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家石頭民俗村

於家石頭民俗村

於家石頭民俗村,位於中國《千年古縣》-河北省井陘縣中西部,面積10平方公里,距今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1998年11月1日被河北省民俗學會命名為“於家石頭民俗村”。石頭村于姓人相傳是民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謙的後裔。村中大多數男子都是能工巧匠,他們祖祖輩輩靠自已的雙手將石頭修成梯田、雕成石器、蓋成石屋、鋪成街道,直至建成龐大的石頭村落。

簡介概要

於家石頭民俗村於家石頭民俗村
全村共有石頭房屋4000多間、石頭街道3700多米、石頭井窖池1000多眼,石梯田2000多畝,石頭用具2000多件,石頭碑碣200多塊(現尚存數十塊),是名副其實的石頭村。石頭村整個古村落東西長500多米,南北寬300多米,基本保持著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和布局。石頭村的房屋都用石頭壘砌的。院落的布局,房屋的建造,大門的設定都遵循一定的規矩。於家村的先人們對建房布局和街道設定都有明確規範,東西為,南北為,不通謂胡同,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總長3700多米,古舊街巷,街寬3至4米,巷和胡同寬約2至3米,這些窄窄的街道,全為青石鋪就。

全村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縱橫交錯、結解曲伸,每條街道均以亂石鋪成,石街兩旁是一座座石頭院落,古式門樓,黑漆大門,家家相接,戶戶相連。其間還有深宅大院,高房繡樓,古廟古閣,整個村落街依房建、房與街齊、呼應顧盼、規劃有序。石頭村里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清涼閣,足以讓於家人引以為豪。據碑載,整個建築不打地基,不用輔料,設計奇巧,結構獨特。在古代條件下,如此巨大石塊,宏大工程,由一人所為,實在是個難解之迷。這些明清古道,追溯其歷史多達五百載,少有三百年,歲月滄桑,人來畜往,每塊石頭都被磨得細膩光滑,錚錚發亮,尤其在雨天,在雨水的沖刷下,熠熠閃光,更成為石頭村一道難得的風景線。整個村落街依房建、房與街齊、呼應顧盼、規劃有序。於家村的另一個景致便是村中隨處可見的水井,如今全村共有新舊水井700多眼,水窖近300口,水池18個,是總戶數的兩倍多。遍布全村的花草樹木春綠夏艷,將原本有幾分冰冷的石門石街裝扮得嫵媚動人起來。“深山藏古秀,瑞石撒幽香”,漫步於石門、石階、石牆之間,詩情畫意油然而生。
石頭古街石頭村是石頭的世界,其中的石頭古街堪稱於家村的一大景觀。於家村的先人們對建房布局和街道設定都有明確規範,東西為街,南北為巷,不通謂胡同,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總長3700多米,古舊街巷,街寬3至4米,巷和胡同寬約2至3米,這些窄窄的街道,全為青石鋪就,其大小不等,形狀各異、亂石鋪錦、巨細相間,高低俯仰,結解曲伸,縱橫交錯,如詩如畫。這些明清古道,追溯其歷史多達五百載,少有三百年,歲月滄桑,人來畜往,每塊石頭都被磨得細膩光滑,錚錚發亮,尤其在雨天,在雨水的沖刷下,熠熠閃光,更成為石頭村一道難得的風景線。

