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玉器

良渚文化玉器

距今5000—4000年的良渚文化與東北紅山文化並駕齊驅,使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發展到最高峰。良渚文化於1936年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現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鎮),1959年正式命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抵錢塘江,北至江蘇中部(主要是長江以南)。良渚文化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次胎黑土陶為主要特徵,大量玉器出土也是其重要特徵之一。

太湖玉器

太湖地區的玉器,從 河姆渡文化、 馬家浜文化、 崧澤文化到 良渚文化,經歷了一個數量由少漸多製作由粗糙到日益精緻裝飾由素麵發展到繁複的紋飾,形體由細小而曰趨大型化的過程。河姆渡文化和 馬家濱文化的玉器玉質較為粗劣,硬度不高,均為素麵無紋的小件根、管、珠等裝飾品製作工藝還很粗陋,一般仍是沿用舊石器時代製造石器的傳統工藝,表面磨製較為粗糙鑽孔多不準而偏離中心表現出原始將征。至拗澤文化時期,先民們已初步具備鑑定玉村的能力,軟玉的使用就是較好的證明,玉器的種類也有所增加,環、斧的出現表明玉器已有大型化的趨向同時也標誌著製作技術的發展。鑒於論澤文化已開始使用硬度較高的軟玉製作器物,故推測此時可能已出現了石英砂等介質,從器物表面打磨光滑的程度來看,當時已有了較高的拋光技術,鑽孔技術也略有進步。

質量

良渚文化玉器圖片集良渚文化玉器圖片集

繼菘澤文化以後的良渚文化,其玉器在數量、質料、造型、紋飾、製作技術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飛躍。數量自不必說,質料雖頗龐雜,但絕大部分為質堅色美的透閃石、陽起石軟玉,另外還有一部分是硬度為4的蛇紋石玉。良渚文化玉器的製作工藝也取得了長足進步,石英砂已被廣泛運用,考古工作者在寺墩良洛文化墓中已發現可以琢玉的石英砂,管鑽法已普遍運用到鑽孔技術中,在良渚

文化墓中就曾發現有管鑽剩下的棕蕊。這時琮、璧等大型玉器的孔璧上留有螺鏇紋或垂直的台階痕跡,這往往主要是因為玉質堅硬對工具不斷磨損以及鑽孔時對位不準造成的。小件器物一般使用程鑽,但由於工具的磨損總會造成進孔處較大,愈深則孔愈小,這是金屬鑽孔工具出現以前的一個重要特徵。根據對良渚玉器的工藝的考察,此時很可能已出現了鏇轉性的原始砣具。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在江蘇吳縣草鞋山、張陵山、武進寺墩,浙江嘉興雀幕橋、杭州水田販、上海縣馬橋,青浦縣福泉山等良渚文化重要遺址中已出士數目多至上千件的玉器,其玉質之精美,品種之繁多,技術之精湛,令人讚嘆不已。

器形

良渚文化玉器大多失去了原有的半透明光澤而呈粉白色,這是因長期埋於地下受浸蝕所致。

福泉山墓地出土的唯一的一批受浸蝕較小的玉器,其顏色呈黃綠色和黃褐色,一些玉器經鑑定屬透問石——陽起石系列軟玉,少數為葉蛇紋石、和石英,玉料的來源應是就地取材。

良渚先民在治玉技術上普遍採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 解玉工具通過摩擦來切割玉料。從玉器留下的痕跡觀察,當時以片狀硬性物件作直線運動為特徵的領切割和以弦狀硬性物件作弧形運動為特徵的線切割兩種方法結合,運用於玉器的鏤孔。玉器上細密的陰線花紋,主要是用手玉直接雕刻的這些細若遊絲的陰線往往由若干條劃痕拼組而成。玉器雕成後,表面還要打磨光滑達到光可鑑人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琢玉技術代表了新石器時代用玉工藝的最高水平。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按照器形來分有球、璧、冠狀器、三叉形器、 柱形器、錐形器、鋤、半圓形飾、瑣、牌飾、串飾、新月形飾、動物形飾、帶鉤、鉞、端飾和柄形器等。從用途來看,璧、琮、冠狀器、三叉形器、鎮為禮器,是史前時代人類用來崇拜神靈的利器。這標誌著中畫古代部分玉器已開始脫離現實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秘的面紗而走上神壇。

