區改為張涇橋區,下轄9鎮6鄉,黃土塘屬9鎮之一。1948年1月,國民黨政府裁區設署,合併鄉鎮。無錫全縣劃分為五個區署,六個指導區及一個自治實驗鄉(玉祁),共轄57鎮,17鄉。張涇區署轄6個鎮,其中黃土塘屬懷三鎮,轄黃土塘、下莊、寨門3鄉28保。
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析無錫城區為無錫市,農村為無錫縣。縣人民政府將全縣劃分為15個區,165個鄉鎮,黃土塘隸屬蠡氵國區。
1956年成立蘇州專員公署,無錫縣劃歸蘇州專署領導。當年4月19日全縣重新劃分為7區67鄉。黃土塘改為鄉編制,隸屬於張涇區。1957年10月1日全縣合併為5區36鄉,黃土塘鄉被撤銷併入東湖塘鄉。
1958年7月14日,實施市管縣。無錫縣劃歸無錫市領導,各鄉成立人民公社,於當年9月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黃土塘屬於東湖塘人民公社,稱東聯大隊。1983年4月24日,全縣36個鄉鎮完成體制改革,10月上旬,全縣村級完成體制改革,東聯大隊改成黃土塘村民委員會。
1995年8月18日,撤無錫縣成立錫山市。2000年12月2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錫山市,設立錫山區、惠山區。黃土塘屬錫山區東湖塘鎮管轄。後錫山區又撤併東湖塘、港下兩鎮為“東港鎮”。 2001年,原東聯村、西聯村、張巷村、壩里橋村4個村合併,合併後的村名稱為黃土塘村,村委會駐地黃土塘。
追溯古鎮黃土塘1500多年的漫長發展史,可謂歷史底蘊豐厚,人文景觀豐富,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鎮。

黃土塘的地理資源

黃土塘地處 “錫、澄、虞”三縣交界的水澤之鄉,地勢低洼,地形複雜,多“塘、圩、河、潭、浜”,以東青河為主線,四周地名就有 “雙涇圩、南圩、北圩、小莊圩、蒲田圩、南浜河、北浜河、小雙涇、大雙涇、菱涇河、雷婆河、大黃泥潭、小黃泥潭、鶴莊浜、網船浜、迎福橋、晃山橋、壩里橋、黃泥橋”等等。“黃土塘”古名亦為“黃土盪”。即多水的“盪”,在漫長悠久的歷史發展和社會演變中,它又逐漸形成今天有“土”之“塘”。在沒有現代化公路運輸、交通欠發達的農耕社會,舟楫就是人們與外界溝通的主要交通工具。黃土塘的早期先民,看中的就是東青河延伸進來的一條河浜,還有周邊密如蛛網的河汊水脈,外可暢達無錫,貫通滬、寧、杭各大城市,依憑大運河的優勢,也可通行全國;內仗東青河豐富的水域資源,既可滋養灌溉農田,保障一年稻、麥兩熟豐收無虞,又可盛產魚、蝦、蚌蜆而豐富人們的飲食。黃土塘是名副其實的江南魚米之鄉。
黃土塘古鎮的形成和發展,與東青河賦予的自然資源息息相關,我們的先輩充分利用天然的地理優勢和區域環境優勢,傍河而居,臨河興鎮,經過“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勤勞艱辛的開拓,終使這裡成為田土肥沃、商貿繁榮、經濟發達、社會穩定、富裕和諧、物阜民康的一方樂土。

舊時繁榮的黃土塘老街

黃土塘老街黃土塘老街
歷史上的黃土塘老街,經過近千年的發展,到明、清時期已經形成較大的規模。清末民初為商業發展成熟期,抗戰前後仍有所發展繁榮 ,解放後至今則更加興旺發達。
清末民初,在黃土塘那短短的500多米俗稱“棒頭街” 的一條老街上,竟集中了100多家商號店鋪和學校,房屋建築鱗次櫛比,商賈小販摩肩接踵。
20世紀三十年代,早在民國26年(1937年)之前,常州威墅堰火力發電廠用6.5棵紫銅線輸電,從無錫通往黃土塘市鎮,一到晚上,古鎮就燈火通明,進一步促進了黃土塘商業的繁榮。逢上集市,河浜里更是停滿了南來北往的船隻,碼頭上裝卸貨物的搬運工忙忙碌碌,車水馬龍,人流如潮,熱鬧非凡,把一條街巷塞得水泄不通。
抗日戰爭爆發後,黃土塘一度淪陷,供電中斷。後來,由黃土塘商業同仁發起,由晃山橋米廠發電送往街上,專供商店使用。古鎮又恢復了昔日貨物富足、商貿繁華、人流如織的熱鬧景象。
繁華時期的古鎮黃土塘,木行、米行、繭行、百貨店、綢緞莊、布匹店,藥材店、山貨行、南貨鋪、肉店、魚達頭,飯館、酒樓、書場、照相館、茶座、銀匠店、理髮店、浴室、混堂、老虎灶、大餅攤等商鋪作坊一應俱全,涵蓋了商教文娛及衣食住行等五行百業的全部項目。
米行、糧店。無錫解放前是全國四大米市之一,米行、糧店也是黃土塘最主要的商業。黃土塘地區糧食作物以種植麥稻為主。除了旱田和荒崗種桑養蠶、種植蔬菜、豆類等經濟作物外,水稻田基本上種稻麥兩熟,大部份農民留下全年口糧外,都要出售給鎮上的米行或糧店。據不完全統計,鎮上米行、糧店共有33家。
