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梁鎮

漁梁鎮

漁梁鎮,因漁梁壩而聞名,漁梁壩在歷史上有著於都江堰同樣的水利作用和科技意義。漁梁鎮依河而建,面積只及兩條石板小巷,於其說鎮,不如說是小村落,這類古樸小村落在徽州隨處可見,只是,與別處小農經濟形式的村落不同的是,這裡有早期商業的氣息,從深巷兩旁的林立的米行店鋪、地下連絡點、以及稍後期的人民公社可以看出,這裡曾經繁華、也是紅色革命年代的信息和物流的匯聚之地。如今的漁梁——跟安徽多數古村落一樣——很寧靜,除了很少一部分人慕漁梁壩之名到此外,幾乎與世隔絕。安徽的多數村落可以說都是世外桃源。

基本信息

簡介

安徽歙縣境內的漁梁古鎮真的很小,但它集皖南的所有的特點為一身,有山,有水,有古民居和悠久的徽商文化。漁梁雖小,但徽商從這裡起航,並雄霸明清商界三百多年,至今保持著古代街衢,水埠和碼頭的風貌。漁梁鎮的形狀是魚形的,魚頭朝南,魚尾朝北,地上鋪的石子形同魚鱗,這是以捕魚為生的先民為了感謝大自然的恩賜對魚兒的一種祭奠吧。

漁梁鎮漁梁鎮

漁梁鎮在漁梁壩的東面,沿江而建,南北走向。小鎮已很破舊了,我住在江邊的一戶農民家中,聽房東講,這個鎮上沿江的房屋有很多都是新建的,那是因為70年代的一場洪水,將老屋沖走了不少。現在殘留下來的老屋,已很破舊了,可以看出徽派建築的風格。

漁梁,位於歙縣縣城東南1.5公里,村落占地8.2公頃,人口1770人。該村形成於唐,約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姚姓遷居漁梁,並發展為村落,其形態似漁。漁梁在唐代即已具雛形,漁梁的名稱由壩而來,漁梁整體格局保存完整,漁梁壩和水運碼頭是村落最有特性的要素。古村落內現存傳統古建築430處,占古村落建築總數的65%。其中保存較為完好的有320處。沿江有一條東西向主街,垂直該街則衍生出10餘條小巷,一色的木排店面,一色石板卵石路面,使商業街極富特色,繁榮的商業街和寧靜的巷弄,構成了漁梁村落內部頗具特色的街巷空間,是不可多見的徽州古商業街。

民風民俗

徽商之源─漁梁古埠作為徽州府地重要的水路碼頭和徽商必經之路,眾多商家、文人騷客雲集,深厚的文化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漁梁民俗活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漁梁跳鍾馗。 

漁梁鎮跳鍾馗
 

《跳鍾馗》外,漁梁的民俗活動尚有蚌殼舞十二月花燈舞魚燈黃梅戲表演等。

漁梁系列民俗活動表演以鮮明、豐富多樣、風情獨到的藝術魅力正為徽文化的弘揚作出努力,並證實了古漁梁商埠的旅遊文化活動,在古老的空間與現代的氣息中形成了有一 項特色旅遊項目,生髮出一片燦麗的天空。

經濟

漁梁是因經濟、水路交通等因素興起而發展的,在古徽州為數不多,反映了依託江河發展的商業性聚落的歷史風貌痕跡,村落特色主要體現在自然環境景觀,村落形態空間格局,多種類型的歷史建築及鮮明的人文特色。

漁梁鎮漁梁鎮

此次評選出的24箇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從參選的48個村中評選出的。這是繼2003年第一批12箇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命名之後的第二次評選命名。為了加強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將對已公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工作進行動態管理,對因人為因素或自然 原因致使歷史文化名村不符合規定條件的,將撤銷其稱號。

漁梁壩

漁梁壩系安徽省歙縣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據考證,早在唐宋年代,人們就曾在此壘石為壩,現在的古壩為明代重建,有明萬曆三十三年修壩記事碑可考。

