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梁村

依山臨水,類似古長城建築風格的新安古道把古城和漁梁連在一起。新安古道是明清徽商往返徽州的必經之道。漁梁是古徽州的重要水路碼頭之一,漁梁商業街也因此而形成。漁梁街蜿蜓一公里,一色的鵝卵石排列有序,俗稱魚鱗街;一色的木板房屋布於街道兩側,重樓挑檐,鱗次櫛比,遮住了一大半街面,站在街上仰望,藍天仿佛成一線;一色的舊式門板店面,各種店鋪、莊號古貌猶存。街南的漁梁壩是古歙的一大水利工程,也是漁梁的一大景觀。壩下飛珠濺玉,雪浪滾滾,蔚為壯觀。從漁梁壩走百步石階上岸,過望仙橋就到了新安第一關——新安關。出新安關,過紫陽橋就到理學大師朱熹之父朱松結廬講學的紫陽山,明代曾在這裡建造紫陽書院。

簡介

(圖)漁梁村漁梁村

漁梁位於歙縣縣城東南1.5公里,村落占地8.2公頃,人口1770人。該村形成於唐,約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姚姓遷居漁梁,並發展為村落,其形態似魚。漁梁在唐代即已具雛形,漁梁的名稱由壩而來,漁梁整體格局保存完整,漁梁壩水運碼頭是村落最有特性的要素。古村落內現存傳統古建築430處,占古村落建築總數的65%。其中保存較為完好的有320處。沿江有一條東西向主街,垂直該街則衍生出10餘條小巷,一色的木排店面,一色石板卵石路面,使商業街極富特色,繁榮的商業街和寧靜的巷弄,構成了漁梁村落內部頗具特色的街巷空間,是不可多見的徽州古商業街。

漁梁是因經濟、水路交通等因素興起而發展的,在古徽州為數不多,反映了依託江河發展的商業性聚落的歷史風貌痕跡,村落特色主要體現在自然環境景觀,村落形態空間格局,多種類型的歷史建築及鮮明的人文特色。

歷史文化

(圖)漁梁村漁梁村

漁梁在唐代即已具雛形,漁梁的名稱由壩而來,漁梁整體格局保存完整,漁梁壩和水運碼頭是村落最有特性的要素。漁梁壩,是隋朝一位官員汪華所建,選用的花崗岩,徽式風格榫頭,將塊塊巨石牢牢“鎖”住。水壩分左、中、右三個水門,左邊長年流水,中、右水門既防澇又防旱。

古村落內現存傳統古建築占古村落建築總數的65%。其中保存較為完好的有320處。沿江有一條東西向主街,垂直該街則衍生出10餘條小巷,一色的木排店面,一色石板卵石路面,使商業街極富特色,繁榮的商業街和寧靜的巷弄,構成了漁梁村落內部頗具特色的街巷空間,是不可多見的徽州古商業街。

區位交通

漁梁是古時徽商出入徽州府的咽喉要道。出歙縣城南門,從西乾山下沿練江下行,有一條斷斷續續的堤欄殘道逶迤如帶、這就是當年喧鬧一時的徽商往來奔走於江浙與徽州間的通衢大道一一新安古道。古道原用青石板和鵝卵石鋪就,因年知失修,加上今人已是乘汽車往還、它己基本失去利用價值,故很殘破寂寥、行人極少。

歙縣加快實施公路村村通工程

歙縣緊抓當前工程建設施工的黃金時機,全力加快農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實施進度。
治安村通村公路長7.6公里,由於大部分路段處在海拔300多米高山之中,砂石材料備料困難、施工電力架設、水源短缺,硬化工程施工難度較大。運往山上的混凝土每次只能裝載半車,增加了大量的運輸成本。“我們現在每天都在加班加點,一定要按期完成硬化任務,”治安公路硬化工程負責人吳秋生說,“有縣裡的技術員和村裡的義務監督員監督,我們的工程質量也是可以確保的”。據岔口鎮副鎮長吳建平介紹,岔口鎮今年村村通公路有4段,總里程22.1公里,目前一段已完工,2段公路正在澆築,還有一條也已做好澆築準備。
8月,歙縣同時還有39個這樣的項目都在緊張的施工當中。在2009年歙縣297公里的通村公路硬化工程中,存在著點多、面廣、單項規模小等特點。像岔口鎮這樣難度大的也為數不少。為此,歙縣積極為村村通項目施工做好電力增容、線路架設工作,確保工程施工條件。歙縣還採取“企業自主負責、民眾義務監察、社會監理服務、交通依法監管”的四級質量保證體系,實行嚴格的程式監控和質量管理,在具體操作中嚴把“七關”,即路基、招投標、材料、配合比、設備、施工、檢測關,同時實施技術人員分片負責制,加強技術指導和質量監督,一道工序驗收合格才允許下一道工序施工,確保工程質量。為了加快進度,縣裡對施工進度加快、質量較好的鄉鎮利用媒體進行表彰,對進度滯後的鄉鎮予以通報批評,同時根據施工進度及時下撥建設資金,加強對鄉鎮建設資金的監管,確保專款專用。到2009年8月,歙縣已完成通村公路硬化162公里,完成投資4325萬元。

