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莊[地理區域]

周莊[地理區域]
周莊[地理區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周莊,位於蘇州城東南38公里的崑山市境內,建鎮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歷史滄桑和濃郁吳地文化孕育的周莊,以其靈秀的水鄉風貌,獨特的人文景觀,質樸的民俗風情,成為東方文化的瑰寶。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傑出代表的周莊,成為吳地文化的搖籃,江南水鄉的典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榮獲杜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聯合國亞太地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美國政府獎、世界最具魅力水鄉和中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中華環境獎、國家衛生鎮、中國環境優美鄉鎮等殊榮。

基本信息

簡介

周莊周莊

“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若要在中國選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水鄉古鎮,毫無疑問,她就是“中國第一水鄉”周莊。

周莊位於崑山市境內西南隅,與吳江、吳縣、上海市青浦縣交界,處於澄湖、長白盪、澱山湖、白蟻湖和南湖環抱之中,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島中之鎮”。
史載於1086年的周莊,位於上海蘇州杭州之間。鎮為澤國,四面環水,咫尺往來,皆須舟楫。全鎮依河成街,橋街相連,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一派古樸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

唐風孑遺,宋水依依,煙雨江南,碧玉周莊。千年歷史滄桑和濃郁吳地文化孕育的周莊,以其靈秀的水鄉風貌,獨特的人文景觀,質樸的民俗風情,成為東方文化的瑰寶。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傑出代表的周莊,成為吳地文化的搖籃,江南水鄉的典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榮獲杜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聯合國亞太地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美國政府獎、世界最具魅力水鄉和中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中華環境獎、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等殊榮。

憑藉得天獨厚的水鄉古鎮旅遊資源,堅持“保護與發展並舉”的指導思想,大力發展旅遊業。以水鄉古鎮為依託,不斷挖掘文化內涵,完善景區建設,豐富旅遊內容,強化宣傳促銷,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成功打造了“中國第一水鄉”的旅遊文化品牌,開創了江南水鄉古鎮游的先河,成為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景區,獲得“最受外國人喜歡的50個地方”和全國旅遊系統先進集體、中國知名旅遊品牌的榮譽。

歷史

周莊鎮舊名貞豐里。據史書記載,北宋元佑年間(公元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200畝(13公頃多)捐贈給全福寺作為廟產,百姓感其恩德,將這片田地命名為“周莊”。但那時的貞豐里只是集鎮的雛形,與村落相差無幾。1127年,金二十相公跟隨宋高宗南渡。遷居於此,人煙才逐漸稠密。元朝中葉。頗有傳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萬三之父沈佑,由湖州南潯遷徙至周莊東面的東宅村(元末又遷至銀子浜附近),因經商而逐步發跡,使貞豐里出現了繁榮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兩岸以富安橋為中心的舊集鎮。

周莊周莊

到了明代,鎮廓擴大,向西發展至後港街福洪橋和中市街普慶橋一帶,並遷肆於後港街。

清代,居民更加稠密,西柵一帶漸成列肆,商業中心又從後港街遷至中市街。這時已衍為江南大鎮,但仍叫貞豐里。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為周莊鎮。

另有資料,周莊地域春秋時期至漢代有“搖城”之說,相傳吳王少子搖和漢越播君封於此,周莊的歷史就顯得更加悠久。在鎮郊太師淀中發掘到的良渚文化遺物,也證明了這一點。

周莊元代時屬蘇州府長洲縣。明代中期屬松江府華亭縣,清初復歸長洲縣。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周莊鎮因元和縣一分為二,約五分之四屬元和縣(今吳縣市)。五分之一屬吳江縣(今吳江市)。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江蘇巡撫陳文恭將原駐吳縣甪直鎮的巡檢司署移駐周莊,管轄澄湖、黃天盪、獨墅湖、尹山湖和白蜆湖地區,幾乎有半個縣的範圍。

周莊周莊

周莊由原來的小集迅速發展為商業大鎮,與江南富豪沈萬三的發跡很有關係。沈萬三利用白蜆江(即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北接瀏河的優勢,出海貿易,將周莊變成了一個糧食、絲綢及多種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莊的手工業和商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最突出的產品有絲綢、刺繡、竹器、腳爐、白酒等。

周莊環境幽靜,建築古樸,雖歷經9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來的水鄉集鎮的建築風貌。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為明清建築,僅有0.47平方公里的古鎮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個磚雕門樓,周莊民居,古風猶存,最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張廳。 同時,周莊還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橋,它們共同構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景畫。

周莊,悠遠的歷史,給古鎮造就了諸多勝景。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盛讚周莊“不但是江蘇省的一個寶,而且是國家的一個寶”。

古橋水巷

太平橋

周莊太平橋
位於後港東口,連線城隍埭和蜆江街,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由里人捐資興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建。橋長13.2米,寬2.5米,為單孔石拱橋,跨度4.8米,橋樑刻有“蓮座”圖案,清初整修,橋身石縫裡長著藤蔓,遮掩著石拱洞券,橋旁是沈體蘭的舊宅。灰牆面坡屋頂,山牆漏窗,高低錯落的民居,清清的流水,是人們選為最佳畫面景色的鏡頭之一。1991年4月,日本女畫家橋本心泉慕名專程到周莊寫生,她選擇太平橋作為創作題材,把自己也畫了進去:透過圓圓的橋洞,一位日本女子正端坐在水港岸邊寫生。兩年後,橋本心泉上海舉辦畫展,展覽結束後,她又專程來到周莊,把這幅題為《周莊的某一天》的油畫贈送給周莊人民,從此太平橋就和日本愛好和平的人民聯繫起來,中日人民希望永遠太太平平地友好相處,這是一個真實的中日友誼的故事。

福洪橋

周莊福洪橋
福洪橋在後港西口,是一座造型別致的石樑橋。橋身中間的石條上,鏤刻著圖案對稱的花紋,中間鐫有“福洪橋”三字。但當地老百姓卻叫它洪橋,反而把它的真名忘記了。橋在清康熙年間由里人重建,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重修。橋長16.4米,寬2.1米。跨度為4.7米。

相傳在太平天國年間,農民起義軍反抗清政府的統治,由於眾多的原因,遭到失敗。當時有一支太平軍從外地流落到周莊,當地地主豪紳十分恐懼,勾結清政府,一面散布許多謠言,污衊他們是青面獠牙的“長毛”,一面伺機將太平軍鎮壓。有一天,大地主黃通令糾集地主武裝勢力,在福洪橋上,殘酷地殺害了幾百個太平軍的士兵,太平軍士兵的鮮血染紅了福洪橋的石階,染紅了碧澄的後港河。由於“紅”和“洪”諧音,從此人們就把福洪橋稱為洪(紅)橋,用以紀念壯烈犧牲的太平軍士兵。一百多年過去了,洪橋的名字仍然在流傳。

貞豐橋

周莊貞豐橋
貞豐橋是一座單孔石拱橋,位於中市河西口,連線貞豐弄和西灣街。由於周莊古名貞豐里,以里得名,為貞豐橋。明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重修,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重建。橋長12.2米,寬2.8米,跨徑4.4米。該橋如今拱洞完整,磨石斑駁,石隙間伸出枸杞枝,風貌如初,整治修後傲然跨河而立,呈現一派古意。橋北西側,曾開設德記酒店,地處橋旁與鬧市中間,顧客把酒臨風, 看窗外波光橋影,舟楫往來,橋樓互襯,風光無限,美不勝收,也曾經是南社成員柳亞子陳去病王大覺費公直等人聚會的地方,人稱“迷樓”。貞豐橋和迷樓現仍保存如初,一橋一樓,相得益彰。

富安橋

周莊富安橋
位於中市街東端,橫跨南北市河,通南北市街,相傳橋旁有總管廟,原名總管橋。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由里人楊鍾建,初系青石面無級。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兩次重修,為單孔拱橋。橋長17.4米,寬3.8米,跨度6.6米。清成豐五年(公元1855年)重修,易成花崗石,東西有級梯,中間為平面。刻有浮雕圖案,橋身四角有橋樓,臨波拔起,遙遙相對,據說沈萬三的弟弟沈萬四,因不願重蹈其哥哥與朱元璋作對最終被發配充軍的復轍,而主動捐錢為鄉里做好事,曾捐錢修建過富安橋。富安橋的名字,就是表達了他富了以後祈求安康的心愿。

橋上有五塊江南一帶罕見的武康石,較長的一塊在橋東 以作為行人坐歇的欄桿石,一塊用作橋階,較短的三塊鋪在西橋堍,足以證明該橋歷史悠久。武康石采自浙江德清縣的山崖間,石面布有細小的蜂窩眼,顏色深赭,不易磨損。幾百年來不知走過了多少腳步,仍基本保持原狀,雨雪天也不打滑。

1988年以來,有關部門撥款修復四個橋樓,黛瓦粉牆,飛檐朱欄,雕樑畫棟,一派古色古香。橋樓內設有茶樓和專售旅遊用品的商店,既可供他人歇憩,也是欣賞水巷風光和攝影留念的好景點,為江南水鄉僅存的橋樓合璧的立體型建築。

雙橋

周莊雙橋

俗稱鑰匙橋,由一座石拱橋——世德橋和一座石樑橋——永安橋組成。清澈的銀子浜和南北市河在鎮區東北交匯成十字,河上的石橋聯袂築,顯得十分别致。因為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方一圓,樣子很像是古時候人們使用的鑰匙,當地人便稱之為“鑰匙橋”。這兩座石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世德橋由里人徐松泉、徐竹溪出資建造,永安橋由里人徐正吾出資建造。至清乾隆三十年(公元 1765 年)兩橋皆重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又由里人捐資重建。1957年永安橋再次修繕。世德橋長十六米,寬三米,跨度五點九米;永安橋長十三點三米,寬二點四米,跨度三點五米。雙橋中,石拱橋橫跨南北市河,橋東端有石階引橋,伸人街巷;石樑橋平架在銀子浜口,橋洞僅能容小船通過,橋欄由麻條石建成。

雙橋最能體現古鎮的神韻,碧水泱泱,綠樹掩映,欵乃聲聲的小船在橋洞穿過。橋邊,一年四季都有來自各地美術院校的師生,在全神貫注地寫生,攝影愛好者則端起照相機,選擇最佳的拍攝角度。站在市河一側舉目望去,鑰匙形的雙橋連同不遠處的清代石拱橋——太平橋,一個鏡頭可以攝下市河上的三座古橋。
關於雙橋,有一則動人的故事:

1984年春天,曾經在上海油畫雕塑室工作,後赴美留學的青年畫家陳逸飛,前往周莊寫生。當時崑山至周莊的公路尚未築通,只能走水路。便借了一條小船,經陳墓去周莊。由於時間短促,陳逸飛不能採取在畫板上一一寫生的辦法,只能用攝影這種最便捷易行的方法記錄周莊。他帶了照相機和滿滿一旅行包柯達膠捲,盤桓了一個星期,旅行包里的膠捲全部攝完,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周莊雙橋故事

《故鄉的回憶》就是他這次水鄉之行的收穫之一。

以周莊水鎮景色為題材的油畫,陳逸飛作了好幾幅,都是寫實,沒有變形,充分體現了江南水鄉的神韻。描繪雙橋的一幅,起名《故鄉的回憶》,每一個筆觸都顯示了這位海外遊子對祖國的深深眷戀。《故鄉的回憶》連同他的其他三十七幅作品,於紐約的十月金秋,在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所屬的哈默畫廊展出,引起轟動。尤其是那些運用油畫和傳統的中國水墨畫技法創作的作品,描繪了姑蘇的小橋流水、江南的田園風光,將美國觀眾帶到了神話般的境地。美國權威雜誌《藝術新聞》發表了題為《向西方潮流大膽挑戰》的評論,專門介紹陳逸飛的藝術成就。 1984年11月,阿曼德·哈默訪問中國時,將油畫《故鄉的回憶》買下,作為禮物送給了鄧小平同志,被各界傳為佳話。陳逸飛的畫,使默默無聞的雙橋走向了世界。鑰匙橋不是鑰匙卻勝似鑰匙,因為它開啟了國際交往的友誼之門。

周莊是陳逸飛夢幻開始的地方。以後,他不止一次地前來周莊,參加周莊舉辦的旅遊節慶活動,與周莊的老百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聯合國每年從各國優秀畫家中遴選六人,請他們自行設計並繪製精美的圖案,作為聯合國郵局每年發行的六組郵票的首日封。1985年,陳逸飛也獲得了這項殊榮,他選擇的是以水鄉古鎮周莊為題材的作品。這枚首日封,1985年5月10日起在聯合國總部以及日內瓦和維也納的聯合國機構發售,深受集郵愛好者和各界人土的青睞。經新聞媒體宣傳,周莊古鎮聲名鵲起。

1996 年底,崑山市集郵公司也發行了一套祝賀陳逸飛畫展開幕的首日封,選用的都是陳逸飛關於古鎮周莊的作品。陳逸飛畫展12月21日在上海博物館開幕,1997 年1月31日在北京中央美術館開幕,接著去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覽,歷時一年。每到一地都發行一枚首日封,且都以周莊風光為題材。第一枚首日封的圖案,是油畫《故鄉的回憶》。第二枚旨日封的圖案,是古鎮水巷。籠罩著晨霧的河面上靜靜地泊著幾條小船,青瓦粉牆的民居臨水而築,遠處是一座綽約可見的拱橋,九百歲的水鎮被描繪得意境深遠。

周莊雙橋夜景

雙橋是兩座普通的石橋,藝術家使它煥發出動人的光彩,它又以動人的光彩吸引著更多的藝術家。1996年10月,俄羅斯聖彼得堡的油畫家普吉村·列昂尼特和另外四位油畫家—起來到周莊。這位被人們譽為“畫壇上的保爾·柯察金”的老人,面對形如鑰匙的雙橋,用失去雙手的臂肘夾著畫筆,全神貫注地一筆——筆描繪著中國江南水鄉的神韻。他激動地說:“我所見到的—切都像是在夢中!如果要我形容的話,那么,這裡就是—個小小的中國威尼斯!”

