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頭鎮

岩頭鎮

岩頭鎮位於永嘉縣中部,在楠溪江中游的河谷平原,東與楓林鎮隔江相望,南與渠口鄉相連,西鄰大若岩鎮,北接五尺鄉,東至樂清市40公里,南至永嘉縣城32公里,至溫州市46公里,總面積65.26平方公里。總人口44271人,下轄3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

基本信息

簡介

岩頭鎮岩頭鎮民居
岩頭鎮位於縣城北向,楠溪江中游西畔一個古老的集鎮,距縣城38公里。村落布局是古樸古香的街區式三進兩院四合圍式的建築群,具有遠近總體規劃和詳細局部規劃,在古代村落規劃中是難能可貴的典範。村落坐西朝東,初建於元代延祐年間(1314-1320),竣工於明代初年,占地面積18.5公頃。古村落住宅規劃獨具匠心,別有風格。三面石城開四門,護城湖中栽荷花,綠樹叢中隱古塔;楊柳紫薇落湖堤,上下花園紅間綠;橫巷直街行方便,三進兩院大住宅;房前屋後清泉水,亭台樓閣巧安排。從南登十多級台階就是麗水街,有建有明嘉靖年間的橋、花亭、塔湖廟;沿麗水街而行過桂花街口至中央街南端,有建於明朝的水亭祠;至橫街東行北向是花壇街,此街路面全系小鵝卵石所築,砌成各種龍鳳、八卦金錢等圖案,獨具特色;北行進士街,有明嘉靖皇帝賜所建的進士牌樓;往北是仁道門,是紀念始祖廣施仁德、賑濟災民的義行而建的門樓。還有麗水街長廊,古樸風雅。1991年列為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
岩頭鎮岩頭鎮
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1.54億元,財政總收入93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500元。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浙江省旅遊城鎮、浙江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溫州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示範鎮、溫州市一星級文明鎮、永嘉縣戰略重鎮。鎮人民政府駐地岩頭。

岩頭西北高東南低,括蒼山脈延伸於鎮西北,最高峰金子尖海拔1054.6米。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平均氣溫18.2度,年降雨量1698毫米,楠溪江為境內最大河流,境內流長約16公里,水質為國家一級標準,無人為污染

人文古蹟

岩頭鎮岩頭鎮古村
岩頭鎮歷史悠久,早在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戰亂,吳越一帶相對穩定,加之楠溪江中遊河谷土地肥沃,成為避亂的佳域,此地得到初步開發。北宋時期,在河谷地帶已有不少村落,清代屬仙居鄉四十八都,民國24年(1935)稱第九區岩頭鎮,1949年5月解放時建立岩頭鎮人民政府,經過公社、鄉、鎮幾次變更,1992年撤區、擴鎮、並鄉時,港頭鄉、溪垟鄉部分併入岩頭鎮。

岩頭古鎮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楠溪江的中心景區。境內人文景觀豐富,仍保存著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和宋、明、清建築的原古風貌,完好保存建於宋元年間的古村、古塔、古橋、古牌坊等建築。在村落間,分布著許多古村落、古建築和其他各種歷史文化遺蹟,人文景觀豐富多彩。

人文風物

岩頭鎮岩頭鎮岩頭鎮金貫真烈士
金貫真烈士墓
金貫真烈士墓位於岩頭鎮嶼山南麓。金貫真(1902-1930),又名家濟,岩頭人,1925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轉為中共黨員,為溫州獨立支部主要成員。北伐時任東路軍總指揮部秘書兼黨團書記。1927年秋赴蘇聯中共大學深造。1929年8月回國任中央巡視員,浙南特委書記,紅十三軍政委,1930年5月18日返溫時被捕犧牲。

墓始建於1973年,1985年重修。墓坐北朝南,進深15.8米,面寬12.7米,占地200平方米。前山麓北側有74級石階通往墓陵。墓室後靠正中上方豎立墓碑,高7.55米,正面青石板上鐫刻原國防部長張愛萍題署“金貫真烈士永垂不朽”9大字。1984年列為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古代建築

