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岩頭村

乾岩頭村

乾岩頭村位於富家橋鎮西南部,地處湘南五嶺山脈南麓。村院一律坐南朝北依山傍水而建,南倚鋸齒嶺,東鷹嘴嶺、鳳鳥嶺,西青石嶺。

基本信息

(圖)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授牌儀式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授牌儀式

乾岩頭村位於富家橋鎮西南部,地處湘南五嶺山脈南麓。村院一律坐南朝北依山傍水而建,南倚鋸齒嶺,東鷹嘴嶺、鳳鳥嶺,西青石嶺。

基本簡介

(圖)瀟湘平湖---賢水河瀟湘平湖---賢水河

乾岩頭村座落在三面青山的環抱之中,村後的群山疊綠鋪翠,一座座山巒連綿起伏,形狀極像鋸子,村子的左邊(北面)一座大山青石裸露著鋪下來,這青石猶如掛在板子上;村子的右邊是打鳥嶺和牛郎嶺兩座高聳的山峰,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兩座山峰就像朝陽的兩隻鳳凰;村子的前面是寬闊的稻田,有進水河和賢水河在村前匯合。整個村子就像座落在一把太師椅上,明朝戶部尚書周希聖、晚清重臣周崇傅就是這座周家大院的驕傲,周崇傅用了四句話來形容乾岩頭的地形與地勢:"左邊青石掛板,右邊雙鳳朝陽;門前二龍相匯,屋後鋸子朝天。"

境內有保存較完好的6個明清古建築院落,每個院落相隔200至300米,互不相通,自成一體。院落皆背倚青山、面臨小河,其中最大的一座院落是清同治年間任翰林院編修的周崇傅所建。建築結構大都為三進三廳,宏大嚴謹,寬敞明亮,飛檐斗拱,錯落有致,體現出濃烈的湖湘文化氣息,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和文物價值。

另外,周家大院建築裝飾的雕繪技藝之精湛,歷史文化含量之豐富,民族氣息之濃烈,內容題材之廣泛,表現手法之豐富,無不讓人嘆為觀止。

乾岩頭的古民居群由六個大型宅院組成,村口立有一碑,碑上“乾岩翰林多頂子,明末清初留古績”格外醒目。據有關資料介紹,乾岩頭古民居群是明代景泰(1450-1457年)到清光緒年間(1875-1909年)相繼建成。乾岩頭村雖然不是統一布局設定,但建築風格卻非常相似,每個宅院都成為一個獨立的單元。宅院的建式都是“一顆印”的結構形式,按一正兩排側(橫)或一正三排側(橫)屋的結構布局。六個院落中最有名的當屬“尚書府”,保存得最好的當屬周崇傅故居了。

(圖)周家大院周家大院

尚書府為周希聖所建。周希聖(1551-1635年)生於乾岩頭,中舉後授予四川成都華陽縣令。他為官清廉,秉公執法,因政績突出,最後官至南京戶部尚書。傳說尚書府是周希聖在任尚書期間修建的。房屋建築制式是重檐屋頂,顯示了主人不一般的地位和身份。如今的尚書府,只保存了門樓和一進舊堂屋,門樓上的"尚書府"扁額依然顯耀著歷史的光芒。

周崇傅是周希聖的第十五代孫。他生於1830年,卒於1892年,系清末湘軍負責後勤給養的主要將領之一。光緒八年之後,隨左宗棠出鎮兩江整飭綱,“處鹽場腥膻之區,絲毫無所沾染”,可見其為政清廉。其故居是周崇傅回永州時開始修建的。宅院坐西朝東,結構四進正屋,北邊是三排側(橫)三棟屋,南邊是二排側(橫)三棟屋和花園,正大門樓上有一對聯:"石蘊玉而山輝,水含珠而淵媚。”道出了該院落的文化底蘊。

周家大院

(圖)周家大院周家大院

“周家大院”位於零陵區富家橋鎮千岩頭村,是一處古民居群落,具備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較好的開發前景,自2000年以來國家、省級旅遊、文物部門多次來這裡考察,2006年被列為湖南省第八批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周家大院”獲得“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稱號。是全體永州人民的驕傲。

周家大院始建於明代宗景泰年間(1450—1456年),建成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後裔於明中期遷移至此生息繁衍,歷26代近600年,故名周家大院。周家大院典型地體現古代建築的“風水”思想:大院三面環山,前景開闊。周家大院古建築群時代跨度大,包括明、清、民國時期的建築樣式。大院平面呈北斗形狀分布,規模龐大,由六個院落組成,占地百餘畝,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其布局井然有序,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從整體上看,六座院落有分有合,渾然一體,既各自獨立成院,又相互和諧勾連,可與喬家大院比美。