鎮上較有名氣的糧行有:立大米行(股份制企業),店主唐仲康、唐叔康、蔣艮生、蔣傑元等;合大糧行,店主姚鴻彬;瑞豐糧行,店主陸萊寶;達來糧行,店主袁達三、蔣來寶;大陸糧行,店主姚公望、姚祖望;協大糧行,店裡夏日新;益大糧行,店主蔣榮軒。除此以外,徐培榮、陳文俊、周育才、周喜生、徐耀德、巫少朴、包金仁、蔣仁賽、周祖德、姚士進等經營個體糧店,擺米攤(米達頭),也經營米糠,店中放只圓匾,上面放只木圓斗,進出賺些佣金。解放後,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隨著糧食逐步實施國營,私人米行逐漸停業解散,退出了歷史舞台。
南貨業。南貨業,包括南、北貨,兼迷信品行業,其實是雜貨鋪。其經營的品種較多,有油、糖、醬油、肥皂、火油、火柴、香菸、茶葉、黃煙、潮煙、水菸、草紙、鐵釘、苧麻(白蔴)、鞭炮、文化用品、紙張及各種迷信品如錫箔、連箔,還有和尚、道士用的賬目等等。
黃土塘街上南貨店有大有小,大的二開間門面,例如鎮上最老的店,名叫“大有恆”的老闆姓華,是河塘橋人,後來該店盤給北村頭孫加生經營,時隔數年後又轉給嚴耕樂、嚴林增、胡金林等股份制經營。馮協茂也是老店,店址在中街,二開間門面,店主叫馮晉福。協茂東,店主馮希塘,曾做過黃土塘國小的校長。馮家兩店信譽好,生意興隆,也是小鎮上南貨業的龍頭老大。周順昌南貨店生意也很興隆。公協興南貨店,店主李學林,開設在中街,還兼營染青店。姚恆茂,店主姚熊飛,二開間門面,開設在東街東新樓登雲樓書場對面,後來給兒子姚化龍經營。源茂怡,店主徐喜彬,店址在中街,二開間門面。徐興昌南貨店,店主徐祖根,開設在西街西新樓對面,二開間門面。協興慎南貨店,店主浦仁根。源茂德,店主徐貴德。虞寶年、孫利生等開設的南貨店,雖然僅一間門面但信譽較好,貨源足,亦經營有方。
解放後,鄉鎮成立供銷社,主要商品都實行計畫供應。
酒店業(兼糟坊)。黃土塘先後開辦有8家酒店。最老的一家酒店,叫嚴義生酒店,開在中街,二開間門面,店主是寨門人。該店後來轉給學徒周加六經營,店名改為“義生和祿記”。周加六在家中自己釀老白酒,又吊白酒,即燒酒,還常年供應紹興黃酒。馮希逐酒店也雇用夥計和學徒,家裡有很大的糟坊,自己釀酒。馮希逐老闆也會燒菜,例如大蒜頭燒黃膳、紅燒豬腸等,陣陣菜香吸引街上的行人情不自禁地進店沽酒吃。姚文全酒店開設在東街,一間店面,裡面兩間。姚文生酒店,開設在西街,姚家兄弟倆都會燒出可口的搭酒菜。姚記生酒店,開在東街,由夥計姚惠泉燒制搭酒菜。嚴親南酒店,開設在中街。還有姚榮祖、鈕文桂等酒店開在東街。這些酒店從早到晚,吃客盈門,生意興隆。
綢布業(亦稱京貨店)。偉大綢布店,股份制企業,開設在西新樓下面,負責人嚴錫祺是寨門人,生意興隆,但開業後不久就遷到無錫市吉祥橋去了。大來綢布店,合資企業,開設在西街銀匠店弄堂口,經理姚水邨,開設時間也不長,歇業後姚水邨改行做糧行生意。大華綢布店,店主周蘭生,妻子蔣金娣,是一家夫妻老婆店。競新綢布店,店主陸晉德,妻子華蘭娣,亦是夫妻老婆店,兼辦郵政代辦所。勤華綢布店,店主周君儒。大昌綢布店,店主嚴浩昌。這些布店解放後都因生意清淡而歇業。
木行。經營木行一般要有雄厚的實力和資金。民國時期至解放初,小鎮上有3家木行:蔣萬隆木行,開設在新街;徐源茂木行,開設在原國小河對面,店主徐伯森;蔣良生木行,股份制,與徐少卿、姚梅和、周一鳴等合股經營,開設在西街徐少卿家靠大河,河中打樁,上面搭一個木房作辦公室。
360行最後一個行當是棺材店。黃土塘小鎮在未實施火葬之前,歷代均用棺材土葬。此行當都是由木行兼營。
茶館書場業。街上有茶館店(包括書場在內)有7~8家。東新樓(又叫登雲樓)茶館店,設在東街中心,生意興旺。店主岳小寶,兼營書場,兒子岳南平相幫經營。西街樓茶社書場,店主周杏根,常年請蘇州光裕社名家來演出。鳳園書場,店主薛二寶。遙廳書場開設在吳家遙廳,店主陳文龍妻子,兒子陳德生、義子孫洪賢相幫經營。東來園書場,開設在東街蔣廳,店主姚金祥。還有開設在中街的近水軒茶社、秀姐茶社、姚二相茶社等,屬早上茶市。
藥材行業。天和堂藥材店,店主六耀章;泰和堂藥材店,店主虞大昕;濟春堂藥材店,店主顧晉元。附近鄉鎮、農村的中醫師定期來上述藥店應診看病,開出藥方就在該店配藥。
飯店業。鎮上有張杏仁飯店,兒子張雲岐、張祖岐相幫經營。吳南生飯店,雇用姚惠金相幫經營。侯和根飯店,雇用徐祖艮, “黃土塘脆膳”是這個店的招牌菜餚。還有秦阿二點心店、曹小龍點心店,各有特色,所制湯糰、白宰雞等在當地頗有名氣。
