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水村

靈水村

靈水村現為北京西南部門頭溝區齋堂鎮轄村,位於鎮域西北部,距鎮政府12公里,東南部距政府駐地32.5公里。村子距109國道4公里。2005年11月,靈水村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二批公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自明清科舉制度盛行以來,村中考取功名的人層出不窮,曾有劉懋恆、劉增廣等眾多舉人出現,因此靈水被當地人冠以“舉人村”。

基本信息

簡介

(圖)門頭溝區齋堂鎮靈水村門頭溝區齋堂鎮靈水村

“人傑地靈,一脈相承”,千年古村落----靈水,自明清科舉制度盛行以來,村中考取功名的人層出不窮,曾有劉懋恆、劉增廣等眾多舉人出現,因此靈水被當地人冠以“舉人村”。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賦予了它儒雅、質樸、恬靜和深邃之美。斑駁的房舍、蜿蜒的巷道,伴著寺廟的殘壁、老宅的深院和古樹的枝葉,都見證了古村落的滄桑歲月。靈水村是京西古村落群中最具文化底蘊的一座古村落,距北京78公里,為門頭溝區齋堂鎮轄村。2005年11月,靈水村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二批公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享有“舉人村'美譽的靈水村,為群山環繞,毗鄰蓮花山,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略呈長方形。在村子的南嶺上觀整個村落似龜形,龜為“四神煞”之“玄武”,是主管北方的靈物,是吉祥和長壽的象徵。玄武(龜)頭朝南,尾朝北,三條東西走向街道與南北走向的胡同構成分明的龜紋,龜紋的大小塊是由四合院組成的。有人說,靈水村的村名的“靈”字就由村落整體布局而來。

歷史淵源

(圖)靈水村靈水村

史料記載,靈水原稱“冷水”和“凌水”,後演變為“靈水”。過去村裡有36盤石碾,72眼井,風水好,人傑地靈。這大概是村名的由來。靈水村的靈泉禪寺建自漢,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傳漢代靈泉禪寺有位高僧,慧眼識地,選中這塊靈山秀水的風水寶地,傳經修行,引來八方香客,在此擇地建村。到了明清兩代,靈水村人丁興旺,頗具規模。

最晚在遼代,靈水就已經有相當規模了。當時經濟相當發達,靈水村舊有八大著名商號,號稱“八大堂”,即三元堂、大清號、榮德泰、全義興、全義號、三義隆、德盛堂和濟善堂。除了“八大堂”,靈水還有“八大景”。關於“八大景”為哪八景,過去曾有過很多說法。 現在的靈水八景被認為是東嶺石人、西山蓮花、南堂北眺、北山翠柏、柏抱桑榆、靈泉銀杏、舉人宅院和寺廟遺址。

居民人口

靈水村現有村民200餘戶,700餘人。靈水村居民以劉、譚兩大家族為主。現在村中居民為多姓聚集。靈水村是一座千年古村。最興旺時期是明清兩代,當時村民達300多戶,人丁2000多人。共有大姓兩家,其次還有等小姓人家。靈水村歷史悠久,古蹟眾多,早年經濟繁榮,物產豐富,特別是古代出過舉人,近代出過學子,現代出過名人,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

居住建築

(圖)靈水村靈水村

靈水村古建築一部分為明代民居,多為清代民居。四合院民居建築為磚瓦結構,青磚灰瓦、錯落有致、布局合理、裝飾華美,門樓、影壁、石階一應俱全。靈水村的四合院也主要由正房、倒座房和左右廂房組成,裡面是一個口字形的中心庭院。四合院的建築標準、規模和裝飾等體現了嚴格的等級規制。遺憾的是,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多次放火燒村,許多古民宅被燒毀。162套四合院中,現存的明代民居宅院共6套,房屋22間,清代宅院民居約120餘間。靈水村四合院一般是以一進院為主,還有一些三進和五進院;古民居以四合院為主,此外,還有一些三合院。

宅院

在靈水村可以看到大,中,小三種四合院,走進小型四合院(一進院),感覺上就是格局精巧別致,南房(倒座房)三間,東南角為一門樓,如意門,硬山頂,清水脊,門楣上裝飾有門簪,門樓內側左壁磚牆上設有鬥神龕,角柱石刻有各種花卉和吉祥圖案。院內北房(正房)三間建於台基之上,前檐為通高門扇,兩廂房各兩小間。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寬敞,有垂花門,外院、中院、遊廊、後院、罩房等。大四合院一般是複式四合院,由多個四合院縱深相連而成。

一進四合院,青磚灰瓦,古樸典雅,門窗木雕精美無比。門樓為硬山頂,清水脊,門樓左壁間設有鬥神龕。門前兩側的石牆上分別刻有“讀書便佳”和“為善最樂”的字樣,主人的文化素養可見一斑。站在宅院門口還可以看到門樓外還建有一門外影壁(一字影壁)。

