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村

南社村

南社村位於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馬蘭鎮

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

(圖)南社村南社村

基本介紹

南社古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處於南社村樟崗嶺與馬頭嶺之間。東經113°5340″-113°54′08″,緯度23°03′58″-23°04′27″,海拔25米-30米。離市中心區約18公里,離茶山鎮中心區2公里,面積為11000平方米,現有人口3463人(行政村人口),榮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廣東最美麗鄉村”等稱號。南社明清古村現存祠堂達25間,民居達200多間。據《南社謝氏族譜》記載,南宋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謝希良之子謝尚仁因戰亂南遷,幾經周折定居南社,歷明、清近七百多年發展,謝氏家族興盛,建成67903平方米的古村落。南社明清古落以寨牆為界。村內以中間長形水池為中心,兩邊利用自然山勢錯落布列,巷道布局合理,安全防禦設施齊全。由民居、祠堂、書院、店鋪、家廟、古榕、樓閣、寨牆、古井、里巷、牌門等構成具有濃郁珠江三角洲特色的農業聚落文化景觀,尤能可貴的是未以破壞的明末清初的建築比較多,保留大量石雕、磚雕、木雕、灰塑及陶塑建築構件,具有較高藝術價值,以寨牆、謝氏大宗祠、百歲翁祠、百歲坊、謝遇奇家廟、資政第等價值較大。

民居布局以三間兩廊為主,祠堂除宗祠以三進布局外,各家祠、家廟則是二進四合院落形式,建築風格廣府建築文化為主,同時也受潮汕安徽湖南及西方建築文化影響。

南社村幾百年來一直靜得出奇,好像是一位嫻雅的女子,有人對她說了幾句好聽的話,她才報以淺淺的微笑。
客觀來講,東莞市外知道南社村的人並不多,但不得不承認,人們一旦進入古村,就很容易被她迷住,原因很簡單,南社太美了。

這裡占地不過7平方公里,地勢不高卻錯落有致。喬松數株,盤郁蒼古;奇花美竹,環山而陰。村中池塘連片,古巷生煙,一派嶺南地區特有的田園美景。這是自然佳景,但最令人心馳神往的是村中800多年的歷史遺陳,或建築、或那些耐人尋味的陳年舊事。

倘佯在夕陽餘輝下的南社裡,看著看著,我們甚至覺得沒有什麼哲學比這一古老的村落給人的啟示更多。

重點建築

(1)涉古寨牆

始建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十月,寨牆以夯土牆基青磚砌築樵樓,全長302.5丈,共有樵樓21座,各有名目,各有楹聯。寨牆建成後,先後抵禦了順治五年(1648)李萬等率眾七日的圍攻和康熙十年(1671)劉進的圍攻。現寨牆殘留數段,樵樓尚存一二。

(2)謝氏大祠堂

三開間三進院落布局,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二進檁條之間用卷草花紋雕刻的叉手與托腳連結,首進屋脊陶塑和二、三進屋脊灰塑及封檐板木板木雕工藝精美。採用歇山屋頂,為東莞地區祠堂少見。現存始建時用的香灶和明嘉靖三十年(1555)肇建碑刻。

南社村是一座以謝氏家族為主的血緣村落。但謝氏還沒移來的時候,南社已經存在了,有等姓氏的居民在此生活。
據史料記載,遠在南宋時期這裡即已立村,原稱“南畲”,後因畲與蛇同音,而為民間所忌,故以近音字“社”代之,到了清康熙年間改名為“南社”。

(圖)南社村南社村

遷居南社,成了謝氏族人改變家庭或個人命運的轉折點。更值得慶幸的是,謝氏的到來成全了南社村數百年的輝煌。
南宋末年,蒙古人南侵,攪得宋人不得安生。1275年的大半年中,生活於江浙一帶的謝尚仁天天惶惶不可終日。他走啊走,歷史的際遇讓他的腳步停在了南社,再也沒有離去。

謝尚仁是出現在南社村的第一個謝姓人,是南社村謝氏家族的始祖。

“我們老祖宗尚仁公的父親和祖父都是宋朝的地方官,分別擔任過廣東南雄州推官和南雄郡司馬。尚仁公37歲到南社來,雖然是給人擦皮鞋的,但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這一傳統代代流傳下來,因此南社村人才輩出,歷史上出了11個進士舉人,29個秀才,其中有位先人還跟隨左宗棠南征北戰,被封為建威將軍。”謝氏家族後裔、南社村委會主任謝全坤告訴我們。