茶食店。德泰隆茶食店,店主姚老闆,從鎮江遷到黃土塘西街,兼有作坊,常年雇用茶食師傅3~4人,主要生產中秋月餅、麻田酥、水桃酥、酥糖、重陽糕等常年或季節性糕點。吳榮嘉茶食店,兒子吳士章相幫經營,家中也常年生產糕點。時味軒茶食店,店主姚文金,在後巷路四進(大)頭也有作坊,店開在中街,後全家搬到無錫北新橋開店。另有洪春茶食店,是爿夫妻老婆店。
魚行。喬大魚行,店主喬德榮,開設在中街。虞松加,在喬大魚行斜對面。蔣源順魚達頭,店主蔣掌泉。蔣順興魚達頭,店主蔣惠泉。也有的魚行搞長途販運外地的黃魚,特別是鹹黃魚,很受當地百姓的歡迎。在芒種前後,魚行有鮮黃魚、鰣魚切成段頭供應,也供應海絲、蚌蜆等。到了蟹市時,則專門供應大閘蟹。
到年底各魚行放上大菱桶,養著鮮活的大鰱魚和青、草魚等供應給鄉民。
生麵店。最老的一家名叫光川生麵店,開設在西街梢,跳面是該店特色經營,兼營大餅油條。姚和生麵店,家有磨坊,自己磨麵粉,再搖成面出售。鮑永隆生麵店,家裡也有磨坊,這爿生麵店也有一大特色,在冬天可在場上生產扯麵。另外周惠春生麵店家裡也有磨坊。
大餅油條店。鎮上有三家:光川大餅油條店;姚二相大餅油條店,兒子姚士元相幫經營;姚騰明大餅油條店,兒子姚榮德相幫經營,店裡製作的黃土塘特產——黃燒餅,色黃甜而不膩,香甜可口,這是他店裡的一大特色。
豆腐店。最早的豆腐店名叫阿昌豆腐店,兒子陳浩興相幫經營。虞岳輝豆腐店,是一家夫妻老婆店,開設在西街。蔣進岐豆腐店,開設在東街。另有陸得桂豆腐店和周惠春(小惠春)豆腐店共5家。周惠春豆腐店(又叫小惠春豆腐店)開設在街東。店內養了一頭騾子,用石磨磨豆漿,有柒石缸4~5隻,可供泡黃豆、扯豆漿、放清水和放豆渣之用。還有榨床,雙鍋大作灶裝有接口。另有大石磨,可磨麵粉;還養了一頭黃牛,室內牆角處裝有大粉箱(叫粉池),是一種古老的篩麥粉的大型工具。
香、西瓜行。黃土塘著名土特產有黃金香瓜和西瓜。西街香西瓜行最早為周沅興所開,兒子周杏根、周杏全協助經營。這是季節性的行業,農民們隔夜在田間採集香瓜、西瓜,用筒藍裝滿肩挑到瓜行過秤,按單價算好錢,開好小票,再將瓜挑送到瓜販子船上驗收,然後到瓜行結算取款。
皮匠店。先有湯大寶、湯父寶兄弟倆開設的皮匠店,後來又有朱杏生、吳寶修、湯根林、湯銀寶等開辦了皮匠店。說是皮匠店,實際是皮匠攤頭,他們一般上市設攤,下午挑擔串村走巷幫民眾修鞋上鞋子。
銅錫匠店。曹國昌開設的曹新昌銅錫匠店很有名氣,他澆鑄的銅錫器享有盛名,如蠟釺、香爐、爐釺、湯婆子等等,兼營銅製品,如腳爐、銅香爐、手爐(冬天烤火用的),銅錫器應有盡有。所有銅錫器具質量上乘,十分搶手。他的店堂兼做作坊。曹國昌曾當過黃土塘商會會長。還有一個銅匠師傅住在荷花池頭,上午在街上設攤,下午串鄉走巷修理銅錫器。
蠶繭行業。晃山橋開設的源袷繭行,為股份制企業,老闆有李學林、周文華、周加六等。還有一家是河塘橋華孟寅過來開設的繭行,後來交給兒子開辦。晃山橋一家繭行後來喬遷到鎮上新街上開設,繭行裡面都砌有烘灶。繭行除收了繭運到無錫、常熟、上海等地銷售外,當時李石莊還擔任英商怡和洋行在無錫東北鄉地區收繭的總代理,直接代怡和洋行在東北鄉幾個鄉鎮收繭。到解放前夕,黃土塘蠶桑生產每況愈下,許多桑田改為水田或改種其他作物。解放後,養蠶業漸趨消亡。
小豬市場。每逢農曆初三、十三、廿三3期小豬落,農家養的母豬生產的苗豬長到10公斤左右便挑到小豬落上出售,小豬落市場十分紅火。
牛市場。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日(傳說是牛郞織女鵲橋相會之日),黃土塘西街牛四河攤頭就有一個牛市場,牛頭周培春、周金春就專做耕牛買賣生意。隨著農村聯產承包的實施和農業機械化的實現,農民種田不再依靠耕牛,牛市場也隨之消失。
輪船業。黃土塘舊時的輪胎碼頭設在晃山橋大河邊。賣票人周錫慶,後來有虞漢卿接替.當時的輪船有來往於無錫的顧山班、華士班、南新橋班,欄桿橋班、楊舍班等。還有從蘇州平門輪船碼頭開往江陰周莊的蘇班。黃土塘在解放前夕有一班振興輪船,一早開往無錫,下午回來,老闆杜紀祥,雇用姚金陵,志專為鎮上各商店採購商品,回來後各店主去領取。
米廠和洋龍船戽水業。在秋收秋種後,洋龍船上的柴油機(一般25~30匹馬力)拆卸下來按裝在建造於沿河的簡單的廠房內,再加上碾米機,就成了一爿米廠。晃山橋就有兩家這樣的米廠,一家是周阿大米廠,一家是周阿寶米廠。也有洋龍船拆去船頭上的大水泵,再按裝上碾米機,然後開到各個碼頭流動軋米的。一般軋米時間6~7個月,到翌年5月份左右柴油機又要拆裝到洋龍船上去戽水了。
搬運業。把各類貨物從碼頭上搬運到貨船上,或從船上搬運到碼頭上,靠的是搬運工的苦力。王家場的孫福根、孫和生、孫阿根、鮑五泉等人,約有8~10人從事搬運業。