漁梁鎮漁梁壩

漁梁壩可蓄上游之水,緩壩下之流。無論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壩長 138米,底寬27米,頂寬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堅石壘砌而成,每塊石頭重達噸余。它們壘砌的建築方法科學、巧妙,每壘十塊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層之間用堅石墩如釘插入,這種石質的插釘稱為“穩定”,也稱元寶釘。這樣,上下層如穿了石鎖,互相銜接,極為牢固。每一層各條石之間,又用石鎖連鎖,這樣上下左右緊聯一體,構築成了跨江而臥的堅實漁梁壩。壩中間有開水門,用於排水。國家著名古建專家鄭孝燮先生說:“漁梁壩的設計、建設和功能,均可與橫臥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站在石壩上,舉首四望,氣象萬千,盡收眼底。壩上碧波如鏡,魚翔深潭,小舟撥浪,激起漣漪,恬靜安閒。壩下亂石嶙峋,浪峰咬石;西岸巍然屹立的紫陽山,林木蔥鬱;建於明代的紫陽橋,宛若彩虹橫臥清波,此橋長140米,高14米,寬10米,在歙縣城的三座古橋中最高、最寬,因橋的上游即為徽商行舟的碼頭,所以橋孔建得比一般橋要高大得多,以便行舟過帆。

漁梁鎮漁梁壩

漁梁壩位於歙縣城南1公里處的練江中,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古代攔河壩,距今已有年的歷史了。它橫截練江,使壩上水勢平坦,壩下激流奔騰。壩南端依龍井山,北端接漁梁古鎮老街。這條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邊側有許多叉口,拾級而下,使可下到漁梁壩。
2001年06月25日,漁梁壩作為唐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古鎮集萃

新安古道

漁梁鎮新安古道

新安古道從縣城南門起,蜿蜒數里,穿過古代繁華商埠漁梁鎮,通向漁梁壩下的水埠碼頭,這條古道依山傍水,逶迤如帶,古樸素雅,沿江築有石質扶欄,古道又似一條璀璨的緞帶,綴連眾多建築,還留下了李白尋訪許宣平的動人傳說,使這條古道構成可一幅多姿多彩的古代徽州民俗民風的藝術長卷。此道初建於唐代,路面石條鑲邊,卵石鋪中,狀如魚鱗,錯落有致,人行其中,對腳板有按摩保健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疲勞,由此可見古代徽州能工巧匠的聰明、智慧。還有,沿江石頭扶欄又名"張公堤",據說是明代萬曆年間縣令張公濤主持修建此堤,後人緬懷他的功績,故將古道的欄桿取名?;張公堤"。為官一任,只要造福民眾,為百姓多做實事,人們就將永遠緬懷他,這是自古以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白雲禪院

漁梁鎮白雲禪院

白雲禪院始建於明代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因內有小閣侍奉觀音,故人們俗稱為"觀音閣"。這是一座徽派寺院風格的古建;青瓦灰牆、馬頭挑檐。歷代幾毀幾修。清初禪院破敗。康熙年間曾作修茸乾隆年間又作修理;鹹豐光緒年間再次重修,但民國期間已經倒塌,直到1986年,才由政府撥款重新大修,恢復可原貌原樣。

白雲禪院規模不算宏大。但卻遠近聞名,這是因為"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名","觀音閣"的傳說則因優美傳說而引人注目。明末清初畫家,新安畫派的師神浙江,就在白雲禪院依窗、觀賞山水,撥墨作畫,發出了'搜盡

漁梁鎮漁梁鎮

奇峰作畫稿'的千古絕唱,說出了藝術創作的真諦;還有白雲禪院曾助清官海瑞的故事,相傳海瑞在淳字任知縣時。反貪鋤惡,得罪了啟雲山上的神靈,欲加害于海瑞,海瑞剛直不阿,一路盡力為民辦事,進了白雲禪院,觀音見他勤政為民,一身正氣,挺身而出,智勝神靈,保佑海瑞平安無罪,這雖然是一個神話傳說,但亦反映了民眾對清官、好官擁戴的心聲。白雲禪院現已開闢為黃賓虹紀念館,常有中國各地的畫師來此面對練江,師承新安畫風,揮毫潑墨,切磋技藝,禪院東首是相公潭,西首山壁有摩岩石刻"一帶雲根"四個大字,為明代末年名士孫子貞所書。
李白問津處
歙城南門,順著練江便是依山傍水的新安古道,青石與鵝卵石鋪成,逶迤如帶。在這條古道上,行不多遠,就會見到“李白問津處”遺址。