香港攝影家陳復禮,冒著霏霏春雨來到周莊,參加國際旅遊攝影節。清晨,天剛蒙蒙亮,八十多歲的老人就匆匆前往雙橋,不停地選擇位置,變換著角度拍攝了許多珍貴的鏡頭。他那樣投人,忙得連早飯都顧不上吃。兩天后的清晨,只睡了四五個小時的老攝影家,又早早來到雙橋,舉起了他的照相機,對前來採訪的記者說:“周莊真美,很好,我很喜歡,以後我還來……”

古鎮勝景

南湖

周莊南湖
一灣新月撒下銀輝,輕紗似地籠罩著南湖。盈盈碧水輕輕地搖晃著夜泊的漁舟,幾隻銀白色的湖歐如精靈一般,悄然無聲掠過平靜的湖面。不知從哪兒傳出的幽婉樂曲,與溶溶燈光一起瀉入夜空,撩撥著人的心弦。秋日的黃昏,南湖是最具魅力的。

這是周莊鎮南瀕臨的一片大湖,俗稱南湖、南白盪,與吳江分界。乘船經南湖可抵青浦商榻,遊覽大觀園。湖濱茂林修竹,環境幽靜,湖水清澈澄淨,魚蝦豐盛。這裡既是一個天然水庫和養魚場,又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風景區。南湖景色四季皆宜,秋夜的月色格外醉人。當金風送爽,明月高懸時,湖面上一片碧綠、一帶金黃,充滿了“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的意境。

《周莊鎮志》記載,南湖本名張矢魚湖,是因為西晉文學家張翰辭官返鄉而得名的。張翰,字季鷹,西晉文學家、書法家,世居周莊鎮南二圖港(近南湖)。《晉書》中說他“有清才,善屬文而放縱不拘”。晉惠帝永寧元年(公元301年),齊王司馬同輔政,張翰任大司馬東曹掾。當時因政治腐敗,天下大亂,張翰為了避免不測之禍,遂以秋風起,思念家鄉的菰萊、蓴羹、鱸魚為藉口,從洛陽辭官返鄉,游釣於周莊南湖,與動亂的世事隔絕,過著悠閒寧靜的生活。有人奇怪,為什麼好好的放著官不當?他說:“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官數千里,以要杯酒。”這個典故,就是“蓴鱸之思”。

張翰的遺著數十篇,散見於《藝文類聚》等,並有《首丘賦》、《豆羹賦》、《杖賦》、《秋風歌》等詩。他的文章風格獨特,文筆流利,他的詩句“黃花如散金”,唐代時曾以此命題舉士。李白曾說:“張翰黃金句,風流五百年。”歐陽修也為他寫下這樣的詩句:“清詞不遜江東名,愴楚隱言難明。思鄉忽從秋風起,白蜆蓴菜膾鱸羹。”白蜆蓴菜、膾鱸羹是周莊的特產,至今仍能品嘗它們的美味。

在張翰之後,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蒙也曾經在南湖寓居游釣。湖邊原來還有一座名叫清遠庵的佛堂,庵內設有劉公祠。這是為了紀念詩人、政治家劉禹錫而修建的。

劉禹錫任蘇州刺史時,十分體恤百姓,辦了許多好事。大和五年(公元831年)蘇州遭受特大水,田園歉收,他開倉撥出十二萬石大米廣賑饑民,並免除賦稅徭役,緩和了災情,深得百姓的擁戴。不久,劉禹錫被貶謫,他“優遊而攬勝”,來到了水鄉周莊.並在南湖邊小住了一段時間。他離去以後,老百姓便將他的寓所改建為佛堂,即清遠庵。紀念劉禹錫本該建一座祠堂,但因唐朝法度所限,建祠堂必須請示朝廷,人們考慮到劉公剛剛得罪了朝廷,難以獲準,便採取了變通的辦法,奉劉公為“佛”,建造了這所佛堂。

清遠庵幾經焚毀,又不斷修復,直至清代,時間過去了好幾百年,唐代舊規已不復存在,人們就專門在清遠庵中修了一室,作為劉公祠。利用古鎮瀕湖地帶的自然風光和歷史勝跡,而建成的南湖園,使南湖景區成為遊覽的好去處。

周莊南湖

南湖園占地五十四畝,建築面積六千三百平方米,分春、夏、秋、冬四個景區。春、夏景區以山水園林為特徵,以荷花池為中心,望湖樓湖心亭九曲橋臨池而築,凌波石舫隔水相對,一派古典園林的風格,寧靜雅致。春天,池邊垂柳依依,百花吐艷;夏天,荷池紅:幢翠蓋,金鯉躍波。秋景區以仿古建築為特色,集廳堂、亭榭、軒祠、假山為一體,古意盎然。其中的思鱸堂和季鷹齋,是為紀念張翰而建造的,而劉賓客舍和夢得榭,則是為紀念劉禹錫而建造的,代替了原來的劉公祠。冬景區以全福寺為中心,建造了帶有宗教色彩的建築群,使“水中佛國”煥發光采,吸引了無數善男信女。

周莊地處太湖流域,四周湖盪圍擁。南湖以寬闊的水面瀕臨古鎮,當是大自然的造化。這片有近千畝水面的大湖,為周莊帶來豐沛的水源。古鎮區河道如蛛網密布,澆灌著湖邊數萬畝糧田桑園。它巧妙地調節著氣候,夏天總是要比別處涼爽幾分,人們很願意前來消暑,南湖的碧波是一處上佳的天然游泳池。冬天,當許多名山大川行人罕至時,南湖依然以粼粼波光吸引著眾多旅遊者。

文化街

周莊文化街

周莊文化街熱鬧非凡,可謂是傳統文化的薈萃之地,有開茶館、設藥鋪的,有打鐵、紡棉花的,有編竹器、捏麵人的,有制木器、寫書法的……在這裡遊客可以放鬆心情,體味一下平日裡城市中少有的傳統文化的韻味。文化街兩邊被一爿爿店面充斥著,但是,千萬別小看這些店面,店雖小卻以文化吸引遊客,不經意間,遊客在這裡留下了許多難忘的回憶。

周莊舫

周莊周莊舫
周莊鎮北的白蜆湖,湖水清澈,微波蕩漾,湖畔垂柳依依,曲廊亭台一派典雅。沿著鵝卵石小徑穿過一個名為“雲海閣”的門洞,便踏上了一條13米長的木質棧橋。棧橋那一頭便連著“周莊舫”。

從棧橋踏上“周莊舫”便是它的船頭。抬眼望,“周莊舫”的匾額出自崑山書法家陸家衡之手,雋永飄逸。視線下移,但見一組書法木刻作品精巧典雅,書卷氣撲面。推開中間的落地長窗,便是“周莊舫”的主體,一個240多平方米的會議廳,一張180平方米的手工編織地毯居中,四周一圈擺放著26張高檔藤椅,椅座和靠背均有柔軟的海綿靠墊。藤椅之間有仿明式茶几,茶几上各有進口話筒。會議廳的頂部是木樑和網磚結構,從中間向兩側由高而低,構成優美的弧線。會議廳的兩側是通體的落地長窗,窗外各是一米寬的船舷走廊。
穿過會議廳,便來到船的後半部分。這裡的男女洗手間一如五星級賓館的設施,讓人驚訝外部的古典與內部的現代怎能結合得如此完美。沿著朱紅色木質樓梯的欄桿,便來到了“周莊舫”的上層。這裡有一個50平方米的咖啡廳,現代氣息濃郁。廳外還有一個露天酒吧,鑄鐵椅子散落其間,兩側是木質欄桿。憑欄遠眺,湖面如夢似幻,有點點漁船若隱若現。

澄虛道院

周莊澄虛道院

俗稱“聖堂”,創建於宋元祐年間(公元1086—1093年),距今已有九百餘年歷史。據《周莊鎮志》記載:“明代,院西無人家,橋有雀竿懸燈,以照西灣之夜泊者。”明代中葉以後,道院規模日趨宏大。嘉靖年間,當地人王璧捐資增建了儀門。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道土胡天羽化緣募捐擴建了玉皇閣。五年以後,又在閣西建造了文昌閣。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道士蔣南紀在山門外建造聖帝閣,樓閣臨近普慶橋,形成了前後三進的建築群,氣字軒昂,占地—乾五百平方米,成為吳中著名的道院之一。

澄虛道院內的道教活動自明代以來,代代相傳,久盛不衰。每年農曆六月廿一、廿二日,還要舉行火神醮,設壇祭禱,祈求神明佐助,菩薩保佑,防止火災降臨,使老百姓能安居樂業。火神醮後兩天,還要舉行規模較大的雷祖公醮。道院內的法師和道士,內襯竹枝衫(一種細小竹枝編織成的背心,用以隔汗通風),外穿道袍,按照嚴格的儀程,吹打鼓樂,誦經禮讚。在香菸繚繞的神秘氣氛中,有的法師還顯示自己的技巧,表演空中接銅鈸的絕技,將一隻大銅鈸豎立在另一隻大銅鈸中,令其鏇轉不停,沙沙有聲。前來觀看的善男信女,虔誠地祈求蒼天保佑國泰民安、年年豐收。《周莊鎮志》上記載的“中祀禮節,悉如帝王祀典之隆,亘古未有也”,正是指澄虛道院中每年舉行的幾次打醮儀式。

周莊澄虛道院

為了發展旅遊事業,讓傳統文化重放光彩,從1993年起,對歷經歲月風霜的澄虛道院進行了全面修繕,並列為崑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後的澄虛道院,仍保持宋代建築風格,樓閣嵯峨,殿宇宏偉。諸殿中安放的神像使人肅穆敬畏,玉皇閣屋脊上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八個大字依然光彩照人。

1994年8月7日,澄虛道院正式對外開放。院內燭光融融,香菸裊裊,道教音樂和誦經禮讚之聲不絕於耳。它不僅是占鎮宗教文化的象徵,也為旅遊者提供了一個參觀宋明建築藝術的場所。

迷樓

周莊迷樓

地處貞豐橋畔,原名德記酒店。店主李德夫祖籍鎮江,於清光緒末年,攜眷遷徙周莊,因擅長烹調珍饈佳肴,掌勺開設酒店。夫妻倆年過四十,才喜得千金名喚阿金。年長後,如阿一枝出水芙蓉,在水鄉周莊壓倒群芳。在父母的寵愛下,抵制纏足,“大腳觀音”的雅號不脛而走。求婚者紛至沓來,李德夫難捨愛女遠離膝下,小樓藏嬌,讓她守著雙親共度生涯,當壚勸酒,張羅顧客,生意火紅。

全福講寺

周莊全福講寺
周莊八景中提到的全福講寺,是遠近聞名的古剎。而今,與古鎮同齡共存的全福講寺已修葺一新,“水中佛國”重新生輝。使周莊這顆水鄉明珠更璀璨。

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里人周迪功郎舍宅為寺,在鎮西北白蜆湖畔建全福寺,經歷代不斷擴建。梵宮重疊、樓閣崢嶸、碧水環繞、香火鼎盛。成為江南以經懺為主,沐佛恩光的名寺。全寺共有五進,主體建築大雄寶殿,殿宇雄偉,步人殿內,高達三丈余的如來大佛巍然盤膝而坐,佛手掌中可臥一人,佛身倍於江浙各大寺院。據清《周莊鎮志》載:如來大佛本蘇州虎丘海涌峰雲岩寺世尊像,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總戎楊承祖兵駐白蜆湖邊,迎於寺內。大佛左右佇立偉如二峰的文殊、普賢佛像,兩側的十八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清初書法家李仙根尋訪全福講寺,觀寺院置湖光山色美境之中,題刻“水中佛國”巨匾懸于山門之上,熠熠生輝。

全福講寺幾百年來香火鼎盛。但50年代被迫政作糧庫,古寺毀於一旦。所有佛像和寺內所藏珍品,如今已無痕跡。不能不說是周莊古鎮的一大遺憾。

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周莊開始發展旅遊事業。以周莊的南湖歷史人物和人文景觀為背景,建造南湖園。1995年3月18日,主體工程全福講寺破土動工了。南湖園的巨幅畫卷在水鄉古鎮的土地上舒展開來。

全福講寺整體面積為南湖園十分之一,為了體現古國水鄉神韻風情,將全福講寺建成典型的寺廟園林。經過300個日日夜夜緊張的施工,整個建築布局結構嚴整,殿宇軒昂,黃牆黛瓦。雕樑畫棟,蔚為壯觀,綠蔭蒼翠,碧水曲廓,拱橋倒影,風光無限,成了真正的水中佛國。

新建全福講寺沿中軸線的主要建築有山門、指歸閣、大雄寶殿和藏經樓等。第一進山門聳峙在南湖岸邊,門前湖光瀲灩,永埠碼頭平臥碧波,遊客可乘舟沿台階登岸。亦可由全福拱橋沿湖岸進寺廟。人山門,五孔石拱橋臨跨在荷花池上,橋上石欄相扶,駐足橋上,令人沉醉在“千層翠蓋萬妝紅”的詩情畫境中。

過拱橋直抵指歸閣,重檐復宇,氣勢莊嚴,在此登樓。居高臨下,南湖萬頃波光,園內亭台樓閣,盡收眼底。鐘樓、鼓樓矗立兩側,互為對景,使寺院氣象更雄偉。

周莊全福講寺

第三進為全寺主體建築大雄寶殿,飛檐翹角,軒廓環繞,屋高18米,項脊上“佛光普照”四個大字閃閃發光,梅、蘭、竹、菊磚雕構圖別致,精細秀逸,步人殿堂-無數寶相莊嚴的大佛小佛重重疊疊從四面八方撲面而來,如臨佛國,殿正中供奉佛祖釋迦牟尼銅座像,高5米,重3噸。兩側文殊、普賢分別騎跨在雄獅、大象上,氣慨英武。殿後背面是飄海觀音,屹立在鰲魚之背,大殿兩旁的十八羅漢各具神態,形貌如生,全殿神光閃耀,祥雲繚繞,佛像優美,更覺佛教文化藝術情味濃郁。

蜿蜒曲折的花廊環抱經台,經台中央矗立三層寶鼎,爐香裊裊。四周明式荷花座石雕欄桿上,刻有纖絲雲紋,寓吉祥之意。經台下粼粼池水連貫著曲徑花廊下的流水,錦鱗戲水,輕舟蕩漾,宛人仙境。

大雄寶殿後為三層高的藏經樓,飛檐高翹,金碧輝煌。殿堂寬敞,裝飾精美,將薈萃古國文明之精品,弘揚神州歷史之光輝。經樓兩側是各展風姿的大齋堂和方丈室,遙相呼應,使整體建築錯落有致,浩大壯觀。

復興後的全福講寺,借水布景,巧奪天工,波光嵐影,樓閣殿宇,鱗次櫛比,增色添彩,其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建築藝術美奐美侖,園林景色如詩如畫,與神韻獨具的水鄉古鎮周莊融匯在一起,是令人流連抒懷的好去處。

其時,周莊為重要商埠集鎮,貞豐橋是鎮境水陸要津,附近商店毗連,賈客雲集。德記酒店地處小橋流水、富於詩情畫意的鬧市之中,賓客設酒臨風。窗外波光橋影,舟楫往來,飛燕呢哺人軒窗,鷺鶿搏魚生妙趣……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風景宜人亦迷人”,德記酒店幸得“迷樓”雅稱。

牌樓塔影

全福路南端的新老鎮區交界處,矗立著一座仿古牌樓。四根堅固挺拔的淺褐色花崗石方形柱子,支撐起重檐翹脊的蓋頂;渾然粗獷的木質斗拱,透露出仿明建築的風采。整座牌樓氣勢軒昂,形態翼然,恰如水鄉古鎮周莊的一道莊重古樸的門扉。

周莊全福塔

精鏨細雕的建築工藝、華美雋永的柱聯額字,使牌樓越發神彩飛揚。北側匾額“貞豐澤國”四個塗金隸書大字,為沈鵬所書,它把人們的思緒帶回到千歲之前——腳下這塊美麗的水鄉故土叫貞豐里。柱聯為馮英子吟句、顧廷龍手跡。上聯是“貞堅不貳攀日康莊有道路”,下聯是“豐衣足食向陽桃李自逢時”,墨綠色的陰文楷書,顯得端莊得體。至於聯句大意,馮英子先生曾站在牌樓邊指著柱聯詼諧地說,周莊人民堅貞不屈,勇於攀登,終於找到一條新生之路,而今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全靠黨的富民政策。南側匾額“唐風孑遺”,系左筆費新我所書,行草兼形,神采飄逸,實在是對古風獨存、保護完好的周莊古鎮之精闢寫照和由衷讚嘆。柱聯由周慧田借用古詩句吟成並揮筆題寫,上句是“萬頃碧波水光瀲灩晴方好”,下句是“百尺凌雲塔影橫斜景亦奇”。讀著這筆勢神運、意韻天成的聯句,眼前頓時凸現一幅湖光帆影、煙雨朦朧、堞牆塔聳的古鎮水墨畫。

牌樓西側的仿古屋頂叢中,聳立著一座仿古寶塔——全福塔。塔系混凝土木結構,高33米,五層六角形檐,翹角凌空,風鈴高懸,煞是古樸雅致,與古鎮裡的粉牆黛瓦相映生輝。人們沿著塔內螺鏇式階梯登高眺望,則遠山近水、屋舍田園盡收眼底。

牌樓塔影成為周莊新老街區銜接處的漂亮一景,大多數來周莊旅遊觀光的賓客都會以此為背景攝影留念。這裡也是表演舞龍調獅、挑花籃盪湖船等民俗藝術,以及舉行喜慶盛會的場所。

古八景

全福曉鍾

全福講寺原坐落在周莊鎮西側的白蜆江畔。最初叫“泉福寺”,周迪功郎及夫人舍宅為之。以後不斷擴建,才梵宮重疊。喬木陰翳,成為蘇杭一帶有名的佛寺。寺內有一巨鍾,重1500公斤,懸於大雄寶殿左側。每當拂曉時分,寺內和尚撞鐘,聲音傳送至數十里外,人們把它當作報曉的金雞,紛紛聞聲起床。

指歸春望

全福講寺中有一佛閣,高聳於梵官之中。名為“指歸閣”。它飛檐翹角,四面有窗。每當春光明媚,風和日麗之日,人們常常登閣眺望春景。遠方隱約的黛山,近處浩瀚的水面。村莊裡桃紅柳綠。田野中麥青花黃,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周莊永慶庵