建築特色

於家石頭民俗村於家石頭民俗村
於家村的古村落東西長500多米,南北寬300多米,基本保持著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和布局。先祖對選址十分考究,且非常注意"風水"。如今,先祖遷來時拱券的石窯洞仍保存完好,令人稱奇的是,除站在南山上能見其窯洞外,其他任何方向都不能見其房影。後經數百年的發展,村落逐步擴大,但直到文革前,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進村,村已近在咫尺且不見村,俗稱"不到村口不見村",顯得既安詳又隱蔽,是塊"風水寶地"。
於家的古村落有各式石頭四合院近300座,四合院的房屋皆用石頭壘砌,院子用石頭鋪就。院落的布局,房屋的建造,大門的設定都遵循一定的規矩。但在規矩之內,四合院、房屋、大門,千姿百態,無一雷同,充分顯示了於家人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性。於家村的四合院各有特色,有的全為石牆瓦房,有的皆為石券窯洞,也有的瓦房窯洞混建。四合院大多為坐北朝南,正房建在三至五級的石台階上,院落的大小、形狀也各不相同,大多用石板鋪砌,顯得潔淨雅致。院內還有石桌、石凳,石槽,小石磨以及石頭階梯,蓄水的石砌井、窖等,比比皆石。
於家村的古舊房屋基本有兩類,一類是明清時期建的瓦房,現仍保存有近千間,青石牆,灰瓦頂,古色古香,雅俗兼備。另一類是石券窯洞,這是當地的特有建築。窯洞牆寬近一米,用加工的石頭壘砌,頂厚一米許,以天然石拱券。石頭窯洞就地取材、無梁無柱、左拱右券、結構奇特、堅固耐用、美觀大方、牆寬頂厚、冬暖夏涼,實乃民居之精品。村里除了窯洞和瓦房外,還有一種界於兩者之間的建築,俗稱"無梁殿"。無梁殿主體為石券窯洞,房頂或前檐扣瓦,屋內石拱券,屋外瓦飛檐,里看是窯洞,外看是瓦房,獨具風采、別開生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村裡有兩座保存完好的石樓四合院,建於明末清初,占地兩畝,房屋百間,建築面積近千平方米。該石樓宅分東西兩院,北高南低,布局獨特,錯落有致。正房下層為三室九間無梁殿,居室高大寬敞。登上二十一級石階,即到樓上篋位(當地對樓房二層的稱謂),房間開闊明亮。東西廂房是居室小樓和小姐繡樓,南屋為迎客廳。整個樓院高大宏偉、結構新穎,在這僻壤山村有如此建築,並且該院家族在明清兩代出過十二名文武秀才,著實令人叫絕。於家古村落的規劃布局非常嚴謹,全村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街巷縱橫交錯,高低俯仰,總長七華里,街道名稱也頗具城鎮特色:東西稱街,南北為巷,不通謂胡同。街寬四米,巷寬三米,胡同寬兩米。所有街巷全石鋪就,石頭大小不一,形狀各異,亂石鋪錦,形同碧玉。歷經數百年滄桑歲月,風侵雨蝕,人行畜走,街巷石頭磨的光潔如玉,鋥明瓦亮。漫步在這石頭街上,觀賞兩旁多姿多彩、形似城堡壘的石頭建築,使人感到別有一番情趣。於家村是一個旱莊,於家人世世代代打井修池,把畜水作為頭等大事。村裡有石砌井、千餘眼(個),形成了罕見的蓄水網路,因此,雖說是旱莊,但從未鬧過水荒,實乃一大奇蹟。
於家石頭民俗村於家石頭民俗村
於家村雖居山野,但由於先祖于謙的影響,積累沉澱了眾多民俗文化景觀:文物古蹟隨處可見,民間花會豐富多彩,傳說軼事神奇新穎,民俗民風古樸純真。最具文化品位的要算石碑了,村規民約有碑,建學校、修祠堂有碑,打井修池有碑,修橋補路有碑,建閣廟亦有碑,明清以來共留下石碑200多塊。雖經文革浩劫,但當時的幹部民眾仍保護了有價值的石碑30多塊,體現了於家人深厚的文化素養。於家村的于氏宗祠清涼閣真武廟觀音閣歌樓(戲台)、青山洞石頭民俗館等110餘處文化歷史景觀,各有特色。尤其讓於家人引為驕傲的是,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清涼閣。此閣3層,為全石建築,據碑載,是先人於喜春歷時十六年所建,整個建築不打地基,不用輔料,設計奇巧,結構獨特。石頭有的重達萬斤,有的長過兩米,石牆石頂、石梁石柱、石門石窗、石桌石鼎、石階石欄,比比皆巨石,累累成石山。在古代條件下,如此巨大石塊,宏大工程,由一人所為,實乃難解之迷。
於家村有戲台六座,僅明清就建了四座,除一座遺址外,其餘都可供演出使用,本村已有300年歷史的晉劇仍活躍其上。一個村有6座戲台,有300年歷史的劇團,實屬少有。村里在1998年建了“石頭民俗博物館”,共有6個展室,展品均為本村村民提供,反映了於家村500年來的文化積澱。於家人祖祖輩輩用勤勞和智慧造就了這座粗獷而精美的石頭村,用心血和汗水書寫了一塊豪放而秀麗的豐碑。走進石頭村,可領略中國石頭民俗文化的深厚內涵,可盡享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無比愜意。現在,我們於家村民俗旅遊已初具規模,正走上旅遊致富的道路。

