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長灘村

南長灘村

南長灘村,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香山鄉,地處寧夏、甘肅兩省交界處,因黃河黑山峽沖刷淤積形成狹長河灘地而得名。這一個神秘的村落,村子雖小卻擁有“三個寧夏第一”:寧夏黃河第一村、寧夏黃河第一渡、寧夏黃河第一漂。群山環繞使得南灘村幾乎與世隔絕,村里人姓拓,自稱是西夏後裔,並保存有完整的族譜。2008年12月,被國家有關部門確定為寧夏首個“全國歷史文化名村”。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圖)寧夏黃河第一度寧夏黃河第一渡

中衛市香山鄉南長灘村,地處中衛最西頭的深山裡,距離中衛市區70多公里,是黃河進入寧夏流經的第一個村莊,南長灘黃河在這裡轉了一個大彎,在河南岸形成了一個月牙形的長灘,人們叫其南長灘。該地四面靠山,一河環流,形成了弧形半島,像一塊翡翠鑲嵌在黑色的石頭和黃色的河水之間。黃河臂彎中的這塊綠洲面積195.4平方公里。因為大山阻隔,出入十分不便,所以外面的人進去得很少,十分幽靜。

歷史痕跡

據傳說,西夏時期党項族的一支拓氏世代定居於此,經營數百年締造了一個“世外桃源”。南長灘村的人們,複姓拓拔,他們自稱是西夏人的後裔,代代相傳。上世紀80年代,西夏學泰斗李範文先生考察認定這個村莊是西夏人的後裔。這是党項族作為一個民族實體消失以後,迄今發現這個古代少數民族最鮮活載體。黃河流不盡滄桑,這個村莊的名字即將走進正在編寫的《西夏通史》裡面。

歷史翻到新的一頁,南長灘村經智慧勤勞的農牧民們精心經營和黃河水的潤澤,從荒涼的不毛之地逐漸演變成一個居住有近200戶人家1000餘人口的較大村落,據了解種植面積已達400畝的梨樹更成這裡一大特產,成為城裡人戶外探幽的一個重要去處。

特色產業

(圖)南長灘村三百年以上樹齡的梨樹近百棵,“梨花源”的稱謂當之無愧。南長灘村

南長灘村盛產個大質好的紅棗和清熱解毒的香水梨。春天,上千棵百年老梨樹花枝招展,吸引了不少遊客來此賞花,南長灘梨花節已成為寧夏最具吸引力的旅遊品牌之一。秋天,棗子紅了,香水梨軟了,果園採摘鮮果又成為遊客們時尚的旅遊項目。該村已有三、五百年的梨樹、棗樹尤為著名。每年的四月上旬,冬梨、香水梨梨花綻放,競相吐蕊、花香襲人,與煥發青春的古樹和滔滔的黃河水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怡然自得的畫面。

村內概況

(圖)南長灘村委會南長灘村委會

這個村子有1260口人,大多數姓拓,據考證是蒙元軍隊滅了西夏國後,西夏党項貴族拓跋一支逃難至此,隱姓埋名生存下來。據南長灘村支書拓守清介紹,村民人均年純收入達3000多元,紅棗每年給這個村子帶來八九十萬元的收入。262戶人家家家養羊,最少100多隻,最多達500多隻,雨水好的年份,養羊給每戶人家帶來三四萬元收入。依靠春季梨花節和秋季鮮果採摘發展起來的旅遊業,剛剛起步,還需進一步開發。目前,這個村最大的困難是,交通不便。

旅遊資源

南長灘
南長灘,是黃河進入寧夏境內第一個村莊,號稱黃河第一渡。這裡有史前岩畫、古代水車、秦代長城,黃河兩岸怪石嶙峋,高崖聳立,西夏党項族一支拓(拓跋)氏定居於此。據考證,當年拓跋氏一支,為避戰亂,乘羊皮筏逆流而上,發現此地沒有人煙,依黃河岸邊土地肥沃,於是定居於此,數百年來不被外人所知道,堪稱是“世外桃源”。在河灘邊生長著三、五百年的梨樹和棗樹,四月中旬正是梨花怒放的時間,於是南長灘就成為驢友的聖地和色友的天堂。

到南長灘賞梨花

最佳賞花期:4月上旬、中旬。4月8日,這裡也將舉辦梨花節,機會不容錯過。

參考攻略:南長灘村是一個黃河邊上不大的山村,3000棵古老的梨樹,擠滿了河灘,最年長的樹齡有400年,撐起的樹冠,能搭起300平方米的涼蔭。這裡是黃河岸邊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春天,這裡綻開著如雲的梨花。700多年來,散落的西夏党項後裔的一支就與世無爭的生活在這個小山村裡面。每年的4月中旬是梨花盛開的季節,而中衛南長灘村的梨樹都以有百年樹齡、百畝梨花綻放黃河岸邊,景色怡人。