大門樓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住宅和大門直接代表著主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所謂“門第相當”、“門當戶對”,就是這個意思。位於村落中軸線中部78號宅院的大門樓是一座磚仿木結構的大門樓,懸山頂,牆壁磨磚對縫,牆體厚重。頂部為磚仿木雙層椽頭,兩側懸山出檐,磚雕雕刻精美。整座門樓除大門外,沒用一根木料。據說,這是村中現存惟一的一座元代民居建築。門樓上部外側檐下刻有蓮魚的磚雕圖案,象徵“連年有餘”。

影壁

影壁在靈水村很常見,是四合院大門內外的重要建築。靈水村的影壁以跨山(牆)影壁和一字影壁為主。影壁皮條脊上雕刻有各種紋飾,脊下為小瓦筒的檐子,風格各異。影壁的基座和框線飾以磚雕,壁心多為“鴻禧”、“戩轂”、“迎吉”等吉祥的詞語。

在中國古代有“禍起蕭牆”這個成語,而"蕭牆"即是影壁的別稱,主要作用是美化大門的出入口,另一作用是為防止外邪的“沖煞”。

文化傳承

(圖)靈水村舉人村靈水村舉人村

隨著區、鎮經濟產業調整,為深入挖掘靈水村的文化資源,把人傑地靈的靈水村展現給世人,讓人們領略這裡有別於城市的“鄉村京味文化”,探究這裡別具一格的文化品位,使北京多一處瀏覽勝地,這裡一定會讓你喜歡,因為在現代化都市下,她呈現的是原始,古樸。

靈水村自古崇尚文化,追求名祿,更藉此地靈山秀水,人地肥,物產豐富,商貿發達之勢;自中國科舉制度盛行以來,靈水人不斷有人考取功名,據說此村共有22名舉人,2名進士。特別是“名舉”劉增廣、劉懋衡,官職四品,德行雙馨,影響了這方土地,由此產生了靈水村舉世駭俗的舉人文化。而今為旅遊發展的需要,所以冠名於靈水村“北京靈水舉人村”,村前所立影壁上村名就是全國著名的書法家楊再春老先生書寫。

旅遊發展

(圖)靈水村水井靈水村水井

深厚的歷史積澱賦予靈水村的儒雅氣質,全寫在斑駁的磚瓦上,寺廟的殘柱間,老宅的天井裡……甚至連那些千年古樹的枝葉里都仿佛記憶著靈水村的學子們誦讀的四書五經和唐詩宋詞。村西蓮花山下的靈泉禪寺,是靈水村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寺廟,也是有文字記載北京地區最早的佛教寺院。明《宛署雜記》記載:“靈泉禪寺,在凌(靈)水村起自漢,弘治年間(1485-1505)僧海員重修,庶吉士論記”。漢代建築已是片瓦無存了,我們只能獲得一些明代該寺的情況。

靈泉禪寺有三重大殿,坐北朝南,山門青磚仿木結構,歇山式大脊、筒瓦頂,有吻獸、垂獸,四角懸風鈴,石刻件拼砌發券門洞,門額有“靈泉禪寺”石刻,並有題記“大明嘉靖癸已(1553)七月吉日重開山門第一代住持圓恭立”。山門兩側青磚砌築旁門一座。山門後為天王殿、三世佛殿、三大士殿。三世佛殿面闊三間,懸山脊筒瓦頂,有斗拱,拱眼壁繪佛像,殿前有寬大的月台。三世佛殿兩側各有旁門,東側有配房三間,西側有四合式跨院。三大世殿面闊三間,兩側為僧房。從記載中,可以看出靈泉禪寺宏大的建築規模和曾經旺盛的香火。靈泉寺,現僅存一座山門、一棵古槐、兩株銀杏樹,其中一棵銀杏樹為雌雄共體,每年都結下金色的果實,算是這座古剎賜留給後人的恩物吧!

村西有南海火龍王廟、天仙聖母廟、觀音堂、二郎廟,這四座廟宇緊緊相鄰。南海火龍王廟居於建築群的中央,相傳建於金代,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重建。現主要殿堂已無存,只存拔券山門。山門為青磚歇山式建築,有吻獸,青磚刻匾,周圍刻有蓮瓣,中刻“南海火龍王廟”並有款刻“大明嘉靖歲次丙申(1536年)重陽吉日造,曾林鄉重修”。

院中兩株直徑達兩三米的千年古柏,一株金代古柏軀幹的樹洞中間寄生了直徑20厘米的桑樹,桑柏兩樹,枝繁葉茂,姿態奇絕。另一株金代古柏粗乾下部的杈中,寄生出的榆樹直徑達70厘米,榆柏兩樹,蒼黛交映,情趣盎然。人們稱之為“柏抱桑”和“柏抱榆”,是靈水村中的“靈水八景”中兩景,也是北京的“古柏奇觀”中的兩大奇觀。

