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堯廟

臨汾堯廟

堯廟始建於西晉,距今有1700多年歷史。舊址在汾河以西,西晉元康年間遷至汾河東岸,唐高宗李治顯慶三年(658年),廟址由府城西南遷至城南現址。堯廟是一座集納豐富歷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國祖廟,俗稱三聖廟,是中國專門紀念堯、舜、禹三位先祖的廟宇。堯在4000多年前就定都平陽,劃定九州,形成中國最早的格局,平陽成為華夏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素有華夏第一都之稱。


簡介

臨汾堯廟堯廟
堯陵依山傍水,建在山腳下一個半島形的岩石丘上,澇河環繞,岩崖下潺潺西流,陵丘高50米,周3O0米,古柏蔥茂,世稱神林。山門面河臨岸,上建戲台,下為磚券門洞,呈樓閣式。進了山門,東西原為看戲樓台,北面為儀門,系木構牌坊,斗拱層層疊架,飛檐左右排出,結構精妙,巧奪天工。坊上前書“平章百姓”,背書“協和萬邦”,過去此處為下馬坊,文武官員晉謁堯帝陵寢時,至此均須下馬落轎。入儀門中院正中為獻殿,面闊三間,高大敞朗,東西為配殿。獻殿後有石階13級,踏階而上,原有正殿五間,現存搭建的碑廊,中豎“古帝堯陵”作為標誌的石碑,與殿宇同為明代萬曆年間修造,兩旁排列著元、明、清時代碑碣。中軸線兩側,各有廂房耳房,碑廊下石階兩旁,東西各有一院,正面留下磚券窯洞一排,原獻殿東西的齋室12間以及神廚已毀,陵西守墓人組成的村落亦荒廢了。

布局

古帝堯廟位於臨汾市南約三公里處。堯廟漢魏時代始建於汾西古平陽城,晉惠帝元康年間徙堯廟於汾東原上。唐顯慶三年(658)徙廟於城南今址。歷代修葺,屢遭戰亂,今存山門、五鳳樓、廣運殿、寢宮等,欞星門、儀門已毀。

正門

臨汾堯廟正門
山門正中門額嵌“古帝堯廟”四字,旁門東刻“就日”,西鐫“瞻雲”,意為人們依就如葵花太陽,萬民瞻望如五穀盼甘霖。山門以南兩旁栽植柏樹,原東西廂房百餘間無存,僅有零散豎立著的歷代碑石。西邊新遷建琉璃九龍壁一座,面東。正面聳立五鳳樓,雄奇俊秀,原名光天閣,意為堯舜光天下之明。樓下有三個磚券門洞直通中院,樓上重檐之下,圍設圍廊門台,登高望遠,宮內外景物盡收眼底。頂上脊飾陶俑31個,人物個個栩栩如生。五鳳和鳴象徵天降仁君,君臣團結,河清海宴,國泰民安。穿過五鳳樓,便是堯井亭,亭形六角,周設圍欄,井深十米,上加篷蓋,傳說為帝堯親鑿,實為啟示後人飲水思源,不忘帝堯功德。原來兩側的獬羊亭、冥莢亭今已無存。現存對稱的四株古柏,一日柏抱楸、二日柏抱槐、翠柏叢中紫紅楸花、潔白槐花盛開。三日鳴鹿柏,四日夜笑柏,傳說曾有梅花鹿來樹下嘶鳴。夜笑柏或說原產於印度,每年臘月三十日夜,樹上沙沙作響,似笑語聲,故名。

