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口鎮

瓷器口鎮

瓷器口鎮,以出產瓷器而得名。在1918年地方商紳集資在青草坡創建了新工藝制瓷的“蜀瓷廠”,瓷器質地很好,品種繁多,名聲漸大,產品遠銷省內外。漸漸地“磁器口”名代替了“龍隱鎮”。現已發現古窯遺址20餘處。古鎮磁器口有12條街巷,街道兩旁大多是明清風格的建築,地面由石板鋪成,沿街店鋪林立。商貿集中在大碼頭和靠碼頭的金蓉正街。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瓷器口鎮
瓷器口鎮
瓷器口始建於宋真宗鹹平年間(公元998年),傳說明朝初年朱允炆被迫削髮為僧來渝,隱避於寶輪寺,故將原“白岩鎮”改名為“龍隱鎮”。清朝初年,因盛產和轉運瓷器,而得名磁器口,作為嘉陵江邊重要的水陸碼頭,那經歷千年不變的濃郁純樸的古風,令其成為重慶江州古城的縮影和象徵,“白日裡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繁盛一時的磁器口,被美譽為“小重慶”。素有巴渝第一古鎮之稱的磁器口,已有1800年,孕育了古鎮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其美食三絕中,首數的便是古鎮麻花。因其選料上乘,手工精製,具有香甜酥脆、入口化渣的特點,深受人們喜愛,其與眾不同的品質,早已備受好評。其中以古鎮陳麻花最有名,早在清朝末年,古鎮陳麻花憑藉其獨特的口味從此在巴渝大地流傳開來;因其選料上乘,採用全手工製作,具有香、酥、脆、爽,久放不綿等特點,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

基本概況

瓷器口鎮
瓷器口鎮
千年古鎮,重慶縮影。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嘉陵江畔的古鎮磁器口,轄區1.8萬人,面積1.5平方公里,距繁華的主城區僅3公里,是不可多得、古色古香的傳統文化歷史街區,是人文薈萃、風景優美、獨有“一江兩溪三山四街”地貌的旅遊勝地。瓷器口始建於宋真宗鹹平年間(公元998年),因明朝建文帝朱允?殺苣言?隱修於鎮上寶輪寺,故又名龍隱鎮。清朝初年,因盛產和轉運瓷器,而得名磁器口,作為嘉陵江邊重要的水陸碼頭,曾經“白日裡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繁盛一時,美譽為“小重慶”。
1、地理位置:古鎮磁器口位於市區近郊,東臨嘉陵江,南接沙坪壩,西界童家橋,北靠石井坡。
2、面積:面積1.18平方公里
3、人口:1.8萬人
4、名稱由來:磁器口原名白崖場,始於宋真宗鹹平年間(公元998-1003年),在明朝成為繁華的商業碼頭,“白日裡千人拱手,入夜來萬盞明燈”是其繁榮寫照。清朝初年,因生產青花磁,得名磁器口。古稱龍隱鎮。
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是古鎮的寫照。磁器口古鎮原名龍隱鎮,位於重慶城西14公里,在沙坪壩區。自明、清時期以來磁器口古鎮名揚巴蜀大地。昔日這裡是一個熱鬧非凡的水陸碼頭,為嘉陵江下游物資集散地。那經千年不變的濃郁純樸的古風,令其成為重慶江州古城的縮影和象徵。古鎮磁器口有12條街巷,街道兩旁大多是明清風格的建築,地面由石板鋪成,沿街店鋪林立。商貿集中在大碼頭和靠碼頭的金蓉正街。現今磁器口古鎮保存了較為完整的古建築,開發了榨油抽絲製糖捏麵人川戲等傳統表演項目和各種傳統小吃、茶館等,每年春節舉辦的瓷器口廟會四古鎮最具特色的傳統活動,吸引數萬市民前往參與,是距重慶主城區最近的古鎮景觀。在古鎮磁器口最有特色的一景是茶館。昔日在這千年古鎮,隨處可見茶館。當年的水手、袍哥大爺、閒雜人等都喜愛出入此間,茶館成了龍蛇混雜之地。直到如今,茶館仍是磁器口一景,百來米長的老街便有13家茶館,家家茶客滿座,古風猶存。名特小吃毛血旺、軟燴千張椒鹽花生被譽為磁器口的“三寶”。

旅遊指南

景區分類:古鎮村落
開放時間:全天
聯繫方式:位於重慶城西14公里的嘉陵江畔
最佳時間:春季
交通指南:乘坐215路公共汽車,在童家橋站下即到

文化城

瓷器口鎮
瓷器口鎮
磁器口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是重慶歷史文化名城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紅岩文化、民俗文化各具特色:有古樸粗獷的巴渝遺風,有古風猶存的茶館、有歷史傳承的碼頭文化;有佛、道、儒三教並存的九宮十八廟;有正氣凜然的紅岩志士抗戰遺址;有獨具特色的川劇清唱、火龍表演,有工藝獨特、品種繁多的傳統旅遊產品,有享譽四方的毛血旺千張皮、椒鹽花生等飲食三寶,任你品味,任你選購。“一條石板路,千年瓷器口”,其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吸引力,海內外每年前來參觀、旅遊的賓客達300餘萬人次。瓷器口街道組織機關幹部職工和各社區幹部集中學習貫徹區十屆四次全委會精神。磁器口街道黨工委書記蘭新宇表示,現在各個景區的競爭,已經發展到了以文化論成敗的階段,文化才是景區持久的生命力所在。瓷器口要以文化人、文化城來促進古鎮的發展。在學習會上,街道相關領導傳達了全委會報告主要精神。街道將通過黨工委會、黨組織生活社區活動牆報等多種形式深入學習傳達貫徹全委會精神,將思想統一到區十屆四次全委會上,指導實際工作。