才興丁旺,謝氏家族很快就在南社村崛起,而其他姓氏的人卻慢慢衰落了。

(3)百歲翁祠

三開間三進院落布局,硬山屋頂,始建於明朝,現存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百歲翁祠記》碑刻,記載為紀念百歲老人謝彥慶而將其居所改為祠。現存神台基座及碑座紅石雕刻具有明代風格。

(圖)百歲坊百歲坊
(4)百歲坊

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當時南社村的謝彥眷夫妻都同時超過一百歲,東莞縣令李文上報朝廷,朝廷準予建祠,公祠命名為“百歲坊”,所以百歲坊的正面像牌坊一樣建築。現存建築三開間二進院落布局,首進為三間三樓牌坊,歇山屋頂,檐下施如意斗拱,影壁須彌座紅石雕及二進梁架木雕工藝精巧。百歲坊坊祠結合,布局奇巧,1993年被列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5)謝遇奇家廟

清同治四年乙丑科中式第四十二名進士,官至副官,當時跟左中堂新疆平亂,立下戰功後任職總兵。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為紀念武進士、官至總兵官的謝遇奇而建,建築為兩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硬山屋頂,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梁架金木雕石雕、正脊的陶塑工藝精美,首進垂脊人物和動物灰塑形象栩栩如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1993年被列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6)資政第

為清光緒二年(1876)丙子恩科會試中式第九十九名武進士、官禮部主事謝元俊書院,青磚麻石三開間二進院落布局,走廊從天井中間通過,二進明間天彎罩木雕工藝精湛,木雕上的動物栩栩如生,是難得的藝術品,門窗裝飾具有西洋風格。

(7)典型民居

南社民居大都為三間兩廊布局,以光緒六年(1880)武進士謝汝鏐家宅為典型代表。建築為三間兩進院落布局,與祠堂相比,顯得樸素實用,但仍有灰塑木雕等藝術構件裝飾。
這些融家廟、水坊、古井為一體的古建築群落不僅保留了較為完整的明清文化,而且還成了考察早期珠三角地區水鄉居民生活狀況的鮮有的依據,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開發利用價值。茶山南社村古建築群現為廣東省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相關村落

(圖)木棉村木棉村

木棉村

木棉是謝氏族人的聚居地,後間雜李、梁、陳諸姓。據說,木棉是從化第一大村,人口近7000,其中謝姓村民占5000多人。人民公社時期,木棉共分28個生產隊。

木棉村外有東閣、西閣、南閣和北閣四座門樓環衛,中有兩座四層高的防匪炮樓(一為“德仁公樓”,另一已坍塌,不知名)雄踞,謝氏大宗祠、榕溪公祠、清逸堂祖祠、羽善西公祠和寶珊書舍、永堅書室、文植公書舍則分列於南北兩頭。呈南北向的里巷有樂善里、萬合里、文植里、寶珊里,另有在“文革”中被改名的紅衛里、紅星里、永紅里、學兵里。雖然建築格局井然,但鮮有人跡,作為文化和生活形態的村落聚居實已消亡。

在木棉村的“羽善西公祠”前,坐著四五位老伯,其中一位雙目失明,兩位呆痴。問健全者謝伯,村民何時棄舊(屋)遷新(居),已隨兒子住在古村外圍的謝伯說,鄧小平領導時開始搬出,毛澤東領導時沒得搬。謝伯說,新居大都在八九十年代靠荔枝蓋起的,那時荔枝七八元一斤,現在的生活當然不如十幾年前了。

(圖)南社村南社村

在一條不知名的里巷,在木棉國小幼稚園大三班的謝婉宜悄悄說:“沒錢住舊屋”。搬不出去的大人總不住嘆息已不知到哪裡賺錢蓋新居了。原來,幾年前“公家”在木棉建“菜藍子工程”基地,村里上好的300多畝水田(木棉人均水田面積僅6分)被強行征走,並且簽約20年,農民得到的回報是每年每畝900斤稻穀,但眼睜睜失去了自己種菜賺錢的機會。木棉盛產荔枝,每戶都有上百棵荔枝樹,每年可獲果六七千斤。但果濫價賤,當地的收購價僅每斤四五毛。有的果農不甘,便用機車載小量荔枝到廣州市區零售,卻屢遭交警及“城管”的圍追驅趕。