廣運殿

臨汾堯廟廣運殿
廣運殿高大雄偉,為祭祀帝堯之主殿。1987年政府撥款大落架重修,廟貌嶄新。殿基高2米,長五條壓邊。殿前月台寬闊可容數百人參祭。月台前正中砌滾磚成坡,邊砌石條,中心嵌有二龍戲珠青石巨雕,除皇宮外,非一般廟殿所有。殿高27米,寬九間,進深五間,周設圍廊32間,內外總計77間,近似故宮太和殿。該殿重檐歇山頂,綠色琉璃瓦飾邊,脊立五彩琉璃脊飾,龍飛鳳舞,金碧輝煌。殿內豎立12根18米高的通天柱子,每根柱下都有石雕柱礎,水磨青石,光潔可鑑。浮雕麒麟、獅、象、花卉、禽獸,形象逼真,刻工精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殿中磚木神龕中,彩塑帝堯聖像,高2.8米,身著九章服,頭戴平天冠,帝王威儀,神采奕奕,旁立四男侍,龕台下四大臣分立兩旁,傳說左為方季、五滿,右為單非、禾覃。龕前居中豎立兩根盤龍大往,彩塑纏柱盤龍,威嚴可怖,名曰虬柱。殿前正中上方有二層彩樓,與大殿一體構成,新穎別致。殿內靠前牆兩分各有懸空木梯可上彩樓。登樓眺望,堯宮景色,一覽無餘。廣運殿取廣以配天,運以配地之意,殿前彩樓兩旁懸有“民無能名”四個大字。“民無能名”依張守節《諡法解》為:“民無能名曰神。”後院為帝堯寢宮,宮內彩塑帝堯及其夫人像。寢殿兩旁新修長廊東西各20間,供展覽參觀之用。北魏詔祀帝堯於平陽,以後歷朝“謹按祀典,諸前代帝王,三年一祭,其時以春之仲月,其地以當時所居國邑,祭祀……唐堯於平陽府”。元初大規模重建,“為地上百畝,為屋四百間”,忽必烈帝詔賜其宮曰“光宅之宮”,殿日“文思之殿”,門曰“賓穆之門”,並賜白金200兩,良田15頃,為贍宮香火費。明代擴建為三聖(堯舜禹)廟,清康熙帝親臨平陽詔令重修堯廟,建萬壽行官,御筆題匾,堯殿曰:光披四表;舜殿曰:浚哲文明;禹殿曰:萬世永賴。諾示每年三十八日起廟會,會期一月,至四月二十八日祭堯。屆時官紳僑民隆重祭祀,三台唱戲,廟會熱鬧非凡。戰亂以後,廟會廢止。令人遺憾的是,1997年,廣運殿被人故意縱火焚燒,火滅殿塌,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廣運殿已於1999年復建。

歷史

臨汾堯廟堯廟
堯陵祠宇始建年代不詳,據金代碑載,唐太宗李世民征戰曾屯兵於此,祭掃帝堯。唐初改建陵園祠宇,並塑唐太宗像於配殿之中,宋、元、明、清歷代修葺。傳說堯死以後,萬民悲痛,人們不約而同,從數里外的土丘上挖土背負到這沙石岩丘上來,於是掬土成山,留下此純淨黃土堆積的陵丘。相傳獻殿後13級石階中的第七階後有洞可通懸井穴。傳說有人撬開階石,找到洞口,用繩索縛雞吊下,初則聞雞叫聲,待提繩而上時,卻不見了雞頭,此後這無人再去探究。還說懸棺穴底,有清水潛流,登殿頂俯首側耳,猶聞潺潺水聲。陵東3里有下馬莊,再東3里有上馬台,傳為堯往浮山巡察或避暑由此上馬,回來時到下馬莊下馬步行,去堯廟祭拜其母,至今履跡可辨。過去堯陵由周圍八村共管,官府減免其差徭,確保祀堯的香火費用,春秋二祭相沿不廢,逢會唱戲,鄰縣鄉民齊集。日寇入侵、戰亂以後廟會廢止,至今未復。

堯帝

臨汾堯廟堯帝
據傳說中國上古五帝之一的唐堯出生在順平縣(原完縣)的伊祁山,因此伊祁山就又稱作堯山。堯山南有慶都山,傳為堯母慶都出生地,慶都逝後葬於望都,望都之名即由登堯山望都山而來。據《史記·五帝本紀》和其它一些古代典籍記載,堯是黃帝的後代,為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嚳的兒子,本名放勛。帝嚳去世後,放勛的長兄摯繼承其帝位,在放勛十五歲時封為唐侯,他在唐地與百姓同甘共苦,發展農業,妥善處理各類政務,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條,不僅受到百姓的擁戴,而且得到不少部族首領的讚許。可是帝摯卻沒什麼突出的政績,各部族首領也就親放勛而疏遠摯。帝摯九年,摯親率官員到唐將帝位禪於放勛,放勛即帝位,帝號堯,因初封於唐,即以唐為朝代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號,後人稱其為唐堯。唐堯即位後,順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為政勤慎儉樸,定曆法,施德政,抗天災,建國制,選賢能,政績卓著。

堯廟楹聯

大哉為君,舉禹稷契皋益,以水官土官木官金官火官,時亮天功,功歸元首
奧若稽古,歷虞夏商周,而西漢東漢南漢北漢漢,皆承帝祚,祚錫萬年。
堯母廟楹聯履武生神君,吞卵亦生神聖,須知大聖大神,赤帝母儀垂千古;
子婦為笑後,女孫並為笑後,終讓太皇太后,丹陵慈蔭被中天。

相關詩詞

謁帝堯廟
千古如天日,巍巍與善功,
終平洚水,亦致薰風。
江海生靈外,乾坤揖讓中,
鄉人不知此,簫鼓謝年豐。

旅遊指南

門票價格:15元 交通提示:1、10、11、13路公共汽車百匯站下車,轉乘3路汽車到終點就是堯廟(之前有堯廟公園站,不可下車)

山西旅遊景點

山西(Shanxi)位於太行山之西,黃河以東。山西省地理座標為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