在良渚文化的器型中, 玉鐲和 玉環造型豐富,製作精美,藝術性很高。大致可以分為六種造型。

其一,矮筒形似琮。張陵山四號墓所出,器呈黃綠色,帶有褐紅斑。半透明,有凝脂感。圓筒形,有對鑽大圓孔,孔璧有一周台痕,表面有四塊對應的長方形凸弧面。每一凸弧面上琢刻一組獸面紋。獸面紋構圖為粗眉、倒眼、橫鼻、闊嘴、獠牙外露,系用對稱象徵方法,以管鑽和雕刻相結合的技法製成,它是良渚文化獸面紋圖案是早的代表。高3.5厘米,直徑10厘米,孔徑8.2厘米。

其二,筒形,飾束絲紋。瑤山墓地出土的一件,器呈白色,寬頻環形,內壁略直。外壁有十三道斜向凸棱紋,其裝飾效果略如後世之絞絲紋鐲。外徑6.9厘米,內徑5.7厘米,寬2.2厘米。

其三,窄條環狀。瑤山墓地出土的一件,雞骨白色,隱現黃綠色雜斑,鐲身窄細,寬窄不一,加工不精,截面為長方形,孔為兩面對鑽而成,內壁中部形成一圈凸棱。高0.5-O.8厘米,直徑l0厘米,孔徑9.3厘米。

其四,深筒形。張陵山四號墓出土的一件,玉色為碧綠色,有褐斑。孔為兩面對鑽而成,孔壁磨光,外壁微微束腰,光素無紋。直徑8.1厘米,孔徑6.1厘米,厚2.5—2.9厘米。

其五,矮筒形,外壁內弧。瑤山墓地出土的一件,為雞骨白色,有紅褐色瑕斑,鐲身較寬厚,內壁平直,外壁為凹弧面,橫斷面略呈半圓形,造型規整,拋光精細。高2厘米,直徑8.1厘米,孔徑5.9厘米。

其六,扁平圓形。江蘇吳縣張陵山出土的一件玉環,玉色呈碧綠色,中有對鑽大圓孔,外緣方圓形。磨製不夠規整,玉質晶瑩滋潤。直徑7.2—8.2厘米,孔徑4.5—4.7厘米,厚0.7—1.3厘米。

表現手法

良渚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

良渚玉器氣勢雄偉,講究對稱均衡,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其表現手法以陰刻線為主輔以淡浮雕,並出現了圓雕、半圓雕、鏤空等難度很大的手法,飾紋已採用立體紋、地紋、和裝飾效三位一體,稱為“三層花”,即第一層用陰刻線刻出雲紋,直線,渦紋等為底紋,然後用淺浮雕的手法表現輪廓,最後再以陰刻線在凸面表現細部。如良澳玉器的獸面紋常以單(雙)陰線刻的圓圈象徵眼睛,兩眼之下

用淡浮雕出路呈長方形界,其上增配橋狀隆起,似如鼻樑,少數在員下陰刻出嘴部;或再以弧線勾勒出臉龐,嘴部有探牙者易呈圓角長方形,有眼瞼和鼻樑或額,無徽牙者,易呈蒜頭形,無眼瞼和鼻樑或額。紋飾著重強調圖像頭部結構;尤其是以圖紋為中心刻畫出具、牙齒成圖時多採用正視投影。為解決背面平面形象的呆板,設計者匠心獨運地採用兩個側面表現立體圖形的方式,將原本單調,呆板的背面形象表現得面目猙獰、變幻莫測,令人驚然而驚,稱其為“猙獰的美’或‘獰厲的美’,是很恰當的。

新型玉器

1986年和1987年發掘的浙江 餘杭反山和瑤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的新型玉器,使我們對良話玉器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這些玉器除常見的琮、璧。錫等器形外,還見有組裝件、穿綴件和鑲嵌件三大類。組裝件是把不同的玉部件,如杖首、提手、蓋、塞地用樣鉚等貫穿的形式組裝成一件器物,穿綴件是以貫穿或縫綴等形式將各類玉飾件組成一起,如串璜、管、珠、墜等;錢嵌件是將很多細小的無孔玉粒及一些玉件用粘合等方式裝飾在器物上。鑲嵌件開我國鑲嵌技術之先何,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這個發現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揭示了許多先前零散出土而不知其結構、名稱和用途的玉件的本來面目。

良渚文化玉器

良渚文化玉器對周圍地區文化的玉器有巨大的影響,西達長江中游的 大溪文化(6000—5000年)南到 珠江流域的石塊文化(5000—4000)年發現的琮、璧等玉器與良法文化玉器有著極深淵源。而它對北方 黃河流域的影響更是至深。商玉器的種類很多都可以在良渚文化玉器中找到型,特別是良洛文化的獸面紋和玉石鑲嵌技術僅完全被商代所吸收,而且對商周青銅器製造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 良渚玉琮上的獸面紋就是商周青銅器鏤台紋的雛形,而玉石鑲嵌技術又為商代以後的銅嵌玉的出現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