民俗文化

於家石頭民俗村
於家石頭民俗村
石頭是最為普通的建築材料,但全部以石頭建成、歷史悠久、保存完好的村落並不多。石頭是最為普通的建築材料,但全部以石頭建成、歷史悠久、保存完好的村落並不多。坐落在太行山麓的河北井陘縣於家村,迄今已有660年的歷史,被專家稱為“民俗瑰寶”、“石頭民俗村的活化石”、“石頭建築的偉大奇觀”。於家村位於石家莊市井陘縣西南20公里處,距井陘礦務局三礦僅10公里,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這個村完整地保留了古代石頭村落、石頭街道、石頭房屋、石頭廟宇等古代建築,還有古代農具、井窯、兵寨、石碣等石頭民俗景觀。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四合院和廟宇,在於家村,幾乎家家居住的都是石頭四合院。房基、房牆、房檐,甚至上房的梯子都是石頭砌就;院子石板鋪成,儲備雨水的井窯也是石頭建成;大門用石頭砌築,連大門兩側的裝飾也是用石頭雕刻的。至於上馬石、栓馬樁當然更是石頭了。於家村有明清四合院300多所,現在村民還住在其中,不能不說,奇!
至於說街道,無一例外,全由石頭鋪成。其規劃頗有特色,東西為街,南北為巷;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形成石頭的“七里長街”。走進這些街道,幽靜而深長,古樸而典雅,仿佛走進了歷史。石頭,仿佛就是於家村的靈魂和生命。已經習慣嘈雜生活的都市人到了這裡,心靈得到了淨化,尋到了一份難得的安詳。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具有傳奇色彩的清閔閣(見左上圖),這座建於明萬曆九年的石頭建築,是獨一無二的。此閣共三層,建築風格獨特,構思奇巧,雕樑畫棟,五脊六獸,斗拱重檐。上層為磚木結構,下兩層全為石頭:石牆石壁、石樑石柱、石拱石券、石階石欄、石鼎石案、石榻石龕、石馨石匾,比比皆巨石,壘壘成石山。第一層為搭券的拱門,供人行走。第二層是地個廟宇,東為三皇廟,供堯舜禹;南為三義堂,供劉關張;西主觀音祠,供送子娘娘、斑疹娘娘眼光娘娘;北為閻王殿,供十殿閻羅。最上層是玉皇廟。供玉皇大帝。閣高三層,最大的特色是沒有地基。偌大的石樓,從外牆到內梁,從上到下沒有一點粘結物,全部是用石頭“乾壘”,當地人稱此為“乾碴石”。建築時沒有羅盤,卻方方正正,可謂奇特,支撐全閣重量的主拱結構是仿趙州石橋而建。更奇的是,這樣的建築經歷數次大地震,卻毫髮無損。還有奇處,清涼閣的建築石料不乏數千斤,並且距離地面高達十幾米,但設計、施工是村民於喜春一人獨立完成的。他是個石匠,原計畫建九層,剛修完第二層,因石頭砸破手指,患破傷風而死,宏願沒有完成。後人在下兩層的基礎上,又修建了土木結構的第三層。這給人們留下了許多至今也難以解開的謎:憑一人之力,是怎樣把成噸的石料壘到牆上去的呢?讓人稱謎的還有村中的戲台。於家村的先祖是明代民族英雄于謙之孫於有道,他為避難而遷徙至此,迄今已傳至25代。全村現有400多戶,1600餘人。從明代至本世紀初修建了6座戲台。想當年,全村的人口肯定不足千人,為什麼要修那么多戲台呢?問及村民和導遊,他們也不知所以然。於家村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但近年才被人們發現。1998年,河北省民俗學會命名該村為“於家石頭民俗村”,還有人稱其為“華夏一絕”、“中華之最”。