私人診所。蔣寶秀,著名眼科醫生,診所開設在大成上家中。蔣寶和,外科醫生,診所開設在大成上家中,蔣蘇倫,西醫師,診所開設在東街;宋啟芳,外科醫生,診所開設在西街經德堂廳內;姚慎,西醫師,診所開設在西街;嚴瑞葩,為婦產科醫生,診所開設在姚炳祥樓里;巫偉秋,中醫師,診所開設在家中,在藥店逢期應診;張鳳山,中醫師,診所開設張巷上,在藥店逢期應診;阿香姐,從事挑砂、針灸。
鎮上還有姚積生、蔣希洛、李梅芳、蔣可妹開設的百貨店;包培林、何祖根、周錫壽等開設的土產雜貨店;徐時行開設的照相館;張仁歧、陳永林、胡小寶等開設的理髮店;鍾福根、薛仁根、李全根開設的鐵匠店;盧棠寶、蔣阿海、蔣加正、蔣桂坤等開設的鮮肉店;趙福司開設的方作木匠店;朱佛根、何寶根開設的圓作木匠店;姚桐封、姚惠泉開設的銀匠店;陸寶根、陸泉林、陸永泉開設的服裝店;姚柴封、阿細姐、蔣和福開設的柴行;陳客人開設的燒、烘山芋店;李學林開設的染坊等。

黃土塘早期工業簡述

古鎮新風古鎮新風
解放前,古鎮黃土塘除了經營商貿業外,傳統副業僅有種桑養蠶、紡紗織布。民國期間,一些婦女曾為寨門嚴氏加工花邊。工業幾乎空白,僅有少數糧飼加工廠,代農軋米,且一直延續到解放後。
1965年春,黃土塘村委會(當時叫東聯大隊)決定組織黃西3個生產隊和黃東4個生產隊聯合在黃泥橋建辦一個磚瓦廠,由周俊才、周月平和周耀庭等負責籌辦,聘請沙洲縣鳳凰公社的王寶球來當技術指導。窯建好後,取名“五一”窯廠,接著組織各小隊青壯年社員築磚土夅制磚坯和制小瓦。磚坯、小瓦進窯後,由王寶球現場指導燒窯,燒了6天后就要滅火悶窯。悶了一個時期,如果要青磚的話,就要組織勞力挑水上窯頂,把一擔擔水倒進預先建好的水池裡,讓水逐步淋進窯內,裡面的磚瓦就變成青色的了。
燒出來的磚瓦生意興隆,窯廠越辦越好,7個生產隊的富餘勞動力找到了出路。每年年底分紅,7個生產隊都可分配到一筆可觀的現金,農民經濟收入不斷增加。同時得到了東湖塘公社副業辦公室的支持,由他們出具介紹信,由窯廠採購員到縣採購公司去購買燒窯用的煤炭。每年,縣副業辦公室還組織窯廠有關人員去縣內各窯廠參觀並曾組織去吳江縣蘆墟公社窯廠取經。
1967年下半年,黃西4個生產隊隊委會討論,要“五一”窯廠的周俊才出來另辦小工廠,以增加收入。周俊才1957年曾在無錫市西映山河與人合股開辦過“合眾眼鏡鉸鏈工場”,由於質量好,後併入了無錫市地方國營眼鏡廠。3年困難時期,他回響黨和政府的號召,帶頭下放回家務農。
經過市場調查,周俊才發現眼鏡架市場需要量大,上海幾家工廠的產品供不應求,決定重操老本行。就這樣,黃西四個生產隊籌集了5000元資金,租借在上海工作的姚和生黃土塘老宅3間空房子,開辦無錫市第一家隊辦眼鏡架小工廠——無錫縣黃土塘眼鏡架工場。吳鳳坤任廠長,周三和任會計,周俊才負責供銷。周俊才去沙洲縣、洛社等地請來了10多個師傅,又從無錫化工公司購進賽璐珞片等原材料,於當年7月上旬上馬生產。,剛投資1個多月,生意非常興旺,生產的眼鏡架供不應求。到9月底,四個生產隊都消滅了虧欠戶
當年10月,眼鏡架工場收歸大隊所有,由駱壽生任廠長,周壽生任主辦會計。工廠生產業務進一步擴展,外聘技師增至21人,加上生產人員,全廠總計90餘人。在大隊經營的2年多時間裡,東聯眼鏡工場經濟效益良好,先後為大隊創收12.8萬餘元,名列東湖塘公社其他大隊之首。
1970年後東湖塘公社派朱榮根任眼鏡廠委會主任,接管了東聯眼鏡廠,不久,這爿廠就搬到東湖塘市鎮上去了。
原黃西4個生產隊沒了工廠後,隊委會一致要求周俊才再為他們辦一個小廠。經周俊才考察市場後和隊委會研究,決定開一家併線廠,取名為東聯大隊併線廠。
東聯大隊眼鏡架廠被公社接收後,大隊少了收入,大隊領導們一致要求再辦新廠。周俊才便與吳鳳坤一起去上海眼鏡三廠考察,經多方觀察、聯繫,認為建辦專門生產眼鏡盒的小工廠較好,並請上海方面支持。經過短時間的籌備,工廠辦起來了,定名為“無錫縣東湖塘公社東聯塑膠眼鏡盒工場”(即現豪克公司前身),由吳明高任廠長,有職工260餘人。派出3名青年女工去上海學技術,先做塑膠軟眼鏡盒子,再做鐵皮眼鏡盒,外貼多色燈芯絨布和多色烏絨布。產品在市場露面後,迅速打開了銷路,業務不斷發展,建造了廠房,擴大了規模,經濟效益逐步提高。
1984年,黃土塘村委集資126萬餘元,與上海賽璐珞廠合作,在黃土塘古鎮浜口創辦了黃土塘桌球廠,作為上海的分廠。當年,黃土塘桌球廠與東湖塘鄉賽璐珞聯合買下了北京眼鏡廠一條閒置的賽璐珞生產流水線,將整套流水線設備一分為二。經過半年時間的籌備,黃土塘桌球料廠終於建成投產了,生產的第一批桌球料經試用,獲合格產品證書。這個廠就是現大明賽璐珞廠的前身。