缽亭夕照

鎮北永慶庵。後院有一個荷花池。池邊有亭子,因為庵中人常常在此洗缽,所以名叫缽亭。缽亭面西背東,前有一泓清水,後有百年古柳,環境十分幽靜。閒坐亭中,白天,垂柳拂水,風送荷香。傍晚,夕陽西下,波影爍金。常使人樂而忘返。

蜆江漁唱

白蜆江長十餘里,橫亘於周莊鎮西側,因江中盛產白蜆而得名。每當下午,漁船滿載而歸,在江畔拋錨泊船,晾網賣魚,平靜的港灣立即沸騰起來。傍晚時分,船頭上三五成群的漁民,紛紛飲酒作樂。待明月初升,酒興正酣,不知誰先扣弦高歌,於是此起彼伏,互相應答,古老的漁歌在江面上傳得很遠,一派粗獷淳厚的情趣。

南湖秋月

南湖位於鎮南,湖面遼闊。南湖景色四季皆宜,而秋夜的月色更加醉人。當金風送爽,明月高懸時,湖面上一片碧綠、一帶金黃,真有“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的意境。

莊田落雁

莊田,又名蒲田。是南湖西面的一個獨圩。湖邊長滿香蒲、蘆葦,護衛著獨圩,多少年來莊田始終未被湖水蕩平,成為候鳥栖息的好地方。每當秋季。香蒲吐穗,蘆花泛白,莊田顯得茂密而有生機,吸引了無數南飛的大雁。白天,雁群在空中盤鏇、縈繞,夜晚。雁群隨著暮色的降臨而垂落,蔚為壯觀。每年都是如此景色。

急水揚帆

急水港西連白蜆江,東達澱山湖,江面寬闊,水流湍急。有時北風緊吹,濁浪排空,令人望而生畏。有時風平浪靜,碧水東流,又讓人詩意盎然。而白帆片片,百舸爭流的情景,更使人想起蘇軾的詞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生出滿腔豪情。

東莊積雪

東莊在周莊的東郊。有1300畝(近87公頃)土地,春天麥苗碧綠,秋天稻穀金黃,是膏腴之地、肥沃之土,相傳為沈萬三囤糧之處,又名“東倉”。每當冬季雪後,平坦的土地銀裝素裹,像一塊晶瑩的白玉,無邊無垠,坦蕩如砥,成為踏雪賞景的好去處。

周莊八景,隨著歲月的變遷,有的陳跡依舊,有的增添了新的光彩。有的卻已影蹤難覓。被歷史的風塵所湮沒。

明清建築

周莊博物館

周莊周莊博物館
周莊是個千歲水鄉古鎮,她的源頭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周莊以博大精深的吳文化為底蘊,帶著純樸委婉的水鄉特色,衍化出濃郁而獨特的風土人情。於是,紛至沓來的遊客騷人,總希冀從每一條老街中,從每一座古橋中,從每一個宅院中,從熟稔可親的吳儂軟語中,慢條斯理地解讀周莊的歷史,悠閒自得地體味周莊的鄉情。

來到古鎮後港西街的周莊博物館,瀏覽林林總總的陳列品,你或許能在濃縮了的時空中,即刻走過悠久的歷史,感受多姿的風情。

周莊博物館設在一幢古樸幽雅的宅樓里,自有一番魅力。門前清水流淌,綠樹掩映,整潔的石板老街,迎來四方賓客。正門掛有“周莊博物館”匾額,跨進門檻,依次步人前廳後堂,兩邊廂房夾擁,中間天井貫通。後邊小院內修竹叢生,幽徑生趣。踏梯登樓,置身雅室深閣,推窗外眺,遠水村舍,盡收眼底。

館內有鎮北太史淀湖底出土的良渚文化和印紋陶文化文物。五千多年的石器、陶器、古木井板等數百件文物,昭示著這樣一個古老故事:早在原始社會至宋代,先民們就在周莊太史淀這塊神秘而美麗的水土上生息繁衍。今人透過石斧、石刀、石犁等粗獷而不乏奇巧的形制以及印記在黑陶上拙樸而不失精美的圖紋,不難猜測先輩們抵禦洪水猛獸,從耜耕到犁耕,頑強執著的生存狀態和單純向上的審美意識。

周莊周莊博物館

館內也有出自現代著名藝術家們之手的畫、攝影、工藝美術作品。他們用不同的藝術, 演繹著“中國第一水鄉”周莊的濃濃鄉情。中國各地的工藝美術界大師們,特意為’98中國蘇州周莊國際旅遊藝術節而精心創作的200餘件作品,藉助金屬、塑質、竹木、石貝、絲綢等各類材料,運用雕刻、繪畫、剪貼、制扎、刺繡等藝術手法,無不洋溢著周莊水鄉風情。它們簡練清新,生動多姿,是遊客們喜愛的旅遊紀念品。有一幅集書、畫、篆藝術於一體的長卷,其品位之高、容量之大,不僅是周莊如今所珍藏的書畫作品之最,在我國書法繪畫史上也屬罕見。此巨幅長25米,寬0.9米,向人們全方位展示出周莊古樸秀美的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是由著名書畫藝術家大康梁樹年劉炳森沈鵬雷正民白雪石任總顧問,北京夢禹文化有限公司邀30位書畫名家,歷時半年多創作而成的。

館內最引人注目的展品,莫過於一件件反映水鄉先民勞動、生活、娛樂的器具用品。彎弓飾雕的桃木翹龍扁擔,讓人仿佛聽到嘹亮的挑河泥號子從金黃的油菜花田裡傳來;水車上的榆缽楊戽,讓人遙想夏風中的水車,扯上竹檣布帆咿咿呀呀轉個不停;圓溜溜的木礱石磨,讓人追憶秋收過後農家屋裡打米碾粉、,蒸糕釀灑的豐裕景象;農船上的罱泥簍、漁舟上的木槳,讓人不忘破冰積肥的辛勞,領悟獨釣寒江的意境……

葉楚傖故居

是四進清式建築,包括牆門、轎廳、正廳和堂樓,還有一個幽靜小巧的後天井。除了堂樓基本保持原狀外,前面三進在半個世紀的動亂歲月中,幾乎被夷為平地。近年來,周莊鎮人民政府延請能工巧匠,按照原有風格,對葉楚傖故居作了修復。廳堂內,布置了葉楚傖的畫像、著作、墨跡,以及書畫家們為紀念這位國民黨元老所繪製的作品。居室內的家具陳設,多為清代和民國時期民居的風格,十分樸素,毫無奢華之氣。後天井中,花木扶疏,綠樹掩映,環境十分幽靜。天井中原來還有一株日本桅子花,據說是日本友人贈送的禮物,為葉楚傖當年手植其間。可惜在故居修復工程施工時,移栽不慎而枯萎了。

周莊葉楚傖故居

葉楚傖生於1887年,卒於1946年,名宗源,號卓書,楚傖是早年所用的筆名,後專以為名。他是著名的南社詩人和政治活動家。葉楚傖自幼在周莊長大,身體魁梧,一張桔皮臉,渾身透出幽燕豪爽之氣,恰如他的名字。他早年喜歡寫作,筆名“小鳳”、“葉葉”、“湘君”等,小說風格接近鴛鴦蝴蝶派,文筆秀麗輕逸,仿佛出自女子之手,所以在當時文壇有“以貌求之不愧楚傖,以文求之不愧小鳳”的美稱。

葉楚傖從小就憂憤國事。長大成人時,正值清末,政治腐敗,外患日亟。他為了謀求中國的出路,積極回響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張,參加了同盟會,從事革命活動。辛亥革命一聲炮響,葉楚傖即投筆從戎,加人了姚雨林率領的粵軍,並在軍中擔任參謀長,隨軍北上。光復南京後,葉楚傖便離開軍隊,致力於宣傳工作。他來到上海,和于右任、戴季陶、邵力子等人創辦了《民報》。隨著革命形勢的變化,《民報》改名為《民呼報》,又改名為《民吁報》,這張報紙後來成為《民國日報》

張廳

周莊張廳

是周莊鎮僅存的少量明代建築之一,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名怡順堂,相傳為明代中山王徐達之弟徐逵後裔於明正統年間所建。清初出賣給張姓人家,改名玉燕堂,俗稱張廳。近幾年來經過有關部門精心維修,恢復了原有的風貌。

作為殷富人家的宅第,張廳歷經五百多年滄桑,但氣派依舊。走過沿街的門廳,面前是一個天井,綠意盎然。兩側是低矮的廂房樓,上下落不都設蠡殼窗戶。在漫長的歲月中遭到損害的磚雕門樓,堅實的石柱,細膩精良的雕飾,仍不難看出張廳昔日的風采。大廳軒敞明亮,—抱粗的庭柱下是罕見的木鼓墩(柱礎),這是明代建築的明顯標誌。廳堂內布置著明式紅木家具,張燈結彩,迎送賓客。牆上懸掛著字畫,—副對聯尤其引入注目,上聯是“轎從門前進”,下聯是“船自家中過”。仔細琢磨,對聯十分貼切地寫出了張廳的建築特色。

大廳的東側,有一條幽暗深長的陪弄。舊時,沒有大事輕易不開正門,每逢婚喪喜慶或有貴賓來訪,才打開大門,抬進轎子。平時家人進出都走陪弄。如今,陪弄卻成了別有風味的旅遊通道,在幽暗的光線中不知深淺地向前走,沉寂中不知逝去了多少時間,只看到斑駁的牆上,壁龕被煙火熏得黝黑,陰冷的潮氣在腳下氤氳,惶惑間,一片含有綠意的光亮投來,眼睛頓時一亮:後院花木扶疏,春色如畫,一條晶瑩的小河奇妙地閃現在弄底,貼著牆根流來,又穿越水閣而去,仿佛文章高潮處的神來之筆,出乎人的意料。

小河有一個優雅的名字“箸涇”。由於它與南湖相通,河水清洌。箸涇中段拓一丈見方水池,即是船兒交會和調頭的地方。四周由花崗石駁岸護衛。駁岸上是臨河人家的後窗,設有—排敞窗,窗前有吳王靠,也叫美人靠,一種木棱式拉桿。窗下駁岸間如意形狀的纜船石上,拴著—條樹葉般的小船,一副“船自家中過”的情景。

張廳的後院,是—個閒靜素潔的小花園,四周圍擁著粉牆黛瓦的民居。高高的風火牆下,翠竹搖曳,月季吐艷,書帶草點綴著曲徑。引人注目的是一柱太湖石,玲瓏剔透,潔白如雪,高峰處有一巒狀如飛燕,於是人們將它稱之為玉燕峰。它為這個小巧的花園增添了幾分靈秀之氣。

周莊張廳

來自大都市的遊客走進張廳,穿過狹窄的陪弄,來到箸涇穿越的後花園,顯然不是為了尋求驚險。他們可以走過架在箸涇之上的廊棚,欣賞河中小船,也可以穿戴明清服飾當一回歷史人物。那些普通的民居、門窗和梁檁籠罩著歲月的煙塵。圍坐在小方桌旁的老老少少,邊往碗裡夾菜邊談論家常,全然不顧從陪弄穿梭而人的遊客投來探詢和納罕的目光。在遊客們看來,居民們的裝束、容貌乃至碗裡的蝦糟燒魚、韭菜炒螺螄,都是值得一看的。“轎從門前進,船自家中過”的張廳,袒露的是最具體的現實,連同一份安謐溫馨的水鎮情趣。它喚醒了遊客的懷舊意識,於是,感慨、詫異和歆慕,種種難以訴說的心緒都包含在旅人的情懷裡。

沈廳

在周莊的近千戶民居中,明清和民國明期的建築至今仍保存有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有近百座古宅院第和六十多個磚雕門樓,還有一些過街騎樓和水牆門,這在江南水鄉是堪稱典型的。在這些建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沈廳位於富安橋東堍南側的南市街上,坐北朝南,七進五門樓,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間房屋,分布在一百米長的中軸線兩旁,占地兩千多平方米,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莊沈廳

沈廳原名敬業堂,清末改為松茂堂,由沈萬三後裔沈本仁於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據《周莊鎮志》記載:“沈本仁早歲喜歡邪游,所交者皆匪類。及父歿,人有‘不出三年,必傾家者’。本仁聞之,仍置酒,召諸匪類飲,各贈以錢,而告之曰:‘我今當為支持門戶,計不能與諸君游也!’由是,閉門謝客經營農業,於所居大業堂側拓敬業堂宅,廣廈百餘椽,良田千畝,遂成一鎮巨室。”看來沈本仁是屬於那種浪子回頭金不換的人物,他沒有把上輩人遺傳的家產揮霍殆盡,在父親死後發憤耕耘,拓展家業,建成了頗具規模的沈廳。

沈廳共有三部分組成。前部是水牆門和河埠,專門供家人停靠船隻、洗滌衣物之用,為江南水鄉的特有建築;中部是牆門樓、茶廳、正廳,是接送賓客,辦理婚喪大事和議事的地方;後部是大堂樓、小堂樓和後廳屋,為生活起居之處。整個廳堂是典型的“前廳後堂”建築格局。前後樓屋之間均由過街樓和過道閣連線,形成一個環通的走馬樓,為同類建築物所罕見。

七進廳堂內,占地一百七十平方米的松茂堂居中。正廳面闊十一米,前有軒廊,進深七檁十一米,廳後有廊。正廳正面成正方形,廳兩邊是次間屋,有樓與前後廂房相接。屋面為兩坡硬山頂,除六檁至七檁為單屋頂棚,其餘都是雙屋頂棚。廳內樑柱粗大,鐫刻有蟒龍、麒麟、飛鶴、舞風等花飾。廳堂中央懸匾一方,“松茂堂”三個凸出的泥金大字,為清末狀元張謇所書。朝向正廳的磚雕門樓是五個門樓中最宏偉的一個,高達六米,三間五樓,上覆磚飛檐,刁角高翹,下承磚斗拱,兩側有垂花蓮,下面是五層磚雕,布置緊湊。正中有匾額,刻有“積厚流光”四字,四周額框刻有精細的紅梅迎春浮雕。磚雕門樓上還鐫有人物、走獸及亭台樓閣等圖案,包括《西廂記》、《狀元騎白馬》等古典戲文,線條精細流暢,人物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在一塊長不盈尺的磚板上鐫刻前、中、遠三景,其刻工之精、構思之巧,足可與蘇州網師園中的磚雕門樓媲美。

周莊沈廳

大堂樓木樑架造型渾厚,一律為明式圓形圖案。地板大多是六十厘米左右寬的單幅松板,堅固結實,可以想見當年建造時工程的艱重。大堂樓的欄桿與欞窗製作較為精緻,與前廳的建築風格有所不同,屬徽派風格。

沈廳在十年浩劫中遭受嚴重破壞。自1983年以後,開始沈廳的修復工程,先後修復了松茂堂、茶廳和大堂樓,開通了走馬樓,後廳屋也已與波光粼粼的銀子浜溝通。經過修繕的沈廳,恢復了清代建築的風貌,成為受人歡迎的旅遊景點。

沈廳的第五進中,安放著江南豪富沈萬三的坐像,他的面前有金光閃閃的聚寶盆。從四面八方來的人們,審視著這位六百年前的吳中巨富,或是為了得到某些啟迪和借鑑,或是為了滿足祈福的望。不管是什麼身份,走進沈廳的每一個人,都會對沈萬三這個傳奇人物產生濃厚的興趣。

沈萬三,名富,字仲榮,行三,吳人呼為沈萬三。又,元時稱人以郎、官、秀為等第,萬三行秀者,故又稱三秀。

元朝中葉,沈萬三的父親沈祐由吳興(今浙江湖州)南潯沈家漾遷徙至周莊東詫,後又遷至銀子浜。沈萬三致富後,把蘇州作為重要的經商地,尋求進一步發展。他曾支持過蘇州張士誠的大周政權,張士誠也曾為沈萬三樹碑立傳。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萬三捐資修築了都城的三分之一,於是朱元璋便封他兩個兒子為官。沈萬三在南京站穩腳跟後,花費巨資建造舒適的住宅,據記載有“廊廡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樓四座”等等。後來,沈萬三因口出大言,想代皇帝犒賞三軍,得罪了朱元璋,被發配雲南充軍,在荒涼的邊境度過餘生。

