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

良渚

“良渚”是杭州西北郊的一個鎮名。“良”意為“拖尾”,即狼尾或半個波浪之形。“渚”是可供一戶人家居住的小洲。“良渚”字面含義是“側面形狀如半個波浪的小洲”。良渚地區是被謄為“中華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發祥地。良渚文化是環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石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1936年首先發現於良渚鎮,1959年命名,其存在年代距今5300—4300年。良渚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國家文物局已正式將良渚遺址群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清單。

基本信息

良渚良渚

概況

良渚良渚

良渚,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被謄為“中華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發祥地。良渚文化是環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發現於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國家文物局正式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清單。良渚境內有安溪瑤山遺址、良渚文化博物館、折桂橋、沈括墓、東明山森林公園等風景名勝。先後榮獲“浙江省中心鎮”、“浙江省森林城鎮”、“浙江省生態鎮”、“浙江省文明鎮”、“浙江省農村基層組織先鋒工程建設五好鄉鎮黨委”、“浙江省平安鎮”、“浙江省教育強鎮”、“浙江省體育強鎮”、“浙江省東海文化明珠”、“浙江省旅遊強鎮”、“杭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杭州市農村經濟發展十佳鄉鎮”等榮譽稱號。

介紹

良渚良渚
良渚座落於風景秀麗的國際旅遊城市——杭州西子湖畔,距杭州市中心約10公里,系杭州市餘杭區中部中心城鎮。境內有安溪瑤山遺址良渚文化博物館折桂橋沈括墓東明山森林公園等風景名勝。區域面積101.69平方公里,轄26箇中心行政村(其中小洋壩等6個村由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託管)及3個社區。常住人口達8.8萬餘人,流動人口4.5萬餘人。杭州繞城公路北線、東西大道橫貫全境;104國道和通往杭州市中心的衢州路縱越全境;潘塘互通立交以南莊兜為起點,同衢州路相連,與杭州繞城公路北線十字相交,形成華東地區最大的多元公路立交。三縱三橫的交通格局,使良渚成為杭州北部的交通樞紐。宣杭鐵路東苕溪航道東西橫貫全境,京杭大運河沿鎮東部南北穿行,形成了鐵路、公路、水路綜合運輸體系。

良渚乃河灘改造良田而得名,宋時稱良渚里,清為良渚鎮,解放初稱良渚鄉,1958年屬良渚公社良渚、沈橋2個管理區,1961年稱良渚公社,1983年建立良渚鄉,1985年8月改建為良渚鎮。

經濟建設

良渚,隨著改革不斷深入,產業結構大力調整,全鎮經濟突飛猛進,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2004年經濟總量首次突破50億大關,其中工業總產值為45.4億元。工業經濟圍繞良渚、安溪、勾莊三大工業園區建設,扶優扶強重點骨幹企業,有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85家,億元企業6家。農業以穩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確保糧食生產,促進人民增收為重點,科技興農為宗旨,形成了以“農產品加工,特色水產養殖,花卉種植”等優勢產業,完成國家級土地整理和改造工程,進步改善生產條件;堅持“以適度開發實現真正保護”的基本思路,大力發展以倉儲、物流、商貿、房產、旅遊為主的第三產業,現有中國良渚文化村,金恆德汽車廣場,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浙江物產集團,商貿區塊等省、市、區等二十餘個重點項目落戶良渚,將把良渚這塊古老的土地真正熱起來,成為名副其實的“夜杭州”。

杭州市提出的“一主三副六組團”的城市總體規劃,良渚系良渚組團的核心之一,更賦予了“北秀”的內涵。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良渚以“傳承良渚文明,創造北秀明珠”為戰略目標,全力建設“商貿良渚、實力良渚、文化良渚、和諧良渚”,以工業經濟為支撐,城市化建設為龍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快城市一體化建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良渚建設成為集經濟、文化、旅遊、居住為一體的現代化衛星城鎮。