漁梁鎮李白問津處

公元744年,李白初游新安,正是慕許宣平的“仙詩”而來的。據《太平廣記》載:許宣平是歙縣人,隱居在陽城山南塢,結庵而住。那裡雲霧繚繞,谷深林茂,幽靜閒逸。許宣平就在那裡欽酒吟詩,有時挑點柴禾進城出賣,擔上掛著酒葫蘆和拄杖。賣了柴後,痛欽一醉。回到山中,獨自吟喔:
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借問家何處?穿雲入翠微。
相傳,唐代天寶至德年間,為尋訪許宣平,李白來過歙縣遊歷。那時,李白譽滿京師,聲聞天下,當他告辭唐玄宗,離開長安,東遊越中時,沿途不止一次地看到題在驛站上的許宣平的詩。在洛陽同華傳舍的牆壁上,又一次見到許宣平的詩。他細細吟喔:
隱居三十載,築室南山巔。
靜夜玩明月,閒朝欽碧泉。
樵夫歌壟上,谷鳥戲岩前。
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李白一邊吟喔,一邊贊道:“此仙人詩也!”於是欣然來歙尋訪許宣平。為紀念大詩人李白的歙縣之行,後人便把矗立在歙城太平橋頭的一座幽雅的雙層樓閣,命名為“太白樓”。
李白為訪許宣平曾在此問路。問路後到了紫陽山下練江邊,只見江上有一破船。船頭有一老翁,丰姿飄灑,儀態俊逸。到了江岸,李白問道:“請問許宣平家在何處?”老翁略微一笑,便吟詩兩句:“門前一竿竹,便是許公家。”李白聽後,點頭前往。走了一會,忽然想起:“‘門前一竿竹’,不就是船頭插立一竿竹篙么?那么許宣平當是老翁了。”
於是,李白立即回頭,然而老翁已經不見了。李白好不懊喪,便找到許宣平的茅庵,在壁上題詩一首:
我吟傳舍詩,來訪真人居。
漁梁鎮李白問津處

煙嶺迷高跡,雲林隔太虛。
窺庭但蕭索,倚杖空躊躇。
應化遼天鶴,歸當千歲余。
李白題完詩,好不懊悔地來到練江北岸,復上新安古道。在漁梁與新安關之間,有一座單孔石橋,李白在此戀戀不捨地隔江遙望。因為這裡是李白回首望仙處,石橋便被後人名為“望仙橋”。
過瞭望仙橋,便是“新安關”了。新安關傍山臨水,石勢磊落,襟山帶河,扼控水陸通道,被稱為“新安第一關”。
如今,站在望仙橋和新安關一帶眺望,別有一番風味:下看漁梁碼頭,石壁高聳,檣桅林立;北望漁梁壩,浪花翻滾、氣壯山河;南觀紫陽橋,靜臥江上,煙樹蔥蘢。
歙城南門外,太平橋下,太白樓的南首,河水滾經太平橋一段,地勢漸低,滾速加快,增加了沖刷力,造成占河床寬度的三分之一、向西傾斜、坡面數丈的淺水灘。灘上水滾湍急,一些碎石沙粒均被沖走,剩下的儘是些較大的鵝卵石,水流此處,激起粼粼起伏的波浪。每當夜幕降臨,皓月當空的時候,側映在灘上的月亮,隨著波浪的震盪,成了幾塊虛線形的碎月。
李白訪許宣平雖未能如願,但歙縣的秀麗景色,卻已使他十分陶醉。他遊了興唐寺,晚間在練江淺灘下放舟欽酒,詩興大發,揮筆展紙,酒墨成詩一首:
漁梁鎮李白問津處

天台國清寺,天下稱四絕。
我來興唐游,與中更無別。
卉木劃斷雲,高峰頂參雪。
檻外一條溪,幾回流碎月。
秀麗的山川,到了大詩人的筆下更加增輝生色。“檻外一條溪”,就是滙豐樂、富資、布射、楊之四水而流入新安江的練江。它們交匯之處,砂石成灘,為練江第一灘。後人即根據李白詩句命名此處為“碎月灘”。
其實二人不僅是文才了得,在中國的武術史上也有一席之地,李白精於劍術就不多說了;許宣平更是創出了“二十七勢”,堪為太極拳的雛型。二人可以說是文武全才。

巴慰祖故居

巴慰祖故居,顯眼地坐落在中街。沿街口而西,過一石橋,再步行約三十多米,即可見一座黑瓦粉牆的大宅院。門額上的題名已被鑿去,這自然是十年動亂的遺痕。徽州的明清古宅,大多未能免此厄運。當年被巧妙地用泥灰抹塗而倖存下來、撥雲見日的“大夫第”、“天官上卿”之類只是少數。巴宅門額四邊精緻而不失圓渾風格的磚雕還十分完好,似乎在訴說這座舊宅經歷過三百年歲月的滄桑。