鄉村風貌

鄉村風貌鄉村風貌

安徽省歙縣徽城鎮漁梁村。2005年9月入選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
漁梁村位於歙縣縣城東南1.5公里,村落占地8.2公頃。該村形成於唐,約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姚姓遷居漁梁,並發展為村落,其形態似魚。
漁梁在唐代即已具雛形,漁梁的名稱由壩而來,漁梁整體格局保存完整,漁梁壩和水運碼頭是村落最有特性的要素。漁梁壩,是隋朝一位官員汪華所建,選用的花崗岩,徽式風格榫頭,將塊塊巨石牢牢“鎖”住。水壩分左、中、右三個水門,左邊長年流水,中、右水門既防澇又防旱。
古村落內現存傳統古建築占古村落建築總數的65%。其中保存較為完好的有320處。沿江有一條東西向主街,垂直該街則衍生出10餘條小巷,一色的木排店面,一色石板卵石路面,使商業街極富特色,繁榮的商業街和寧靜的巷弄,構成了漁梁村落內部頗具特色的街巷空間,是不可多見的徽州古商業街。

特色旅遊

漁梁壩

(圖)漁梁村漁梁村

若是來安徽歙縣旅遊,一個地方必然要去,那就是被人美譽為“江南都江堰”的漁梁壩,它位於古徽州府城歙縣以南3公里。曾輝煌一時的徽商抵錢塘、下揚州都要從這裡起步,堪稱徽州商人“夢開始的地方”。如今,漁梁村蜿蜒的青石街巷、孤寂的粉牆黛瓦,兩邊鱗次櫛比的老宅,都印證著這座水運商埠昔日之繁華。

歙縣,明清時期為徽州府所在地,徽州與杭州南京上海等外界的聯繫全靠新安江這條唯一的黃金水路。漁梁村因緊靠新安江而應運而生,成為當時徽州最繁華的水運商埠和商業街區。這裡曾是商人、水手、腳夫雲集之處,為各類貨物的中轉之地。

“漁梁壩”,這一古代水利工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壩長143米,底寬27米。每逢春夏水漲湍流沿三道水門飛瀉而下,波濤水聲轟鳴,水花四濺,雪浪排空,十分壯觀。大壩是用重達數噸的花崗岩砌成。據說,當年徽商最興盛之時,碼頭上時常停靠著300餘艘大小船隻。可以想像,寬闊的新安江上千帆競渡,挑夫與商人穿梭在碼頭與商行之間,令人驚詫“這一繁華竟延續了數百年之久”。

漁梁古街

漁梁漁梁

依山臨水,類似古長城建築風格的新安古道把古城和漁梁連在一起。新安古道是明清徽商往返徽州的必經之道。漁梁是古徽州的重要水路碼頭之一,漁梁商業街也因此而形成。漁梁街蜿蜓一公里,一色的鵝卵石排列有序,俗稱魚鱗街;一色的木板房屋布於街道兩側,重樓挑檐,鱗次櫛比,遮住了一大半街面,站在街上仰望,藍天仿佛成一線;一色的舊式門板店面,各種店鋪、莊號古貌猶存。街南的漁梁壩是古歙的一大水利工程,也是漁梁的一大景觀。壩下飛珠濺玉,雪浪滾滾,蔚為壯觀。從漁梁壩走百步石階上岸,過望仙橋就到了新安第一關——新安關。出新安關,過紫陽橋就到理學大師朱熹之父朱松結廬講學的紫陽山,明代曾在這裡建造紫陽書院

