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源村

三門源村

三門源村位於龍游縣北部石佛鄉境內,距縣城28公里。北倚千里崗山脈余脈,南接金衢盆地,村內住戶基本為翁姓和葉姓,自北宋末年至南宋鹹淳六年始遷居於此。葉氏家族先祖文彬公為第一世祖;翁氏為避宋朝方臘之亂,遷居龍邱三門源。

基本信息

簡介

三門源村三門源村

三門源村是一個古老的小山村,坐落在石佛鄉,群山拱衛於村子的東、西、北三面,一條山溪自北而南穿村而過, 山清水秀,風光明媚。村邊有飯甑山,海拔660餘米,一峰燭立,氣勢峻偉。據地質部門考證,是火山,山頂賀錐形火山口形似一個碩大無比的飯甑,雲煙飄渺,宛如裊裊而起的炊煙。 順著山路北行2公里,有瀑布從天而降,這就是白佛岩瀑布。白佛岩海拔700米,山勢陡峭,《讀史方輿紀要》稱要“勢甚險峻,人跡罕至”。瀑布寬3米,落差約70米,從危崖壁立的白佛岩飛瀉而下,形若垂練,濺如跳珠,散似銀霧。遠觀凝而不動,無聲無息;近看,飛流湍急,響聲轟鳴。唐朝道士葉法善曾在此修煉,岩壁數處佛龕隱約可辨。瀑布附近還有羅漢山將軍嶺仙人峰、點易洞等景。在東北角有石船山,石船、石人形象逼真,維肖維妙。

景區建築

三門源村三門源村 建築
村子折格局和建築幾乎完整地保留了清代江財民居牲,以村東的葉氏民居建築群尢為精緻,是浙江省晚清時期建築精品之代表,清朝道光年二十六年(1846)村人葉鶴天中恩貢後興建,坐東朝西,依山而建。原有主體建築五幢,現存三座,門額題字分別為“芝蘭入座、”“荊花永茂”、“環堵生春”,伴有庭院、花園、池塘等,占地4500平方米。

葉氏建築群布局嚴謹,造型精緻,氣勢宏大,組合巧妙,保持了清代中晚期江南民居典型風格。廳內的楹柱、棟樑粗壯,梁架結構獨特。藻井、樑柱、走馬樓及窗欞等無不精雕細刻描金彩。因採用天井調節信宅排水排氣、改善室內採光,雖然牆高樓深,但空氣流通暢,舒適明亮。其中“芝蘭入座”最為精巧,布局為三進兩面三刀明堂,是民居中的傑作。

藝術磚雕是葉氏建築群的精華。三座正門全以磚雕鑲嵌,有樓台亭閣,山水動物,花鳥圖案。其中23方長56厘米、寬26厘米的戲曲磚雕,每塊各鐫一出微戲,浮雕鏤空,工藝精湛,造型生動,是罕見的衡世之珍,也是珍貴的戲曲資料。

民風民俗

衢州古城文化節

三門源村三門源村

衢州古城文化節衢州市古城文化旅遊節是衢州特有的大型旅遊節慶活動,其活動宗旨是:充分利用衢州市豐富的旅遊資源、旅遊線路,發揮衢州的自然優勢,融旅遊觀光、文化交流和經濟活動於一體,藉以提高衢州的知名度,達到發展旅遊、繁榮文藝、振興經濟的目的。

畲族風情

衢州龍游境內畲民在多生活在南部山區,沐塵畲族自治鄉是他們聚居之地。“樵唱還”道出畲民愛唱冊歌的風俗特點,在婚姻嫁娶的喜慶揚合,更是徹夜歡唱,進行對歌。所唱有考赤郎、勸酒歌、嫁女歌、 姻緣歌等,由主人和來客中不同性別者對唱,用歌聲互相盤詰、調笑、歡快幽默,有依郁的生活氣息。 聽畲歌聲,體會這清新的韻 律和濃郁的民族風味,確實令人陶醉。 旅遊者還可觀賞畲家的婚嫁風俗表演,作為來賓受到款待和禮遇,如有興趣的話,也不妨放開歌喉, 和畲族姑娘、小伙們對陣賽歌,那么你將受到更為優厚的接持,更真切地體驗到山民們好客和 誼爽情懷。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等省。畲族有自已的語言但無自已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漢語客家方言,通用漢文。畲族主要以農業為主,畲族居住的山區盛產林木及毛竹,茶葉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