漁梁鎮巴慰祖故居

古鎮上巴宅的風格是兀然特立的。向怡然閒坐在街邊的老者打聽,果然,周圍的房屋都是清末一場大火後重建起來的,而巴宅因為防火牆建得極高,才僥倖躲過這場祝融之劫。我們聽了不禁一陣唏噓。

正是龍年初五。老街上行人零落,幽靜古樸之中又因滿街的新春聯而洋溢著節慶的氣氛。走近故居,大門緊閉,我們佇立許久,有點失望,正準備折回之際,陪同而來的歙縣畫家曹遲兄以本鄉話向鄰家老婦打聽,沒想到老人熱心地帶我們轉入後門,原來主人下鄉拜年剛剛回來,正在後屋休息。我上前自報家門,主人初有些驚異,隨即熱情地將我們迎進客堂。

主人巴雨是巴慰祖嫡裔。故居原住著巴氏族人十餘戶,現已遷至他處。他準備將故居籌建為巴慰祖紀念館。巴慰祖一脈至今已歷十四代,而其後人對這位以篆刻名世的先祖仍存此敬慕彰揚的心愿,聽來頗有感觸。

巴氏的族譜早已毀失。那么我們所知巴慰祖的事略,看來仍然主要是與巴氏同年的汪中《述學別錄·巴予籍傳》中所記的那一段簡略而又十分傳神的文字。巴慰祖的先祖遷自四川,汪中《巴予籍傳》只說:“故富家,生而通敏,眉目疏秀,身纖而皙”,又說巴氏除書、畫、印以外,能琢硯造墨,仿鑄銅器,好棋及馳馬度曲。巴氏世以鹽業和行醫為主,巴慰祖雖曾有“候補中書”的虛銜,然而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江都活動,又曾在武漢居留,也都因為與鹽務有關。晚年貧病,竟至客死揚州。據翻修時挖出的石刻記載,巴宅始建於明末,至乾隆二十年方始完工。現在正門牆上還依稀可以看出偌大的“官鹽”字樣,令人想像當年這座舊宅曾經有過的盛況。

漁梁鎮巴慰祖故居

巴慰祖曾長年在外經營、遊藝,根據董洵《多野齋印說》以及近年發現的石章邊款中所記,三十七歲那年還曾與外甥胡唐攜子巴樹同在武漢與董洵交流印藝。但他每年總要回家小住。巴雨引領我們瀏覽巴慰祖的書房、客房、藏書室以及這座三進二層四天井的氣勢頗稱恢宏的明末風格的建築。故居正在裝修,東、西廳和院周還搭著腳手架。故居將恢復為又一徽州儒商的家居空間是無疑的,但不知巴氏當年收集的“究極精美、羅列左右、入室粲然”的古書、畫、器用還復能見否?那時的汪中已說,巴慰祖“晚為人作書自給,數年賣其碑刻尚三千餘”,可見已家道中衰。巴慰祖的遺印,僅有的數件亦散藏於滬杭,據說縣博物館尚存一件“蓮舫”銅印,匆匆前去,正值春節閉館,只好無功而返。但這次我在歙縣意外見到曹文埴後人秘藏的一通巴慰祖大年三十向其友侄急借“百甘金”的手札,言辭迫切,似乎也表明遭際的變故。

與巴慰祖並稱歙中四家的胡唐,居於城東,故居早毀。時間倥傯,隨行的行之要趕回去上學,我們已無興再去憑弔遺址了。

旅遊景點項目

水上世界:乘船遊覽練江兩岸風光,嘗徽州小吃,聽民戲小調,其樂融融。
壩上衝浪:乘皮筏衝浪,新鮮、刺激、愜意。

漁梁鎮漁梁街

沙灘休閒:垂釣、沙灘浴、喝黃山茶水、聽壩濤浪曲。
漁梁街:漁梁街恰似一條碩大的鯉魚,故又稱″魚鱗街″,人走此街一生吉祥,循行徽商足跡,探尋徽文化蹤跡。
民俗表演:跳鍾馗(驅邪賜福),舞鯉魚(吉祥如意),唱黃梅戲等。
參觀壩祠、巴慰祖紀念館:了解漁梁壩史、構造、價值、文化及雕刻家巴慰祖的生平事跡、雕刻藝術等。
漁梁夜遊:感受徽商繁榮慶典氛圍,感受漁梁水上夜景,欣賞徽商遺俗及民俗表演,給你一個實實在在的夜之都!