據說是著名文化學者周敦頤之子周壽之後所建。其元末明初由江西遷入永州,最先在此建成老屋,後由周希聖致仕回籍後建成尚書府,之後又由第十五代孫周崇傅重建。

現存狀況

(圖)周家大院大門周家大院大門
永州的千岩頭村是現今保存較好的湖南傳統人居。2007年6月9--11日,由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城市文化國際研討會上,在城市文化國際研討會開幕式上舉行了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授牌儀式,千岩頭村正式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周家大院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周崇傅故居為四進正屋,北邊是三排橫屋三棟,南邊是二排橫屋三棟和花園,南北外牆長120米,縱深100米。三排屋之間用廊亭連線,每棟橫屋前有兩個天井,一走廊一堂屋兩廂房。房屋的窗子大多是支摘窗,分上下兩部分。院落里的石雕木刻雕琢精細。整座故居布局井然有序,平穩中和,不偏不倚,表現出典型的儒家文化口味。其“向心性”的布局,體現“中庸”的“擇中”觀念、“中心”觀念。

其他景觀

(圖)賢水河賢水河

千岩頭村後山的脊背上聳立著一座奇石。岩高50多米,岩腳周長30餘米,上粗下細,似一把巨傘撐於廣宇。岩腳可供百餘人躲雨,當地人稱其為雨傘岩。雨傘岩西側100多米處山樑上有三座巨石,排列有序,略呈犬牙交錯狀,岩高40米到70米不等,叫隱師岩。從北側遠眺,雨傘岩與隱師岩渾然一體,酷似一駱駝負薪而行。

在千岩頭村東700-800米處,有兩石緊密相連呈柱狀,乍看似一把巨型的戒刀,村人稱其為戒刀岩。岩高80餘米,寬約20米。遠望此岩,移步換形,詭譎多變。在北側的松樹彎村觀此岩,恰似一對夫妻抵頭相擁,竊竊私語,背上還馱著一個小孩,謂之夫妻峰。峰後有巨石,岩頂曾建寺院,叫寺院岩。從松樹彎出口處仰望,夫妻峰與寺院岩相連,酷似一猿猴,叫“猿猴望月”。從東側的高福嶺腳村仰望,夫妻峰與寺院岩相疊,成為“金龜喚伴”。

後裔

(圖)乾岩頭村乾岩頭村

其後裔人才輩出,如:周崇傅(1830-1892)字少白,號子岩,清零陵人(永州市零陵區富家橋鎮乾岩頭村)。有文武才。同治元年(1862)舉京兆鄉試,觀政兵部。七年(1868)成進士,入翰林,散館授編修。光緒元年(1875)改官中書,鏇以軍咨酒隨左宗棠進軍天山南北,收復新疆。其間,他參與決策,督辦軍需,攻績卓著,賞戴孔雀花翎,同都轉三品,權攝關內關外鎮迪、高平等處觀察使。光緒八年(1882)以後,又隨左宗棠到江蘇、浙江整飭鹽綱,處鹽場腥膻之地而兩袖清風,以廉潔為時人所稱。不久,乞歸永州,主講苹州書院。後起為喀什噶爾兵備道,轉署理鎮迪道兼按察使。

周希聖,字維學,號元汀,零陵縣進賢鄉(永州市零陵區富家橋鎮乾岩頭村)人,生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萬曆十七年(1589)中進士,授四川成都府華陽縣令。上任後,勤躬善政,愛民如子,被譽為“青天”。於萬曆二十四年(1596),上疏直言,觸怒皇帝,被貶為灌陽典史。被貶後,沒有因官小而荒廢事業,也沒有感到自卑。與巡按等公,歷時二年,修成《王文成公集》。爾後,他告假還鄉,閉門讀書。萬曆三十九年(1611),李廷機為相,周希聖被起用為太僕寺丞。次年,轉為尚書司丞。再次年升為光祿寺少卿,典試陝西,量才錄用,深得民心。萬曆四十五年,奉旨到江西迎接益王還朝,被子封為左通政。天啟元年(1621),改任南京大理寺卿。次年,遷南京刑部右侍郎,天啟五年,升南京戶部尚書。後因得罪權宦魏忠賢,被削職為民。罷官回鄉後,潛心著作,主要有《退思堂集》、《懷柳賦》、《尋芝賦》、《湘南志》、《森閣詩稿》等。明思宗崇禎元年,魏忠賢罪行敗露被處死。周希聖以名德舊臣,原官起用。周此時無意仕途,堅辭不赴。崇禎八年(1635)十月,病卒於家,享年85歲。