岩頭鎮岩頭鎮麗水街
望兄亭與送弟閣
北宋後期,永嘉港頭蒼坡的第六代世祖有兩個兒,老大叫李秋山,老二叫李嘉木。嘉木在蒼坡東面建造了望兄亭,秋山在方巷村北面建造了送弟閣。八百多年了,楠溪江邊的望兄亭和送弟閣還是好的。
仁濟廟
仁濟廟,位於岩頭鎮蒼坡村,建於明代,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00平方米。面為五開間,前後二進,天井鑿方池,東、西、南三面臨水設美人座靠,從石板平橋入門,型制獨特。第三進為周處紀念堂。
麗水橋
麗水橋,位於岩頭鎮下村下殿,東西相向架於麗水河上,建於明嘉靖戊午年,為三孔拱卷式石板橋,由48根條石構成。橋長12米,寬3.80米,淨跨4米。橋墩每縫立方柱4根,上置帽梁石,石板橋面分為三段,每段九條石板。橋面兩側分別刻有“麗水橋”、“嘉靖戊午仲秋吉旦建”題記。1997年列為浙江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牌樓
金昭牌樓,位於岩頭鎮上村。明神宗為表彰金昭功績,特下旨建進士牌樓。金昭(1516-1581),字懋卿,號霞峰,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中進士,歷任大理寺左侍右侍副,官至江西瑞州(今南昌)知府。牌樓保存完整,為東西走向。平面呈橫長方形,系8柱三樓式木構建築,高7.63米,通面寬9.90米,通進深2.35米。明間兩柱為方石柱,次間兩柱為木柱,柱礎是四角內削方形石砌墩。明、次間均有闌額、由額、額枋等,各施雀替、丁頭拱。正額前後懸匾,斗拱粗壯規整,製作精緻。屋脊用薄磚成清水花脊,脊面刻如意花草。明間屋脊兩端飾龍頭吻;次脊端飾鳳頭吻,兩垂脊脊端飾飛鳳。為溫州牌樓中上乘之作。1989年列為浙江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花亭
花亭,位於岩頭鎮岩頭下村花亭因建於荷花池畔得名,俗名接官亭,建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平面呈方形,四角重檐,攢尖頂式木構建築。共八柱,分內四柱、外四柱,落地。中用五層斗拱疊成八角藻井,隱喻五行八卦。重檐屋面八條脊背,分別立有“張果老騎白驢”等塑像,脊端雕塑“劉海獻金錢”圖案,屋面鋪青筒瓦,檐口置勾頭滴水,結構嚴密,外觀樸實。1997年列為浙江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謝文錦故居
謝文錦故居位於潘坑鄉,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4年)。謝文錦(1894-1927)原名用繡、字褧霞,永嘉潘坑人。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家,上海總工會主要負責人。1926年任南京地委書記,1927年4月11日凌晨2時被捕。其故居為木構建築,坐北朝南,占地650平方米,面闊七開間,懸山頂。