1990年,時任工貿合營無錫縣賽璐珞廠董事長兼黨支部書記的周俊才辦理退休,回黃土塘村在桌球料廠協助工作。2年後,他發動老同志集資,共籌集資金35萬元,又於1992年為村里建辦了老年福利紙箱廠,任廠長。生產人員都由村委安排的年齡在50~60歲的老同志。
1997年,村里所有企業按照上級的要求,一律轉制。

今日黃土塘

黃土塘作為東港鎮最大的一個行政村,現有居民2087戶,常住人口7540人,加上外來務工人員,總人口已超過1萬人。下轄33個自然村,總面積9.18平方公里,可耕地305公頃,大小河浜90餘條,水域面積20公頃,果蔬苗木特種高效農業種植面積達約60公頃,全村水泥、柏油道路建設總長90多公里。村里現有工業企業100多家,2007年工業經濟實現開票銷售收入7.8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萬元,全村人均住房面積超過40平方米,純農民新農參保率100%,農民最低生活保障覆蓋率100%,全村電話、有線數位電視基本上達到了全覆蓋,許多家庭都裝起寬頻上了網,村民的信息化程度全面提高。出門辦事便利快捷,水運有錫北東青河流經南北,各類運輸船隻南北暢通,公路有新建的錫港公路快速線(無錫~張家港)橫貫東西,15分鐘即達無錫市區,20分鐘可到無錫機場,水、陸、空交通十分快捷便利。
有著悠久歷史的“黃土塘老街”,人文底蘊極為豐厚,現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中街是明末清初武狀元吳虎臣府第,東街為我國著名的“兩彈一星”功臣、航天專家“姚桐斌故居”,國務院第五批地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居坐北朝南,三間二進,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老街到新的商貿區至村委會之間的過渡地段,原懷仁中學西側,坐落有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在小成上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江抗戰鬥紀念碑”,四周松柏長青,莊嚴肅穆,是周邊黨政機關、企業副業單位、青少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過改革開放以來歷任村領導的努力和村民的共同奮鬥,黃土塘的面貌日新月異。新的街道、商貿區、菜市場、工業園,村委行政中心等都已拓展到黃土塘浜,老街的南面約一華里處,緊靠黃土塘路的兩面,居中東西向布局呈“T”字形延伸,寬闊的街道規劃整齊,房屋建築極具現代氣息,商店、鋪面新潮時尚,貨物充盈,並有好幾家大型超市的連鎖分店,已在黃土塘紮根經營。南街的大型商貿廣場,整潔美觀,亮麗氣派;菜場天天熙熙攘攘,傍晚街上霓虹燈流光溢彩,堪與城市媲美。
古鎮每年除農曆“三月半”廟會節場格外熱鬧外,近年來,每月農曆逢七,各地商販雲集黃土塘。是日,正如唐詩所描繪的那樣“車似流水人如龍”,地攤、鋪架堆擺的各式商品,應有盡有。
東街除村委行政中心以外,還有被江蘇省定為全省試點的社區事務服務中心,社區健身康樂中心,老幹部、老都是俱樂部;還有能夠容納600人以上的村民大禮堂,寬暢明亮,富麗堂皇,講台可以兼作歌舞、戲劇、影視等演映的舞台,並配備時尚一流的燈光音響;還有屬於“晚霞工程”的老年休閒書場,許多熱衷此道的中老年聽客從周邊村子早早趕來恭候,“琵琶弦子說書聲”就是他們晚年娛樂生活的最大享受。
毗鄰村委行政中心,東街建有村民休閒公園,內設假山、涼亭、池塘、植有垂柳,是“和諧富裕”黃土塘的又一道亮麗景點。除懷仁中學已擴遷至東湖塘,街上現有黃土塘國小,重新擴建的幼稚園、糧站、農行信用分社、和電站、農貿市場、茶館、棋牌室、飯店、浴場、日用百貨、家居裝璜、大小超市;新落成的黃土塘別墅小區,現代氣派,配套設施齊全,是名符其實的田園家居、都市享受。
隨著東青河的全線疏浚,新錫港公路的東西貫通,村委會還將以東青河錨灣為基地開建新商貿物流區,建設成展示黃土塘特色農副產品和企業產品流通為主打的交易市場,從而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服務業體系。同時,進一步完善配套老街的商業功能,使老街的古典情韻與新街的現代時尚相得益彰。
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是支撐構建現代化“黃土塘新藍圖”的必由之路。為此,村委會專門辟出一塊占地200餘畝的工業集中區,以此改善投資環境,築剿引鳳,吸引大批有志於經濟發展的能人前來投資創業。目前,已有80餘家工業企業入駐“藍達園”工業集中區,產品涉及電子、輕紡、化工設備、文體用品、包裝裝璜等五大行業的100多個產品,覆蓋全國90%以上的產品專業市場,並成立了“江蘇省首家村級青年商會”,以“科技興村、工業強村”的發展戰略已經為黃土塘村的現代化建設夯實了堅實的基礎。
