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山牛王會

橫山牛王會

橫山牛王會是陝西省橫山縣的地方民俗及民間宗教信仰活動。採用了佛教的水陸法會形式,供奉的是“西天古佛”和“牛王菩薩”。年年打醮力、牛王會,既有追悼往昔年饉、瘟疫中死難人員亡靈、安撫人心之意,又有祈求牲口平安健壯、生產繁衍的禳災目的。整個活動包括禮儀、建築、手工藝、雕塑、繪畫、陽歌、文學等多種文化形式,經長期發展,綜合了地方傳統農耕文化與北方遊牧文化,形成一種在特定區域,富有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這一活動以無定河為軸線在兩岸擺動。牛王會建會歷史長,形式結構固定完整,影響較大,涵蓋地域廣。

內容介紹

橫山牛王會 橫山牛王會

作為一種古老的地方民俗文化,橫山牛王會正式會期為每年正月十三、十四、十五共3天。會前正月初八,主辦村全村開始忌口(不食葷腥),工作人員報到,開始做準備工作。有專人製作平安吊、大型紙紮寶塔;製作貢品;布置九曲燈場、幡場:用銅管、帆布搭建臨時佛堂、韋陀神棚、面燃啟醮大士神棚;搭建戲台;建立會窯大灶;樹立三丈六尺高的大塔撐桿。

主要活動

1、到華嚴寺請牛王菩薩出府,在前往主辦村的路上沿途備村民眾在路邊虔誠燒香跪迎神樓,陣勢浩大,煙霧繚繞,場面感人。

2、到主辦村後安神、上貢、鋪壇念經。

3、轉九曲。

4、迎幡、推幡。

5、撐紙塔。

6.騎馬放赦。

7、“陽歌”(腰鼓)表演。

8、唱戲三天。至正月十六日清早,將一切紙紮、牌位、赦單焚燒,送老佛爺和牛王菩薩回華嚴寺。

牛王會佛堂型制較大,白色帆布包遮,藍色粗布扎角做成雲紋圖案,頗有蒙古包的風格,啟醮大士神棚和韋陀神棚也是同一風格。

每年都要在佛堂內張掛滿堂的水陸畫,計三十餘幅;正月十二下午掛畫前,會長等人要到本村社家給神像牌位燒香告知。

牛王會扎制的紙塔高約10餘米,共15層,非常巨大,用紙361張,由4人製作4、5天。還製作平安吊,掛在村口、會窯、社家、佛堂等地方。

供品十分講究,三天三堂貢,正月十五下午貢上十件寶後結束上貢。會畢後貢品分給主辦會的幾個村的村民,每人有一份。

佛堂前及兩側韋陀、啟醮大士的神棚前有寬闊廣場,適合陽歌隊表演、上貢及民眾過往走動。幡場及九曲燈場都在主辦村的較為平闊場地。

陽歌隊、工作人員、各會會長及遠方來客均在大灶統一用餐。從正月初八到正月十六,全村忌口,不沾葷腥,忌蔥姜蒜。牛王會所有準備工作、貢品製作以及敬神儀式女性均不參與,女性不進佛堂。

日程安排

正月十三清早,主辦村前往馬坊華嚴寺迎接西天古佛和牛王菩薩,兩幅樓轎,供奉著老佛爺和牛王菩薩像,以及《梁皇寶懺經》,全副鑾駕、彩旗相伴,三班陽歌跟隨,從華嚴寺出發前往主辦村,沿途百姓自願在路邊跪迎,燒香燒紙放鞭炮,人們向樓轎磕頭,樓轎也向民眾回禮,一路前行一路鬧騰,這種互動的場面十分熱鬧。到達主辦村臨時佛堂後由經師迎接安神,之後,會長、社家帶眾人到蒸貢房迎貢,念經後,四十八個紅色木盤被人們頂在頭上在陽歌腰鼓的陪伴下來到佛堂前,跪成兩排長長的隊伍,一盤盤依次遞入佛堂擺好,佛像和牛王菩薩像前擺的是一個二龍戲珠(麵塑),兩盆花、第一貢叫蒸貢全部為面花。下午開始鋪壇誦經,共十卷經分三天念完,每念完一卷,經師都要出佛堂到啟醮大士棚和韋陀棚一拜。

正月十四,太陽出來前上一次貢,同樣也是48盤,叫高貢,有棗山棗樹,冰糖核桃,油炸渣渣等。下午開經,出榜、畫押、迎幡;佛祖及牛王菩薩出堂轉九曲,升大塔。傍晚觀燈,之後會長們在經師的念經聲中書寫赦免名單(屬第六會各村每位村民的名字)。

正月十五,清早迎接赦單到佛堂,中午跑馬放赦,迎佛,再上一道貢,叫水貢,全部是時鮮水果雕成各種造型,最後供上十件寶。晚上轉九曲觀燈,推幡。其中放赦最重要,也是牛王會的核心內容,涉及本會的幾個村每位村民。在正月十四晚上通宵書寫的赦單為每位村民的名字,正月十五一位經師騎馬念經繞村一周,寓意將赦單上的每位會眾的災禍免掉,村莊圈住,拒瘟神於村外。