根據史學界對周敦頤的出生地道縣樓田村的《濂溪故里周氏族譜》和浙江《諸暨豐江周氏宗譜》、《周氏破塘祖塋祭簿》、《越城周氏支譜、周氏一世公世系表》和何仙觀周姓的《周氏宗譜》記載的考證,魯迅是周敦頤31代孫,周恩來是32代孫,比魯迅小一輩,與何仙觀周姓同是周敦頤次子周燾之後裔。

周家大院典型地體現古代建築的“風水”思想:大院三面環山,前景開闊。周家大院古建築群時代跨度大,包括明、清、民國時期的建築樣式。大院平面呈北斗形狀分布,規模龐大,由六個院落組成,占地百餘畝,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其布局井然有序,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從整體上看,六座院落有分有合,渾然一體,既各自獨立成院,又相互和諧勾連。

考證說明

(圖)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

周崇傅故居在何仙觀的進溪之西,水口廟之上的石嶺下,一正兩橫,橫屋與正屋平行排列。傳說當年其祖父因齋公起造時,風水先生說:“此宅宜‘藏’不宜‘露’,以利後人大富大貴。”宅院的後山陡峭,山石嶙峋,有一石突兀,形似“龍舌”,果然是臥龍佳地,人傑地靈!因修何仙觀水庫,可惜宅院已被徹底拆毀。

現在澗岩頭的“新院子”,訛傳是周崇傅的故居,實是周崇傅後裔之居。這個占地30畝的長方形的院落:灰牆黛瓦,飛檐翹角,雕樑畫棟。顯示了建房主人昔日的富有和榮耀!

這座耗資數十萬的周家古宅,其建築經費從何而來?

周崇傅為官清廉,一生管的銀錢以億萬計,身在黃金白銀中,但一塵不染,死後清貧。

原來周崇傅任喀什噶爾兵備道要職時,為溝通甲乙兩河,他聚組民工,開鑿運河,以利發展。此舉被奸臣誣告,清廷不辨真偽,詔令自省,罷職受刑。崇傅身在邊疆,一時難以辨明,又秉性剛直,終於在光緒十八年(1892)十二月十六日蒙冤自盡。清廷查明真相後,下詔平反昭雪,重金撫恤。其子扶柩回原籍,奉旨穿城。沿途各州縣都派遣人員迎送,逢水路行舟,遇旱路扛抬。並下令各州縣都要奉送銀錢,以示安撫。光緒二十一年(1895),才從新疆運至零陵,據說到零陵時,所送給的銀子已是用船裝運了。

這意外之財,周家大富了!周崇傅弟兄五人,除本家外,這弟兄四人也分給了一定的銀錢,各置產業,並起造豪宅。

前三弟兄的子侄願意在澗岩頭合建一個“新院子”,當時健在的周崇傅的四弟崇備、五弟崇儼,分別在溪西、岩門口建造屋宇,另立門戶。

“新院子”的建造,從光緒二十一年(1895)開始,用三年時間做準備工作:打制石料、燒磚瓦和石灰、砍伐樹木等,然後動工興建,又用了五年時間,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即周崇傅死後十年才建造完工。

當時木工的承包人是衡陽的肖師傅(肖駝子),因承包了這個宅院的建築而發了財,在1951年土改時,被劃為地主成份。他當時的學徒余某在本地,解放前後曾多次與人談及“新院子”的建造過程。在賢水河流域,撿鵝卵石,上至小馬沖,下至船頭,用去鵝卵石數千立方。

鄉土特產

水竹涼蓆

主要原料是水竹,也有用小楠竹編織的。水竹涼蓆加工細緻,有“薄如紙,明如玉,平如水,柔如帛”的美譽。可以摺疊,攜帶方便,易於保存,不僅是精美的床上用品,還可加工成各種工藝品。水竹涼蓆歷史悠久,長沙出土的戰國楚墓和漢墓等文物中都有花紋別致、加工細緻,獨具風格的精美竹蓆,是中國傳統的出口產品。