習俗

有客人到門,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兩道。客人一定要喝,喝了,表示接受主人的熱情好意;不喝,主人會不高興,有話不敢說或不願意說,不會答應客人的請求。 還有說法:“一碗苦,兩碗補,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過主人的茶,就必須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說明,直至喝滿意為止。若是來者是女客,主人還要擺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禁忌:正月初一,忌挑糞,忌抬轎、吹喇叭;忌當乞丐;忌食狗肉。

婚俗

畲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畲族婚禮別具情趣,屆期新郎由岳家親迎,岳家款以飯就餐時,餐桌上不陳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則唱《筷歌》,要酒,則唱《酒歌》,司廚也要以歌相和,其物應聲而出,席畢新郎還需把餐桌上的東西一件件唱回去。

一、婚娶訂親時,先言定聘禮,後擇日行聘,男方帶白銀二元、糖品兩包和聘金若干作聘禮,女方回以閨女平日戴的戒指一枚和手帕一條作為信物。娶親時,日子由男方擇定,須經女方同意。男方於娶親前兩日把原議定的物品裝成五擔或七擔直接挑至女家廳堂,或是挑至約定地點待接(女方來接人 數應與男方同)。按時點交數量後,女方即取挑來的(米果)、蛋、餅(各一)請挑送者,雙方隨即道別。迎娶前夕,男方辦“盤擔”派一男一女送到女方去,前頭裝煮熟的公雞一隻放在缽子裡,雞腳扎紅線,腳和頭伸出外面,缽子兩旁備有兩包糖果、一對紅燭、一對酒瓶、三隻酒杯,另有四小包糖果 放在旁邊;後頭是一斗米,一罐豬心摻些赤肉和一把雨傘,以及一件新郎平時穿的內衣。挑至女家放 在廳堂“土地神”前,將物品一一取出擺好,然後點上紅燭、兩炷香(意取“兩頭紅”),斟滿三杯酒。

至此禮節完畢。當晚男方的來人參加女方“出傘”筵席(“出門酒”)。

迎娶當天早上,新娘“上頭”。未“上頭”時,新娘將新郎的內衣穿在最裡層,再穿上自己的新衣;新娘的母親將男方送去的雨傘張開蓋住一雙新娘鞋(鞋頭向外,鞋底糊上一層紙),放在屋外雨滴水處,到“上頭”時,才取回讓新娘穿上,意為不給女兒將家裡土帶到男方去。“上頭”時,新娘由長者(女)梳頭3下,蓋上烏巾,說吉祥話後,新娘就要出門辭別,先跪拜父母,次向至親和親戚一一告辭,諸親各備“膝蓋錢”贈送新娘作回禮;告辭完上轎,拆去鞋底紙。轎行一小段路停下,新娘的兄弟或妹妹1人給新 娘換扇(舊換新);轎至男家,橫向停住。不久鳴炮,新郎用左腳踢轎門三下,再由牽引新娘者掀起轎門。新娘剛要出轎門時,新郎取去新娘頭上的烏巾,放入袖裡;牽新娘者將備好的米斗一端(斗內有油燈1盞,白銀或鈔票2元,種子7種,鑰匙1串,谷印1顆),給新娘挽著走出轎門;至廳堂,先拜“土地”和祖宗神位以及天地,次夫妻互拜,然後牽引入洞房,坐在擇定方位的交椅上,牽新娘者將米斗放在床上正校井將谷印、鑰匙、種子交付新娘,意為全家財產從此交給她掌管。對挑燈、挑嫁妝的,男方均付“紅包”;同來陪嫁的人,也按親疏分別贈予“紅色”。臨睡,新娘先上床,將當天早晨穿上貼身的新郎內衣脫下,換上自己的;後新郎進房,新娘從帳內拋出內衣給新郎,新郎接內衣後,亦將烏巾和定親時的手巾給新娘。次日晨,新娘跟牽新娘者至廳堂請甜茶,禮俗與漢族相類似。