正月十六,紙塔、牌位、赦單等牛王會所用的只扎用品全部燒掉。在總會的主持下,本屆主辦會將三官爺像、神牌位、水陸畫等交給下屆主辦會的社家,由他在來年供奉一年。佛像、牛王菩薩像及樓轎、鑾駕都回府馬坊華嚴寺,在華嚴寺又有隆重的歡迎儀式。

在三天裡各種儀式和表演,都圍繞兩大主題:一是超度亡靈,念經時聲音洪亮,場面莊嚴肅穆,拜啟醮面然大士神棚時不斷的念經奏樂。迎幡、推幡時繞著幡場二十一根紅色木桿插成的五個無行圖案,走五行八卦圖的路線,最中間的桿子頭上綁著一把長柄掃帚,轉幡過程類似舞蹈,步伐莊重穩健,地方民間宗教的意味十足。升大塔時所有人面對豎有幡桿的山頭跪下,然後會長和社家焚紙燒香,一聲長號後十幾米高的彩色紙塔在山頂冉冉升起,在風中飄蕩,這種場面讓人想起蒙古敖包頂上飄揚的彩旗;二是保佑人畜平安,轉九曲時人群在燈場似黃河水在彎曲的河道里順暢的流淌,時緩時急,富有節奏,寓意一年四季順暢平安。敬神上貢的三堂貢從原材料到成品,全部為糧食作物,蔬菜水果,被專門做貢的師傅做成各種工藝品,承載了地方傳統手工藝的技藝,風格粗獷,寓意明確。騎馬放赦是牛王會的核心主題,形式很可能來自馬背遊牧文化,意在赦免人間災禍。

主要特徵

1、中國古老的醮會留存下來不多,橫山牛王會是無定河北岸風沙草灘地區遊牧文化與南岸黃上高原農耕文化的融合體,信仰牛王菩薩為的是保佑“人畜平安”,安撫當地百姓心靈。牛王會的念經,迎幡、推幡、升塔等活動是超度水陸六界亡靈、禳災祛疫,除污穢之氣的主題,融合遊牧文化的騎馬放赦,把寫有本會每位村民的赦單放出,結合轉九曲燈陣等形式,顯出了人文關懷。

2、牛王會經一百多年流傳,在無定河兩岸的溝溝岔岔形成8個大會,涉及40餘村莊,有較大的影響力,各會輪流鋪壇,自願承辦,總會與各分會之間互相協調支持,加強了村與村之間凝聚力,是一種健康、積極的民間社會組織。

3、牛王會活動的兩處場所,一個是牛王菩薩常住的馬坊華嚴寺,另一個是流動的,每年換一個村莊搭建的臨時佛堂,具有蒙古包風格。樓轎則是西天古佛與牛王菩薩出行的代步工具,也是人神互動、溝通的媒介。華嚴寺建築採用陝北傳統的窯洞結構。樓轎的製作、裝飾手法以及出行、舞蹈、陽歌服裝、燈籠造型的傘頭,一切儀程、禁忌、涉及多方面地方民間習俗,包含了鄉村歷史、文化、社會、審美、信仰等方面的演變進程,具有社會文化研究的現實價值。

4、牛王會會期在臨時佛堂張桂水陸畫,全套30餘幅,涉及佛、道、儒及地方民間信仰內容。三天所念經文為《慈悲梁皇寶懺經》。水陸畫和粱皇寶懺經為古代水陸法會所用,水陸法會的主題是超度之靈,起源於南朝粱武帝,明清時期在地方民間極為興盛,但已難尋蹤跡,牛王會沿襲了古代水陸法會部分內容,一直活動生長於地方民間,這種活態文化遺存對於民族學、宗教學研究極具價值。

主要價值

1、民間宗教是最為古老,最有活力和最為普及的中國宗教,它與上層宗教雖有呼應,卻更為植根在下層民眾生活中。牛王會的形成,與牲畜在橫山人民經濟活動中占有位置之重要有關;無定河沿岸地理環境複雜,建於明朝的懷遠個四堡仍有很多遺存,這是牛王會與戰爭災難、自然災難有密切關係的明證。牛王會最大的社會價值就是它在重大災難後服務人們心靈重建和基層社會重構,鼓舞人們挺過難關,迎接未來的平安與美好生活,彰顯了人的抗爭精神和對生命的尊重。保護和研究牛王會,使其活動更好地延續下去,可使我們認識到宗教在地方民間的運行、傳承的狀態。

2、牛王會因融合了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而更有研究認識的價值。橫山地區特有的生活習慣,老百姓都習慣熬“老茶”喝,很多男人到蒙古去打工,互相通婚使雙方互受了一些文化習俗。具有蒙古包風格的臨時佛堂;活動中騎馬放赦這種項目;榆林畫家善繪喇嘛教的“蒙畫”,總之不時能看到來自遊牧民族的元素。當官府行政力確立之前,各村賴以聯繫的就是這種民間的會社,他們聯合起來一起抗禦戰爭與自然帶來的災難,他們一起娛樂,互相貿易,在一些特定時期更會顯出這種民間組織的重要性。改革開放後,大量年輕人外出打工,橫山一批年輕人走向了鄰近的神府東勝煤田,從事著危險行業,而牛王菩薩信仰則更起到了一種心理暗示,調適的作用,更顯出比以前農耕、遊牧時代重要的作用。在這種新環境下,可以感到牛王會新的活力既來自改革開放後一部分富起來的支持者,也來自走出去打工掙錢群體,對牛王會的關注、研究也可看出其中許多當下的社會問題。