周莊沈廳

沈萬三在周莊、蘇州、南京等地都留下了足跡,但始終把周莊作為立業之地。“萬三住宅在焉西北半里許,即東莊地及銀子浜,倉庫、園亭與住宅相互聯絡”(《周莊鎮志》卷二),“萬三家在周莊,破屋猶存”(楊循吉《蘇談》)。儘管他在南京置有別業,並先後受到張士誠、朱元璋的封賞,但他不願意離開周莊這塊風水寶地。“王行,字止仲,吳縣人,沈萬三延為西賓,每一文成,沈酬金一鎰”(《周莊鎮志》卷六),可見他連自己的子孫都要留在這塊富裕之地,不惜用重金加以培養,使沈家香火久盛不衰。

沈萬三富甲天下。《金瓶梅》第三十三回中,潘金蓮還說了這樣一句諺語:“南京瀋萬三,北京枯樹,人的名兒樹影兒。”傳說沈萬三的發富是因為他從一位漁翁那兒得到了烏鴉石(或馬蹄金)。更多的則傳說他家裡藏有聚寶盆,財寶取之不竭,因此富得連朱元璋都眼紅了。

在學術界,專家們分析沈萬三發財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墾殖說”、“分財說”、“通番說”三種說法。

一、墾殖說。在封建生產方式下,農業是主要的經營手段。沈萬三的財富,主要也是依靠農業生產,依靠大片土地的重租剝削。他“躬耕起家”,繼而“好廣闢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資巨萬萬,田產遍於天下”,依靠墾殖發富是根本。周莊八景之一“東莊積雪”,據記載那裡有巨大的糧倉,實際上正是沈氏莊園的標誌。

二、分財說。有人認為“沈萬三秀之富得之於吳賈人陸氏,陸富甲江左……盡與秀”(《周莊鎮志》卷六);又有人說,“元時富人陸德原,皆甲天下……暮年對其治財者二人,以資產付之”,“其—即沈萬三秀也”(楊循吉《蘇談》)。總之,沈萬三是得到了蘇州陸氏的很大—筆資財,才成為江南巨富的。

三、通番說。據《吳江縣誌》記載,“沈萬三有宅在吳江二十九都周莊,富甲天下,相傳由通番而得。”歷史學家吳晗也說過,“蘇州沈萬三一豪之所以發財,是由於作海外貿易。”這說明沈萬三是由於把商品運往海外貿易,才一躍而成為巨富的’。

事實上,沈萬三之所以成為江南巨富,以上三個因素缺一不可,是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的。如果說沈萬三“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業弗替,嘗身帥其子弟力穡”,說明他有了立業的根本。沈萬三得到了蘇州陸氏巨資,更由於“治財”有方,顯示了他出色的經濟管理才能,才有了致富的本錢和手段。他擁有能使自己發展的巨資後,一方面繼續開闢田宅,另一方面把周莊作為商品貿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蜆江(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北接瀏河的便利,把江浙一帶的絲綢、陶瓷、糧食和手工業晶等運往海外,開始了他大膽地“競以求富為務”的對外貿易活動,使自己迅速成為“資巨萬萬,田產遍於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沈萬三就是以貿易賺下的一部分錢,購置田產,另一部分錢作經商的資本。所以說,沈萬三是以墾殖為根本,以分財為經商的資本,大膽通番,而一躍成為巨富的。故周莊“以村落而闢為鎮,實為沈萬三父子之功”。

沈萬三富可敵國,富得連朱元璋都生出妒嫉之心。但他在遭受朱明王朝的:三次沉重打擊後,又很快衰落了。

第一次打擊是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後。《明史·太祖孝慈高皇后傳》記載:“吳興富民沈秀者,助築都城三分之一,又請犒軍,帝怒曰:‘匹夫犒天子軍,亂盡也,宜誅。’後諫口:‘妾聞法者,誅不法場也,非以誅不祥。民富敵國,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將災之,陛下何誅焉!’乃釋秀,戍雲南。”沈萬三仗著自己有錢,膽大妄為,居然想代替朱元璋犒賞軍隊。幸虧有人在皇帝面前為他說了情,才免於一死,被充軍雲南。隨即,他第二個女婿餘十舍也被流放潮州。在此之前,沈萬三捐資修築洪武門至水西門一段城牆之外,相傳還以龍角貢獻,並獻有白金兩乾錠,黃金兩百斤,甲士十人,甲馬十匹,還在南京建廊廡、酒樓等,耗資甚巨。這次打擊不僅使沈氏家族失去了當家人,富氣也減去了一大半,真可謂財兩空。不僅如此,沈萬三當時被捕充軍時,周莊人也被株連,有盡株周莊居者之說。幸虧鎮人徐民望不避斧鉞,告御狀至京城,才救下周莊全鎮老少。

第二次打擊是在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兒這年春天,沈萬三的兩個孫子(沈旺之子)沈至、沈莊(伯熙)又先後為逃避賦役而入獄。沈莊當年就死在牢中,後移葬於周莊杏村。“至以戶役故,縲紲赴秋官時伯熙亦獲戾京師,適與兄同系獄。”(《周莊鎮志》卷三)。真是禍不單行。沈家的基業就這樣從根本上被動搖了。

第三次打擊是在明洪武三十一年 (公元1389年)。沈萬三長子沈茂、女婿顧學文、曾孫沈德全等被充軍,沒籍田地,或遭凌遲。洪武初年,因為花了錢,沈萬三長子沈茂被朱元璋授為“廣積庫提舉”,次子沈旺被授為“戶部員外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涼國公藍玉案起,窮究黨羽,株連致死者達一萬五千人。沈萬三女婿顧學文因奪人之婦,仇家懷恨在心,藍玉事發,即誣告顧學文與藍玉通謀。沈茂也受牽連,發遼陽從戍。據《吳江縣誌》記載,洪武三十一年二月,顧學文坐“胡藍黨禍”,連萬三曾孫德全等六人並顧氏一門,同日凌遲。這次,沈氏家族有八十餘人被殺。

沈萬三苦心經營的巨大家業,急劇地衰落了。劉昌《懸笥瑣探》說:“沈萬三家在周莊,破屋猶存,亦不甚宏壯,殆中人家制耳。”沈萬三家族遭受這樣三次沉重的打擊,走向了衰落的低谷。

出身低微的沈萬三,由貧而富,又“既盈而覆”,成為元明之際江南地主豪富的——個縮影,讓專家學者產生濃厚的興趣。沈萬三在周莊的遺蹟,他後裔所建造的巨宅沈廳,也吸引了中外旅遊者。

新添景點

沈萬山故居

周莊沈萬山故居
故居簡介:沈萬三故居,位於周莊鎮東垞。是周莊富貴園根據歷史資料和歷史原貌,在原址精心設計、精心修建、精心布置的仿明式建築。故居參照沈萬三致富的各種傳說、經商的坎坷歷史、一生的傳奇經歷和沈家生活起居的場景,通過銅像、磚雕、漆雕、實景模型、版面、布景箱、泥塑、連環畫等藝術手法,予以展示。 是一處拓展和延伸周莊旅遊景點的重要人文景觀。故居充分體現了“以周莊為代表的水鄉旅遊文化”和“以沈萬三為代表的商業文化” 的有機結合。

沈萬三銅像:由浙江銅雕大師朱炳仁製作。銅像高8米,底座0.8米,前面是神奇的聚寶盆。遊客們可以感受到一位具有神話色彩的江南巨富的獨特形象。

照壁:正面為故居簡介,反面的磚雕作品《金玉滿堂》,形象地展現了沈萬三大富大貴的景象。

磚雕:沈萬三故居有5個院子,在圍牆上有十六幅精美的磚雕藝術品,通過“遷居周莊、春耕墾荒、建屋造宇、種桑養蠶、積穀東莊、會友宴客、書香門第、開店設鋪、巧得寶盆、陸氏贈財、捐資築城、造橋積德、海外經商、茶馬古道”,生動地再現了沈萬三的傳奇歷史。

展廳:由“致富之道 眾說紛紜”、“研究萬三文化 弘揚富民精神”和“一代豪富 傳奇人生”三部分組成。

漆雕:《沈萬三致富》三聯屏風漆雕畫,形象地描繪了沈萬三致富的主要途徑。《南京築城》漆雕畫:
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決定擴建應天城,但根本沒錢修城牆。沈萬三答應負責修築聚寶門至水西門一段,以及廓房、街道、橋樑、水關和署邸等相關工程。他不僅延請一流的營造匠師,還整天在工地上督促進度,檢查質量,甚至比皇家修築的城牆還提前三天完成。隨之,他以自己的百萬兩黃金犒賞三軍。可這樣做,恰恰大駁了皇帝的面子,明太祖龍顏大怒,他被籍沒家產,發配充軍雲南邊陲。

實景模型:沈萬三專門延請王行為塾師,來到周莊,設館於銀子浜。王行教書教得好,文章也寫得好,沈萬三給他的報酬是黃金一鎰(在當時為二十兩或二十四兩),這樣的酬勞很可觀。沈萬三十分懂得知識的作用,更希望子女們肚子裡都有很高的學問,能夠與外國商人周鏇,以繼承自己開拓的家業,使沈家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佳聲樓書聲朗朗”展示了塾師王行教學沈萬三孩子們讀書、沈萬三夫婦窗外觀看的真人模型,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沈家尊師重教的場景,對我們也是很好的啟迪。

周莊沈萬山故居

故居互動遊戲: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聚寶盆互動遊戲,上面篆刻著“五子登科、雙喜臨門、千秋富貴、萬事勝意”十六個字。

世人評說沈萬三:沈萬三,從默默無聞的農民發展成富可敵國的巨商,他艱難坎坷的成功之道是周莊、乃至中國歷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借鑑沈萬三經商的傳奇歷史,探索沈萬三崛起的各種因素,研究沈萬三致富的廣闊途徑,對推進改革開放,帶動富民工程的實施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必定有深遠的現實意義。——摘自《周莊走出沈萬三》

蘇州沈萬三一豪之所以發財,是由於作海外貿易。 ——吳晗:《元代的民間海外貿易》
江南小鎮歷來有藏龍臥虎的本事,你看就這么些小河小橋竟安頓過一個富可敵國的財神!沈萬三的致富門徑是值得經濟史家們再仔細研究一陣的,不管怎么說,他算得上那個時代既精於田產管理、又善於開發商業資本的經貿實踐家。——余秋雨《文化苦旅》《江南小鎮》

周莊人是幸運的,也是聰慧的,他們最早認識了“沈萬三就是聚寶盆”。沈萬三已成了當代周莊的驕傲。——牧 惠:《談談沈萬三》

沈萬三其人其事,既有歷史上的“沈萬三”,又有民間傳說中的“沈萬三”,而後者則是人們由於喜富心態主觀寄託的一種想像創造,久而久之發展成為“沈萬三文化現象”。 ——潘群:《沈萬三傳奇序》

假如沈萬三的對外貿易能在中國當時的長江三角洲和東南亞沿海地區催生助長出這種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進而帶動當時整個商品經濟的發展,並由此對中國政治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假如朱元璋接受沈萬三對外貿易的實踐、主張以次奉行貿易立國的方略,那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肯定會是另外一個樣子了。……顯然,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吳恩培:《蒼涼的背影

在中國特別是江南漢民族這中的民俗,“聚寶盆”即為鎮宅之寶,是財富的象徵。“聚寶”在中國的傳統看法,即是善於斂財,和勤儉持家或者勤儉節約聯繫在一起的。作為神話中的聚寶盆,最初它總是落到勤勞者的手中,沈萬三正是這樣一個人物。——金煦:《關於沈萬三的民間傳說》

沈萬三的故事

定居周莊
元代末年,吳興(今浙江湖州)南潯鎮沈家漾,有一戶姓沈的殷實人家,誰知突然遭水災,妻子染瘟疫而死。沈祐用一條漁船載起四個兒子,連夜逃到距南潯百里外的周莊鎮。老大老二不幸夭折,只留下沈富和沈貴。有一次,老三沈富竟不辭而別,幾天毫無音訊。當大家找不到他,他卻興沖沖回來了。說是到蘇州城裡去玩了,閶門那裡做生意的人既能賺錢,又能到處玩,太有意思了。

躬耕起家
起初沈家在周莊耕種的是一片低洼地,只出產蘆葦和茅草。但他們勤於耕作,使之成了產量頗高的熟地。
周莊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灌溉方便,歷來是種植糧食和油菜,種桑養蠶的好地方。沈萬三隨父親來到這裡,主要也是依靠發展農業生產,“躬耕起家”,隨即“好廣闢田宅,富累金玉”,以致“資巨萬萬,田產遍於天下”。周莊八景之一“東莊積雪”,描繪的正是沈氏莊園當年的景色。東莊有著許多巨大的糧倉,每年都儲藏著無以計數的糧食。

陸氏贈財
元代蘇州富室陸德源富甲江左,很欣賞沈萬三的聰明才智和經商信用,覺得自己已經老了,也看破了紅塵。手裡的巨額財產假如不傳給別人,一旦時局動盪,反而會釀成禍害。於是全部贈送給沈萬三,自己去澄湖邊的開雲館當了道士,直到壽終。
沈萬三得到了陸德源的這筆巨資,如虎添翼。

出海通番
沈萬三一方面繼續開闢田宅,另一方面把“東走滬瀆,南通浙境”,水路交通發達的周莊,作為商品貿易和流通的基地,把內地的絲綢、瓷器、糧食和手工藝品等運往海外,又將海外的珠寶、象牙、犀角、香料和藥材運到中國,開始了“競以求富為務”的對外貿易活動,很快使自己成為江南第一豪富,創造了令世人難以想像的奇蹟。

神盆聚寶
民間傳說,沈萬三有一隻聚寶盆,放進一支金釵,能取出一大把金釵;放進一隻銀元寶,就能取出一盆銀元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才能富甲天下。

在南京,他為朱元璋修築城牆以及有關設施,還修築了廊廡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樓四座,所耗費的錢財不計其數。今天南京的玄武湖公園,便是他當年的後花園舊址。奢侈的宴飲和富麗的服飾,更是超出了人們的想像。他的一把瑪瑙酒壺質地通明,類似水晶。中間有葡萄一株如墨點,稱為月下葡萄,據說可以換取“嘉興一郡鹽鈔”。

周莊沈萬山故居

女樂宴飲
沈萬三發跡後,也很懂得風雅。他常常在自己豪華的家裡宴請達官貴人,除了山珍海味和醇酒美人外,還擁有三班女樂。杯觥交錯之餘,女樂們盡情表演音樂歌舞以歡娛嘉賓。她們既是歌妓,也是樂師,演奏的大都是沈萬三與他的朋友們最愛聽的崑曲音樂。觀看的人們濟濟一堂。僅為華屋擔任守衛、打更巡邏的更夫等,就多達六十幾人,每晚還供應點心酒肴,一個晚上要吃掉十瓮酒和三十盤紅燒蹄膀

設館尊師
沈萬三專門延請王行為塾師,來到周莊,設館於銀子浜。王行教書教得好,文章也寫得好,沈萬三給他的報酬是黃金一鎰(在當時為二十兩或二十四兩),這樣的酬勞很可觀。沈萬三十分懂得知識的作用,更希望子女們肚子裡都有很高的學問,能夠與外國商人周鏇,以繼承自己開拓的家業,使沈家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觀前修街
沈萬三在海外賺夠了錢,一度居住在蘇州,發覺城中心的玄妙觀四周,每天香客和遊客絡繹不絕,雜耍藝伶和小攤小販四處雲集,但由於道路狹窄,行人車馬經常阻塞。他想,如果在觀前建設街市,將道路拓寬,一定是一件好事,既能方便行人車馬,又能把建成的店鋪租賃給客商,招徠交易。廟宇旁的樂坊,還可以供四面八方的客人前來娛樂。於是他採用了茅山石鋪平觀前街,與古城小橋流水的風貌十分吻合,相得益彰。建成後,深得百姓們的讚譽。