蘭新宇告訴記者,按照全委會報告的相關要求,瓷器口首先要保護好現有的古鎮院落,以固有的資源載體傳承好巴渝文化。其次,瓷器口要進一步發揮出文化的張力,除保護現有的變臉技藝、曲藝技藝外,還將引進皮影戲等,通過中秋節春節廟會等傳統節日載體,積極恢復並發展民俗活動。此外,瓷器口還將繼續建設有文化特色、古鎮特色的雕塑等,通過文化地標的打造,把古鎮打造成遊客心中的“小重慶”,讓古鎮的軟實力成為瓷器口發展的硬經濟。

入選“巴渝新十二景”

瓷器口鎮
瓷器口鎮
從瓷器器口古鎮管委會獲悉,經廣大市民和專家認真評選,備受關注的“巴渝新十二景”出爐。“天生三橋”、“瓷器口古鎮”等24個景點,分別被評選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巴渝新十二景”。此外,組委會還將人民大禮堂和夔門雄關評為“巴渝標誌性傳統景觀”。根據組委會安排,“巴渝新十二景”將在本月底舉行授牌典禮。
為樹立重慶良好的城市形象,打造直轄新名片,向國內外積極推介重慶的景觀資源優勢和優秀的人文傳統,市園林局、市規劃局、市旅遊局及重慶晚報聯手,展開了歷時近一年的“巴渝新十二景”評選活動。2007年5月起,經市民提名、海選出326個景觀、專家顧問團初選出64強、市民投票產生30強,12月,初選勝出的前30強景點還向市民進行集中展示。此外,旅遊規劃園林景觀環境保護、人文歷史、地理學地質學環境科學等各個行業的11名資深專家評審對入圍景點進行考察評議,慎重投票並綜合市民投票結果,最終產生“巴渝新十二景”。

景區介紹

瓷器口鎮
瓷器口鎮
嘉陵江邊,馬鞍山下,一處高大的牌坊,門匾上寫著“瓷器口”三個大字,每個字下面掛著一盞大紅的燈籠。這牌坊、門匾和燈籠很快給遊客帶來了一絲濃濃古意,使人感到仿佛置身幾個世紀前的時空。穿過牌坊,就真正地邁入了瓷器口的小鎮街巷,街道也開始變得狹窄而彎曲。走不遠兩三步,在小巷的左邊,又有一條比小巷更窄的門巷,探頭一看門巷上的牌匾,你一定會滿心狐疑。“清代翰林舊居”,堂堂翰林編修居然曾經棲身於如此僻陋窄小的巷道之中?穿過數米的巷道,翰林的故居已經是今天的一個小小書畫社。門口還不忘擺上一張木牌,簡要地記述了翰林的生平,包括會試的得中的科次、官爵等等。翰林的筆墨書香,歷經了數百年,還能在這小小的院落里傳習和縈繞,真是不錯。走出翰林舊居的巷道,對面卻是頗為氣派的鐘家大院。在中國古代的院落里,這個大院的主人不算是最富足、最權貴的,這個大院遠遠算不上最大的,也算不上保存最完整的或是年代最久遠的。但是,和翰林舊居的規格和位置的對比如此鮮明,這也算是小鎮舊時人文環境的一道獨特風景。小鎮雖小,但不管是落魄的讀書人還是鐘鳴鼎食富家大戶,不管是濃郁書香還是陣陣錢臭、不管是苦讀的書生還是遊蕩的紈絝,它都能夠包含、容納和接受,並且讓他們和諧完整地留存下來。不是第一次到重慶,卻是第一次到這個名叫瓷器口(龍隱鎮)的小鎮。沒有料到,這個小鎮才使我真正體會到了這個城市的精髓。嘉陵江邊,馬鞍山下,一處高大的牌坊,門匾上寫著“瓷器口”三個大字,每個字下面掛著一盞大紅的燈籠。這牌坊、門匾和燈籠很快給遊客帶來了一絲濃濃古意,使人感到仿佛置身幾個世紀前的時空。