現在的靈水八景被認為是東嶺石人、西山蓮花、南堂北眺、北山翠柏、柏抱桑榆、靈泉銀杏、舉人宅院和寺廟遺址。

交通路線

中國農大南路沿圓明園西路、圓清路、北清路到達北安河後,轉向大覺寺方向直奔門頭溝109國道,在109國道王平與河北交叉口處,選擇王平方向(註:此路段較河北方向的路段比,有平緩、大車少、無上下坡盤山路的優點,只是路程稍遠一些)。沿109國道一路狂奔,經河南台、雁翅到達齋堂,見一路標指向靈水村右轉,四公里即到。

民風民俗

(圖)靈水村的轉燈場靈水村的轉燈場

京西齋堂川一帶,有轉燈場的習俗。有些村子的轉燈場活動較為簡單,只是晚上舉著燈在村里轉轉而已。其中齋堂村九曲黃河燈馬欄村為八卦燈,靈水村為萬字燈。有些村子沒有燈陣,場面比較隆重,熱鬧。有的村轉燈活動三年才舉辦一次,而靈水村卻一年一次。桑峪軍響東胡林、西胡林幾個村子的人都喜歡到靈水觀看轉燈場活動。在夜間的山路上,人們舉著燈籠、火把一起向靈水村口的燈場集聚,欣賞歡快的音樂演奏,注目受人尊敬的神棚,觀看照耀通明的燈陣里,人流如泉百轉而出。這美妙的情景,把人帶入一個十分神秘的宗教意境。

探訪京西古村落

在京西的崇山峻岭中,遠近分布著30多座古村落。它們宛如璀璨的明珠,散落在這片明山秀水之間。這裡峰巒疊翠,溝谷縱橫,古道蜿蜒,是北京的醅屏障和交通要道;這裡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傳承源遠流長,是北京地區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裡名山薈萃,古剎錯落,飽含濃郁的宗教文化和豐富的民俗文化。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爨底下村
西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西遞村
宏村
流坑村
田螺坑村
張谷英村
大旗頭村
鵬城村
党家村
靈水村
雞鳴驛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美岱召村
漁梁村
江村
培田村
下梅村
渼陂村
理坑村
朱家峪村
臨灃寨
大余灣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白霧村
楊家溝村
麻扎村
碗窯村
徐岙村
包宅村
俞源村
流坑村
肇興侗寨
張谷英村
諸葛村
淶灘鎮
棠樾村
田螺坑村
高山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隆里村
肇興寨村
白霧村
爨底下村
靈水村
琉璃渠村
雞鳴驛村
冉莊村
英談村
西灣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良戶村
郭峪村
小河村
美岱召村
五當召村
陸巷村
明月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深澳村
厚吳村
西遞村
宏村
漁梁村
江村
唐模村
棠樾村
屏山村
田螺坑村
培田村
下梅村
福全村
城村
桂峰村
流坑村
渼陂村
理坑村
賈家村
燕坊村
汪口村
朱家峪村
東楮島村
大余灣村
滾龍壩村
張谷英村
上甘棠村
高椅村
乾岩頭村
頭村
鵬城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大嶺村

靈水村
舉人村
爨底下村
桑峪村
楊家峪村
馬欄村
東胡林村
西胡林村
沿河城村
靈岳寺村
上清水村
燕家台村
杜家莊村
齊家莊村
張家莊村
塔河村
黃安村
田莊村
淞白村
韭園村
琉璃渠村
三家店村
櫻桃溝村
澗溝村
上葦甸村
石門營村
石佛村
萬佛堂村
魯家灘村
平原村
賴坊村
羅田村
嚴台村
白鷺村
延村
天寶村
雄崖所村
張店村
歇馬村
南崗古排村
前美村
秀水村
蘿蔔寨村
丙安村
增沖村
馬頭村
樓上村
鄭營村
東蓮花村
南長灘村
阿勒屯村
陂下村
師家溝村

岜沙苗寨
壩光村
長溪村
瓷器口鎮
從化溪頭村
大旗頭村
丹巴碉樓
德夯苗寨
都羅寨
俄亞大村
高椅村
貴州屯堡
洪坑土樓群
湖南洪江鎮
黃埔村
金帳汗蒙古部落
黎槎村
理坑
利加則
寧海前童
烏篷船
於家石頭民俗村
元陽梯田
芷溪村
中山鎮
竹溪村
大江埔村
橋溪村
崇武古城
曹家大院
常家大院
娘子關村党家村
楊家溝村
郭麻日村
麻扎村
臨灃寨
偏城村
北方城村
李家山村
夏門村
竇莊村
上莊村
三門源村
呈坎村
查濟村
南屏村
廉村
漈下村
翠亨村
大蘆村
塘尾村
諾鄧村
兩河口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