南京築城
朱元璋準備在南京建都,並決定擴建應天城,把它建得非常有氣派。但由於戰事頻繁,開支浩大,根本沒錢修城牆。豪富沈萬三答應負責修築聚寶門至水西門一段,還有廓房、街道、橋樑、水關和署邸等相關工程。他不僅延請一流的營造匠師,還整天在工地上督促進度,檢查質量。儘管一些“檢校”常去工地製造事端,撈取油水,沈萬三卻依然比皇家修築的城牆提前三天完成。可這樣做,恰恰大駁了皇帝的面子。
隨之,他竟又向朱元璋提出,打算以自己的百萬兩黃金,代替皇帝犒賞三軍。這終於讓明太祖龍顏大怒。於是他被籍沒家產,發配充軍雲南邊陲。

雲南充軍
當年沈萬三被充軍時,身邊帶著金、銀、銅、鐵、錫五個兒子。人們遠遠看去,總覺得一路上他們的身邊金光閃閃。於是有人奏報皇帝,說沈萬三去雲南時,把江南的財氣也帶走了。皇帝連忙下了一道聖旨,不準他們繼續前行,要將沈萬三的五個兒子就地賜死。小兒子阿錫正好在箇舊那兒,接到聖旨後在高山上跳崖自殺,很快化成錫礦。其他四個兄弟的鮮血流進雲南的土地,都化為銅礦。

捨生告狀
沈萬三充軍後,朱元璋不放過周莊的百姓,要把全鎮人都殺掉。有一個名叫徐民望的讀書人挺身而出,勇敢地來到南京告御狀,要求皇帝赦免百姓。看到徐民望捨生忘死,敢於直言,朱元璋再也不說殺他,御書了“爾是好百姓”五個大字,客客氣氣將他送回周莊。
得到赦免的老百姓們敲鑼打鼓,歡天喜地,把徐民望高高地抬起來在街上遊行。

周莊沈萬山故居

茶馬古道
沈萬三遭受不測以後,不少朋友紛紛從江浙一帶到雲南大理來看望他。他們發現走茶馬古道將江浙的絲綢、陶瓷和手工業品運往滇西北,乃至進藏,不失為一條求富的新路。雖然那兒天氣高寒,路途坎坷,充滿艱難困苦,卻很有開發的餘地。具有豐富經驗的沈萬三,發揮自己的特長,利用茶馬古道,將江南一帶的絲綢等特產運到雲南,甚至進入西藏緬甸印度……
在茶馬古道重操舊業,繼續經商,是沈萬三無可選擇的選擇。誰也沒有想到,這使他重又獲得生機。

歸葬故里
沈萬三在雲南邊陲度過了一生中最後的歲月,終老異鄉。身邊的親人將他的遺骨運回發跡地古鎮周莊,葬於銀子浜下。民間傳說,銀子浜的盡頭有水一泓,下通泉源,旱歲不枯。水下有一個古墓,非常堅固,裡面埋葬著沈萬三的靈柩。它使今天的人們引發很多思索和啟迪。

沈萬山水底墓
沈萬三水冢在鎮北銀子浜底。那是一條逶迤清冽的小浜。萍紅藻綠,蘆茭茂密。人們傳說銀子浜盡頭有水一泓,下通泉源,早年不枯。水下有一古墓,非常堅固。這裡埋著沈萬三的靈柩。河面上泛起的粼粼波光,酷似無數碎銀在閃爍,籠罩著神秘色彩。
傳說,沈萬三有一個聚寶盆。當年,明太祖朱元璋要修築南京城牆,他曾資助一萬三千兩白銀,負責洪武門至水西門一段工程。後來工程超支,他又捐出一萬三千兩。但朱元璋貪得無厭,命沈萬三獻出聚寶盆。沈萬三不肯,將銀子運回周莊,藏在銀子浜下。後又攜帶聚寶盆遠走他鄉,不料被朱元璋的御林軍抓住,發配雲南充軍。沈萬三死後,靈柩運回周莊,葬於銀子浜底。
大誠堂

周莊大誠堂

始建於元末明初,舊稱“大誠堂”相傳是由江南巨富沈萬三的父親“沈佑”所創,沈佑原是商人,經營糧食、絲綢、藥材等,他深知為商之道,以“誠”為本,以大誠為做之道,遂以“大誠堂”為名。大誠堂共分三進,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大小房屋80餘間,呈“前店後場”的格局,前店設頭櫃、二櫃、帳房三人;後場有料房,頭刀、二刀、三刀、四人;雜作二人。當時是江南一帶最有影響的藥店之一。

第一進為前店,店裡的每一件物品都是古色古香,從櫃檯到藥格鬥每一件都是原來的樣子,置身堂內給人一種濃厚的地道藥材味道,店內共有藥材五百多種,按不同性質分類,放于格斗之內,供配製。

周莊大誠堂

第二進我們主要設立了專家門診,每逢雙休日,我們邀請崑山中醫院的專家前來坐堂,同時也方便了周莊百姓就診。

第三進為後場,後場主要是用於加工、炮製藥材的地方,加工炮製藥材是一門很有講究;又很細心的工作。主要分修治、水制、火制和水火共制等。修治有選、切、粉碎等;水制有洗、浸、泡和潤養;火制有炒、灸、煅、烤等;水火共制包括蒸、煮,此外還有酵制等工藝。

二樓主要為中醫發展館和藥材標本館、保健茶室等三個部分。

周莊大誠堂

樓上展館布局以歷史發展為綱,由圖版、文物、書籍、場景、復原等展線鋪開,形象地直觀的反映了中醫學各個歷史時期的中醫藥發展的概貌及成就,可作為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普及的教育基地。

酒作坊

周莊民風醇厚,習俗相衍。清澈流長之水,哺育出獨特的水鄉茶文化。同樣,也孕育著水鄉人醇濃的酒風。

周莊水純米香,素有高超的釀酒工藝。清代,鎮上曾有14爿釀酒作坊,年產上萬甏米黃酒,所釀白酒“十月白”最負盛名。《貞豐擬乘》記載:“有生酒,名十月白。味清冽,可以久藏。”鄉村人家,亦多有釀酒風俗,每至秋天白米上場時,用土法釀幾斗數石米酒,除了平日自家小酌,還準備過節、喜慶筵席之用。

周莊酒作坊

舊時,鎮上酒店有上百家之多,可謂酒旗林立,醇香滿街。農夫上得集鎮,做了買賣,準會走進哪家酒店喝上一杯,酒酣耳熱,談笑風生。更有文人雅士,借酒助興,傳為美談。“南社”詩友同仁登上“迷樓”,佳人勸酒,酬唱百篇,觥籌交錯,醉而忘我,不知東方既白。故里先賢葉楚傖,每餐必飲,有時辦公桌上亦置白蘭地一杯,加花生米一包,邊書邊飲,思緒神通。若偕友共飲,則非來個一醉方休不成,醉後則酒性自克,嘆曰:“酒中人性中人,豪放恬祥各有真。”醇香的酒溶人了純樸的鄉情。

周莊酒作坊

過年團圓酒、婚喪喜慶酒、嬰兒滿月酒、長老祝壽酒、學藝拜師酒、建房進屋酒,四季不絕,不一而足。其中一種酒事最為純樸粗獷,男人們各自解囊,買菜沽酒,聚在一起開懷暢飲,鄉人謂之“劈硬柴”或“槓旗”(追究再三終不知此書正誤)。男人們以酒相聚,或漫拉家常,或交流生產經營行情,或發泄內心的鬱悶,喜怒哀樂,恣意放縱。家中再拮据,做女人的也決不阻擋男人“槓旗”樂事。 “槓旗”桌上的下酒菜,通常有鹹豬頭肉加白蘿蔔,鰟鯿蝦米炒雪裡蕻之類的家常菜,大鐵鍋里煮得頂蓋溢湯,香氣瀰漫。饞嘴的孩子們圍成一團,眼睜睜看著,掌勺人就把零塊碎片分給孩子們。“槓旗”席上的老酒特別充裕,通常用大木桶沽來黃酒白乾,叮叮噹噹灌得男人們盡興而醉。
周莊酒作坊

如此酒風,至今尚可拾遺。遊客騷人,三五知己,坐在古鎮一隅的臨河酒店,點幾碟鄉土菜餚,品一杯周莊萬三白酒,幾分愜意,幾分醉情,茫茫乎恍入神仙美境。

怪樓

周莊怪樓
穿牆走壁、隱身人、空中浮游、變形人、小人國、從巨蛇口中脫險等這些您只能在科幻小說或科幻片、以及童話小說和您的夢境中才能看見和感覺到的情景,在“怪樓”的幻視館裡您不僅能看見而且您還能親身經歷和實現這些匪夷所思的幻覺體驗。

您想知道什麼是看得見的聲音嗎?您想親身經歷通過全息幻聽術讓您感覺仿佛時光倒流,回到千年前的周莊,身臨其境地感受傳說中奇異情景,最終達到讓您經歷一次不可思議的、從未有過的、神秘而驚奇的體驗嗎?

“怪樓”是周莊唯一的一座集觀賞性、娛樂性、參與性、趣味性、藝術性為一體的全新概念的旅遊景點設施,必將能給您帶來全新的體驗和無窮的歡樂。

特色佳肴

有位遊客為周莊編了一則順口溜:“走在小橋岸邊,眼看明清古建,坐進茶樓酒店,口嘗鄉味水鮮。”是的,幾乎所有光臨周莊的遊客,除了觀賞、尋夢,還少不了品嘗一下周莊的美食。

周莊青團

數不盡的糕點熟食,猶如四季不敗的花事,為水鄉人家添色。新年裡熱騰騰的白米紅印糕,象徵喜慶吉祥年年高,是走親訪友的禮品,也是饋贈同族親鄰的鄉情。農曆二月二的撐腰糕,被鄉人視為神靈之寶,食之則蒔秧割麥不覺腰酸背痛。春草萋萋時節的麥芽餅、青糰子,油光翠綠,甜糯郁香。立夏嘗蜂窩糕、豌豆糕,感受著夏收的芬芳。丹桂飄香時節的重陽糕,平添登高望遠情趣。雪花飄飛時的糯米湯糰,營造出幾多團圓喜慶氣氛。還有一種做工精細的雲片糕,以上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佐以白砂糖、花生仁松子肉、芝麻屑,採用磨、炒、揉、蒸、切等工序,薄如雲片,綿軟可口,素來是贈送滿月嬰孩的禮品。近年來,周莊的雲片糕,成了暢銷的旅遊食品。鄒氏食品作坊繼承傳統工藝,批量製作雲片糕(今名萬三糕),還根據節令化,迎合百家口味,製作出芝麻糕花生糕、胡桃糕、玉帶糕薄荷糕、椒鹽糕、千層糕步步糕等20餘種系列糕晶。

周莊醃菜莧

周莊流行阿婆茶習俗,自然會有許多特色茶菜。比如醃菜尖,是一道酸溜溜、鮮滋滋誘人垂涎的茶菜。春天裡,從油菜田裡掐下菜苔(菜尖),經清水洗濯,晾成微蔫,加鹽揉熟至生漬,然後裝入小口甏醃製,蓋笤葉並以粘泥封口,隔一二月啟蓋,用鐵絲鉤取出黃乎乎的菜尖,生食熟炒皆宜。再如童子黃瓜,也是一道極好的茶菜,脆嫩無籽,香甜生津。清朝鹹豐年間,鎮西頭有一爿吳公裕老醬號店,其作坊因醃製童子黃瓜而享有盛譽。醃製時,專挑初夏時小手指大小的幼嫩黃瓜,放人大缸,拌人鹽粒,反覆上下翻動,直至滷水漬漬,此謂“倒缸”。隔數日,連同預先製成的麵粉“黃子”裝入甏中,一層黃瓜,一層“黃子”,鹽滷與糖汁相濟,終成醬香,清甜味佳。因之,周莊的童子黃瓜曾在巴拿馬國際食品博覽會上獲金獎殊榮。又如熏青豆,碧綠如翠,望而生津。夏秋之交,在荷花缸里盛滿木屑,以柴火灰引燃,煙火若隱若現,缸口圈篾花缸篾棧上,微熏慢烤,聞香即熟。熏青豆可稱茶菜之粹。

別有風味的家常菜,是周莊美食苑裡的奇葩。不說味珍價貴的“蟹、䰾、鰻”,也不提黃豆醬炒螺螄、燉蝦糟之類普普通通的農家菜,這裡僅介紹三味圓和萬三蹄兩道鄉土菜。

周莊三味圓

三味圓,俗稱湯麵筋,把麥麩或麵粉調拌成粘糊狀,然後放進清水中漂洗,製成粘稠、韌滑的麵筋,再以麵筋作裹皮,包進新鮮雞脯肉、蝦仁、豬腿肉等餡子,煮而食之,味美絕倫。著名古建築專家陳從周品嘗後,欣然揮毫題辭:“江蘇崑山周莊三味圓,味兼小籠、湯包、餛飩之長,天下美味也。”

周莊萬三蹄
萬三蹄,俗稱蹄髈,以豬後腿為原料,佐以紅元醬油、茴香薑片、黃酒、紅糖等調料,加水放人鐵鍋或沙鍋,晝夜文火煮燜即成。盛於淺口瓷碟,醬赤飽滿,香氣蒸騰,食之肥而不膩,酥而不爛。相傳沈萬三“家有筵席,必有酥蹄”,故得名“萬三蹄”。平常百姓家過年過節、逢喜設宴,亦以蹄髂為貴重禮儀菜餚,所謂“蹄子八樣頭”,是舊時人家規格最高的菜譜。近年來,萬三蹄輔以真空包裝技術,成為膾炙人口、十分暢棧條。然後,把麻篩中晾乾的青毛豆粒擱置荷銷的特色食品,1996年先後榮獲上海國際食品博覽會優質產品獎和首屆中國消費者信得過產品博覽會金獎。

周莊的美食,浸潤著濃濃的水鄉風味,煥發出鄉土文化的光彩。

周莊一日游

 杭州出發到周莊一日游:早上6:30左右杭州市區上門接,乘空調旅遊大巴赴周莊風景區,途中參觀竹炭館,遊覽沈廳了解江南巨富沈萬三的傳奇故事,然後可在張廳酒店用餐(餐費自理),用餐後遊覽張廳,體驗橋從門前進,船至家中過的明代官宅特色和介紹,打開周莊旅遊大門上海旅美畫家陳逸飛先生名畫——《故鄉的回憶》之中的世德橋和永安橋,70分鐘左右自由活動(包含自己遊覽富安橋,貞豐街等),充分領略周莊小橋流水人家特色。之後前往東吳絲綢展覽館參觀購物(約40分鐘).16:00左右集合乘車返杭州,結束愉快之旅。[

特色購物

周莊人心靈手巧,九百年來發展了不少高水平的傳統工藝。周莊竹編、 “莊爐”早已享有盛名。

周莊木雕
周莊的茶壺也別具特色,在其他地方,茶壺多為陶製、瓷製,周莊茶壺卻為石雕。在茶壺壁身上,浮雕栩栩如生,形象豐富,好茶的朋友不可錯過。

作為江南水鄉的代表,蘇繡、珍珠等江南特產在這也比比皆是。

木雕

在周莊文化街上可以見到各類木雕的加工製作工藝,同時也可以買到製作完成的成品木雕。

土布

周莊貞豐街景點澄虛道院邊上,您可看到各類土布作坊,現場有紡線織布的工藝展示,同時也可以購買到各色成品布及土布做成各類衣物。

竹編藝品

文化街上的竹編工藝品天然用材,既可作為實用品,也可作為工藝品。
周莊竹編藝品

虎頭鞋

純手工布鞋,既可著於腳上,也可作為工藝品。
民俗

周莊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厚實的文化積澱,加上自然環境獨特,形成了不同一般的水鄉民俗風情,源遠流長的吳文化,滋育著周莊這方古老靈秀的水土,周莊的鄉情、習俗、風物,瀰漫著江南水鄉歷史文化的古樸情調與淳濃韻味。
阿婆茶、搖快船、斜襟衫,還有吳儂軟語,讓人品不盡、看不夠、道不完……