受現代工業經濟迅猛發展的大氣候影響,傳統農業靠天生存的概念已是徹底更新。村委領導以“高度為歷史負責、真誠為百姓造福”的宗旨,用現代農業發展所必然的戰略眼光,提出拓展現代農業發展的超前思路和創新舉措。大力最佳化農業結構,全盤調整農業布局,重點規劃現代化生態農業,同“中科院武漢種植園”共同規劃的千畝特色農業生態園行將啟動。傳統特色的農業瓜果品牌“黃土塘西瓜”,已形成市場的一大亮點優勢,藉助“黃土塘西瓜”的品牌優勢,進而培養市場緊俏的無公害苗木果蔬,以高品位的“新、奇、特”花卉苗木為主,擴大高科技紅豆彬的種植園區,以此展示黃土塘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燦爛前景。
在現代化高效發展的同時,村委會把改善自然生態的人居環境與經濟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大力開展河道水浜的建設工程。為彰顯老街的古典特色,黃土塘浜整體用金山石構築駁岸,並配套護攔,使之恢復以往河浜的清洌水質。舍前屋後怡人的田園景致,重現碧水垂柳宜人遊樂的新街鎮風貌。
現在,黃土塘整體形象的知名度與日俱增,村委會領導高瞻遠矚的戰略思路,氣魄宏大的舉措得到了無錫市、錫山區、東港鎮三級政府領導的認同和讚賞,在多次蒞臨黃土塘村專題調研後,把黃土塘飛速發展的成功經驗作為典範向全市推廣。
多年來,黃土塘先後獲得“江蘇省衛生村”、“江蘇省民主法制先進村”,“無錫市民主法治村”,“無錫市錫山區社會綜合治理先進村”,“經濟發展先進村”,“計畫生育模範村”等榮譽稱號,2006年又成為“省社區事務服務試點村”,被推選為“江蘇省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村”,“錫山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試點村”,錫山區“百村康樂工程”示範村和“錫山區社區事務服務中心示範村”等。村委會還計畫在現有基礎上,逐年加大投入,分步改造完善,力爭在未來3年內基本實現歷史古村、文化名村、文明新村和經濟強村,成為全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明星示範村”,把黃土塘建設成工業經濟欣欣向榮,農業結構科學合理,社會副業全面發展,人居環境優美和諧,生活水平不斷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黃土塘旅遊

黃土塘老街黃土塘老街

說起黃土塘這個地名,無錫人並不陌生。這個隸屬於錫山東港鎮的小村莊地處錫山江陰交界處,行政級別、地域交通都沒有明顯優勢,然而從古到今她總是不失時機地釋放著自己的魅力,讓人無法遺忘。
千年古街述說著黃土塘的歷史,近五百米的街道由黃石板鋪就,路下是排水溝直通河道,不管下多大雨,這兒從來都沒積過水,體現了古人的建設智慧。近代抗日戰爭時期,江抗主力在黃土塘成功伏擊日寇,給安靜的古村平添了一分硝煙,而姚桐斌故居則帶我們走回文革時代,傑出航天專家因武鬥而喪生,讓人扼腕嘆息。如今黃土塘最有名的是翡翠西瓜,據說玉皇大帝懲戒涇河龍王時,在黃土塘下了場血雨,從此拜“龍血土”之賜,黃土塘西瓜成為消暑解渴珍品,美名遠揚。
現代化的熱鬧街鎮背後,藏著明清時期的青石板路,清朝和民國時期建造的民居保存完好並且連成了片,鋪滿青灰色屋瓦的屋頂,像一頁頁翻開的古籍。無錫東北角錫山區東港鎮的黃土塘村內,還留有這樣的舊日夢影。
一進村口,首先看到的是一塊寫著“千年古村”字樣的大石頭。黃土塘是一個仍留有晚清以來多種建築形態的自然村落,該村在清初出過武狀元吳虎臣,解放後又走出了“兩彈一星”功臣姚桐斌。兩人的舊宅和故居,近年來得到了全面修復。
入村的路蜿蜒平坦,一路看去,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街市樣貌,也有晚清和民國時期的成片民居。有些破敗陳舊的古樸,讓這個古村落顯現得蒼老、安靜又神秘。當地人介紹,這個村落長期以來一直是片繁華的街市,到現在還保留著傳統的廟會。