景點介紹

於家石頭民俗村清涼閣
清涼閣在於家石頭村,有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建築“清涼閣”,它又名“神仙閣”,坐落於家村東口,是於家村的標誌性建築。此閣始建於1581年(明萬曆九年),相傳由力大無比的於喜春一人所建,明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辛已)村民於喜春身大力強,家貧好義,獨立興修。至萬曆二十年,方砌成下層,及第二層修竣,即行病故。至第三層,系村民用木磚補葺。閣下層所徹之石,多達萬餘斤重。下層東面是一石制桌裙,上鐫梅花鹿,工粗而雅”。清涼閣原擬九層,但修至二層時,於喜春在懸掛風動匾時砸傷手臂,繼而病故未能如願。如今在清涼閣底層的石板路上仍可看見當時於喜春受傷後留下的血跡斑斑。

清涼閣共有三層,其建築風格獨特,構思奇巧,雕樑畫棟、五脊六獸、斗拱重檐。東門懸有風動石匾,西門高掛扇形鎦金匾,南側嵌有圓雕龍頭、扇形匾上書“清涼閣”三個鎦金大字;風動石匾製作古怪,雙童簇擁梅花鹿、大風不動小風動。

清涼閣上下三層,結構各異,引人入勝,第一層為搭券四門式;第二層是實芯四室式;第三層乃明柱迴廊式,該建築頂層系“木磚補葺”,四面明柱、單門殿堂,白牆壁畫,琉璃瓦頂,清新明快,古樸高雅。下面兩層是全石建築,錯落有致,欲爭有讓,高低優仰,犬牙交錯,跌宕起伏,勾心鬥角,頗有力學價值。更為奇特的是,如此高大的建築物,竟然不打跟基,不填輔料,以天然石底為基礎,塊塊巨石就地而起,從下到上完全乾打壘而成。石塊巨大驚人,有的長過數米,有的重達數噸,有的原封不動,有的鏨跡寥寥寥,構造粗擴奔放,設計獨出心裁。整個建築充滿古樸粗糙之美,正如當地民謠所說的“一塊石頭一匹梁、一塊石頭一堵牆”。清涼閣巍巍然,凜凜然,聳立於山間村首,蔚為壯觀。

清涼閣上面兩層皆為廟宇,最上層是玉皇廟頂,供玉皇大帝,第二層分四室;東室三皇廟,供堯舜禹;南室三義堂,供劉關張;北室閻王殿,供閻羅王;西室觀音祠,供送子觀音癍疹娘娘眼光娘娘。下層是搭券形建築,朝東向西宛如城門,是於家村的東大門。拱券中央預部有於喜春侄兒於朝興雕刻的碑文:“萬曆九年起根源,一人修築其實難。二十五年完下節,思量何日得周全。闔村都說使木植,憑吾獨力鑿石山。經營暫停觀此境,等待功成萬古傳。”縱觀整個清涼閣,累累巨石,鱗次櫛比,似券非券,似搭非搭,集美學、力學、建築學、數學、幾何、物期學於一體,盤根錯節、鬼斧神工,可謂建築史上之奇蹟,民間藝術之珍寶。

旅遊小貼士

於家石頭民俗村
於家石頭民俗村
公交路線及門票、導遊、住宿等費用
一、去時:
1、到西王客運站乘坐到井陘微水的車,十元左右,似乎是破車9元空調車11元。
2、上車問司機或售票員要坐於家石頭村得成從哪裡下車、哪裡等車,去石頭村的車上車地點總是換,我去了好幾次,一次跟一次不一樣,所以一定要問清楚了。去於家石頭村的車6元每人,破車可能便宜點,人多可以砍價。打車的話是60元,也是可以砍價,60是我們上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砍下的價格,可以容納4人,麵包能多幾個。

注意:
經過“西王客運站”的線路有:旅遊6路9路114路
無論是到微水的車還是到石頭村的車,都要記下他們的末班車時間,規劃好自己的時間。
熱天最好坐空調車,不然一路要開窗吹風那粉塵可夠你受的,路上特別髒,到了目的地用紙巾一擦全是黑煤灰,渾身上下都是黑煤灰。到了目的地於家石頭村空氣很好,不用擔心。

