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源村

俞源村

俞源村,屬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坐落在武義縣西南部,距縣城20公里。全鄉地勢自西南向東北緩降,西南部屬中低山區,北東部為丘崗與溪谷相間地形。與桃溪鎮界上的白岩頭尖,海拔1098米,為境內高點,呈“九山半水分半田”的地理格局.南宋時,在松陽任儒學教諭的杭州人俞德過世後,兒子俞義護送靈柩回杭,路過這裡投宿時,停放在溪邊的靈柩被紫藤纏繞起來。俞義認定這裡是神地,便置地葬父,守墓時與當地人通婚,至今已第30代。現在2000多人口大多姓俞,是全國規模最大的俞姓聚居地之一。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基本信息

簡介

俞源村,屬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坐落在武義縣西南部,距縣城20公里。全鄉地勢自西南向東北緩降,西南部屬中低山區,北東部為丘崗與溪谷相間地形。與桃溪鎮界上的白岩頭尖,海拔1098米,為境內高點,呈“九山半水分半田”的地理格局.

南宋時,在松陽任儒學教諭的杭州人俞德過世後,兒子俞義護送靈柩回杭,路過這裡投宿時,停放在溪邊的靈柩被紫藤纏繞起來。俞義認定這裡是神地,便置地葬父,守墓時與當地人通婚,至今已第30代。2000多人口大多姓俞,是全國規模最大的俞姓地之一。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俞源鄉具有國家級保護單位古建築群的俞源太極星象村名噪全國。俞源太極星象村位於金華市武義縣俞源鄉境內,距縣城20公里。俞源古村落布局奇異,充滿神奇。據考證俞源村是明朝開國謀士劉伯溫按“天體星象”布局排列設定的村落。俞源名勝古蹟甚多,有始建於南的圓夢勝地——洞主廟,建於元代的“利涉橋”。明代的古墓,村口有600餘年古樹林,尤為突出的是保存完好的大面積明、清古建築。俞源明、清朝出過進士,舉人、秀才等293人,現存俞源古詩百餘首,宋濂、章溢、蘇平仲、馮夢龍、凌濛初等名家與俞源有著不解之緣,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大型民間文化活動“擎台閣”流傳至今。神秘的古村落,抹不去600餘年的封塵,走進俞源猶如走入歷史的迷宮。省級風景名勝區清風寨、“十里畫廊”劉秀壟、樊嶺腳的文昌閣都在木鄉境內。擁有豐富的古建築文化資源,位於俞源村的古建築是歷史文化保護區,有許多保護較好的古屋、屋檐、柱樑等雕刻優美、栩栩如生,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俞源太極星象村系明朝開國謀士劉伯溫按天體星象"黃道十二宮二十八星宿"排列設計建造,名勝古蹟眾多,現存古建築1072間3.4萬平方米。古屋、古橋保存完好,木雕、磚雕、石雕精美,巧奪天工。始建於南宋的洞主廟,是遠近聞名的圓夢勝地。村口設一占地達8公頃的巨型太極圖,村中布有"七星塘"、"七星井",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密切融合,是古生態文化的經典遺存,是考察、觀光、遊覽的首選之地。

俞源村俞源村

俞源古村落始建於南宋,明嘉靖年間為鼎盛時期,至清乾隆、道光時期再度興盛。古村現存宋、元、明、清古建築53處,其中一級保護36處。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又被國家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古村、古林、小橋流水形成一副美麗的畫卷,俞源村各類旅遊設施齊全,有酒店、旅館、超市及多座農家樂,現為重點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名俗文化村、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

鄉村風貌

鄉村風貌鄉村風貌

走進俞源古村落,你就會深深感到在如此廣袤的大地上,竟然還有一個如此特點的“世外桃源”。武義縣俞源村

是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古村落,這個村的太極星象等神秘文化遺存不斷被發現,引發了國內外專家極大的興趣和關注。俞源村距武義縣城20公里,現有農戶700多戶,2000多人口,是全國較大的俞姓氏聚居地。據《俞氏宗譜》記載,明清兩代,該村出過尚書、大夫、進士、撫台、知縣、舉人等260人,村人讀書成風,歷代書香不絕。有人說走進俞源就如進入人類歷史文明的大觀園,它的一磚一石都極富人文色彩,每一條古巷、每一幢古宅都有講不完的故事。