水鄉服飾

周莊水鄉服飾
水鄉周莊地處崑山吳江青浦三市交界。當地農村婦女的傳統服飾,具有濃郁的水鄉風采。

上街、走親、下田……婦女喜歡繫上一塊花毛巾或藍布包頭,身穿大襟衣服,腰著百褶小圍裙,背後垂下兩條及膝的彩帶,帶頭上還綴有紅綠流蘇,裙下一條上青布褲,腳穿繡花滾邊圓口布鞋。這就是地道的水鄉周莊農村婦女的打扮。

年輕姑娘的穿著既文雅又嬌俏:頭上系一條色彩呈紅的毛巾包頭,後面的兩邊收起。兩側露出扎著紅絨頭繩的烏黑髮亮的兩根辮子,身穿小花頭的大襟短襖,花布滾邊,小琵琶扣,腰間一抹士林藍布百褶小圍裙,腰兜板(俗稱著腰板)繡有各種精美圖案,藍色的彩帶頭上還綴有紅綠流蘇,裙下一條上青布褲,腳穿繡花滾邊布鞋,整個打扮呈現一種俏麗之美。

穿著漿洗得乾淨筆挺的士林藍布大襟短襖,淺湖色的滾邊和琵琶扣,腰間繫著藍布百褶圍裙,圍裙外還繫著同樣顏色的小圍裙(俗稱二官裙),腳上素色布鞋,這就是中年婦女的服飾。他們的頭飾也同姑娘不一樣,包頭用的毛巾是素色的,有的用藍布包頭,頭上梳的是扎著彩繩的髮髻(俗稱頭髮把),髮髻上豎插銀荷花板,橫的是一根銀簪子,裝飾樸素大方,呈現一種清雅之美。

周莊水鄉服飾

老年婦女的服飾,一般都用深色的,頭髮把上還罩上黑色的網巾,布裙大多也是黑色的,給人一種古樸、莊重之美。

包頭、腰兜板、彩帶、花布鞋,都是婦女們親手繡成的。年輕的姑娘愛繡牡丹,意為幸福富貴。年長的求平安,則愛繡蓮花,傾注了她們熾熱的感情和豐富的想像。

目前,隨著農村生活城市化,上述這種服飾穿戴的人越來越少了,只是在中老年婦女中還保留著。

劃燈

鎮郊白家浜村,曾流傳一種奇特有趣的民間娛樂活動——劃燈。月白風清之夜,幾十條扎滿彩燈的船隻,在弦樂聲中划行於江河上,波光流翠,彩燈搖曳,櫓聲咿啞,涌瀉幾十里,顯得清麗、雅致又而壯觀,被人稱為“江南第一燈”——劃燈的淵源,可以從清康熙皇帝出巡說起。時值盛世,天下太平,蘇州郡守為了取悅正在江南巡遊的康熙皇帝,廣泛徵集民間絕技。白家浜村村民擅長製作彩燈,這次便大顯身手了。他們以竹篾為架,裹上彩絹,點燃蠟燭,顯得色彩艷麗奪目。在燈船上架飛檐翹角,四周蒙上輕紗,紗上描繪山水花卉,飛禽走獸。船架周圍有幾十支燈鉤,挑起透亮的彩燈。透過輕紗,可以看到船中鏇轉著的戲文燈盤,或梁祝姻緣、武松打虎,或李三娘推磨,或松鼠采葡萄,蕩漾河中,令人賞心悅目。這種別出心裁的娛樂活動,使康熙皇帝大悅,稱為上上貢品,從此,白家浜村的劃燈風俗,歷時百年不衰。

周莊劃燈

劃燈宜選擇月朗星稀之夜。屆時,村頭鼓樂聲起,幾十條色彩艷麗的燈船,燈光閃爍,劃破碧波,徐徐盪入村前的百家渠,此謂“會燈”。燈船在河中或排成一字蛇行,或呈雙圈穿繞,時緩時急,時進時退,變化無窮。若指揮者機智敏捷,燈船變幻莫測,更使旁觀者驚喜交加。每隻燈船有槳手八九人,個個扣舷盤膝,神志怡然。晚風徐來,月色澄明,使人恍覺進入瑤池瓊樓。

會燈過後,燈船沿著村邊的小河划行,兩岸觀眾亦步亦趨。透過朦朧的月色,船上華燈璀璨,與倒映在碧波中的星月爭輝競色。一時燈彩繽紛絲竹盈耳,觀燈者為之陶醉,恍人仙境。劃燈每隔三五年舉辦一次,成為遠近聞名的娛樂趣俗。燈船劃到之處,備受歡迎。有一次,划船一直從周莊划進姑蘇城,使城裡人嘆為奇觀。幾十條燈彩熠熠的燈船,盪入小橋流水,划過三關六城門,在市河中婉蜒蕩漾,贏得了一片喝彩。村民們有求必應,在城裡一連劃了十幾天,城裡人還是熱情挽留。無奈鄉下農時季節不等人,不能久留,他們硬起心腸把船上的彩燈燒毀,才脫身還鄉。

至今,白家浜村的農民家裡,還保存著燈籠架、小木漿等用具。

阿婆茶

周莊人吃茶歷史悠久,很難考證始於哪一年,歷來有吃“阿婆茶”、“講茶”,喝“喜茶”、 “春茶”、“滿月茶”等習俗,名目繁多,被稱為江南水鄉的“茶道”。

周莊阿婆茶

阿婆茶。周莊的“阿婆茶”在江南水鄉頗有名氣。相敘到周莊,未吃阿婆茶,不算真正到過周莊,在周莊,吃過阿婆茶的人,將會品出水鄉古鎮的味道來。

在周莊,無論在市鎮或農村,經常可見男女老少圍坐一席,杯杯清茶,碟碟茶點,悠然自在,邊吃邊談,有說有笑,其樂無窮。這種習俗,自古迄今,稱之為吃“阿婆茶”。

周莊人吃阿婆茶源遠流長。如今深宅大院人家仍珍藏著宋代圖案優美的青花瓷蓋茶碗、細巧玲瓏的茶盅、高雅古樸的茶壺和釉色光亮的茶盤。元代,陳去病的先祖由浙江遷居周莊,以錘薰爐為生,生產銅錫茶壺。目前,鎮上明清建造的徽幫茶葉棧房猶存,其中吳慶豐開設在清初,程義泰開設在清乾隆年間。徽幫茶莊從產地購進原件毛茶,為了迎合茶客需求,進行篩選,復焙和窨花,拼色出售,色香味具備。

周莊人十分講究吃茶方式。年老長者至今仍保持著一種古老而又別具風韻的喝茶方式——燉茶。家中放置一隻大龍水缸,積儲天落水盛其中。吃茶時,即以此舀入陶瓦罐中,擱在風爐上,用樹枝燃煮。沏茶用密封的蓋碗或紫砂茶壺,放人茶葉,始用少量沸水先點“茶釀”,後將蓋子捂上,待片刻,再沖人多量開水,其茶倍覺清香濃郁,甘冽爽口。

現在,周莊吃“阿婆茶”之俗不但盛行,而且加深了內涵,連年青人在業餘時間也常常圍席而坐。其方式不同於在茶館吃茶,程式有條,氣氛熱烈。東道主定於某日要請吃“阿婆茶”,數天前就四出邀請,籌備茶點。當天洗滌茶具,擺設桌椅。到了約定時間,賓客情趣盎然從四面八方而來,賓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東道主全家便熱情招待,開始沖茶,剝糖果,抓蜜餞,削水果,於是大家便天南海北敘談。東道主沖茶時,必先點茶釀,後沖滿杯子,表示真誠待客。客人吃茶至少要喝“三開”(沖三次開水)方可離席。阿婆茶散後,大家拱手告別,臨別時有人約定下次阿婆茶的東道主、時間、地點。

當年,“阿婆茶”用來消遣解悶,說鄰里,道街坊;聊行情,通市面,促進睦鄰相親,增進鄰舍友誼。如今, “阿婆茶”是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社交公關、文化娛樂的渠道。隨著經濟的發展,旅遊的開發,周莊阿婆茶已推向市場。台灣著名女作家三毛來到周莊,對阿婆茶產生特殊感受,愛吃“阿婆茶”的茶點。周莊人為了紀念她對周莊的戀情,開設了“三毛茶樓”’讓眾多的中外遊客相聚一起,飲用阿婆茶,品嘗阿婆茶的茶點,領略水鄉古鎮的韻味。
吃講茶”。每逢鄰里街坊、來往客商、鎮上農民發生了糾紛,都願意到茶館裡去調解。儘管彼此扭著胸脯,臉紅耳赤地互相謾罵,可走進茶館後,店主為他們泡了茶,打架相罵的雙方便會入座呷茶,向茶客們申述各自的理由。老茶客中不乏主持公道,說話有權威的長者,聽罷申述,由他們評判,使糾紛得以調解。吃講茶的場面也會矛盾激烈,時而碰台折凳,時而破口大罵,你一言,我一語,滿堂喧譁,但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理虧者理屈詞盡,只好服服貼貼地到茶館店主那兒,付了雙方來人的茶錢,離開茶館。

周莊阿婆茶

迫溯吃講茶的歷史,甚為久遠。解放前,每逢街坊鄰里、來往客商、上鎮農民發生了大大小小的糾紛,都不願到警察局去調解,因為警察局從門崗到局長,都要敲詐勒索,而且斷事不公,老百姓之間發生糾紛,儘管彼此扭胸脯,又打又罵,但最終都願往茶館去用吃講茶方式調解。

喜茶。一般在男女雙方正式舉行婚禮的第二天早上進行。喝茶前,左鄰右舍的客人們先要進入新房欣賞一番陳設,向新婚夫婦說幾句祝福的話,然後由新娘招待來賓,請大家人座。喝茶時,主人家要為每位客人端上一碟由女方家人準備的茶點,包括紅皮甘蔗、紅棗、桂圓、胡桃、糖塊等。客人到齊後,新娘拎起盛滿開水的水壺,在婆婆的引領下,逐一為每位客人斟水,以示恭敬。

滿月茶。是主人家為新生嬰兒滿月時舉辦的一種飲茶方式,用以慶賀嬰兒滿月,方式同“喜茶”相似。

春茶。是每年春節到來之際的飲茶儀式。茶客們從大年初一開始喝茶,、每天輪換一家,直到附近每一戶人家都輪到,才告收場。輪到舉辦“春茶”的主人家,天一亮就得派人逐戶上門相請,這又叫“喊吃茶”。

絲弦宣卷

周莊絲弦宣卷
宣卷是周莊鄉村里特有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它近似於堂名,亦有說唱、評彈之風。按藝人眾寡、表演繁簡,宣卷分絲弦宣卷與木魚宣卷兩種。前者一般由六人組成宣卷班子,操二胡三弦、笛子、木魚、銅磬等樂器;以傳統崑曲唱腔、民間小曲《四季調》摻合申曲、錫劇等地方戲調,演奏悠揚動聽,抑揚頓挫。宣卷主角長衫廣袖,手執摺扇、驚堂,神采飛揚,又說又唱,所演劇目常有《梁山伯與祝英台》《秦香蓮》、《顧鼎臣》、《白羅山》等。後者常由二人搭檔。其一人敲著木魚,邊唱邊白;另一人和擊佛磬,口念佛號以和卷,形式簡單。所演劇目多為因果報應、勸人為善之類的簡短劇目,如《目蓮救母》、《觀音得道》等。

宣捲曲藝已有200年歷史,它源於周莊,爾後流行至錦溪甪直同里青浦等地。至民國時期,有蟠龍村張慕堂、龍停村徐士英、祁浜村郭兆良等宣卷高手,名揚四鄉。每逢過節、農閒,被邀上演,深受百姓喜愛。

現在,隨著周莊旅遊事業的發展,宣卷等民間藝術正在被逐步挖掘、弘揚。每逢重大喜慶、紀念活動,常邀請錦溪等宣卷藝人,來鎮捧場演出。

搖快船

周莊的搖快船始於清初。順治年間,江南各地風起雲湧,紛紛起兵反清。鄰鎮陳墓(今錦溪)的秀才陸兆魚仗義回響,組織抗清水軍。日夜操練於周莊、陳墓毗鄰的澄湖和明鏡盪。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陸兆魚率師進軍蘇州,千舟競發,搖著快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占南門,直搗巡撫衙門。凱鏇時突遭清軍伏擊,陸兆魚隻身得脫。隱居為僧。事後,鄉親們為了紀念他,周莊等地每年在農曆三月廿八日、七月十五日舉行廟會,在水上進行搖快船比賽。經過悠悠數百年的沿襲,搖快船巳成為民間良辰佳節、喜慶豐收、婚嫁迎親時民眾喜聞樂見的大型娛樂活動。農民自備船隻、服裝、道具、鑼鼓,自娛自樂,具有濃郁的水鄉風情。

周莊的快船堪為奇異。比賽前,先由手巧藝高的工匠在船上搭起花棚,稱為“花快”。花棚分頭棚、艙棚和艄棚,棚上披掛綢緞幢幔。裝飾華麗,異彩紛呈。頭棚上懸掛彩燈,插上彩旗。艙棚上流蘇飄掛。艙中坐上鑼鼓樂隊。高高艄棚供櫓手們遮陽。每船備頭篙、大櫓、小櫓各一置於船體左右兩側。大櫓旁擱跳板於舷外,伸出水面。每船配有十五六名身強力壯的櫓手。身穿緊身衫衣,腳蹬繡花布草鞋,頗顯威風。

周莊搖快船

每逢節汛,周莊南湖或急水江等地鑼鼓喧天,人聲鼎沸,使寧靜的水鄉變得亢奮了。來自周莊附近農村的數十條花快船競放異彩。雲集在碧波蕩漾的水面上,帆檣如林,篙櫓對峙。岸上人頭攢動。摩肩接踵,觀者沉浸在一片喜氣洋洋的氛圍之中。

比賽開始,船與船比,村與村比,龍騰虎躍的櫓手各司其職,出跳、扯繃、把槽,配合默契。出跳的氣宇軒昂地站立在跳板上猛力拉繃。時而人體如飛燕掠過水麵。扯繃的跺腳叱喝。奮力推拉繃繩,真有“力拔山兮氣蓋世”之勢,時而貓著腰,時而挺著胸,兩三個回合,後排櫓手馬上接力。把櫓的盡力推艄,扳艄。撐篙的屹立在船頭,使盡拿手絕招,點篙調向,指揮自如。這時。參賽的快船在鏗鏘的鑼鼓聲中似飛箭出弦,奮勇爭先。船上鑼鼓響徹雲霄,岸上人山人海,吶喊助威,場面蔚為壯觀。

如今為了抒發水鄉人民的壯志豪情。水鄉古鎮周莊將搖快船列為民俗風情旅遊活動項目,特製了五彩繽紛的花快船,組建了櫓手隊伍,水鄉健兒釋放出奇偉磅礴的能量,使情濃意濃的古老民俗風情充滿了青春的力量,為古鎮旅遊開發增色生輝。在表演時,他們豪壯的情懷,奮力的搏擊。使快船成了光和彤的變幻,中外遊客嘆為觀止。

挑花籃

周莊挑花籃

周莊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文化薈萃,至今仍保存著許多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獨特的水鄉人文環境和豐厚的文化蘊積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打連廂”、“挑花籃”等水鄉舞蹈更是其經典代表。水鄉婦女以舞蹈的形式慶祝豐收,祈求平安,表達了水鄉人民追求幸福安康的美好心愿。舞蹈配以曲律幽揚舒緩的江南絲竹音樂,婦女穿著鮮艷的服飾,載歌載舞,場面歡快、熱烈、喜慶,洋溢著豐收喜慶的歡樂氣氛。如今在挖掘、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賦予新的內涵,把“打連廂”、“挑花籃”等民間舞蹈作為周莊旅遊文化的特色項目奉獻給廣大遊客,同時象徵著周莊正以旅遊經濟為支撐逐步走向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節慶

周莊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有著豐富而別具一格的節慶活動。活動項目有:全福廟會、除夕撞鐘、初一拜年、初五接財神、元宵燈會、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端午節、玫瑰婚典。

玫瑰婚典

周莊

是仿照清末民初的傳統婚典,並結合了周莊的傳統民俗風情活動。舉辦的當天,古鎮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新人們的玫瑰婚典不僅令中外遊客駐足圍觀,也吸引了鎮上的老老少少,四面八方的人們紛紛湧向古鎮區。上海、蘇州、崑山等地的各大新聞媒體也雲集周莊,搶拍各種鏡頭,爭相報導這一盛況。