3、牛王會同時供奉西天古佛,實際上主神是牛王菩薩;在佛堂懸掛的一套水陸畫完全遵從傳統水陸畫的譜系,這也是一個極為特殊的現象。學界普遍認為傳統水陸法會已經滅絕,而在山溝里活動的牛王會一直張掛水陸畫,誦梁皇寶懺經,它與橫山古代水陸法會有多少聯繫,也是值得研究探討的學術問題。

4、為牛王會服務者中有做大塔師傅,有做貢品師傅,有念經的經師(橫山人叫他們和尚),有整個會的組織者會長等人,他們掌握著許多傳承下來的文化信息、制怍技藝。這些技藝關乎到這一地區人們的生活內容、審美傾向,以及他們對牛王菩薩的認識,非常值得長時間地觀察研究。

歷史淵源

無定河,蒙古語稱“薩拉烏素河”,是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漠的分界線,也是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結合帶。唐人陳陶有詩:“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道出了這一區域自古以來爭戰頻繁的歷史事實。

此地由自然災害造成的年饉較多,也是瘟疫多發地區。據當地傳說,牛王會起源於當地一次牛瘟,很早以前屈蠕村一家財主供養了老佛爺和牛王菩薩而止住了牛瘟,從此開始在當地打牛王會,最後發展到在無定河兩岸八個大會四十一個村輪流鋪壇。橫山牛王會一直在用的一口清代鐵鐘(直徑25厘米,高30厘米),外壁鑄有“光緒九年四月吉立,胡家石窯、習家灣敬贈牛王大會金鐘一口”的文字。即以此鑄文判斷牛王會活動起始的時間下限,距今也有120餘年的歷史了。公元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懷遠縣誌》對牛王會活動也有記載。後歷經戰亂,世紀60-70年代又遇“四清”、“文革”浩劫,雖有短期中斷,但一直在無定河兩岸堅持活動,由各會的各村輪流鋪壇,成為當地百姓迎春風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原第八會的四個村莊在1953年因故脫離總會,每年獨自活動,但宗旨、儀禮與總會仍出一轍。

相關物品

橫山牛工會擁有華嚴寺固定的一院廟址,內有殿字建築、塑像、壁畫、碑石及相關設施。此外,每年臨時搭建的設施及其以可移動的專用器具有以下幾類:

1、佛堂:鋼管架、帆布棚等材料;神像,執事鑾駕、布質水陸畫、樓轎等神器,祭器、插花,供案、焚紙缸;旗幡、匾;

2、韋陀神棚:神像(布畫)、布對聯、題額、供案、香爐;

3、祈醮大士祭祀處:神像、供桌、香燭;

4、樂隊:長號、大鑼、鼓、嗩吶、大鈸、鐃、大鼓、鈸;

5、陽歌隊:傘頭的幌子、花傘,樂隊的馬鑼、鑔、大鑔、嗩吶、鼓、大鼓:腰鼓隊的腰鼓及服裝;

6、幡場:布質小旗、高木桿、長柄大掃帚;

7、轉燈(九曲):彩燈、彩旗、彩門;

8、供品:碗、盤、碟裝、紅色托盤;

10、其它:亡靈牌位等。

民國年間一次天火燒了華嚴寺,牛王會所有物品,鑾駕俱被燒。在幾年後(公元1930年),牛王會請榆林民間繪畫名手萬啟運(“老萬花”)攜二十幾歲的兒子萬德清為牛王會繪製了布質水陸畫全套36幅。“四清”起,牛王會保存在第三會的劉新莊的佛像,鑾駕大部分損壞,銅製牛形香爐被賣掉又贖回,榆林萬家所繪水陸畫大部被毀掉僅剩七幅。原石質牛王菩薩像早在1953年第八會與總會分離時分給八會,保存在席家灣。

保護計畫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 2005年2月,2006年2月,2008年2月,2008年12月,2009年2月,對橫山牛王會進行跟蹤考察訪問,做出文字、攝影、錄音記錄,並拍攝紀實錄像15個小時。

2、 有關橫山牛王會已寫出田野調查報告及學術文章數篇;

3、 正在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保護內容:

l、橫山牛王會的各項儀式及相關活動;

2、橫山牛王會既有的總會及分會的組織構成;

3、與牛王會有關的建築、設施、文獻、經卷、造型藝術品以及器具物品;

4、陽歌隊領隊(傘頭)、組織者(會長)、相關紙紮藝人、做貢品師傅等牛王會骨幹人員及其傳承的口頭文化、工藝技巧、肢體語言、法術知識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