博大精深的民居建築

據初步統計,俞源村古代民居395棟,構成了50多座較為完整的古民居建築群,占地約三萬四千平方米。從單體看,許多建築結構合理、科學,而且大多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例如精深樓,又稱九間頭,清道光時所建,此屋有九道門之多,層層設門是為了防盜,其中第七道門下還設有暗道機關,盜賊誤入就會掉入陷阱而束手就擒。這幢民居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整幢房屋的石雕、磚雕、木雕均精雕細刻。不僅如此,木雕的內容也相當獨特,白菜、扁豆、絲瓜等蔬菜以及小白兔、小狗、蟋蟀、蜜蜂等動物、昆蟲均成為雕刻的主題,體現出主人效法自然、悠閒自得的田園山水般的人文情調。

神秘奇特的村落布局

俞源古村落引起了海內外人士的注意,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完整的古村形態和豐富的古代民居建築以外,神秘的太極文化現象和按星象布局的村落規劃不能不說具有極大的誘惑力。俞源村四面環山,發源自九龍山的溪流橫穿整個村莊,與另一條小溪匯合折向村莊的北豁口,這條溪流為全村的人居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以前四周山崗上全都是蒼蒼鬱郁的大樹,位於東南部的九龍山更是森林茂密,巨形太極圖就處在村北豁口的田野里。站在村前的山崗從高處俯瞰,但見穿林而過的溪流在北豁口呈“S”形流向村外田野,“S”形溪流與周圍的山沿在村口勾勒出一個巨大的太極圖。“S”形溪流正好是一條陰陽魚的界線,把田野分成太極兩儀。溪東陰魚古樹參天,魚眼是一池圓形小塘;溪西陰魚則稻穀金黃,魚眼處高山田畈,種著旱地作物。經村民用儀器測量,太極圖直徑為320米,面積達120畝。

景區交通

位置:金華市武義縣

交通:金華坐火車或汽車至武義,坐三輪或公車到緊鄰縣汽車站的中巴站坐中巴直達。

俞源太極星象村位於金華市武義縣西南部的俞源鄉,距縣城20公里。從上海上滬杭高速,轉到杭金衢高速,轉到金麗溫高速,武義下從縣運輸公司車站乘中巴車前往,車資4元

交通圖交通圖

村落人文

俞源村俞源村

俞源明、清兩朝出過進士、舉人、秀才等293人;現存寫俞源的古詩百餘首。宋謙、章溢、蘇平仲、馮夢龍、凌濛初等名家

與俞源有著不解之緣,明翰林院士蘇平仲撰寫的俞源皆山樓記被載入《四庫全書》,有關俞源的許多故事被編入《二刻拍案驚奇》和《中國情史》。俞源曾出過畫有、書法家、醫術家。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大型民間文化活動“擎台閣”流傳至今。

俞源村還有許多不解之謎,自劉伯溫為俞源改溪設太極河之後,600餘年來未發生過一次洪災;“商坐樓”邊有口井稱“氣象井”,天晴水清見底,井水變渾濁定要下雨;“聲遠堂”沿口桁條上九條木雕鯉魚會隨氣候變化而變色;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六是“圓夢節”,這天心降喜雨,即使大旱年頭也不例外。

主要建築

俞源村俞源村

俞源名勝古蹟甚多,有始建於南宋的圓夢勝地――洞主廟,建於元代的“利涉橋”,明代的古建築,全村共有1072間,占地3.4萬平方米,有民居、宗祠、店鋪、廟宇、書館等。 古建築體量大,做工精緻,牆上壁畫保存完好,木雕、磚雕、石雕精細,巧奪天工,將功能與藝術,實用與美化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並與建築主體結構完美地融合起來,獨具江南風格。

許多建築結構合理、科學,而且大多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例如精深樓,又稱九間頭,清道光時所建,此屋有九道門之多,層層設門是為了防盜,其中第七道門下還設有暗道機關,盜賊誤入就會掉入陷阱而束手就擒。這幢民居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整幢房屋的石雕、磚雕、木雕均精雕細刻。不僅如此,木雕的內容也相當獨特,白菜、扁豆、絲瓜等蔬菜以及小白兔、小狗、蟋蟀、蜜蜂等動物、昆蟲均成為雕刻的主題,體現出主人效法自然、悠閒自得的田園山水般的人文情調。“雙溪九隴環而抱,雲可耕兮月可釣,翠草凝香黃犢肥,銀波弄影金魚跳……”這首明朝進士俞俊寫的“俞源八景歌”就是對俞源自然景觀的真實寫照。

神秘的俞源古村落,抹不去600餘年的封塵,走進俞源猶如走入歷史的謎宮。俞源至於至今保存完整的聲遠堂、萬壽堂、精深樓、俞氏宗祠等一大批堂、樓、廳、閣、院、館、祠、廟古建築內的木雕和石刻等,更是做工精細、風格各異,令人讚嘆!