二、喪朝凡遇父母死,孝男必須披麻帶孝與赤足。長壽或多子孫的人死,要“做功德”,分半場、三場、五場(這要有3個兒子以上,媳婦齊全者)。親人遇喪事須辦“助桌”,助桌依親疏而定先後。 最後一餐由喪主自理。近年來,喪葬習俗漸趨漢化,與葛坑、楊梅一帶相似。

三、生辰

1、生子畲 族不為嬰孩慶賀彌月、周歲,只有外孫抱到外祖家時,外祖父母才給嬰兒衣服一套和壓歲錢,用黑、 白線纏住送給嬰孩,表示對孩子的祝願。

2、祝壽凡到虛齡50歲生日便要慶壽。同房派親族及其友好分別宴請他。是年正月內,先由至親擇一吉日設宴慶祝,席上必備糍、蛋、線面和豬肉。後依親疏 輪流宴請。至秋收後,主人回請,以豬肉一大塊(3~5兩)、糯米豆飯一大碗以及(米果)、蛋(每人一個)等,送到各戶,以示答謝。50歲以上逢“十”生日同此習俗。

食俗

三門源村三門源村

日常主食以米為主,除米飯外,還有以稻米製作成的各種糕點,畲家常食的米飯有秈、粳、糯三種。從黏性上分,糯米最黏,粳米次之,秈米基本無什麼黏性,但秈米出飯最多,畲家食用的米飯以秈米最為普遍。番薯也是畲族農家主食之一。冬粉是畲家招待客人製作點心和菜餚的重要原料。

畲族大都喜食熱菜,一般家家都備有火鍋,以便邊煮邊吃。除常見蔬菜外,豆腐也經常食用,農家招待客人最常見的佳肴是“豆腐釀”。肉食最多的是豬肉,一般多用來炒菜。竹筍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斷的蔬菜。有這樣的說法: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無筍,用茭白替代。竹筍除鮮吃外,還可製作乾筍長期保存。 飲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產的烘青茶為主。畲族主人還招待客人吃 點心,一般是煮米粉,略高於碗面,上有“品”字形三塊小方肉,肉皮向上,露出碗面;再煎兩隻蛋 成兩圓塊蓋在三塊肉上,上加些米粉;再加兩條染紅的米粉拉開成“十”字形,東西北三頭垂下碗外 半寸,南向一頭只有至碗面的三分之二。客人吃時,首先用筷子輕輕地把兩條紅米粉移至碗中,蛋只 可吃一塊,肉可吃一或二塊,米粉不可吃過半。吃過後,將肉、蛋蓋好,再把紅米粉照原樣安放,筷 子也應放得整齊主人才歡喜。

畲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釀製的糯米酒為主。景寧山區還有一種綠麯酒。白酒有明燒和暗燒兩種。

典型食品有:鹵姜;鹹菜,畲族風味菜,常用辣椒、姜、蘿蔔等醃製而成,稱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間稱牯角;烏飯,三月三的節令食品,是烏飯樹(畲語稱烏枝)的嫩葉搗細,用汁浸糯米,煮熟後即成烏黑髮亮的烏飯,據說吃了烏飯即不怕螞蟻咬。