自駕車:先經由高速到達中衛,再由中衛市區出發,西行45公里,到十里溝向南走過一長段顛簸的山道,過黃河就是南長灘村了。

美食:中衛飲食以麵食為主,中衛的滾粉泡芋頭、漩粉冷盤、硬面乾烙子都是麵食類的特色小吃。中衛當地有特產鴿子魚,自然而然,清蒸鴿子魚成了一道不可錯過的當地美食。同時,中衛的奶產品以及羊肉也十分出名。香脆可口的米黃子、煎豬髒都是中衛的特色小吃,而扒駝掌雖沒有熊掌出色,但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上等佳肴。

文物痕跡

市文物管理所在對城區香山鄉南長灘村進行文化資源初步調查過程中,在該村東北側的斷崖地層,發現一處秦漢時期人類居住過的遺址,從而將人類生活在南長灘的歷史提前到2000年之前。經實地調查,裸露的秦漢文化層長10多米,厚度15厘米左右,地層內留有人工鋪墊的紅色石片基座,還有當時人們在此居住時長期使用過的生活用陶器殘片及建築用瓦數件。陶器均為泥質灰陶,器壁較厚,形體較大,主要有罐、盆等,紋飾除個別為素麵外,以粗繩紋為主,細斜繩紋者次之。

另在秦漢遺址地層之上南約70米處的村民院落外側崖壁處,還發現元、明時期的文化層。在其裸露的文化層中,發現了較豐富的粗瓷片。從瓷片的口沿、腹、底辨析,主要有缸、罐、盆等,外壁分別施黑色釉、醬色釉和黃褐色釉,部分器底露胎,無施釉。

秦漢遺蹟遺物在該村落的首次發現,進一步揭示了秦漢文化在中衛市的分布範圍,並為今後的研究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美譽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香山鄉南長灘村被稱為“寧夏黃河第一村”“寧夏黃河第一渡”“寧夏黃河第一漂”,2008年12月,被國家有關部門確定為寧夏首個“全國歷史文化名村”。

發展期望

南長灘村支書拓守卿希望:在自治區建設沿黃城市群(帶)和打造“黃河金岸”的過程中,進出南長灘村的水路、公路都能變得通達。讓南長灘能成為寧夏黃河旅遊的一個亮麗的起點,更多的遊客到村子裡旅遊休閒,旅遊業能變成農民增收主要產業。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爨底下村
西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西遞村
宏村
流坑村
田螺坑村
張谷英村
大旗頭村
鵬城村
党家村
靈水村
雞鳴驛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美岱召村
漁梁村
江村
培田村
下梅村
渼陂村
理坑村
朱家峪村
臨灃寨
大余灣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白霧村
楊家溝村
麻扎村
碗窯村
徐岙村
包宅村
俞源村
流坑村
肇興侗寨
張谷英村
諸葛村
淶灘鎮
棠樾村
田螺坑村
高山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隆里村
肇興寨村
白霧村
爨底下村
靈水村
琉璃渠村
雞鳴驛村
冉莊村
英談村
西灣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良戶村
郭峪村
小河村
美岱召村
五當召村
陸巷村
明月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深澳村
厚吳村
西遞村
宏村
漁梁村
江村
唐模村
棠樾村
屏山村
田螺坑村
培田村
下梅村
福全村
城村
桂峰村
流坑村
渼陂村
理坑村
賈家村
燕坊村
汪口村
朱家峪村
東楮島村
大余灣村
滾龍壩村
張谷英村
上甘棠村
高椅村
乾岩頭村
頭村
鵬城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大嶺村

靈水村
舉人村
爨底下村
桑峪村
楊家峪村
馬欄村
東胡林村
西胡林村
沿河城村
靈岳寺村
上清水村
燕家台村
杜家莊村
齊家莊村
張家莊村
塔河村
黃安村
田莊村
淞白村
韭園村
琉璃渠村
三家店村
櫻桃溝村
澗溝村
上葦甸村
石門營村
石佛村
萬佛堂村
魯家灘村
平原村
賴坊村
羅田村
嚴台村
白鷺村
延村
天寶村
雄崖所村
張店村
歇馬村
南崗古排村
前美村
秀水村
蘿蔔寨村
丙安村
增沖村
馬頭村
樓上村
鄭營村
東蓮花村
南長灘村
阿勒屯村
陂下村
師家溝村

岜沙苗寨
壩光村
長溪村
瓷器口鎮
從化溪頭村
大旗頭村
丹巴碉樓
德夯苗寨
都羅寨
俄亞大村
高椅村
貴州屯堡
洪坑土樓群
湖南洪江鎮
黃埔村
金帳汗蒙古部落
黎槎村
理坑
利加則
寧海前童
烏篷船
於家石頭民俗村
元陽梯田
芷溪村
中山鎮
竹溪村
大江埔村
橋溪村
崇武古城
曹家大院
常家大院
娘子關村党家村
楊家溝村
郭麻日村
麻扎村
臨灃寨
偏城村
北方城村
李家山村
夏門村
竇莊村
上莊村
三門源村
呈坎村
查濟村
南屏村
廉村
漈下村
翠亨村
大蘆村
塘尾村
諾鄧村
兩河口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