迷宮巷道

走過一棟被晨曦渲染得分外蒼勁、古樸的青石牌坊,溪灘上的霧氣漸漸地被陽光所消散,替代它的是一排排晾在溪灘上五顏六色的衣衫,以及在溪邊洗刷的婦女和溪中歡快遊動著的鴨鵝。正對著波光瀲灩的溪水出神之時,一隊搖頭晃尾的黑鴨子迎面而來,“嘎嘎”之聲如同老屋木門開啟時所發出的音響,雖然有些遙遠、滄桑,但聽來卻很塌實。於是就隨著鴨群往村里行去,走巷穿堂,讀不完的是古屋內巧奪天工的木雕、磚雕、石雕,猜不透的是“七星塘”、“七星井”內的玄機奧秘,觀不夠的是巨星太極圖、俞氏宗祠以及洞主廟的恢弘和神秘。漸漸地,比比皆是的太極圖案已難再激起我的好奇,古風幽幽的小石巷、灰牆、門罩、古戲台、騎樓、翻軒以及牛腿、門雀上的圖案也漸漸地印刻在了我的記憶中,如同迷宮一般的巷道,外牆內廳相差無幾的樓堂、庭院,卻讓我多走了許多冤枉路。

太極田和星象村

太極田顧名思義應是由太極圖案組成的田地。俞源太極田是由一條自村東南流入村內的山溪,幾經轉折後,便呈“S”形流向村外田野,並在村口勾畫出一個巨大的太極圖。站在村口的高處俯瞰,但見那“S”形的溪流像極太極圖的陰陽魚分界線,把村口外的田野分割成兩個半圓形———“太極兩儀”。溪東“陰魚”古樹參天,蓊鬱蔥蘢,魚眼處正好有一玲瓏的小池塘,經陽光的折射,就像魚眼在一睜一開,甚是神奇;溪西“陽魚”則油菜花金黃耀眼,魚眼處山巒起伏,各種旱地作物碧綠茂盛,風過山巒,又如魚在水波中浮動。至於村中太極星象布局,則相傳是由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設計而建的。

俞氏宗祠

俞源村俞源村

建於明代隆慶年間公元1567年,是俞淶的四個兒子為其所建,原稱"孝思庵", 後被兵毀,重建後改為宗祠。據說,俞氏家族之所以人才輩出(清兩朝俞源出過尚書、撫台、知縣、進士、舉人260餘人),是因為俞氏宗祠恰好坐落於天樞、天璇、天璣和天權四星所組成的七星"斗魁"之內,而"魁星"又稱為文昌星。雖然我對星象之術一竅不通,但對文昌星即文運昌盛之意之說還是略知一二的。"天上星、地上祠、福佑人",地顯天象,天、地、人合一,也許這就是俞源之所以能長盛不衰之奧妙所在。

俞氏宗祠還有個極富詩意的堂號,曰流水堂,此名為俞伯牙與鍾子期的“高山流水”演化而來。俞氏宗祠,分三進二院,共51間,總面積達2400平方米,規模隆重,氣勢寬宏。不管是正廳、中廳或寢堂及兩側的廡廂、廊房均高低有序,錯落有致,猶如天成。站在濕漉漉的天井裡,環視宗祠:廳堂軒敞,廊柱挺拔,屋樑穩重,三雕精美絕倫。雖然由鵝卵石組成的圖案,已被歲月的青苔所遮蓋,而失去了往日的那份精美和巧奪天工,但飽經滄桑的飛檐、牛腿、門雀及眾多由名人名家所題寫的匾額,卻依然在述說著俞氏家族曾經的輝煌,特別是古戲台對面正廳中央那塊由明宰相嚴訥贈送"壬林堂"大匾,更是把俞氏家族的當年的聲望和地位刻畫得淋漓盡致。