金秋十月,古鎮周莊的張廳、沈廳張燈結彩,鑼鼓震天,熱鬧非凡,玫瑰婚典周莊水鄉情活動正在此舉辦。上午9時,在北柵平橋坐船至張廳、沈廳更衣,10時許,迎親船上一陣緊似一陣的鑼鼓聲從張廳里催出了頭戴霞帔、身著紅袍、足蹬繡花鞋的新娘,在伴娘們的攙扶下,她們羞答答地坐上了停在張廳的迎親船。而身穿長衫、馬褂、禮帽打扮的新郎則在不遠處的沈廳翹首以待,這一場面吸引了鎮上的老老少少和中外遊客,人們往來穿梭於張廳和沈廳之間。迎親船進行的搖快船表演,更是吸引著南北市河兩岸的人們來回不停的奔走。

在沈廳松茂堂進行的拜堂儀式和送入洞房場面,將整個玫瑰婚典推向了高潮。“拜天地”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結婚形式,幾對新人及其他的人充分體會了古時候結婚時的喜悅氣氛,洞房花燭之夜,新郎們欣喜地揭開了新娘的紅蓋頭,新人們從喜被中摸出喜蛋、喜糖、棗子、蓮心等,喜娘送上了稱心如意、永結同心、百年好合等美好的祝福,“走三橋”是周莊婚嫁的傳統儀式,也是玫瑰婚典進行婚宴的一道必經儀式,玫瑰新人們在鼓樂隊的引領下,由親朋好友眾星捧月般地簇擁著相攜走過了寓意成雙成對、白頭偕老的雙橋,太平吉祥、萬事如意的太平橋和富貴平安、事業有成的富安橋。古鎮區巷道兩旁是喜糖飛舞,新人們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新人們的父母無不喜形於色。而後的婚宴舉行得隆重又簡樸,周莊鎮向新人們贈送寓意吉祥幸福玫瑰婚典新婚禮品,新郎、新娘代表也滿懷喜悅和激動之情發表講話,氣氛熱鬧祥和,婚宴後所進行的喝阿婆茶(喜茶)、夫唱婦隨的“雙推磨”活動,以及游古鎮攝影留念活動將玫瑰婚典推向了尾聲。

跨進新世紀,不忘老傳統,水鄉婚禮既可以了解民俗傳統文化,又能給他們留下終生難忘的回憶,許多新人們都表示此次周莊之行太難忘了,太美好了,到結婚一周年之際,他們還會重返周莊,重新尋找今天參加玫瑰婚典的蹤跡,並引薦更多的朋友前來周莊參觀。

除夕撞鐘

宋元祐年間,里人周迪功郎舍宅為寺,經歷代不斷擴建,梵宮重疊,樓閣崢嶸,碧水環繞,香火鼎盛,稱為“水中佛國”。全福寺鐘聲悠遠清澈,波瀾壯觀,激昂寬闊......除夕之夜,人們淨手叩鐘,除舊迎新,祈求平安。

周莊元宵燈會

元宵燈會

正月十五元宵節,古稱“上元節”。清明時期,周莊在上元時期有馬燈之戲,選容貌較好者扮演戲文,街市上懸掛各種燈飾,造型奇特逼真,繽紛絢麗,鑼鼓喧天,一派歡樂氣氛。

打田財

周莊打田財
周莊歷來民豐物阜,悠遠的文化傳統形成了豐富多彩、繞有情趣的民間習俗。除了在宗教場所舉行的各種儀式,在鄉間田頭,人們也用自己創造的方式表達內心的祈願。“打田財”就是其中的——種。

每年元宵節,在東詫村牛郎廟的廣場上,人們豎立起一根桅桿,桿上橫一根小竹竿,兩端懸掛串串彩燈。桅桿頂端縛一圈圈稻草,內藏鞭炮,敷以易燃物品,再糊上一層黃色的紙張,呈元寶狀,這就是“田財”。

到了夜晚,月亮灑下清輝,人們從四面八方攜帶鞭炮、爆竹和各色焰花火筒,扶老攜幼來到廣場上,歡度良宵。當桅桿上彩燈內的蠟燭燃盡時,人們立即興致勃勃地鳴放鞭炮、爆竹,點燃焰花火筒,用月炮、九龍搶珠、“五百鞭”、“一千鞭”對著桿上懸掛的金黃色“田財”輪番射擊。一時間,爆竹煙花在夜空呼嘯,五彩焰火,繽紛絢麗,鞭炮在空中鳴響,圍觀者歡聲雷動,廣場上洋溢著喜氣洋洋的氣氛。“田財”從桅桿頂上落地,熊熊燃燒。農家爭先恐後地拿著束束稻草到燃燒的“田財”上去點火,一邊當空揮舞,一邊去田角落焚燒。廣袤的田野里,火光似流星,祈禱聲高吭悠長:“炭炭(燒燒)田角落,牽礱三石六……”人們正是用這種帶有道教文化色彩的活動,希冀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周莊“打田財”習俗來源已久。《周莊鎮志》記載:“鬧元宵,鄉人于田中立竿木,用稻草夾爆竹縛其上,舉火焚之,日燒田財,即照田蠶之意也。”這種風俗,在江浙滬一帶均有流行。在宋代時,每年夏曆十二月二十五日至除夕要舉行驅儺活動。范成大《吳郡志》有記:“是夕(指十二月二十五日)爆竹及儺,田間燃高炬,名照田蠶。歲節祭饗用,除夜祭畢,則復爆竹,焚蒼朮及辟瘟丹。”流傳至清代,這種風俗有了變異,又有祈秋收和宜蠶的意義,時間也提前或延後,周莊的打田財則是放在了元宵節。

三月廿八節汛

陶煦《周莊鎮志》載;“三月廿八日,天齊王誕辰,東嶽廟左演戲三日,近鄉田作多停工來游,俗稱長工生日。”昔時,三月廿八日為節汛者,鄰近蘇浙兩省約有二三十餘處,但以迎神賽會者較多,周莊集資招梨園弟子演劇三日,鄉民共娛,惟青浦縣金澤與周莊相同。

三月廿八日演劇之勝,由來已久,據傳說,天齊王素喜觀劇,始於何時,無從稽考。20年代出版的《新周莊》曾載:“在明祚將亡時,此間尚喧鬧節汛。距料念九日鼓樂喧天……倏然噩耗傳來,思宗已於前二天,自縊殉國。亦因國喪而停止舉行矣。”可見此節汛源遠流長。

周莊周莊

每逢春間三月初,鄉董、士紳便與商界議定節汛事宜。捐資攤款,四處邀藝班伶員,在北柵東嶽廟附近圈地搭台。節汛前數日,旅居外埠者,大抵皆一掛歸帆,返回周莊,既可參觀盛況,又能暢敘天倫之樂,一舉兩得。

自廿七日起三天內,四鄉數十里內萬眾鄉民都抵周莊“扎念八汛”。全鎮熱鬧異常,八條大街旗,幡絢爛,人們比肩繼踵;井字形市河上舟楫擁簇,首尾相接,水泄不通;鎮外急水江面上,帆檣如林,篙櫓對峙。夜晚全鎮燈火繚繞,足供節汛之點綴。
北柵東嶽廟左側戲場圈地約有二三十餘畝,值此春暮,滿畦萊麥,踏傷狼藉,則忍痛無訴者。廟前齋筵棚內,鎮中諸廟之神會聚一堂,善男信女,頂禮膜拜,香火極盛,氤氳繚繞。戲場四周,隨附營生者九流畢備,小吃攤、茶棚比比皆是,賣泥塑的,算命相面的,玩雜耍的,拉洋片的、打拳賣藥的……百藝逞能,吸引遊人。

午後,演戲伊始,戲場上人山人海;戲台上鼓樂喧天:,歌舞歡騰,台下男女老幼彼此挨擠,眉飛色舞,到處沉浸在一片喜氣盈盈的氛圍中。清末曾在周莊登台獻藝的有盛極一時的京劇演員王月奎民國時期有聞名遐邇的孫柏齡和小毛豹等名伶藝人。上演民眾喜聞樂見的《跳加官》、《珠簾寨》、《伐風呈樣》、《四郎探母》等劇目。戲已停鑼,夕陽影里,鎮北蜆江急水之間,各村快船往來如梭,兼以霞光波影,雪浪奔騰,破浪前進,船上鑼鼓響徹雲霄,岸上觀者助威吶喊,令人心醉,場面亦蔚為壯觀。

周莊周莊

世俗說,周莊三月廿八汛是請天齊王賞光,不如說是請農村的長工賞光。昔日受僱傭的長工年年櫛風沐雨,辛勞耕作。但臨至三月廿八這天,農家停止農活,照例休息,已成為周莊農村奉行的習慣法了。於是長工們結伴成行,身著新裝進鎮看戲,吃“戲飯”喝“戲酒”,存心在這天玩得暢快。即使百業商店抬高市價,小兄弟難得聚首,喝個爛醉,不覺吝惜;一年中難得作東請客,吃個飽是萬分願意的……為了尋求快樂的這一天,有的長工情願當去衣物,也要應這個時景。酒足飯飽之後,他們覺得很風光,進場看戲,尋求娛樂。

戲場上歷來盛況空前,鎮上的鄉紳富賈別出心裁,常年在戲台兩側搭建小台,猶如戲院的包廂,年復一年,小台增多,占地愈甚。富家士女,高踞觀望,洋洋得意。而眾多鄉村民眾在僅存的狹路上欲占一席之地,頗非容易,熙熙攘攘,不堪立足,民眾常常積怨不平。辛亥革命那年三月廿八汛;在新潮思想的影響下,長工兄弟們聯手將小台拆毀盡淨。從此,三月廿八汛的戲場上,小台蕩然無存。

周莊三月廿八汛的演戲習俗一直沿襲至1949年解放時,演戲歡慶解放的盛況人們還記憶猶新。

周莊春節

周莊周莊春節
如同聖誕節對於西方人一樣,春節是周莊人一年當中最為盛大的節日。儘管隨著時代的變遷,春節所包含的內容在變,人們過春節的方式在變,但春節在周莊人生活和意識當中的地位仍無可替代。
周莊是魚米之鄉,歷來百姓祈福,風調寸順,五穀豐登,人們以“年”來表示春節。“年”在當時的含義是五穀豐登的意思,獲得豐收叫“有年”,獲得大豐收被稱為“大有年”。按照周莊的習俗,廣義的春節從農曆十二月二十四號開始,一直延續到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為止,前後大約三周。這期間以十二月二十四、十二月三十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最隆重,可以說是春節的高潮。

節前的周莊百姓要清掃房屋、洗衣拆被,以示除污去垢,氣象一新,家人還要不斷地從市場上買回豐富的年貨,如:糖果、糕點、肉類、水果等食品,以備節日期間的食用、待客。 按傳統習慣,除夕晚上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這頓飯一般有十幾道菜,其中多數都隱含人們對生活對的美好願望。
除夕要守歲,在這一夜人們是在歡樂中送舊歲迎新年的,在新年到來時,人們燃放爆竹驅邪祈福,以示慶祝,到了初一,全家老小換上節日盛裝,開始迎接客人來訪或外出拜年。見面時,相互以“新年好”、“春節好”等吉祥之詞相敬,然後請回家中,吃些糖果、喝些茶水,談談家常。如果在過去一年裡,親友之間曾發生過什麼糾紛,只要春節去拜年,那就是彼此諒解了。

周莊周莊春節

貼春聯、年畫、點花燈,是人們歡度春節的活動。節日期間,市場上擺出很多反映人民幸福生活、愉快勞動和各式各樣花卉山水的年畫、春聯,供人們挑選。春節期間的燈會也是一項十分熱鬧的活動,花燈是周莊民間傳統的工藝品,歷代制燈工藝也很興盛,花燈上印有各種各樣的動物、風景、英雄人物等內容,而且燈的造型多種多樣。

工藝

一個古意盎然的店鋪映入眼帘,使你留連忘返。集中推出了民俗手工藝表演,展現了傳統文化最世俗化部分,遊客既可觀賞又可親臨操作,體驗古鎮人的勞動生活。

莊爐

周莊莊爐

周莊鎮上的手工藝生產頗具特色,如竹編藝匠手中的竹刀能把竹片分劈五層青黃篾片,所編籮筐篩匾,形態各異,細密精良;如鐵鋪手藝,匠師們站在熊熊的火爐房,揮起鐵錘,叮叮噹噹,錘打出鉗鉤鐮鏟;鄉村裡的生鐵補鐵鍋,風箱急,爐火旺,舀一匙鐵水,補進鐵鍋破漏處,讓人看得出神。

不過,鎮上最負盛名的手工藝,當推銅器。《貞豐擬乘》載:“馮費二姓之腳爐,與嘉禾之張爐媲美,堅實厚重,卅年不敝。小布細密勻潔,凡西客必於鎮是求。”

莊爐,是銅器中的佼佼者。銅匠將銅板敲打成扁圓爐體,淺盆形爐蓋,再在爐蓋上鏤上一個個或雪花狀或珍珠形的小孔,最後還少不了在爐體、爐蓋、爐檔上鐫刻花卉、烏鵲、蝴蝶、雲紋、線條等圖案,是一件精美的銅鑄工藝品。據“南社”巨子陳去病所著《五石脂》一書記述,其祖輩因避元代戰亂,由浙江金華一帶遷徙吳地,定居周莊,並“以錘薰爐為生,數傳始改業油粕製造,迄於余身。然今莊爐之名猶著郡邑雲。”清代光緒年間,莊爐曾在南洋勸業會上獲得獎譽。至今,周莊百姓家裡普遍藏有莊爐。雖然各式現代取暖設施悄悄取代了莊爐的實用功能,然而,人們還會回憶起往日的溫情:莊爐里放入火光閃爍的灶灰,再摻入礱糠、木屑之類燃料,這樣,熱乎乎的莊爐就可焐涼手、暖冷衾,陰冬日子,又是烘烤衣物、尿布的好家什。再則,莊爐也常當作女兒的陪嫁禮品。

竹編

周莊竹編
周莊由原來的小集迅速發展為商業大鎮,與江南富豪沈萬三的發跡很有關係。沈萬三利用白蜆江(即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北接瀏河的優勢,出海貿易,將周莊變成了一個糧食、絲綢及多種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莊的手工業和商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最突出的產品有絲綢、刺繡、竹器、腳爐、白酒等。

周莊竹編生產歷史悠久,清代在鎮北形成“篾竹埭”,生產筐、箕、籮、匾、榻、桶、席、籃等生產和生活用具,周莊竹編細密、堅實耐用,聞名四鄉八鄰,為配合旅遊業的發展,小巧玲瓏實用的竹編工藝品深受遊客青睞。

黛瓦巧藝

周莊黛瓦巧藝

古磚瓦,在周莊是隨處可見的,除了民宅屋頂,還有瓦蓋的亭台廊軒、瓦飾的花牆花窗,鄉村還有水榭似的瓦船棚。無論你走到哪裡,腳底下總有某朝某代的瓦礫殘痕。這些古瓦折射出周莊先輩們精湛的傳統手藝。環鎮陸地平均高程3.2米,為崑山境內地勢較高地區,土質分黃泥土、青紫土、青泥土、烏泥土等。其中占88.5%左右的黃泥土,細膩柔和,性粘如糯,實在是製作黛瓦的好材料。不知從何時始,村里人多了兩樣絕活——做瓦坯與燒烏窯。刨去表面綿泥,用鐵鏟挖得濕漉漉的黃泥土,然後幾經潑水、踩踏、翻弄,直到柔軟如粉,形成泥堆。做瓦坯時,先從泥堆上切下幾塊泥糕,堆放於草涼棚內的泥坨上,弓切手拍,遂成泥牆。接著,用一把尺狀小泥弓切得一張長約20厘米、寬約19厘米、厚約1厘米的泥胎,雙手承托,轉身貼合於瓦模,提木手醮水鏇揉,使之均勻光滑,最後以“斷釘”切邊,一個圓溜溜的泥瓦坯筒子就這樣誕生了。濕筒子酥軟嬌弱,須小心翼翼放至場上,在和風麗日下漸漸晾乾,悄悄變得黃澄澄起來,再用尖頭小刀沿筒子內壁劃出四條等分豎線。一俟晾透,只消輕輕一拍,就是四片泥瓦坯。滴水、瓦頭泥坯,是在欲乾還軟的泥瓦坯端上粘上或弧形、或三角形、或圓形的花紋滴水瓦頭,工序較為細緻。青瓦的燒鑄也極講究技術。泥瓦坯裝進烏窯,需經熨膛火、緊膛火等八九晝時的文烈火候,最後閉窯熄火,潑水冷卻,這才成為一片片黛色幽然、堅硬不蝕的古瓦。