岩頭特產

岩頭鎮岩頭鎮西瓜
岩頭西瓜
楠溪江兩岸盛產西瓜,主要產區有岩頭、楓林、港頭、西岸等地,尤以岩頭灣里村和楓林沙崗西瓜最出名。岩頭一帶的沙質土壤十分適宜種西瓜。因為沙地白天吸熱快,有利於西瓜的生長和糖份的積聚。岩頭西瓜具有個大、皮薄、汁多、味甜、含糖高、質鬆脆、味爽口等特點。以人糞、雞鴨糞、牛羊欄肥為主肥,儘量少施或不用化肥。岩頭一帶種西瓜總面積達2500餘畝,年產西瓜7500擔。一般畝產為700~750千克,高產的可達3000千克。
楠溪楊梅
楊梅古稱柟子。而楠溪古稱柟溪,柟為楠的異體字,由於楠溪江畔古時多植楊梅,因而得名。永嘉栽培楊梅已有500年的歷史。主要品種有本地楊梅鈕扣楊梅刺梅等。楠溪山民素有浸制楊梅酒的習慣,楊梅酒味醇美芳馥,飲後能令人消暑健胃,提神益思。
岩頭鎮岩頭鎮美味香魚
楠溪香魚
香魚,是楠溪江一種奇特、名貴的淡水魚,體長15到20厘米,一條重約二、三兩至半斤左右。楠溪江盛產香魚,聞名已久。據明萬曆《溫州府志》記載,香魚“長三四寸,味佳而無腥,生清流惟十月時有,與樂產少異”。《雁盪山志》又載:“凡盪水所入處皆有之,盪水西流永楠溪,則自楓林、檔溪、下潭、古廟潭諸處亦有之。”香魚俗稱“溪鯉”亦叫瓜魚,隸屬鮭形目胡爪魚亞目,香魚而得名。香魚體長而側扁,頭小咀尖,體披細鱗,背部灰黑,腹部銀白色,魚肉細嫩多脂,味鮮且有香味,為上等食用魚,是名貴的經濟魚類,素有“淡水魚之王”的美譽。
楠溪素麵
楠溪素麵,細如銀絲,潔白柔韌,其成品常被交疊成“8”字形,因此又稱“8”字面。製作素麵是楠溪兩岸村民歷代傳統的家庭副業,迄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 。

素麵燒法簡便,男女老少皆會,先配好湯料,等水燒開後再下面,煮沸即熟。然而不可久煮,不然的話會燒成糊狀而索然無味了。素麵熟時晶瑩柔滑,口感極好。但是必須注意的是,素麵本身已經攙雜了鹽而呈鹹性,故在煮食時無需再放,這與粉乾的燒法不同。

旅遊勝地

岩頭鎮岩頭鎮古村落
古村落
楠溪江古村落至今還保存著古代文化印跡,這些印跡貫通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文化脈絡,村寨的規劃布局、建築風貌、楹聯碑記,甚至村名、街名,無不文情脈脈,特別是楠溪江古村在宋代就有規劃,且有明確的規劃思想,在中國建築史、規劃史的研究上具有很高的價值。以“天人合一”、“氣論”、“八卦”以及陰陽五行風水思想構建的楠溪江古村落,留存著大批完整的宗譜、族譜。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可以大體了解中國古代“耕讀社會”與“宗族文化”的梗概。
獅子岩
獅子岩是大楠溪江中的一座小島,在岩頭鎮下日川村前潭中。二座小嶼,一嶼肖獅,昂首張口,迎流而踞,全嶼為石,石色黑中透白,石壁嶙峋。島嶼嬌小玲瓏,又似一座天然盆景,惹人喜愛。島上林木蔥蘢,周圍峰巒疊翠。江水悠悠,蜿蜒曲折,灘邊卵石,光潔斑斕。人在其中仿佛置身於一幅美麗的山水畫中。另一嶼在一嶼之前,名“獅子球嶼”,嶼巔蒼松蔥鬱,猶翠羽華蓋,嶼腳綠草如茵,杜鵑簇簇,樹上松鼠攀杈跳枝,相逐戲耍,偶有清風吹拂,樹冠搖曳,宛如獅球滾動。站岸邊遠望,萬頃清流中一“獅”一“球”,酷似獅子戲球,是楠溪江的天然盆景。
龍瀑仙洞
龍瀑仙洞,一個將自然美和人工美巧妙地糅合在一起的景區,景區有八奇,最主要有懸空洞、泛舟隧道、龍吟潭亭底水下龍宮、三池、三瀑、三潭、六洞等,其中水簾洞處在100多米高的懸崖壁正中,洞中有100多平方米的空闊地,一條90多米長的白色水簾從洞口正中飛瀉而下,瀑水四季永豐。洞中有三星標準的石室客房及石室餐廳等。
西岸灘林
西岸灘林位於岩頭鎮西岸村外的楠溪江邊上。灘林長800米,面積300畝,為松、竹混交林。地面草皮覆蓋良好。
溪南灘林
溪南灘林位於岩頭鎮溪南村外的楠溪江邊上。沿江有竹林230畝,樟樹林30畝,楓楊林90畝,景色清幽宜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