經濟

良渚杭州興源過濾機有限公司
良渚鎮大力發展工業經濟,在保護良渚遺址前提下,通過建立工業區塊,實施科技戰略,提升市場競爭力,工業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形成機械、電子、化工、五金、印刷、紡織、服裝、食品、工藝品等多元化產業。實施了大商貿戰略,促進三產服務業發展。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該鎮及時調整經濟發展思路,果斷作出決策,實行工業經濟與商貿產業同步發展,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該鎮黨委、政府採取有力措施,進一步加大現有幾個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推進勾莊工業園三期工程建設,對大陸工業區塊道路、橋樑、管線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進度。同時,調整和理順管理體制,強化政府部門的服務,服務企業、服務項目,精心培育規模以上企業,鼓勵和支持企業創品牌、創名牌。該鎮已有全國馳名商標(名牌)2件,省市著名(區知名)商標20多件。杭州興源過濾機有限公司、杭州金舟電爐有限公司、杭州華光焊料有限公司3家企業被列為浙江省首批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企業。全鎮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81家,超億元企業達15家,規模以上企業經濟總量比重逐年上升。

2007年,良渚鎮的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工業經濟運行質量穩步提高,商貿物流等三產快速發展,重點項目有序推進,為全鎮產業結構調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7年,該鎮全年完成工業產值78.35億元,比上年增長25.3%;完成工業稅收2.35億;完成利潤3.64億元;出口創匯18.4億;工業增加值完成24.7億元;技改投入5億;三產增加值達到5億。

該鎮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進度,千方百計地利用土地指標,加大投入力度,擴大生產規模,扶優扶大扶強企業。在規模以上企業中,確定了45個重點投資項目,概算總投資15億元,同比增長三分之一,有力地增強了工業經濟發展後勁。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水產、肉類、果品東區等市場主體和商業街一、二期建設已經完成。良渚文化村國際度假酒店裝修基本完成;億豐家居建材城一期展示廳裝修完畢。63畝倉儲區塊已建成投入使用,二期148畝征地簽約已經落實。金恆德國際物流基地一期已完成60%以上工程量;浙江物產杭州物流基地二期著手前期準備。

文化發展

良渚良渚文化博物館
良渚文化上承馬家浜文化,距今5300~4000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以稻作為主的原始農業文化,最早由良渚人施昕更於1936年在良渚發現並試掘,1959年正式命名為良渚文化。其遺址遍布整個太湖流域,餘杭市境內良渚、安溪、瓶窯3鎮33.8平方公里的範圍是遺址分布密集區,被認為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點,分布著大小遺址50餘處,有村落、墓葬、水井、祭台等。其中有重大考古研究價值的包括:瓶窯反山良渚文化“顯貴者”墓地,安溪瑤山祭壇遺址、瓶窯江觀山祭壇遺址等,以及這些遺址圍繞的中心——一座東西長670米,南北長約450米,總面積30平方米的巨型禮制性台基——莫角山遺址。從中出土大量先進的稻作犁耕農具、獨具風格的黑陶器、精緻的玉器及稻穀、絲麻織物。特別是良渚文化玉器,被視為具有神靈性,作為通神工具和權力的象徵,雕琢精美,為史前琢玉工藝的最高峰。

1961年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在良渚鎮建成良渚文化博物館江澤民總書記為其題寫館名。館中展出良渚文化器物400餘件(組),被定為杭州市十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1996年,良渚遺址被列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

良渚良渚古城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南北與山的距離大致相等,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雉山兩個自然的小山,分別被利用到城牆的西南角和東北角,因此,專家推斷,古人在建城時顯然對地理位置經過精心勘察和規劃。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餘杭良渚,還有嘉興南、上海東、蘇州、常州、南京一帶;再往外,還有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曾經良渚人為了占領這裡,還打了一仗;再往外,還有影響區,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帶。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箇中國,如果沒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考古專家認為良渚古城其實就是“良渚古國”。良渚古城的發現,有人認為中國的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良渚古城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達40~60米(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牆,底寬18米,頂寬15米),上面堆築純淨的黃土,夯實。