周莊青瓦備受青睞,所以周莊鄉村裡的男人們大多精通青瓦製作手藝。每年白楊柳吐綠始,田野里到處可見一個個瓦坯作坊棚,遍地是濕泥坯和乾泥坯堆。燒鑄黛瓦的土窯,碩大魁偉,土饅頭似的,一座挨一座。所謂水鄉一盤地,竟有“三十六座窯,七十二座橋”。特別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掀起翻建瓦房熱潮,城鄉各處紛紛修繕瓦屋古蹟,周莊的仿古瓦生產出現鼎盛之勢。一時間,全鎮仿製古瓦戶多達三四百家,全年仿製古瓦近億萬片,加之大量磚坯生產,一度使泥土資源緊缺,農田受損。自80年代中期以來,鎮政府下令嚴格控制直至取締磚瓦土坯生產。

物以稀為貴。周莊的仿古青瓦,成為江南水鄉仿古建築不可或缺的材料。70年代末,蘇州網師園中的簃春殿被美國仿製,其中所有仿古青瓦,正是周莊鎮北高勇村一位農民的泥瓦手藝,不也引人自豪。

鞋藝

周莊虎頭鞋

穿著布鞋是通氣、舒適,有種踏了實地的感覺,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回歸自然,著一雙布鞋,休息的時候便換上它,感受一份“土氣”的舒適,城裡的小攤上也時有布鞋賣,但大多不是千層底的,穿不了幾天,周莊的布鞋就絕對是正宗的“土氣”,千層底,針針線線手工完成,另外您可看到小孩穿的“虎頭鞋”等多種不同手工布藝品,既可用於實用品用於日常生活,也可作為工藝品收藏展示,如您有興趣可在參觀完“文化街”的鞋藝作坊後,不妨買上一件,絕對不會讓您後悔。

梳藝

在古老的貞豐街“文化街”上,聚寶軒對面迷樓邊上,您可看到製作各類梳子的工藝,製作中的半成品,選用不同材質完成的各色藝梳。

名人

周莊環境清靜優雅,是讀書的好地方,也頗有讀書的好傳統,歷史上出現過的進士、舉人20多人。除了西晉文學家張翰

周莊沈萬三
、周迪功郎和江南首富沈萬三,先後寓居或游釣於此的還有劉禹錫陸龜蒙等,近代中國留下深廣影響的葉楚傖;更有柳亞子陳去病等南社發起人,曾聚會迷樓飲酒吟詩;當代名人到周莊採風者更不勝枚舉,像台灣作家三毛那樣鍾情周莊,像旅美華人畫家陳逸飛畫了油畫《雙橋》後和"雙橋"一樣馳名世界,像著名古畫家吳冠中讚譽 "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像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稱頌"周莊是中國的一個寶"等等,他們對周莊情由獨鍾,可見周莊的魅力何其無窮!

周迪功郎(生卒不詳),北宋人,佚其名,官封迪功郎曾在此收穫設莊,遂使周莊成為大聚落。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適逢天災糧荒,百姓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他與其妻章氏(黃墩港人)舍宅全福寺,並將莊田200畝贈寺作廟田,百姓感其恩德,為了紀念他,將貞豐里易名為周莊。

王大覺(公元1897-1927年),名德鍾,字玄穆,號大覺,又號幻花。原居商榻漁荇村,家世耕讀,8歲喪父,舉家定居周莊鎮後港,就讀於沈氏義莊國小。年少能文,15歲參加南社,在《南社叢刊》中發表詩文。16歲將其先人的著作輯刊,取名《青箱集》,有清芬世澤,傳之不替之意。後附《揚風雅唱》,系明、清名家對其家藏明代賢達周順昌遺扇的題詠。清末,國事日非,常以詩文罵世,自命為醒者,有“東江詩人”之稱。著有《鄉居百絕》、《鴛鴦湖即事》、《琅瑯碎錦》、《咒紅憶語》,部分列入《風雨閉門齋詩文詞集》中。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竊國,他憤而起草《討袁檄文》,載《南社叢刊》。1919年,任《民國日報》文藝小說欄的編輯。1925年創建周莊紅十字會,任會長,為貧濟醫,施藥種痘。1927年中秋病卒時年30歲。其妻凌紉芳亦是南社的女詩人,卒於1929年。

費公直(公元1880-1952年),原名善機,字天健,號一瓢,自稱雙橋居士,周莊鎮人。清光緒二十八年因參加章太炎、蔡元培愛國學社遭通緝,東渡日本,參加孫中山指導的國民教育會。回國後,投身革命活動,在上海與蔡元培、陳去病一起創辦《警鐘報》,後遭查禁,於光緒三十一年又避於日本,當年回國。次年由蔡元培介紹加入同盟會。光緒三十四年再次東渡日本學醫,次年,研究創作河豚毒素標本,獲南洋勸業會優等獎,後轉送德意志萬國衛生博覽會。1911年,由陳去病介紹加入南社。辛亥革命後,上海光復任滬軍都督府一等科員。1912年,返鄉開業醫行。在雙橋堍的朝東房子裡設天健醫務診所,貧富不計。他熱心地方公益事業,募捐修建寺廟,贈送全套大藏經。他本人工詩善畫,曾為柳亞子刻“李寧私淑弟子”印。著作有《秋明閣詩稿》和《秋明閣筆記》。

周莊書刊一覽

周莊人才輩出,書刊著述甲於它鄉。外地的文人也喜歡來周莊寄居,留下眾多的著作。“五四”時期就有兩種報刊,一是《日曜日報》,以提倡新文學為主,主要寫稿人有吳練才、朱覺農等,二是《蜆江聲》,以提倡新文藝為宗旨,主要撰稿人有唐廬鋒等。

周莊人歷來的著述大致有幾十種,現舉例十二種列舉如下:

書名 作者 內容
《貞豐擬乘》上下冊 【清.乾隆】章騰龍 周莊最早的地方志
《庚申見聞錄》 【清】陶煦 記述同治庚申到甲子三年間周莊附屬檔案太平軍與清軍的活動情況。
《周莊鎮志》 【清】陶煦 記載周莊歷史、物產、人物、地理、風俗等情況
《棠巢吟館詩集》2冊 棠巢吟館:是戴其章、戴笠農等人發起的詩社。
《東山詩鈔》 徐東山
《昭代從書》 雪氏刻 編輯清人小品文560種總計十一集。
《杏廬文集》6冊 諸福坤 柳亞子父輩的老師,字杏廬。
《迷樓集》 柳亞子等 南社諸位社友集匯而成。
《楚傖文存》 葉楚傖 文章樸實無華,詩歌清新少典。
《烈士詩炒》 唐廬鋒彙編 辛亥革命前後烈士秋瑾、林覺民、宋教仁等詩作
《性的教育》《夢與現實》 朱雲平 介紹性知識和心理學著作
《變色龍》 高巧林 兒童文學集

旅遊指南

交通

周莊周莊

周莊位於江蘇省的“東大門”崑山市西南端,西鄰吳江市,東鄰上海市青浦區。區劃:周莊為蘇州崑山(縣級)市下轄的一個鎮,距崑山市政府駐地玉山鎮和蘇州市區均為60公里,距上海市區虹橋國際機場65公里。

上海方向:A9高速—從金澤下高速—走大約4公里的318國道—轉金商公里—到商塌再轉商周公路-周莊。
崑山方向:高速公路崑山出口-昆周公路-錦溪-周莊,38公里。
蘇州方向(經甪直):蘇虹機場路(經甪直、張浦)-周巷-昆周公路-大市-錦溪-周莊,71公里。
蘇州方向(經同里):蘇州-蘇嘉公路-吳江市區(松陵鎮)-松北公路-平望-滬青平公路-北厙-金家壩-周莊。
浙江方向:滬杭高速公路嘉興出口-蘇嘉公路-平望-滬青平公路-北厙-金家壩-周莊。

住宿

周莊旅遊設施齊備,晚上可住貞固堂,也可住大賓館,如申江大酒店、楓丹雙橋度假村、雲海度假村等。

氣候與游季

周莊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四季分明,溫和溫潤;年平均降雨量為1041.8毫米,平均氣溫15.3攝氏度,最冷月1月份為-5攝氏度,最熱月7月份,最高氣溫為36攝氏度。

周莊門票信息

周莊門市價:100 同程價:88

★9月特惠★夜遊周莊+《四季周莊》(周六、周日):230 同程價:90

夜遊周莊門票(僅限當晚)門市價:80 同程價:70

更多優惠:http://www.17u.cn/scenery/BookSceneryTicket_3440.html#refid=12652845


古鎮欣賞

周莊 周莊
周莊 周莊
周莊 周莊
周莊 周莊

旅遊指南

最佳瀏覽時間

游周莊,四季皆宜,但最好不要節假日去,這時往往人流如潮,恐怕難以領略周莊水鄉的寧靜秀美。如果你有機會住宿,一定不能錯過周莊的黃昏和清晨,洗去日間的喧囂與繁華,那時的周莊呈現給你的是古樸、真實的美。

交通指南

交通提醒:
周莊地理位置1.可以搭乘航班至上海,經318國道、商周公路抵周莊。
2.可以經滬寧高速公路,在崑山出口,經昆周公路至周莊。
3、可以經滬杭高速公路,在嘉興出口往平望方向再經318國道、商周公路抵周莊。
4.可以坐火車至上海、蘇州或崑山,均有班車抵至周莊。
駕車路線:
一、上海方向出發
1.滬寧高速公路—崑山出口—昆周公路—錦溪—周莊
2.318國道—(經青浦)—大觀園—商塌—周莊
3.滬青平高速一金澤出口一金商公路一大觀園一商榻一周莊
二、蘇州方向出發

1、蘇虹機場路—昆周公路—大市—錦溪—周莊
2.蘇州—吳江—蘆墟(318國道)—大觀園—商塌—周莊
3.蘇州—繞城高速—吳江—吳江周莊新公路—周莊蘇州火車站7:00—17:00,半小時
4、蘇州—東方大道(至車坊)—蘇同黎公路(至屯村)—同周公路—周莊[9]

旅遊攻略

自助游攻略

上海到周莊自助游
上海長途汽車站北區客運站
班車時刻:6:50、9:00、12:00、14:20、16:50
車程:約2小時
上車地點:中興路1666號
5小時朋友遊覽線路
遊覽時間:5-6小時
適合人群:朋友
到達方式:自駕車
途中景點:正門>周莊新牌樓>牌樓塔影>一稀堂博物館>逸飛之家>雙橋>張廳>沈廳>富安橋>貞豐民俗文化街>澄虛道院>迷樓>葉楚傖故居>全福寺

跟團游攻略

周莊一日張廳-沈廳-澄虛道觀(半自助)
早8:00時人民廣場大劇院門口集合發車前往周莊(約90分鐘),遊覽周莊景區(約4小時),張廳、沈廳、雙橋、富安橋、澄虛道觀、古戲台、參觀東吳苑絲綢館(約40分鐘),張陵公園(香火自理40分鐘),結束愉快行程返人民廣場!
蘇州-周莊二日獅子林-寒山寺-周莊
第一天:上海—蘇州
早6:45人民廣場大劇院門口見藍底白字“好好假期”集合。7:00發車前往蘇州(約90分鐘),遊覽世界文化遺產—獅子林(約50分鐘)、千年古剎—寒山寺(約50分鐘)、江南第一塔—北寺塔(香火自理約50分鐘)、古典園林—定園景區、水上風采游(約1小時)、遠眺虎丘、蘇州第一絲綢廠(約50分鐘)、東吳珍珠館(約40分鐘),返蘇州.宿:蘇州
第二天:蘇州—周莊—上海
早7:30集合前往周莊(約90分鐘)遊覽周莊景區(約4小時),張廳、沈廳、雙橋、富安橋、澄虛道觀、古戲台、張陵公園(香火自理)、蘇州第一絲綢廠(約50分鐘)、返蘇州,大巴或火車返滬,結束愉快行程!
杭州-蘇州-周莊三日西湖-獅子林-周莊
第一天:上海—杭州—蘇州
早7:00前上海大劇院集合發車,約10點左右到達杭州,坐船環遊西湖,沿途觀賞西湖十景之----寶石流霞,斷橋殘雪,三潭印月,雷峰塔,上岸後,漫步蘇堤游花港觀魚景區[約100分鐘左右]。安排午餐(自理,約40分鐘),後車赴蠶絲博物館,了解絲綢文化淵源[約50分鐘左右],赴梅家塢---品賞西湖龍井[約40分鐘左右],後赴中國禪宗十大寺院之一的靈隱寺飛來峰(香花劵自理30元/人約90分鐘左右)、車赴黃龍圓緣民俗園景區,了解情、姻、子、文、仕、財、福、壽緣八士緣份因果來由[約45分鐘左右]。BUS赴蘇州。
第二天:蘇州
遊覽獅子林(約50分鐘)、風情水上游(約70分鐘)、江南絲綢風采(約50分鐘)、寒山寺(約40分鐘)、北寺塔(約60分鐘)、虎丘(外觀,約5分鐘)、參觀紫砂工藝或太湖淡水珍珠(約50分鐘)、結束行程,入住賓館。
第三天:周莊—上海
早8:00旅遊大巴赴--周莊:沈廳、張廳、雙橋、全福寺、澄虛道院、迷樓、富安橋、觀全福塔、張陵園(約60分鐘)、珍珠園(約50分鐘)、參觀江南絲綢文化(約50分鐘),結束愉快行程大約16:30分,大巴返程,抵達上海約18:30分鐘。

周莊古鎮門票信息

普通周莊門票門市價100元同*程*價88元/位
夜遊周莊門票門市價80元同*程*價70元/位
環鎮水上游門票門市價40元同*程*價35元/位
江南採珠游門市價60元同*程*價45元/位
四季周莊演出門票150元同*程*價120元/位

預訂須知

1、景區開放時間:8:00-21:00
2、取票地點:周莊門票/夜遊周莊門票—停車場或古牌樓售票處;環鎮水上游—停車場售票處;江南採珠游—周莊停車場大門對面的淀南路太師淀風景遊覽區;四季周莊實景演出—新牌樓南面四季周莊票務中心
3、特殊人群預訂標準:
A.免費政策:兒童身高1.2米以下免費;殘疾人士憑殘疾證免費;70歲周歲以上老人、現役軍官證、國家導遊證、記者證、駕駛員A1照免票。
B.優惠政策:兒童身高1.2-1.5米之間半價優惠;60-69歲老人憑有效證件半價優惠
4、溫馨提示:註:周莊本地人不享受優惠價!
“環鎮水上游必須與門票一起預訂!單獨預訂環鎮水上游無效!
“環鎮水上游”、“江南採珠游”無老人、兒童及其他相關優惠。
5、周莊門票包含:張廳、沈廳、全福寺、古戲台、逸飛之家、南湖秋月園、迷樓、沈萬三故居、葉楚傖故居、沈萬三水墓、文化街、澄虛道院、蜆江漁唱漁業館、天富博物館、周莊博物館15個景點,夜晚也可繼續遊玩,留宿周莊的遊客,請到售票處旁邊的拍照點進行免費拍照,門票有效期將延長3天。
夜遊周莊門票:只限當晚遊玩,下午4點開始,包含2個景點:張廳、沈廳。
遊玩“怪樓”需另付20元/人。
6、四季周莊:水鄉實景演出時間為每晚19:00-20:00,身高1.2米以下免票,無老年票,軍官票,如遇天氣等原因停演則另行通知改期;貴賓席在二樓,視野較好,有空調。2011年演出截至時間:11月10日,感興趣的遊客朋友抓緊時間遊玩;友情提醒:夜間天涼請適量加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