聲遠堂

聲遠堂內有一大奇觀,前廳的百魚樑上有九條木雕的鯉魚會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而變化。聲遠堂為清康熙二年所建,因正廳正對巍峨蒼翠的六峰山,故而聲遠堂又叫六峰堂和大花廳。整座大堂共分前後兩部分,共92間。前廳寬敞高大,梁飾華麗、精美,小太極圖雕塑瓏玲別致。後廳儒雅寧靜,有較高的文物價值。環視整座老屋,柱基均為明代典型的復盆式,雀替雕花古樸典雅,地梁全用磚雕,棟樑、 桁條、牛腿均為木雕之精品,特別沿口的三根桁條雕刻更是令人感嘆叫絕。左邊是百鳥朝鳳,右邊是蛟龍出海,中間是四隻麒麟及鹿、牛、羊等動物,故?quot;百獸大梁"之譽。轉過右側的沿口,就是百魚梁了。桁上有九條鯉魚,會隨季節氣候的變化而變換顏色,或黑或黃或紅,甚是奇妙。

裕後堂

裕後堂建於清代乾隆五十年,原158間,現有120間,占地2560平方米,是全村最大的古屋,故有"大大廳"之稱謂。裕後堂的“五無”就是指樑上無灰塵,無蜘蛛結網,無蒼蠅、蚊子,無鳥雀過夜棲息過,屋內陰涼好像無夏天。傳說是八卦陰陽的緣故。

歷史偉人

俞源人津津樂道地傳誦著有關劉伯溫的傳奇故事。傳奇之一是“七星神塘”。相傳劉伯溫為俞源村設計了七口水塘,分別位於村內的上菜園、大菜園、六峰堂、水碓塘邊、下田、上泉、下泉。村裡的老年人說這七口塘是神塘,填塘肯定要招來災禍。20世紀40年代初,外出謀生的村民俞祖芳回故宅定居,在修繕房屋時,俞祖芳不聽老人的勸阻,決意要填掉緊靠房屋的一口水塘,結果正屋山牆突然倒塌,俞祖芳這才感到七星神塘的神秘力量,重又把塘挖了出來,從此完好至今。1997年,村民俞步升經過大量的調查與勘察,發現七口塘按北斗七星陣排列,從而揭開了七星神塘的神秘面紗。

為了紀念這位曾經給俞源人帶來希望和憧憬的歷史偉人,憑弔他的歷史功績,村民在俞源村口茂密的古樹林裡修建了伯溫草堂。在伯溫草堂里,沏一杯茶或者抽一袋煙,細細地品味昨天、前天發生在古村裡的故事,當然是一種很愜意的享受。

古村建築典範

俞源的俞氏宗祠為我所到過的浙江最大的宗祠。三進兩院,院落占地面積很大,打籃球踢足球都不成問題。第一進照例有裝飾精美的戲台,同別的宗祠略有不同的是,俞氏宗祠第一個院落兩側有精緻的兩層樓房,並同通道門和二進大堂的邊牆圍成一個小院,怎么看都象是小巧獨立的住宅。俞氏宗祠的大門裝飾倒並不多,一字排開的房間,不似郭洞、諸葛、芙蓉等山村的宗祠好看,但一走到裡面,這“處州第一祠”的氣派還真有些驚人。

廟宇

位於村尾的洞主廟是典型的鄉土廟宇,什麼神仙都拜,但其主神卻是劈山救母的沉香和營造都江堰的李冰。後者管水民間崇拜較盛,而前者入廟宇似不多見。從方位看,洞主廟可以說位於村外,兩條小溪匯流之處,其牆體通紅,背枕青山,旁有古樟圍護,古樟下一道小巧的夢仙橋,整個畫面十分優美。除了美麗,洞主廟還有一個有趣而神秘的特色——圓夢。據說在這裡睡一個晚上必會做夢,而且解夢十分靈驗,每年正月十三是“圓夢節”,周圍四方均有大量人眾前來求夢。

村落布局和水系

俞源的規劃是大名鼎鼎的劉基劉伯溫所制訂,村里人為此曾做過大量考證調查工作。俞源位於典型的山區,平地狹小侷促,全村以一條山溪水為水源。劉基的規劃最主要的工作是將山溪改直為曲,呈陰陽圖中的“S”形蜿蜒在村中流過,同時在村子周圍的山坡上大面積植樹,這樣就能涵養水源、減少旱澇災害,村口布置八卦田。