漁梁驛

漁梁驛漁梁驛

漁粱古為通京大道,宋設漁粱驛。漁梁,位於歙縣縣城東南1.5公里,村落占地8.2公頃,人口1770人。該村形成於唐,約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姚姓遷居漁梁,並發展為村落,其形態似漁。漁梁在唐代即已具雛形,漁梁的名稱由壩而來,漁梁整體格局保存完整,漁梁壩和水運碼頭是村落最有特性的要素。古村落內現存傳統古建築430處,占古村落建築總數的65%。其中保存較為完好的有320處。沿江有一條東西向主街,垂直該街則衍生出10餘條小巷,一色的木排店面,一色石板卵石路面,使商業街極富特色,繁榮的商業街和寧靜的巷弄,構成了漁梁村落內部頗具特色的街巷空間,是不可多見的徽州古商業街。

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漁梁文化教育

解放前,漁梁村沒有學校,只有富家子弟讀私塾,貧窮的孩子大部分沒有讀過書。直到1951年才開辦公立學校,校址在當時的馬祖廟。只有兩位教師,潘任校長,學生有10幾個,入學率只有40%。從1956年開始,學校的規模逐漸擴大,教師增至6人,學生也增到30—40人。在以邱秀英為校長,姚吉和為教導的帶領下,學校的教學工作步入正軌,嚴格執行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建立健全了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
1966年“文革”開始,學校停課,組織紅衛兵串聯,學校的管理、教學都處於癱瘓狀態。1968年,紅衛兵串聯結束,開始複課,繼續了學校的正常教學工作,在邱秀英校長的多方努力下,學校新建了兩座簡陋教室,開辦6個教學班,這時學生有90多人,教師有8人。直到1970年原壽華任校長,姚吉和任教導時,學校逐步擴大了生源,教育教學工作進入了常規化、制度化。72年學校開設首屆國中班,包括幼兒到國中共有8個教學班,學生達180餘人,教師13人。在中央“勤工儉學”的號召下,原校長組織和帶領全校師生大搞勤工儉學,轟轟烈烈的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教育戰線掀起學習江西的“抗大”精神,提倡“半工半讀”。學校在荒山上開墾了大寨田,並種上了黃桃、梨、茶樹、番薯、玉米等。還種植了白木耳、香菇、養豬、養兔等。
全校師生提出的口號是:“與天斗,與地斗,其樂無窮。”74年教育部門又提出“送學到家門,方便人民民眾”的口號,全村按自然村先後辦起了花牆頭、茄蘿、焦山尾、童家源、黃家源、下西坑等民小。
並招聘了許多名民辦教師,師資隊伍擴大了,學生的入學率也提高了20%。全校學生達200餘人,教師達21人。75年學校籌劃新建兩座一層共10個教室,76年破土動工,77年竣工。77年開始由江榮庭任校長,在江校長的帶領下,學校繼承和發揚了勤工儉學的優良傳統,積極組織學生參加集體生產勞動,上山砍雜木、砍毛竹,下地拾稻穗、採茶葉。利用贏利的資金改善了辦學條件。如:添加了鋼管球架、爬桿、桌球桌等體育設施。77年“文革”結束,教育戰線撥亂反正,恢復了聯考制度,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步入正軌。78 年以後學校的教學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師資隊伍再次得到充實,生源也再次擴大,不但開辦了六所民小,而且國中的生源來自管九、小碧、練村、早田的東門頭等村,這時學生數達400多人,教師達26人之多。是建校以來的鼎盛時期,直到90年停辦國中班。
88年新建兩棟教師宿舍樓。95年—98年,在“普九”的工作中,學校再次改建,先後將馬祖廟前後殿拆除,只留中殿(八角亭)做為“漁梁驛”的遺址,中間澆築4米寬的水泥路面,新建學校大門;新添單雙槓、爬梯、跳箱、木馬等體育設施;購置書櫥兩眼,圖書2000餘冊,自然實驗器材一套,鳥類標本一套,自然實驗桌六套等教學設施。在江校長的帶領和全體教師的努力下,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取得了可喜得成績,96年獲得了浦城縣“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先進“教工之家” 等光榮稱號。1998年9月以來,聶崇富任校長,崔學裕任教導,集體班子成員年富力強,工作踏實肯乾,具有開拓創新精神。
全校共有學生200餘人,教師14人,共有9個教學班,其中花牆頭民小有2個教學班,1個教師。至今有3位教師參加大專自考畢業,100%教師學歷合格。國小中學高級教師1人,國小高級教師8人,國小一級教師5人。校長、教導積極帶領全校師生開展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求精務實。幾年來,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又上一個新台階。2000年購置一台教師辦公電腦,接著又購置15台學生電腦,供學生上信息課使用,提高了學生多方面的素質。連續幾年來教育教學質量名利全鎮前茅。2003年又獲得了浦城縣“素質教育合格學校”。
2004年7月18日,在縣委常務副縣長梅庭旺的召集下,教育局劉曹輝局長、仙陽鎮張建斌書記、村下派支書傅榮輝、村主任梅庭富、國小校長聶崇富,還有鎮、檢察院等領導。在漁梁國小教師辦公室討論決定:將兩排舊教室拆除,新建一棟三層共12個教室,具體由教育局規劃實施,村投資5萬元。結果教育局從設計圖紙到審批下來用了一年時間。直到2005年7月初才破土動工,工期150天,總投資35萬5千6百50元,總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共三層9個教室。
2006年春交付使用。2005年7月村委為了漁梁街道便於疏散人員,通過教育局、鎮政府、仙陽中小几方領導研究決定:將漁梁國小教學區與宿舍區之間的橫道打開作為漁梁街道通向公路的一條橫街道。村負責將學校的大門移到教學區南面圍牆中間位置,廁所、體育設施等移到教學區內。原鑄造廠拆除,留給學校一個方正的地盤。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爨底下村
西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西遞村
宏村
流坑村
田螺坑村
張谷英村
大旗頭村
鵬城村
党家村
靈水村
雞鳴驛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美岱召村
漁梁村
江村
培田村
下梅村
渼陂村
理坑村
朱家峪村
臨灃寨
大余灣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白霧村
楊家溝村
麻扎村
碗窯村
徐岙村
包宅村
俞源村
流坑村
肇興侗寨
張谷英村
諸葛村
淶灘鎮
棠樾村
田螺坑村
高山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隆里村
肇興寨村
白霧村
爨底下村
靈水村
琉璃渠村
雞鳴驛村
冉莊村
英談村
西灣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良戶村
郭峪村
小河村
美岱召村
五當召村
陸巷村
明月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深澳村
厚吳村
西遞村
宏村
漁梁村
江村
唐模村
棠樾村
屏山村
田螺坑村
培田村
下梅村
福全村
城村
桂峰村
流坑村
渼陂村
理坑村
賈家村
燕坊村
汪口村
朱家峪村
東楮島村
大余灣村
滾龍壩村
張谷英村
上甘棠村
高椅村
乾岩頭村
頭村
鵬城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大嶺村

