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王廟戲台

牛王廟戲台

牛王廟戲台在山西臨汾市西北25公里魏村牛王廟內。戲台建於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德七年(1303年)毀於地震,至治元年(1321年)重建,明、清曾予修補。廟內現存廊廡、獻亭、正殿、垛殿等。正殿供三王(牛、王、馬王、藥王),塑像俱存。戲台為木構亭式舞台,平面方形,單檐歇山頂,四角立柱各一根,前面及兩側前部敞朗,作為台口,音響效果較好,背面及兩側後部築以牆壁,還保留著宋金樂亭古制。台上無後場之分,前檐用八棱石柱兩根,正面雕牡丹及化生童子,柱側刻創建與重修年代。台上樑架迭構,額枋、蘭普、斗拱上下三層,形如龐大疏朗的藻井,簡練精巧。戲台古稱舞亭或舞樓,宋、金時晉南一帶已有,元代相當普遍,但保存至今者較少。戲台為研究元雜劇在山西一帶發展歷史和金元時期戲台建造規制的重要資料。廟內獻亭,造型別致,結構精巧,也是一處較為珍貴的古代建築。

基本信息

簡介

牛王廟戲台牛王廟周邊景色
牛王廟戲台屬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臨汾市西北25公里的魏村牛王廟內,建於1293年,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戲台。戲台採用樂樓形式,為木構亭式舞台,平面呈正方形,三面有牆,正面當台口,無前後場之分。戲台的建築結構為“井”字形框架,頂部有單檐歇山頂或十字歇山頂兩種形式,是研究中國戲劇發展史的寶貴的實物資料

山西戲曲歷史悠久,特別是晉南地區是中國戲曲的發祥地之一,所以人們把山西稱做是“中國戲曲的搖籃”。山西共有54種地方戲曲,種類居全國之首。因而,作為中國戲曲發展重要標誌的戲台自然也就很多,據統計,至今山西保存的古戲台有2886座,其分布幾乎遍布山西各個地區,其中最古老的元代戲台有6座。

結構

牛王廟戲台牛王廟戲台的木雕
牛王廟戲台從其木結構看,多在四根角柱上設雀替大斗,大斗上施四根橫陳的大額枋,以形成一個巨大的方框,方框下面是空間較大的表演區,上面則承受整個屋頂的重量,這種額坊的建築形制,對需要開間較大的舞台是十分有利的。在元初的魏村、王曲戲台上,兩側後部三分之一處,設輔柱一根,柱後砌山牆與後牆相連,兩輔柱間可設帳額,把舞台區分為前台和後台兩部分,前台兩邊無山牆,可三面觀看。這類戲台,在山西稷山縣馬村金墓和侯馬金墓中的戲台模型中可為佐證。至於前後台分割的帳幕,在洪洞廣勝寺水神廟明應王殿的元代壁畫中可以看到。但這種建造方式,在元代中後期的東羊、曹公戲台上發生了變化,將兩面山牆全部砌起,而觀眾也就從三面觀看變成一面觀看了。這種構造方式在明清以後的戲台上基本上得到了沿襲,只是把前台台面加寬,台口分為三開間。

建築位置

牛王廟戲台牛王廟
山西境內的村莊,村內有街道,街道一般正正北或正東正西者居多。這些街道中,往往有箇中心地,有的叫做十字街,有的叫做大十字。這種十字街,往往是村子的中心地帶,也是民眾集會的集中點和民眾文藝活動的集中點。這種集中點上,往往都要設定一處戲台,逢年過節時唱些鄉戲。這種戲台,在山西一般的村莊內差不多都有。有些地方戲台,歷史悠久,比如山西臨汾魏村的牛王廟元代戲台,這是中國現存的歷史最久的戲台。在村莊內建有戲台是相當普遍的。

戲台

牛王廟戲台戲台
戲台是指為戲劇演出而建的專門場所。中國古代戲台基本為木結構建築,從高度講大致可分為單層、雙層兩種類型。單層指戲台建在一個台基上,台基一般高度為1米左右;雙層指戲台建在通道之上,通道多為山門,高約2米左右。從開口角度講,可分為一面觀、三面觀兩種,亦有介於二者之間者。

各地戲台

牛王廟戲台其他地方的戲台
寧都戲台始建於光緒二年,與“老官廟”南北相對,戲台為木質結構,分前後兩台,前台為戲子唱戲時用的,後台為戲子化妝和住宿用的,總長約10公尺,寬15公尺。前台門柱上,有一木刻的陽體朱漆鎦金楹:“或為君子小人,或為才子佳人,出場便見;有時風平浪靜,有時驚天動地,轉眼皆空”。戲台的頂上,懸有一朱漆描金的橫匾:“聲滿歌樓”。戲台每年一般用三次,即演三次戲,一次是二月花朝節;一次是四月老官生日;一次是八月禾苗戲。每次演出多則一個月,少則半個月。演戲期間,四周的民眾都會趕來,有的純粹看戲,有的做生意,有的賭博,有的嫖娼,有的走親戚無花八門,應有盡有,人山人海,酒店飯店天天客滿,非常熱鬧。這每年的三次戲又叫“行份戲”,戲價來源於生男孩的,結婚的,生意發財的,各店攤派捐獻的,賭博桌上的等等。唱戲的內容大都是湖南戲,每年都相同。有時,也會聯合其它的地方舉辦一些活動,如,八月初,請寧都的戲班來唱採茶戲,紀念許旌真人。