穿過牌坊,就真正地邁入了瓷器口的小鎮街巷,街道也開始變得狹窄而彎曲。走不遠兩三步,在小巷的左邊,又有一條比小巷更窄的門巷,探頭一看門巷上的牌匾,你一定會滿心狐疑。“清代翰林舊居”,堂堂翰林編修居然曾經棲身於如此僻陋窄小的巷道之中?穿過數米的巷道,翰林的故居已經是今天的一個小小書畫社。門口還不忘擺上一張木牌,簡要地記述了翰林的生平,包括會試的得中的科次、官爵等等。翰林的筆墨書香,歷經了數百年,還能在這小小的院落里傳習和縈繞,真是不錯。走出翰林舊居的巷道,對面卻是頗為氣派的鐘家大院。在中國古代的院落里,這個大院的主人不算是最富足、最權貴的,這個大院遠遠算不上最大的,也算不上保存最完整的或是年代最久遠的。但是,和翰林舊居的規格和位置的對比如此鮮明,這也算是小鎮舊時人文環境的一道獨特風景。小鎮雖小,但不管是落魄讀書人還是鐘鳴鼎食富家大戶,不管是濃郁書香還是陣陣錢臭、不管是苦讀的書生還是遊蕩的紈絝,它都能夠包含、容納和接受,並且讓他們和諧完整地留存下來。

沿著小巷,向山上的方向走去,就可以深入到小鎮的內部,探尋更多的古風古意。道旁店鋪林立,都不大,道上有人絡繹,都不匆忙。這些攤點有的經營巴渝傳統吃食,有的定做字畫牌匾,有的專賣手工藝品。儘管經營的內容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好聽而不俗氣的名字,而且牌匾上的字卻都是非常好看。雅致的名字,加上凝重的書法,大大成襯托出小鎮的古樸之風。和當今都市或是風景名勝的很多政要名流的題字相比,這裡的字雖然社會功用稍小,卻增添了幾分文化氣息。這個古井的來歷頗有些傳奇色彩。相傳本是一口枯井,明建文帝朱允文落難於此,藏於井中,饑渴難忍,突然有清泉噴涌而出,甘甜可口,飲後饑渴頓消,躲過一劫。這口井因此得名“生水井”,按照地方的口音,又叫做“僧水井”,後來又誤傳為“深水井”。在歷史課本之外,有很多關於建文帝的傳說,不想這裡也留下了他的“足跡”。四年短暫的帝王生涯,換來的是後半生的神秘流亡和落魄他鄉。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爨底下村
西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西遞村
宏村
流坑村
田螺坑村
張谷英村
大旗頭村
鵬城村
党家村
靈水村
雞鳴驛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美岱召村
漁梁村
江村
培田村
下梅村
渼陂村
理坑村
朱家峪村
臨灃寨
大余灣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白霧村
楊家溝村
麻扎村
碗窯村
徐岙村
包宅村
俞源村
流坑村
肇興侗寨
張谷英村
諸葛村
淶灘鎮
棠樾村
田螺坑村
高山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隆里村
肇興寨村
白霧村
爨底下村
靈水村
琉璃渠村
雞鳴驛村
冉莊村
英談村
西灣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良戶村
郭峪村
小河村
美岱召村
五當召村
陸巷村
明月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深澳村
厚吳村
西遞村
宏村
漁梁村
江村
唐模村
棠樾村
屏山村
田螺坑村
培田村
下梅村
福全村
城村
桂峰村
流坑村
渼陂村
理坑村
賈家村
燕坊村
汪口村
朱家峪村
東楮島村
大余灣村
滾龍壩村
張谷英村
上甘棠村
高椅村
乾岩頭村
頭村
鵬城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大嶺村

靈水村
舉人村
爨底下村
桑峪村
楊家峪村
馬欄村
東胡林村
西胡林村
沿河城村
靈岳寺村
上清水村
燕家台村
杜家莊村
齊家莊村
張家莊村
塔河村
黃安村
田莊村
淞白村
韭園村
琉璃渠村
三家店村
櫻桃溝村
澗溝村
上葦甸村
石門營村
石佛村
萬佛堂村
魯家灘村
平原村
賴坊村
羅田村
嚴台村
白鷺村
延村
天寶村
雄崖所村
張店村
歇馬村
南崗古排村
前美村
秀水村
蘿蔔寨村
丙安村
增沖村
馬頭村
樓上村
鄭營村
東蓮花村
南長灘村
阿勒屯村
陂下村
師家溝村

岜沙苗寨
壩光村
長溪村
瓷器口鎮
從化溪頭村
大旗頭村
丹巴碉樓
德夯苗寨
都羅寨
俄亞大村
高椅村
貴州屯堡
洪坑土樓群
湖南洪江鎮
黃埔村
金帳汗蒙古部落
黎槎村
理坑
利加則
寧海前童
烏篷船
於家石頭民俗村
元陽梯田
芷溪村
中山鎮
竹溪村
大江埔村
橋溪村
崇武古城
曹家大院
常家大院
娘子關村党家村
楊家溝村
郭麻日村
麻扎村
臨灃寨
偏城村
北方城村
李家山村
夏門村
竇莊村
上莊村
三門源村
呈坎村
查濟村
南屏村
廉村
漈下村
翠亨村
大蘆村
塘尾村
諾鄧村
兩河口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