靈水村
舉人村
爨底下村
桑峪村
楊家峪村
馬欄村
東胡林村
西胡林村
沿河城村
靈岳寺村
上清水村
燕家台村
杜家莊村
齊家莊村
張家莊村
塔河村
黃安村
田莊村
淞白村
韭園村
琉璃渠村
三家店村
櫻桃溝村
澗溝村
上葦甸村
石門營村
石佛村
萬佛堂村
魯家灘村
平原村
賴坊村
羅田村
嚴台村
白鷺村
延村
天寶村
雄崖所村
張店村
歇馬村
南崗古排村
前美村
秀水村
蘿蔔寨村
丙安村
增沖村
馬頭村
樓上村
鄭營村
東蓮花村
南長灘村
阿勒屯村
陂下村
師家溝村

岜沙苗寨
壩光村
長溪村
瓷器口鎮
從化溪頭村
大旗頭村
丹巴碉樓
德夯苗寨
都羅寨
俄亞大村
高椅村
貴州屯堡
洪坑土樓群
湖南洪江鎮
黃埔村
金帳汗蒙古部落
黎槎村
理坑
利加則
寧海前童
烏篷船
於家石頭民俗村
元陽梯田
芷溪村
中山鎮
竹溪村
大江埔村
橋溪村
崇武古城
曹家大院
常家大院
娘子關村党家村
楊家溝村
郭麻日村
麻扎村
臨灃寨
偏城村
北方城村
李家山村
夏門村
竇莊村
上莊村
三門源村
呈坎村
查濟村
南屏村
廉村
漈下村
翠亨村
大蘆村
塘尾村
諾鄧村
兩河口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