由於大多數人已入住散落四周的新居,更由於村民忙於一日三餐而無暇他顧,所以,原以為傳統深厚的木棉,在節慶上竟出奇地寡然無色,除正月十五宵節有人到祠堂前廣場燒炮仗外,再無其它民俗,即便是婚嫁迎娶,也沒人願到祠堂里擺酒宴客。對此,謝伯的解釋似乎簡潔有力:“沒錢,沒生活”。

出行攻略

(圖)南社村南社村

要想體會古村的絕妙之處,必須要有魚一樣逍遙的心情。如果你不帶著過多的奢望,不要帶著世俗的目光,只是想一個人靜靜地在巷中走過。那么在這個“美麗的古村,破爛的古村。”也許你會看水就是水,看水不是水,看水還是水,否則這兒也許沒帶給你驚喜,還撲面而來些許遺憾吧。

南社交通手冊:開車去或坐公車去都可。只要能找到茶山鎮就能摸到古村,小村實在不大。

交通1廣深火車---石龍下車------坐摩托或坐計程車南社

交通2:也可在石龍下車後,坐公汽到茶山(2元,5分鐘),再坐摩托進去。路線,最好是做大巴至東莞汽車客運東站(40),然後乘坐74路公交(3元),終點站就是南社古都

交通3:從廣州搭乘往東莞的班車,在東莞下車轉搭往石排茶山等市內公車,再轉坐摩托(3—4元)即可順利到達古村

廣東省清遠市清新縣禾雲鎮南社村

位於禾雲鎮北面,距離鎮政府約8公里,總人口2484人,耕地面積2300多畝,辦事處位於南社國小側,所轄有14個自然村,地處丘陵地帶,主產水稻,在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大量發展沙糧桔、大大增加了村民收入。黨員42人,村有兩委成員4人,村計生指導員1人。