於家石頭民俗村於家石頭民俗村
門票:20元,學生票10元,忘了團體票
於家石頭民俗村
於家石頭民俗村
多少錢了,人多可以砍價。
導遊:最好請一個,不然你會錯過很多精彩,有很多故事在裡面的,還有的地方鎖門的。導遊費20元,坎坎價也許10元能搞定,我沒請過,哈哈,有時候可以遇到請了導遊的其他遊客,跟著聽就行了,人多的話可以央求於大媽給講解,於大媽人特好講的特好!

食:可自帶,也可食農家餐。

二、回程:費用基本上是一樣的。
1、去時問好從石頭村回微水的車的時間,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一趟車,在村口等就行了,又不明白的去問售票處的人,會告訴你的。
2、在從石頭村回微水的車上問清楚在哪裡轉回石家莊的車。一天沒有享受夠的話,可以住一宿,白天就很安靜的村子裡晚上更靜,特黑,感覺特別好,可以到房頂上享受夜色。
住宿:住農家,費用一般是25元一個人,三餐一宿都包括,可以砍價的。

費用概算:
一天不包括餐、單人單程:路費+門票=11+6+20=37元,不坐計程車的話大概是這個價錢。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爨底下村
西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西遞村
宏村
流坑村
田螺坑村
張谷英村
大旗頭村
鵬城村
党家村
靈水村
雞鳴驛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美岱召村
漁梁村
江村
培田村
下梅村
渼陂村
理坑村
朱家峪村
臨灃寨
大余灣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白霧村
楊家溝村
麻扎村
碗窯村
徐岙村
包宅村
俞源村
流坑村
肇興侗寨
張谷英村
諸葛村
淶灘鎮
棠樾村
田螺坑村
高山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隆里村
肇興寨村
白霧村
爨底下村
靈水村
琉璃渠村
雞鳴驛村
冉莊村
英談村
西灣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良戶村
郭峪村
小河村
美岱召村
五當召村
陸巷村
明月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深澳村
厚吳村
西遞村
宏村
漁梁村
江村
唐模村
棠樾村
屏山村
田螺坑村
培田村
下梅村
福全村
城村
桂峰村
流坑村
渼陂村
理坑村
賈家村
燕坊村
汪口村
朱家峪村
東楮島村
大余灣村
滾龍壩村
張谷英村
上甘棠村
高椅村
乾岩頭村
頭村
鵬城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大嶺村

靈水村
舉人村
爨底下村
桑峪村
楊家峪村
馬欄村
東胡林村
西胡林村
沿河城村
靈岳寺村
上清水村
燕家台村
杜家莊村
齊家莊村
張家莊村
塔河村
黃安村
田莊村
淞白村
韭園村
琉璃渠村
三家店村
櫻桃溝村
澗溝村
上葦甸村
石門營村
石佛村
萬佛堂村
魯家灘村
平原村
賴坊村
羅田村
嚴台村
白鷺村
延村
天寶村
雄崖所村
張店村
歇馬村
南崗古排村
前美村
秀水村
蘿蔔寨村
丙安村
增沖村
馬頭村
樓上村
鄭營村
東蓮花村
南長灘村
阿勒屯村
陂下村
師家溝村

岜沙苗寨
壩光村
長溪村
瓷器口鎮
從化溪頭村
大旗頭村
丹巴碉樓
德夯苗寨
都羅寨
俄亞大村
高椅村
貴州屯堡
洪坑土樓群
湖南洪江鎮
黃埔村
金帳汗蒙古部落
黎槎村
理坑
利加則
寧海前童
烏篷船
於家石頭民俗村
元陽梯田
芷溪村
中山鎮
竹溪村
大江埔村
橋溪村
崇武古城
曹家大院
常家大院
娘子關村党家村
楊家溝村
郭麻日村
麻扎村
臨灃寨
偏城村
北方城村
李家山村
夏門村
竇莊村
上莊村
三門源村
呈坎村
查濟村
南屏村
廉村
漈下村
翠亨村
大蘆村
塘尾村
諾鄧村
兩河口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