特色美食

飲食都屬於徽州菜系。
徽菜,為全國八大菜系之一,發祥於南宋,起源於歙縣,以烹製山珍野味而顯其特色。徽菜在烹調方法上擅長燒、燉、蒸、熘,講究佐料,重火功,提倡原汁原味。重油,以滋潤腸胃和肌膚;重色,以增強審美效果,達到“色、香、味”統一的效果。
日啖小吃毛豆腐,不辭長作徽州人

漁梁鎮毛豆腐

到漁梁古鎮,一定要嘗嘗當地的農家飯,如石雞桂魚、毛豆腐、芙蓉糕等。其中,毛豆腐是歙縣特有的風味小吃,它鮮而不膩,芳香爽口。品嘗毛豆腐,就要講究一個環境和情趣,當你一面品嘗,一面與朋友山海經的時候,是不是也會吟頌一首“日啖小吃毛豆腐,不辭長作徽州人”呢?
紗面
產於歙縣南鄉。紗面製作過程如下:先用鹽水和面,揉透揉勻,搓成條狀,塗上菜油盤放盒中。片刻,再搓成細條,均勻交叉繞在兩根長約尺余的芭茅桿上,一掛為一款,在保溫的稻桶中靜置半小時後移至戶外的面掛上,下架後盤成餅狀,曬乾即成。紗面韌性足,鹹淡適宜,口味純正,宜於久貯。倘若來年開春天暖多雨,紗面返潮,只須包塊生石灰擱入壇中,即可使其脆燥如初。

徽州圓子

漁梁鎮徽州圓子

徽州圓子”是正宗徽菜品種之一。起源於歙縣,別稱“細沙炸肉”,約在200年前就己流傳各地。這道菜是將熟肥膘桔餅蜜棗青梅等細丁拌入白糖和桂花,做成小圓餡心。然後用雞蛋、肥膘泥、濕澱粉、炒米花拌勻,用水酒濕撳餅包成圓子,形如桌球大小,經油炸熟後澆上用白糖、青紅絲熬成的滷汁而成。其成品顆粒勻稱,色澤金黃閃光,吃起來外層松酥、餡心香甜味美,是一道深受歡迎的大眾菜。

花菇石雞

漁梁鎮花菇石雞

這道菜採用黃山特產山珍花菇與石雞同蒸。花菇是香菇中的上品,含有較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種維生素,並有降血壓、減少膽固醇及抗癌作用。此菜堪稱山珍之巧配,甚為名貴。
具體做法如下:將石雞腿入開水鍋中略燙洗淨,用薑汁精鹽、甜酒、味素拌和醃漬入味,水發花菇去蒂洗淨;將石雞腿排齊在碗中,花菇放在其上,加入熟豬油、雞湯,上籠旺火蒸15分鐘取出,扣入盤中即成。
此菜食之香鮮甜潤,酥嫩爽口,回味雋永。

魔芋豆腐

漁梁鎮魔芋豆腐

魔芋又名鬼芋鬼頭花連桿蛇子頭天南星蛇六穀,徽州各縣山區均有出產。魔芋具有醫治瘧疾、閉經、疔瘡丹毒、燙傷和降血壓、降脂、開胃、防癌等功效。
魔芋豆腐的製作工序如下:魔芋磨成漿,煮成糊狀,置於盆內,冷卻後即成豆腐。
“魔芋豆腐”為新型保健食品,既可單獨烹食,亦可佐其它菜餚共食,其味清爽。

臭鱖魚

漁梁鎮徽州臭鱖魚

徽州臭鱖魚是一道徽州名菜,別有風味。它統稱“桶鮮魚”,又俗稱“醃鮮魚”。所謂“醃鮮”,在徽州土話中就是臭的意思。這“風味鱖魚”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既保持了鱖魚的本味原汁,肉質又醇厚入味,同時骨刺與魚肉分離,肉成塊狀。

進出交通

漁梁緊鄰歙縣城關,路程不過1公里左右,歙縣火車站可乘坐1路公車,漁梁下車,車費1元。

古鎮欣賞

漁梁鎮漁梁鎮
漁梁鎮漁梁鎮
漁梁鎮漁梁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