黃土塘藏著許多秘密和驚奇。一個村落內竟集中保存著眾多明清時期的民居,高高的馬頭牆和獨立的花園式院落裡面是一棟棟黑瓦舊屋,牆與牆之間是狹長彎曲的幽巷,青磚為道,置身其中,就進入了濃郁的明清古風之中,如夢如畫。有關地方志記載,黃土塘古鎮宋朝就有了,是個熱鬧繁華的所在。不過,清朝或更早時期建造的建築大多破敗了,黃西村8號還保留著一棟完整寬敞的清朝民居,屋內並不住人,一側的花園被修成了一個大花籃形狀,遍植桂花、山茶、芍藥和月季,芬芳秀美。屋主姓周,常年在北京發展。民國時期的老房子更多一些,西式拱形窗戶,石庫門,門前門後擺滿了盆景。走進屋內,踩在樓板上,還有“咯吱咯吱”的懷舊聲響。
古村里到處可見平坦的灰色石板路,都是清朝的遺蹟,石板的縫隙下可以排水,沿街的房子大多是木板擋門,也有被現代思維和建築手段改造過的痕跡,不少民居的石階都是明朝遺留下來的古物。
老街巷保留老傳統
老街上的房子裡很少見到年輕人的面孔,村幹部介紹,不少房主已不在本地,剩下的多是留守的老人,部分房屋則被租賃用作他途。
有條街弄全是文革前後的樣式,牆上還留有陳舊的標語,就連“公用電話”的牌子至少也用了30年了,還能看到過去“供銷社”銷售的形式——店裡都是一排黃色的木柜子,陳設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或其它商品,在大小超市林立的時代,這樣的景象很少見到了。
清早的巷弄里,常常可見挎著老式竹籃去買菜的阿姨阿婆。老式書場還是以前的樣子,只是裡面已沒有人說書和聽書,外來的村民們聚集在這裡,打一會兒紙牌,端著茶杯說說最近的經歷。這裡還有老式剃頭店,洗頭用的開水是用煤球燒的,煤球靠牆堆放在角落裡,老式鐵制剃頭凳已布滿銹跡,上面斜躺著滿嘴泡沫的老顧客。店裡就連電燈和吊扇、收音機,都是用了至少30年以上的舊家什,都是在老電影和老照片裡才能見到的物事。
百年古井依舊甘甜
黃土塘的歷史到底有多久遠?村裡的古井算得上是一個佐證。村裡的老姚介紹,解放前夕村里至少還有9口古井,一些古井被封填後找不到了,現在能見到的有5口公用井,至今仍有清泉持續湧出。
古井的特殊之處在於它們都是泥井。“夏天飲用井水,甜絲絲的,特別爽冽解渴,這些井至少有600年歷史了。”老姚說,更稀奇的是,儘管井沿很小,井下卻很寬敞,一眼藏於兩片破舊圍牆之間的古泥井內,井底竟有一間屋子那么大的面積。古井所在的位置偏僻幽靜,井的外沿長了不少青苔,井水清澈。一些老人回憶,這些公用井原先是大戶人家的私井,後來隨著居住者的不斷變遷以及老建築的敗落和拆除,成片的深宅大院被分解,才漸漸成了公用井,可惜大部分井圈的原貌已不在,有的老井圈風化嚴重,有的井圈幾年前為防止有小孩跌落,被人取走後,上面重新蓋了水泥板。如今每天仍有村民來井邊淘米洗菜。
鱔血土裡長出翡翠瓜
村子北面是大片的瓜田,臨近春末,一些早熟西瓜品種已近成熟。此地有“要買瓜秧到盧巷,要吃西瓜到施村”的說法,當地瓜農介紹,西瓜並非年年在同一個地方種植,種過瓜的田塊3年後才能再種,這樣才能保證出產的西瓜保持好口味。
據《無錫縣誌》記載,黃土塘早在宋代就已普遍種植西瓜,黃土塘西瓜個大鮮脆汁多,極為爽口,其形態極似慈禧墓中的“翡翠西瓜”,因此黃土塘西瓜近代開始又有了“翡翠西瓜”的別名。黃土塘西瓜的得名絕不是吹的——1953年就在蘇南華東地區土特產交流會上一舉奪魁,此後多次在各級西瓜品鑑會上獲得第一名。如今,又開發了夏秋二熟西瓜和無土栽培西瓜,同樣獲得了成功。每年夏天西瓜上市季節,這裡出產的本地西瓜雖售價較貴,仍供不應求。
每一壟瓜邊都有一條深溝,以利於排水。一個有趣的說法是,黃土塘的瓜苗拿到鄰村去種,就長不出同樣香甜的瓜,這與該村具有獨特的土壤有關,當地人稱之為“鐵血紅泥”,也稱“鱔血土”,田壟內處處可見這種黃褐色的泥土。“今年春天溫度有點低,熟得有點晚了。”一名瓜農正冒著大棚內的酷熱忙著除草。據現代土壤測定儀分析,此地的土化學成分確實有點與眾不同,土壤內速效含鉀量比周圍地區高出20%-30%,而速效含鉀量的高低與西瓜的甜度是成正比的

姚桐斌故居姚桐斌故居

一進村口,首先看到的是一塊寫著“千年古村”字樣的大石頭。黃土塘是一個仍留有晚清以來多種建築形態的自然村落,該村在清初出過武狀元吳虎臣,解放後又走出了“兩彈一星”功臣姚桐斌。兩人的舊宅和故居,近年來得到了全面修復。
入村的路蜿蜒平坦,一路看去,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街市樣貌,也有晚清和民國時期的成片民居。有些破敗陳舊的古樸,讓這個古村落顯現得蒼老、安靜又神秘。當地人介紹,這個村落長期以來一直是片繁華的街市,到現在還保留著傳統的廟會。

黃土塘的古村鏇律

劉莉