東莞行政區劃百科

東莞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北接廣州,南連深圳。1985年9月撤縣設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下轄28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440個村委會,156個居委會。
半仙山村
博頭村
寶石社區
博廈社區
北岸村
寶陂村
寶蓮村
沖美村
創業社區
超朗村
赤坎村
茶山鎮
村尾村
茶山村
城中社區
常平鎮
長山頭村
曹樂村
長塘社區
草墩村
昌平村
長安鎮
村頭社區
長盛社區
東正社區
鄧屋村
東平村
東江村
大洲社區
大龍村
單屋村
東坑鎮
大利村
大朗社區
大環村
大朗鎮
大嶺山鎮
大沙村
大井頭社區
大泥村
低涌村
道滘鎮
東太村
大流村
福隆村
鳧山村
富竹山村
佛子凹村
鳳崗鎮
浮竹山村
福祿沙村
鳳沖村
佛新社區
浮崗村
福安村
隔坑村
谷嚇村
高英村
高埗鎮
莞城街道
光明社區
崗頭村
高埗村
橫坑社區
黃江鎮
護安圍村
虎門寨社區
橫滘頭村
禾坑村
黃洞村
厚街鎮
華陽村
環岡村
橫瀝鎮
宏遠社區
恆泉社區
橫瀝村
黃屋村
合路村
虎門鎮
河田村
洪梅鎮
黃家壆村
橫江村
黃泗圍村
黃泥塘村
黃草朗社區
厚德村
潢涌村
厚街村
湖美村
黃麻嶺村
橫流社區
和安村
舊圍村
井美村
桔洲村
九鄉村
聚龍江村
金洲社區
江邊村
舊村
井巷村
逕聯社區
錦廈社區
京山村
角社村
金桔村
坑口社區
坑美村
嶺頭社
盧邊村
六甲村
林屋村
蓮城社區
劉屋村
梁家村
羅沙社區
李屋村
盧屋村
良平社區
朗廈村
嶺廈社區
寮邊頭村
寮步鎮
良邊村
荔橫村
連平村
林村社區
朱磡村
羅馬村
盧溪村
寮廈村
龍眼社區
蘆村
廟邊王村
莫屋村
繆邊社區
民田村
梅林村
民泰社區
麻一村
麻涌鎮
麻三齊村
南城街道
南社村
牛楊社區
南洲村
南城村
南五村
泥洲村
歐鄧村
埔心村
屏山社區
泉塘社區
清湖村
橋頭社區
求富路社區
企石鎮
企石村
清溪社區
齊沙村
清溪鎮
稔洲村
稔子園村
勝利社區
市橋社區
水邊村
邵崗頭村
桑園社區
山廈村
上截村
石排村
山和村
沙角村
孫屋村
石碣鎮
石水口村
水貝村
上元村
司馬村
松木山村
三中村
石龍坑村
聖堂社區
沙步村
松崗村
沙田鎮
三屯村
上角社區
三涌村
沙頭社區
雙崗村
穗豐年村
田新社區
塘尾村
田寮村
塘角村
太和社區
鐵崗村
鐵爐坑村
塔崗村
塘廈鎮
塘廈村
萬江社區
屋廈村
望牛墩鎮
五涌村
烏沙社區
謝崗鎮
霞朗村
下沙村
細村社區
新村社區
下朗村
興塘社區
西南村
下截村
向西村
新民社區
下嶺貝村
霞邊村
小坑村
巷頭社區
新馬蓮村
廈邊社區
小河村
新圍村
西太隆村
冼沙村
鹹西社區
廈崗社區
興隆社區
西大坦村
下蘆村
月塘村
涌口村
窯山村
楊屋村
燕窩村
洋坑塘村
楊涌村
洋烏村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爨底下村
西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西遞村
宏村
流坑村
田螺坑村
張谷英村
大旗頭村
鵬城村
党家村
靈水村
雞鳴驛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美岱召村
漁梁村
江村
培田村
下梅村
渼陂村
理坑村
朱家峪村
臨灃寨
大余灣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白霧村
楊家溝村
麻扎村
碗窯村
徐岙村
包宅村
俞源村
流坑村
肇興侗寨
張谷英村
諸葛村
淶灘鎮
棠樾村
田螺坑村
高山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隆里村
肇興寨村
白霧村
爨底下村
靈水村
琉璃渠村
雞鳴驛村
冉莊村
英談村
西灣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良戶村
郭峪村
小河村
美岱召村
五當召村
陸巷村
明月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深澳村
厚吳村
西遞村
宏村
漁梁村
江村
唐模村
棠樾村
屏山村
田螺坑村
培田村
下梅村
福全村
城村
桂峰村
流坑村
渼陂村
理坑村
賈家村
燕坊村
汪口村
朱家峪村
東楮島村
大余灣村
滾龍壩村
張谷英村
上甘棠村
高椅村
乾岩頭村
頭村
鵬城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大嶺村

靈水村
舉人村
爨底下村
桑峪村
楊家峪村
馬欄村
東胡林村
西胡林村
沿河城村
靈岳寺村
上清水村
燕家台村
杜家莊村
齊家莊村
張家莊村
塔河村
黃安村
田莊村
淞白村
韭園村
琉璃渠村
三家店村
櫻桃溝村
澗溝村
上葦甸村
石門營村
石佛村
萬佛堂村
魯家灘村
平原村
賴坊村
羅田村
嚴台村
白鷺村
延村
天寶村
雄崖所村
張店村
歇馬村
南崗古排村
前美村
秀水村
蘿蔔寨村
丙安村
增沖村
馬頭村
樓上村
鄭營村
東蓮花村
南長灘村
阿勒屯村
陂下村
師家溝村

岜沙苗寨
壩光村
長溪村
瓷器口鎮
從化溪頭村
大旗頭村
丹巴碉樓
德夯苗寨
都羅寨
俄亞大村
高椅村
貴州屯堡
洪坑土樓群
湖南洪江鎮
黃埔村
金帳汗蒙古部落
黎槎村
理坑
利加則
寧海前童
烏篷船
於家石頭民俗村
元陽梯田
芷溪村
中山鎮
竹溪村
大江埔村
橋溪村
崇武古城
曹家大院
常家大院
娘子關村党家村
楊家溝村
郭麻日村
麻扎村
臨灃寨
偏城村
北方城村
李家山村
夏門村
竇莊村
上莊村
三門源村
呈坎村
查濟村
南屏村
廉村
漈下村
翠亨村
大蘆村
塘尾村
諾鄧村
兩河口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