野產竹筍

竹筍,在中國自古被當作“菜中珍品”,在營養上,過去有不少人認為,竹筍味道雖然鮮美,但是沒有什麼營養,有的甚至認為“吃一餐筍要刮三天油”。這種認識是不準確的。其實,竹筍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脂肪、糖類、鈣、磷、鐵、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C。每100g鮮竹筍含乾物質9.79g、蛋白質3.28g、碳水化合物4.47g、纖維素0.9g、脂肪0.13g、鈣22mg、磷56mg、鐵0.1mg,多種維生素和胡蘿蔔素含量比大白菜含量高一倍多;而且竹筍的蛋白質比較優越,人體必需的賴氨酸、色氨酸、蘇氨酸、苯丙氨酸,以及在蛋白質代謝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谷氨酸和有維持蛋白質構型作用的胱氨酸,都有一定的含量,為優良的保健蔬菜。

野產異蛇

以唐代文豪柳宗元《捕蛇者說》開篇第一句“永州之野產異蛇”。永州異蛇酒,酒質上乘,功效獨特,具有益氣活血,祛風除濕,滋補陰陽,強身健體,增強人體免能力和抗疲勞能力,多次被評為國家級金獎,國家衛生部批准為“保健食品”。產量暢銷中國十多個省、市,遠銷香港和日本、泰國、加拿大。品賞蛇血、蛇酒、蛇肉,選購蛇酒,蛇藥並享受到優質的服務。

農家美食

零陵血鴨

又稱血漿鴨,是一種特殊的炒鴨法,炒出來後鴨肉呈漿黑色,氣味噴香,鹹辣相宜,十分可口,是湘菜系中的一道名菜,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米粉肉

米粉肉,是家鄉人民的鎮席之餚。米粉肉的製作和配料考究,原料以腿子肉和五花肉最宜。

松花皮蛋

相傳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它以形美、色美、味佳、性涼、價廉、易儲藏等特點而備受食者歡迎。蛋體離殼,宜剝宜取,蛋白透明,凝固適中,富有彈性,落地不碎,刀切不黏;蛋黃居中,略帶糖心,金紅油亮,鹹淡適宜,清香撲鼻;表面布滿松枝花紋,宛如鑲嵌在翡翠里的玉花,故稱“松花”。松花皮蛋營養豐富,含蛋白質13%,脂肪10%左右,還含有鈣、磷、鐵等物質,不合鉛,無有害物質,吃起來清涼可口,有解熱降火等功能,食之有益人體健康。

老鴨筍尖

鴨肉是夏季最佳的補品,鴨肉中僅富含人體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質等營養,而且能防許多疾病。鴨肉性寒涼,從中醫“熱者寒之”的治病原則看,特別適合仃內有熱、上火的人食用,如低燒、虛弱、食少、大便乾燥和水腫等,而這類疾病多見於夏季。

俗話說:六月筍尖肥又美,可見六月正是筍尖最好吃的時候。這款特色菜---老鴨筍尖,選用正宗老土鴨及來自鄉間的六月筍尖為原料,放入土陶罐中用慢火煲上幾個小時。“老鴨筍尖”在調味時不放入過多的調味料,煲出來湯汁的鮮美完全是原汁原味的,鴨肉的清爽與筍尖的鮮嫩相鋪相成,讓這道菜的鮮美發揮到了極致。在這個炎熱的夏天,喝上一碗這樣的鮮湯,再吃上幾口鴨肉、筍尖,會讓你那久違了的食慾又逐漸激發起來,整個夏天都擁有一個好的胃口。

喝田螺

喝螺是選用本地所產鐵螺加工烹調而成,具有哺香脆嫩、湯鮮味美等特點,帶有濃厚的地方風味。永州喝螺營養價值極高,能哺火開胄益元氣,和五臟。

喝螺的製作特別講究。首先選用大小相等 的活鐵螺,放入水中並滴幾滴茶油,過兩天后,使之吐出污泥雜質再用清水洗淨,把剁成泥的瘦肉摻入水拌勻,倒入盆內,使螺飽食。

然後剁掉螺尾,加少許食鹽搓洗乾淨,放到燒紅的鐵鍋里,稍炒乾水氣後,加適量茶油再炒,直至鐵螺脫掉掩皮為止。

這時,再用勺剷出掩皮加食鹽和小小量米酒復炒,然後將生薑、大蔥、辣椒、醬油等佐料,勻撒在鐵螺表面,到入肉沁,加蓋煮滾身長分釧即可。但久煮則不甜不香,不嫩不脆。食喝螺還要得法,喝時嘴要緊貼螺頭,喝氣要適當,用力過大會嗆住,用力不足則喝不出肉來。故新不定期乍到的外地客人,常常望望“螺”興嘆,難以領略到喝螺特有的趣味。