我贊同一句話:人的心智有時像一粒種子,被風吹醒。在現代工業社會熙熙攘攘的忙碌中,每個人都需要一刻的被喚醒——生活才顯示出它平凡本真的涵義。你能記得是什麼喚醒了什麼,是一聲鳥鳴、一句問候?或是一幅圖畫觸動了你心底的柔波?還是無須遠行,只是在家鄉村旁的大樹下或屋門前聽一個鏇律、那一刻的慰籍與充實,於是困頓、浮躁到了盡頭,一個人醒了,感覺著世界的美好。
古村是人們自由安詳的棲息地,是家的院落匯合成的精神樂土,延綿著歷史的滄桑步履,令人嚮往。
在“和諧無錫之十大古村落”之一的黃土塘村,那個午後,我就被這座村子裡的一種聲音喚醒。車子停在錫山區東港鎮黃土塘村民委員會門口,我們還看見了另一塊頗具吸引力的掛牌——“無錫市黃土塘西瓜專業合作社”,共同致富的招牌生髮著特色和魅力。順著“千年古村”題刻的大石碑走入,視線所及,是一幢幢錯落有致、嶄新整齊的三層樓高的別墅,當你知道這是幾年前村委以每棟五、六十萬元集中建成給本村的村民居住時,你一定會對新農村的建設發展刮目相看。我們穿行在仍在完繕的、記錄著“三百六十行”變遷的一組浮雕牆壁圍成的街巷中,細細品味著畫面上古代各行業的獨特神韻,看著那些正在消失和已經消失了的行當,總有同伴因流連、逡巡而互相等待,這是一段讓我們都覺新奇和獨特的文化牆設計,以古樸又生動的民俗文化吸引著遊覽者的目光,讓人在步入古街前有一次對先人生活細處的記憶鋪墊,心理上也就因著這樸素的民風薰陶而有了自然的過渡。經過當年新四軍殲滅30餘名日寇的著名的“黃土塘戰鬥遺址”,那一樹一石都記載著錫山人民當年的英勇無畏。然後我們就踏上了一條有著近千年歷史、保存相對完好的黃土塘老街了。這是一處仍保留有明清以來多種建築形態的自然村落,五百米,不是江南水鄉特有的青石板路,而是黃石板鋪砌的小巷,兩側是傳統的江南民居。那前店後宅、連排林立的老屋,發散著舊時氣息的低矮的民宅鱗次櫛比。一些店鋪門臉上還模糊可見舊時保留下來的商號名稱或招牌,而大多數店鋪現已是無招牌的,裡面堆放著一些家私和雜貨,鄰里鄉親的,走東串西是這番便利,小商鋪也不過是便民解急的一種形式罷,業已失去了舊時的目的性與繁華景。漫步古街,街上顯得有些冷清。不過,我還是發現了一處讓人難忘的熱鬧-----老街茶館下午兼營著的老年書場一景。那是張家港評劇團的一場說書彈唱,聽眾竟然聚集了百多位村民老人。隔著兩扇左推右拉的老式門,隔著乾淨明亮的木框窗,我看見二百平米的茶館內老人們專注的神情、熱切的目光,我聽見台上彈唱女子發出的吳儂軟語,其音也許不是如“百轉春鶯醉心蕩魄,曲終人遠餘音繞樑”,但逢一高潮、滿座傾倒的熱烈氛圍還是讓旁觀者稱奇且驚喜的。吳韻聲聲傳佳音。書場裡的每個長條桌前都擺放著簡單的茶水和茶點,在初冬冷清的街巷裡,這裡卻是一派熱鬧的歡語與緊張的聆聽,老人們臉上滿足的、欣愉的神態,一種家有所依的滿足,一種老有所樂的和諧喚醒與激發著你。感受到的那一刻,你情不自禁地被觸動。黃土塘地處錫沙公路邊,與蘇州轄區內的沙洲相鄰,這蘇州方言的傳統說唱藝術有著如此大的興頭,看看街上的宣傳海報,村委組織並補貼一周兩至三次的演出單,每位老人每次僅花費一元錢。書場內張貼的日程表上記載著十月來每場的人數,最多時有179位,而平均算來也超過一百的聽眾參與度,讓人體會到吳文化的魅力和老人們不老的情思、豐富的生活。
書場隔壁,還有一個老年活動室,裡面正有多位在習練書畫的長者,有的正聚精會神地運筆描摹,有的則三兩一組交頭切磋,樸素的銀髮和隨意的裝束不掩他們精神追求的熱情與滿足。站在窗外,隨參觀的人們遊走街頭,我看著老人們的聽書和書畫、這一靜一動的活動組合,這兩相對應、互為映襯的文化生活場景,不能不從心底感嘆:這是一幅多么優悠安謐的古街新貌圖,又是一曲多么溫情祥和的古韻鏇律!
據介紹,作為07年江蘇省文明村標兵的黃土塘正在申報全國文明村,近年來村級經濟不斷壯大,各項社會事業建設如虎添翼。這是一個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5萬元的村莊,村里對貧困戶等弱勢群體實行低保,失地農民實行地保,對老黨員、老幹部等還發放年度“尊老金”,老年生活能不樂悠悠?在這條近500米的古街上,還匯集著省級和市級4座文物保護單位,除老街本身以外,另有“吳家大廳”、“黃土塘戰鬥紀念碑”和“姚桐斌故居”,而市政府正陸續投資著兩千萬元為這條老街劃出2萬多平米的核心保護區,並計畫於明年完成所有布展,正式對外開放。
參觀完“兩彈一星”功臣“姚桐斌故居”,我們又走進了煙霧迷漫的老街深巷,看見了距今已80多年的無錫最古老的剃頭店鋪。老人們滿意自足的生活是一首無聲的歌,昭示著倉稟實而聚人氣的近代變遷。漫步古街,我們為現代農村發展的成績而喜悅,也為傳承百年欣欣向榮的家鄉新貌而驕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