相比平原和丘陵地區,俞源的水系並不複雜,除了一道山溪外,主要還布置了七個水塘作補充,七口塘按北斗七星布局,公共建築則位於周圍,如俞氏宗祠位於斗口,洞主廟位於斗尾。由於其獨特的村落布局,許多旅遊介紹只稱俞源為太極星象村,不過真到了這裡,其布局也只能了解個大概。

古宅

俞源村的古宅是浙江中部和東部的樣式,院落寬敞開放,不似徽州民宅那般緊湊。其典型樣式也是三進兩院,前廳後宅,圍牆高大有封火牆。俞源的古宅保存狀況十分好,其村子後半部分(北斗的斗柄)是成片的老宅,幾乎沒有現代的房屋,讓人驚嘆。由於俞源村歷史上曾是商業重鎮,因此這些古宅相對比較豪華氣派,每個大院子都住了數家人家,因此也不再有大門,可以出入自由。

雕刻裝飾

俞源民宅最主要的特色是極其繁雜的木刻裝飾。

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

爨底下村 | 西灣村[山西省] | 俞源村 | 郭洞村 | 西遞村 | 安徽宏村 | 流坑村 | 田螺坑村 | 張谷英村 | 大旗頭村 | 鵬城村 | 党家村

古村古鎮

古城、古鎮連同一種樣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消逝,僅僅發生在短短的幾十年間,我們必須承認,在“現代化”的浪潮里,“新價值”的狂歡中,能保存一些傳統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的古鎮,很可能難以逃避消逝的命運。讓我們一起加入到尋找古鎮的旅途中,去發現古中之美。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爨底下村
西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西遞村
宏村
流坑村
田螺坑村
張谷英村
大旗頭村
鵬城村
党家村
靈水村
雞鳴驛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美岱召村
漁梁村
江村
培田村
下梅村
渼陂村
理坑村
朱家峪村
臨灃寨
大余灣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白霧村
楊家溝村
麻扎村
碗窯村
徐岙村
包宅村
俞源村
流坑村
肇興侗寨
張谷英村
諸葛村
淶灘鎮
棠樾村
田螺坑村
高山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隆里村
肇興寨村
白霧村
爨底下村
靈水村
琉璃渠村
雞鳴驛村
冉莊村
英談村
西灣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良戶村
郭峪村
小河村
美岱召村
五當召村
陸巷村
明月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深澳村
厚吳村
西遞村
宏村
漁梁村
江村
唐模村
棠樾村
屏山村
田螺坑村
培田村
下梅村
福全村
城村
桂峰村
流坑村
渼陂村
理坑村
賈家村
燕坊村
汪口村
朱家峪村
東楮島村
大余灣村
滾龍壩村
張谷英村
上甘棠村
高椅村
乾岩頭村
頭村
鵬城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大嶺村

靈水村
舉人村
爨底下村
桑峪村
楊家峪村
馬欄村
東胡林村
西胡林村
沿河城村
靈岳寺村
上清水村
燕家台村
杜家莊村
齊家莊村
張家莊村
塔河村
黃安村
田莊村
淞白村
韭園村
琉璃渠村
三家店村
櫻桃溝村
澗溝村
上葦甸村
石門營村
石佛村
萬佛堂村
魯家灘村
平原村
賴坊村
羅田村
嚴台村
白鷺村
延村
天寶村
雄崖所村
張店村
歇馬村
南崗古排村
前美村
秀水村
蘿蔔寨村
丙安村
增沖村
馬頭村
樓上村
鄭營村
東蓮花村
南長灘村
阿勒屯村
陂下村
師家溝村

岜沙苗寨
壩光村
長溪村
瓷器口鎮
從化溪頭村
大旗頭村
丹巴碉樓
德夯苗寨
都羅寨
俄亞大村
高椅村
貴州屯堡
洪坑土樓群
湖南洪江鎮
黃埔村
金帳汗蒙古部落
黎槎村
理坑
利加則
寧海前童
烏篷船
於家石頭民俗村
元陽梯田
芷溪村
中山鎮
竹溪村
大江埔村
橋溪村
崇武古城
曹家大院
常家大院
娘子關村党家村
楊家溝村
郭麻日村
麻扎村
臨灃寨
偏城村
北方城村
李家山村
夏門村
竇莊村
上莊村
三門源村
呈坎村
查濟村
南屏村
廉村
漈下村
翠亨村
大蘆村
塘尾村
諾鄧村
兩河口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