寧波城隍廟戲台.過去廟中的除中大殿、後大殿各有一大戲樓外,兩旁廂樓還各有兩小戲台。今存的中大殿戲樓,為城隍廟的精髓。整個建築的大小部件都飾有傳統的朱金木雕,內容以戲曲故事為主。

元代戲曲

牛王廟戲台元代戲曲劇本
元代是中國戲曲繁榮興盛的時期。元代戲曲主要分為雜劇和南戲兩大類,二者各有自己的發展軌跡。由於南戲在元代前期處於發展的薄弱階段,還不能與雜劇一爭高下,所以代表元代最高文學成就的是元雜劇。元雜劇之所以能夠以深刻的思想與精湛的藝術取得與唐詩宋詞並稱的地位,產生一批傳世不衰的藝術品,至關重要的原因是一批傑出的文人以他們的文學生命來參與戲曲的創作,他們自身的文學素養,提高了元雜劇的審美檔次,使得元雜劇創作精緻化和典範化。由於元代戲曲的普及,也成就了一大批戲台的建造,牛王廟戲台就是其中之一。

元雜劇有完整的藝術形態,劇本主要由唱曲、賓白和表演三部分組成。在體制上,元雜劇以折為單位,一本通常為四折,個別也有一本五到六折的。此外每本還加有一場或兩場戲,稱為“楔子”,位置或在折前或在兩折之間,用來介紹人物、情節等。每本在結尾時有一對或兩對對子,稱為“題目正名”。在音樂方面,元雜劇有嚴格的規定,一折戲只用一套曲子,由同一宮調的不同曲子組成,而且同一套曲子的排列順序也比較固定。元雜劇用北曲演唱,樂器主要使用琵琶等弦樂,風格豪放激越。在角色設定上,元雜劇角色分為三大類:末類、旦類、淨類,一本戲中只由一人主唱,由正末演唱的戲稱為“末本戲”,由正旦演唱的戲稱為“旦本戲”。元雜劇中用“科範”來規定動作表情或指示舞台效果,簡稱“科”。

山西戲曲

山西戲曲歷史悠久,特別是晉南地區是我國戲曲的發祥地之一,所以人們把山西稱做是“中國戲曲的搖籃”。山西共有54種地方戲曲,種類居全國之首。因而,作為中國戲曲發展重要標誌的戲台自然也就很多,據統計,至今山西保存的古戲台有2886座,其分布幾乎遍布山西各個地區,其中最古老的元代戲台有6座。

歷史沿革

元大德七年(1303年),平陽特大地震,戲台傾塌嚴重,至治元年(1321年)重修,這是國內發現最早的有確切紀年的古代戲台。戲台坐南向北,平面呈方形,寬7.55米,台基高1.4米,單檐歇山式建築。四角立柱,前台兩根石質角柱上,除雕有“蓮生貴子”等花卉人物外,台左前角柱上刻“蒙大元國至元二十年次癸未季春石泉南施石人杜秀”,台右前角柱上刻“維大元國至治元年歲次辛酉孟秋月下旬九日立石”。台周三面敞朗,背部及兩側後部封牆,還保留著宋金樂亭舊制。牛王廟戲台元代戲曲劇本
1978年山西省古建築研究所對其進行維修,使其展現了原有的風貌。

保護

牛王廟戲台戲台
牛王廟戲台於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臨汾市西北25千米處的魏村牛王廟內,是我國現存戲台中歷史較早而且保存完好的一座木構享式舞台。

牛王廟戲台重建於元代至治元年(公元l321年),是一處風格極為古樸的古代戲台。牛王廟占地l69平方米。現存後大殿3間,獻亭、戲台各l座。

這座戲台的存在,說明了元代戲劇的發達狀況。臨汾、運城,古稱河東地區,這裡是中國古代戲劇藝術發展的搖籃

旅遊貼士

牛王廟戲台木雕

氣候

臨汾地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大陸性氣候特點極為顯著,年均氣溫10.7℃,一月零下4℃左右,七月26℃。年降雨量555毫米。無霜期為180天。

交通

全區交通四通八達,南同蒲鐵路縱貫區境南北,大運公路、臨汾至平順河口、晉城至禹門口、大寧至臨猗、臨汾至大寧、臨汾至吉縣七郎窩等幹線公路和隰縣石口至孝義桃紅坡、霍縣至石樓、襄汾至鄉寧、隰縣至永和、臨汾至浮山等支線公路和眾多的簡易公路,縱橫交借,創成了較完整的交通網。此外,太原至臨汾開闢有民用航空線。極為方便。

購物

特產有臨汾、襄汾的麻紙、浮山的民間剪紙。候馬的皮影、鄉寧的紫砂工藝品、冀城的 都砂鍋,曲沃的菸葉,隰縣的金梨,永和的紅棗、古縣、安澤的核桃、紅果等,都享有盛名。

山西旅遊景點

山西(Shanxi)位於太行山之西,黃河以東。山西省地理座標為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

臨汾市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