畲家的傳統節慶

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房派祠堂點燭燃炮燒香紙 (只要4兩)。

一、 除夕“過年”此日家家舂 (米果), 每一臼 (米果) 搓做許多 “饅頭 (米果)”,用“饅頭印”印製,其中一塊(米果)只能裝人一個“饅頭孩兒”,有的饅頭(米果)中裝上“饅頭只”一粒(由(米果)搓一小圓粒),做成後留著次日晨吃。晚餐吃“過年飯”、肉和萊。

二、春節早,全家人各吃 煎蛋2個,粉仔1碗,然後吃“饅頭(米果)”和“過年飯”,配“長命萊”、肉類、早飯後、每戶都備香、炮、炮和紙(半斤),由1人帶往全族祠堂 祀祖先,以表敬意和求保佑。其他人自由出門遊玩,但不作客。次日始 可探訪戚友。畲族有“化桃”習俗,每戶容許1箇中年婦女從正月初三日至十五日到漢族各家去“化桃”1次。當畲婦到漢人家,每戶都應拿兩塊白(米果)給她。無宵一過便停止。

三、元宵每戶到本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在節日期間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但不論過什麼節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過生日除殺雞、宰鴨外,也要做糍粑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爨底下村
西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西遞村
宏村
流坑村
田螺坑村
張谷英村
大旗頭村
鵬城村
党家村
靈水村
雞鳴驛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美岱召村
漁梁村
江村
培田村
下梅村
渼陂村
理坑村
朱家峪村
臨灃寨
大余灣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白霧村
楊家溝村
麻扎村
碗窯村
徐岙村
包宅村
俞源村
流坑村
肇興侗寨
張谷英村
諸葛村
淶灘鎮
棠樾村
田螺坑村
高山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隆里村
肇興寨村
白霧村
爨底下村
靈水村
琉璃渠村
雞鳴驛村
冉莊村
英談村
西灣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良戶村
郭峪村
小河村
美岱召村
五當召村
陸巷村
明月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深澳村
厚吳村
西遞村
宏村
漁梁村
江村
唐模村
棠樾村
屏山村
田螺坑村
培田村
下梅村
福全村
城村
桂峰村
流坑村
渼陂村
理坑村
賈家村
燕坊村
汪口村
朱家峪村
東楮島村
大余灣村
滾龍壩村
張谷英村
上甘棠村
高椅村
乾岩頭村
頭村
鵬城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大嶺村

靈水村
舉人村
爨底下村
桑峪村
楊家峪村
馬欄村
東胡林村
西胡林村
沿河城村
靈岳寺村
上清水村
燕家台村
杜家莊村
齊家莊村
張家莊村
塔河村
黃安村
田莊村
淞白村
韭園村
琉璃渠村
三家店村
櫻桃溝村
澗溝村
上葦甸村
石門營村
石佛村
萬佛堂村
魯家灘村
平原村
賴坊村
羅田村
嚴台村
白鷺村
延村
天寶村
雄崖所村
張店村
歇馬村
南崗古排村
前美村
秀水村
蘿蔔寨村
丙安村
增沖村
馬頭村
樓上村
鄭營村
東蓮花村
南長灘村
阿勒屯村
陂下村
師家溝村

岜沙苗寨
壩光村
長溪村
瓷器口鎮
從化溪頭村
大旗頭村
丹巴碉樓
德夯苗寨
都羅寨
俄亞大村
高椅村
貴州屯堡
洪坑土樓群
湖南洪江鎮
黃埔村
金帳汗蒙古部落
黎槎村
理坑
利加則
寧海前童
烏篷船
於家石頭民俗村
元陽梯田
芷溪村
中山鎮
竹溪村
大江埔村
橋溪村
崇武古城
曹家大院
常家大院
娘子關村党家村
楊家溝村
郭麻日村
麻扎村
臨灃寨
偏城村
北方城村
李家山村
夏門村
竇莊村
上莊村
三門源村
呈坎村
查濟村
南屏村
廉村
漈下村
翠亨村
大蘆村
塘尾村
諾鄧村
兩河口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