西城牆全長約1000米,寬約40~60米,南連鳳山,北接東苕溪;接下來,南城牆、北城牆和東城牆依次被發現,同樣是底部鋪墊石頭、大量黃土夯築;城牆環繞著中間的莫角山遺址。與西城牆相比,其他三面城牆相對更考究:鋪墊的石頭尖銳很多,明顯是人工開鑿;城牆外側石頭相對大點,越往裡越小;堆築的黃土層中,有時會摻加一層黑色的黏土層,增加了城牆防水能力。考古人員推測,這些痕跡說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牆,等到建其他三面城牆,經驗更豐富了。

已經發現的良渚遺址,從其位置、布局和構造來看,專家認為當時有宮殿,生活著王和貴族,又找到了城牆,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文物

良渚新石器--良渚玉梟
良渚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採用輪制,器形規則,圈足器居多,用鏤孔、竹節紋、弦紋裝飾,也有彩繪。玉器發現很多,有等,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與良渚遺址同類型的遺址,在長江下游的蘇南,直至錢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區,分布較廣,考古學界統稱為“良渚文化”。據對有關遺址出土文物的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約4700~5300年,先後延續達千年之久。

1986、1987年,從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隨葬品,其中玉器占90%以上,象徵財富的玉器和象徵神權的玉琮和象徵軍權的玉鉞,為研究階級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而且使世界上許多大博物館對舊藏玉器重新鑑定、命名,使一些原被誤認為是“漢玉”(實際上是良渚玉器)的歷史推前了2000多年。

1994年又發現了超巨型建築基址,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確認是人工堆積的大土台,土層最厚處達10.2米,其工程之浩大,世所罕見。考古學界認為“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源頭”。

發現始末

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非常意外,一次保護區域內農民住宅外遷安置點的基建項目。

當時,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窯葡萄畈遺址高地西側挖掘時,發現了一條良渚時期的南北向河溝。這讓劉斌感覺到有戲,隨後,他帶領考古隊員深入挖掘。洛陽鏟一把鏟下去(洛陽鏟,長柄,剷頭為半圓筒狀,打入地下再提起來時,剷頭就能帶出一筒土,對土壤結構、顏色、密度和包含物的辨別),在4米多深的地方,剷頭碰到了石塊,換個地方再鏟,在差不多的深度再次碰到了石塊。當泥土一層層挖去,一大片石塊露出來,經過局部解剖發現,這一高地是由人工堆築而成,寬60多米,深近4米。
結果考古人員發現整塊土地其實都是人工夯築而成——土質為黃土,不同於良渚一帶灰黑色淤泥,明顯是人工從外面搬運而來。在黃土下面,鋪著一層石塊,石塊比較圓滑,應該是從周邊現成揀來的。之後的挖掘證明,這大堆的黃土就是良渚古城的西城牆,稻田下的那條溝渠是護城河。

良渚古玉

良渚古玉被命名為“中華玉”

5000年前的王者之器,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與原創性的玉琮、玉璧和玉三叉形器等三件玉器,在良渚玉文化產業園開園日正式被命名為“中華玉”。

媒體報導

本報訊浙江省考古所發布重大考古成果——歷經18個月,在良渚遺址區內發現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面積和北京頤和園差不多。根據城牆中出土的陶瓷碎片,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具體的建築年代,還有待於在進一步考古工作後才能確定。在發現的代表中國早期文明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評價

專程趕來的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這樣評價古城:這是目前中國所發現同時代古城中最大的一座,稱得上“中華第一城”;它改變了原本以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認識,標誌著良渚文化其實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是繼上世紀河南安陽殷墟發現之後,中國考古界的又一重大發現,將極大推動中國文明史研究進程和考古學發展。

良渚文化是分布於環太湖地區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距今5300~4000年。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遺址和文化命名地,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瓶窯兩鎮。1986年,良渚反山遺址先被發現,發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這幾年,良渚文化遺址從40多處增加到135處,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

意義

良渚,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被謄為中華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發祥地。良渚文化是環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發現於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國家文物局已正式將良渚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清單。

良渚文字

距今約5000多年,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是中國最早原始文字,難定為甲骨文前身。位於平湖市出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