煙燻臘肉

臘肉一菜的製作,在本地相傳至少有兩千年的歷史。此菜加工方法並不很複雜,只要在科至以後到立春之前這段時令,選用七成瘦 ,三成肥的新鮮豬肉,切成三斤左右重一塊,用食鹽清一三天后串掛於火灶房,用炭火或柴火燻烤,待瀝油呈金黃色後即可貯存在乾燥處。煙燻後的臘肉能長時間防腐,無論蒸吃、燉吃或熟炒,均香醇 可口,饒有風味。本地的上等 吃法,當推冬筍炒臘肉

尖椒爆田雞

主菜:田雞;
配菜:青尖椒、蔥、姜、蒜;
作料:生抽、黃酒、生粉、油、鹽、味素、糖、胡椒粉。
做法:
1、田雞清理乾淨,加黃酒、生粉、生抽、少量胡椒粉拌勻醃製12分鐘左右; 2、青椒洗淨切環備用;
3、起油鍋下田雞煸炒,九成熟起鍋備用;
4、姜蔥蒜尖椒下鍋煸炒,熱了後加作料和腰花合炒,至熟起鍋裝碟。

醬板鴨

醬板鴨”是一道傳統名菜,它是將整鴨剖開壓扁後,經醃漬、滷製而成的。成品色澤深紅,醬香濃郁,滋味悠長,是一道佐酒佳肴。目前,這道菜經過廚師的改進,在製作過程中又增加了烘烤工序,使成菜更顯酥香味美,別具一格。

水煮鱔魚

鮮嫩的鱔魚,對身體還有健膚、補血的益處。

野味異蛇

異蛇肉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藥用價值高.根據異蛇的特性,清蒸原汁異蛇肉罐頭、異蛇乾、異蛇酒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爨底下村
西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西遞村
宏村
流坑村
田螺坑村
張谷英村
大旗頭村
鵬城村
党家村
靈水村
雞鳴驛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美岱召村
漁梁村
江村
培田村
下梅村
渼陂村
理坑村
朱家峪村
臨灃寨
大余灣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白霧村
楊家溝村
麻扎村
碗窯村
徐岙村
包宅村
俞源村
流坑村
肇興侗寨
張谷英村
諸葛村
淶灘鎮
棠樾村
田螺坑村
高山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隆里村
肇興寨村
白霧村
爨底下村
靈水村
琉璃渠村
雞鳴驛村
冉莊村
英談村
西灣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良戶村
郭峪村
小河村
美岱召村
五當召村
陸巷村
明月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深澳村
厚吳村
西遞村
宏村
漁梁村
江村
唐模村
棠樾村
屏山村
田螺坑村
培田村
下梅村
福全村
城村
桂峰村
流坑村
渼陂村
理坑村
賈家村
燕坊村
汪口村
朱家峪村
東楮島村
大余灣村
滾龍壩村
張谷英村
上甘棠村
高椅村
乾岩頭村
頭村
鵬城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大嶺村

靈水村
舉人村
爨底下村
桑峪村
楊家峪村
馬欄村
東胡林村
西胡林村
沿河城村
靈岳寺村
上清水村
燕家台村
杜家莊村
齊家莊村
張家莊村
塔河村
黃安村
田莊村
淞白村
韭園村
琉璃渠村
三家店村
櫻桃溝村
澗溝村
上葦甸村
石門營村
石佛村
萬佛堂村
魯家灘村
平原村
賴坊村
羅田村
嚴台村
白鷺村
延村
天寶村
雄崖所村
張店村
歇馬村
南崗古排村
前美村
秀水村
蘿蔔寨村
丙安村
增沖村
馬頭村
樓上村
鄭營村
東蓮花村
南長灘村
阿勒屯村
陂下村
師家溝村

岜沙苗寨
壩光村
長溪村
瓷器口鎮
從化溪頭村
大旗頭村
丹巴碉樓
德夯苗寨
都羅寨
俄亞大村
高椅村
貴州屯堡
洪坑土樓群
湖南洪江鎮
黃埔村
金帳汗蒙古部落
黎槎村
理坑
利加則
寧海前童
烏篷船
於家石頭民俗村
元陽梯田
芷溪村
中山鎮
竹溪村
大江埔村
橋溪村
崇武古城
曹家大院
常家大院
娘子關村党家村
楊家溝村
郭麻日村
麻扎村
臨灃寨
偏城村
北方城村
李家山村
夏門村
竇莊村
上莊村
三門源村
呈坎村
查濟村
南屏村
廉村
漈下村
翠亨村
大蘆村
塘尾村
諾鄧村
兩河口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