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村

樓上村

石阡縣國榮鄉樓上村,始建於明弘治六年(1494年),是一座以周氏家族為主的血緣村落,整個村寨坐東北面西南,距石阡縣城15公里,面積4.2平方公里。這裡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底蘊。集古樓、古屋、古巷、古橋、古井、古樹、古墓、古書、古風、古韻於一體,被譽為“佛頂山下的明清古村落”,是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圖)樓上村樓上村

概況

樓上村是一個周姓聚族而居的明清古村落,面積4.2平方公里,現有331戶,1556人,周姓占90%以上。樓上村整個村寨以“北斗七星”樹為中心,以“北斗七星”的天樞至搖光交天權與天璣形成四個系象限,劃分為不同的四個分區,其東南象限為生產區,西南象限為居住區,西北象限為娛樂區,東北象限為墓葬區,功能分區明確,讓人驚嘆。而居住區的布局更讓人驚奇,整個居民區的道路結構為一“斗”字,“斗”字的起點為一三合院(馬桑木老宅)的中心,結束點為村寨的水源(天福井),且起點位於北斗七星中天權一天現星的連線上。

地理位置

樓上村位於貴州省石阡縣國榮鄉。處在東經108°07′,北緯28°41′。距縣城15公里。位於貴州省東部,銅仁地區西部,石阡縣南部,地處佛教名山——佛頂山腳下,與省級佛頂山自然保護區緊緊相連。

環境條件

地質土壤
樓上村以岩溶地貌和侵蝕地貌為主,間雜多種地貌類型,北高南低,有山地,也有溝谷盆地、丘陵等。土壤有地帶性黃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山地黃棕壤。

氣候
樓上村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年平均降水量為1095毫米,全年無霜期280-295天左右,全年日照較多。總的氣候特徵是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無霜期長。

水文
樓上村屬烏江水系,發源於佛頂群山,其水域特徵是:山高谷深,沖溝密布,排水條件好,地表河流發育完整,坡降大,多急流、跌水積瀑布,水資源豐富。域內主要河流有廖賢河。

歷史沿革

樓上,古稱“寨紀”。後因正樓上一水溝處有一樓房,下面長長的巷道為過道,便稱“樓巷”,因“上”與“巷”諧音,久而久之便喊“樓上”,一直沿用至今。

樓上村中大都姓周,是以家族血緣關係紐帶興建的寨子,有家族委員會,成員有近10人,這些人分別是族中的長者或德高望重之人。其職能是在家族中組織和協調家族成員,對家族成員的收入進行二次分配,因而其家族委員會職能多,容易做到事權統一,這也是與其它村寨的不同之處。

《周氏家譜》載:周姓為汝南巨族、原系姬姓,周氏原籍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橋東珠市巷,祠名大本堂,明進士周國照出仕四川威遠縣、修建江西會館、家屬於該縣洛陽鄉大坡里曬金坡居住,後移西蜀潼川樂冶縣天井壩仁義鄉、明朝弘治六年(1494年—距今502年),始祖周伯泉避難圖存,貿易入黔。行至寨紀(初到樓上的古稱),備銀一百七十兩,買田作家業,到四世祖周國禎時,為殷實大富,其後、下至冠賊屢至,上而官吏貪贓,周國禎欲以貴保富,上省藩署參房,至順治年間,又遭吳三桂兵變,地方玉石俱焚,其祖先遭其毒害,僅存家丁幾人,唯獨周國禎全家無恙,及例滿,發湖廣經政所,領憑赴任,歸家才幾天時間,妻子和7個兒子相繼而亡,他深知這是做官的不幸,於是,發誓永不做官,六十餘歲時,又娶李氏,喜生三子,並將文憑禮照呈繳,朝夕修齋念佛,廣行布施,並設祭祀之典,將部分山村田園作為香費,此間,又買田業一莊,儘量使家家富足,以免走上仕途(永不做官),並祝願子子孫孫個個賢能,從此以後,這裡人傑地靈,人才輩出,但受周圍禎思想的影響,均未做官,古時進士、貢生、秀才等40多人。

旅遊資源

樓上村古建築群始建於明萬曆年間,集梓潼宮(戲樓、正殿、南北兩廂及院落、後殿、觀音閣)、天福古井、明清古民居於一體,南明永曆八年(1654年)建梓潼閣,清康熙三年(1664年)建正殿五間,嘉慶六年(1801年)建南北兩廂,道光二年(1835年)建觀音堂(已毀),鹹豐十一年(1861年)部分毀於苗民反亂,同治二年(1863年)毀於兵燹。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正殿及兩廂。光緒八年(1882年)重建後殿。民國五年(1916年)建戲樓,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村民集資建天福井。民居中大都為清晚期建築。2004年12月,石阡縣人民政府將樓上村古建築群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座北向南,面闊三間,通面闊15米,進深10檁,通進深6.5米,建築面積97.5平方米。大梁題記為“貴州思石二府新二甲所樓上住居”、“大清光緒拾玖年歲在癸巳仲冬月上旬建立”。西廊間有《輪水石碑記》石碑一通。

小屯寺

小屯寺建造年代不詳,小屯寺規模宏偉,殿宇輝煌,整個寺廟建築精細、布局適體、陳設典雅、殿宇壯觀。由於戰火匪盜,現僅存正殿、寺院基址、和尚墓群、天井院落,其石墁院壩、石階、石凳、石鼓、石缸保護完好。5座和尚古墓距今100-200年,古墓均有石碑可考。小屯寺坐北向南,占地面積800平方米,建築面積240平方米。

周氏墓群

村中古墓多處,陰宅陽宅相依相靠,墓冢文化深厚。有四方碑古墓、九子十秀才古墓、文林郎古墓等,墓群建造特色為省內少見,慕名前往觀賞者,絡繹不絕。幾百年來,周姓人秉承勤學苦讀之風,人才輩出,先後出進士、貢生、秀才等便有40多人。現寨中有大學學歷以上11人,中專生7人。周姓一直推行勤、儉、忍、讓、孝、禮、義、耕、讀的處世之道。今明風之古樸,村民以禮待人寬厚無比緣於此道。

葛涼寺

始建於清代,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八十年代被拆遷改為糧站點,其正殿三間,建築構架保存基本完好。

神皇廟遺址

神皇廟修建於清代,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平方米,毀於解放初期,現存石階保護完好。

雙龍洞

洞分一方一圓,一雌一雄,兩洞相距10米,每洞各長1000米。洞內鐘乳石千奇百怪,形態萬千,其主要景點有“新娘婚紗”、玉觀音、飛來瀑布等10多個。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爨底下村
西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西遞村
宏村
流坑村
田螺坑村
張谷英村
大旗頭村
鵬城村
党家村
靈水村
雞鳴驛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美岱召村
漁梁村
江村
培田村
下梅村
渼陂村
理坑村
朱家峪村
臨灃寨
大余灣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白霧村
楊家溝村
麻扎村
碗窯村
徐岙村
包宅村
俞源村
流坑村
肇興侗寨
張谷英村
諸葛村
淶灘鎮
棠樾村
田螺坑村
高山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隆里村
肇興寨村
白霧村
爨底下村
靈水村
琉璃渠村
雞鳴驛村
冉莊村
英談村
西灣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良戶村
郭峪村
小河村
美岱召村
五當召村
陸巷村
明月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深澳村
厚吳村
西遞村
宏村
漁梁村
江村
唐模村
棠樾村
屏山村
田螺坑村
培田村
下梅村
福全村
城村
桂峰村
流坑村
渼陂村
理坑村
賈家村
燕坊村
汪口村
朱家峪村
東楮島村
大余灣村
滾龍壩村
張谷英村
上甘棠村
高椅村
乾岩頭村
頭村
鵬城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大嶺村

靈水村
舉人村
爨底下村
桑峪村
楊家峪村
馬欄村
東胡林村
西胡林村
沿河城村
靈岳寺村
上清水村
燕家台村
杜家莊村
齊家莊村
張家莊村
塔河村
黃安村
田莊村
淞白村
韭園村
琉璃渠村
三家店村
櫻桃溝村
澗溝村
上葦甸村
石門營村
石佛村
萬佛堂村
魯家灘村
平原村
賴坊村
羅田村
嚴台村
白鷺村
延村
天寶村
雄崖所村
張店村
歇馬村
南崗古排村
前美村
秀水村
蘿蔔寨村
丙安村
增沖村
馬頭村
樓上村
鄭營村
東蓮花村
南長灘村
阿勒屯村
陂下村
師家溝村

岜沙苗寨
壩光村
長溪村
瓷器口鎮
從化溪頭村
大旗頭村
丹巴碉樓
德夯苗寨
都羅寨
俄亞大村
高椅村
貴州屯堡
洪坑土樓群
湖南洪江鎮
黃埔村
金帳汗蒙古部落
黎槎村
理坑
利加則
寧海前童
烏篷船
於家石頭民俗村
元陽梯田
芷溪村
中山鎮
竹溪村
大江埔村
橋溪村
崇武古城
曹家大院
常家大院
娘子關村党家村
楊家溝村
郭麻日村
麻扎村
臨灃寨
偏城村
北方城村
李家山村
夏門村
竇莊村
上莊村
三門源村
呈坎村
查濟村
南屏村
廉村
漈下村
翠亨村
大蘆村
塘尾村
諾鄧村
兩河口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