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古玉

紅山古玉

所謂五德,即指玉的五個特性。凡具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緻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的美石,都被認為是玉。

簡介

紅山古玉紅山古玉

中國文化學上的玉,內涵較寬,並不止其在礦物學上的意義。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即指玉的五個特性。凡具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緻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的美石,都被認為是玉。按此標準,古人心目中的玉,不僅包括真玉(角閃石)還包括蛇紋石、綠松石、孔雀石、瑪瑙、水晶、琥珀、紅綠寶石等彩石玉
欣賞玉器須領會十個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講的是材質美,每件玉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閃石還是翠玉,或是綠松石、瑪瑙、蛇紋石、水晶等彩石玉,進一步還要探討它的產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響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藝、社會諸因素。由於歷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審美情趣和風俗習慣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個時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題風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態,競相爭艷。

特點

紅山玉器的特點

紅山玉的特點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其一,創作題材廣泛,主要包括仿生和攝象兩大類。其中,仿生類是主要部分,指摹仿並被神化了的動物形玉器和人物形玉器等,尤以動物形玉器獨具特色。攝象類指攝取自然現象又經過藝術加工的璧、環、箍形器和勾雲形玉佩等。
其二,造型手法多樣,既有淺雕又有浮雕。紅山文化玉器造型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講求神似,大都以熟練的線條勾勒和精湛的碾磨技藝,將動物形象表現得活靈活現,極具古樸蒼勁之神韻,紅山文化玉器多通體光素無紋,動物形象注重整體的形似和關鍵部位的神似。

紅山玉器的種類

紅山文化玉器主要有玉豬龍、C形龍、玉箍形器(或稱馬蹄形器)、勾雲形玉佩、玉璧、玉鐲、玉丫形器、玉匕形器、玉玦、玉臂鞲、玉梟、玉龜、玉蟬、玉鳳、玉人、串珠等。紅山文化玉器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通過考古發現才認識到的,雖然在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玉器圖錄中偶爾可見紅山文化玉器,但那時人們並不認識這些玉器的時代,所以現在基本上見不到那時的仿紅山文化玉器。
據目前統計,博物館和考古部門所藏傳世及發掘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總數大約在300件左右。相對來說,在紅山文化玉器種類中,玉豬龍、玉箍形器和勾雲形玉佩為三大重器,一般出土於墓地的中心大墓中,數量也最少;而玉匕形器、玉玦、玉梟、玉龜、串珠等則見於大小墓中,數量較多。近年來,內蒙古赤峰和遼寧朝陽地區很多紅山文化墓地和遺址被盜掘,一些紅山文化玉器流入古玩市場,其數量不詳,應該多於考古出土的數量,但在器形和紋飾上不會超出文博考古部門所藏紅山文化玉器的範圍。

紅山古玉真偽鑑別方法

紅山文化玉器自從面世以來,造假頻頻,被神秘化的紅山古玉鑑定,使得很多收藏者望而卻步。為此,記者採訪了對古玉鑑別最具有發言權的著名玉器鑑定專家周南泉。周南泉上世紀70年代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專門從事玉器研究已經50多年,整理、記錄過各個時代的玉器。對於紅山文化玉器,周南泉根據多年的觀察經驗,主要從六個方面來鑑別。
材料
鑑定紅山玉石的第一步就是看它的材料。紅山玉器一種是用老岫巖玉,主要產自遼寧省一帶。老岫巖玉的硬度較低,有5到6度,達不到6度那么硬。再一種就是新的岫巖玉,還有一些是雜玉、瑪瑙和水晶。周南泉認為,如果材料不對,再好的做工和玉料也不可信。例如,冒出像和田玉的製品,即使材料再貴重,也不是紅山文化玉器。
工藝
在紅山文化時期,穿孔工藝是用棍子帶動解玉砂磨製出來,據現有資料了考證,紅山文化時期尚未使用金屬工具,製作時是不可能使用金屬工具直接或間接去完成的。紅山文化玉器打磨,主要使用的物質是皮革,不是通常那樣用它們包在輪子上,用器具帶動輪子轉動,直接在玉器表面摩擦,而是用手拉動皮革兩端壓住砂漿在玉器表面來回拉動琢磨。因此,紅山文化玉器邊緣較薄,多有刃狀感。另外,紅山文化玉器的陰線刻紋,主要是用動物骨或棍條拉動解玉砂完成,所以線條較粗放。周南泉給記者對比了兩件真偽紅山古玉,真品的凹槽處沒有砂輪磨痕,而贗品的凹槽處有明顯直接用輪子磨出的痕跡。
顏色
從顏色上來看,紅山玉器除了少量以外,大部分顏色比較淡,不是很深。五六千年的時間,顏色基本上比較淡薄,加上古代留下了沙的感覺,顏色比較均勻,比較舊。周南泉拿出一塊紅山玉器贗品,顏色有明顯差異,“一些贗品中有很明顯的色彩差異,一看就是染色的。”
造型
紅山古玉的造型都很有特色。總的感覺比較神秘。做出的造型似像不像,例如玉豬龍,從圖案上看就是豬和熊的造型結合,它的耳朵像豬,身子像熊。紅山玉器就目前來看,固定的造型大概有幾十種,像貓頭鷹就是一種圖騰崇拜。周南泉認為,紅山文化時期的人對於這種晝伏夜出的動物感到很神秘,還有蟬的造型也較多。上面提到的真假贗品中,贗品是兔子造型,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兔子造型的紅山玉器。另外,立體的器皿較少,但也有一些,比如口呈橢圓形的罐子,現代機器也很難做出這種造型。
用途
紅山先民製作玉器的用途就是三種:使用、佩用、祭祀。周南泉猜測馬蹄形玉器在紅山文化時期有可能是用來做枕頭的,和他收藏過一個紅山文化時期的玉枕造型上頗為相似。還可能是用來做兵器,套在胳膊上可以用來防禦野獸的攻擊。像豬龍和C形龍是表現了當時人們崇拜的動物,是一種圖騰,保佑子子孫孫的繁衍。
綜合角度
總的來說玉器雖然是年代比較長,界定比較寬,但是通過統計,加上文獻和出土的各方面資料,可以摸索出年代規律。“根據材料、顏色、工藝、造型、功能某一方面判定,像是顏色新不對、現代工藝痕跡不對。有些得從各個方面考慮,比如和當時的情況是否相符,不是一下子定死的。”周南泉說,他在鑑別時造型僅僅作為參考,最主要的是抓住顏色、工藝和熟舊感覺。

相關條目

一、史前時代
中國玉器源遠流長,已有七千年的輝煌歷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們,在選石制器過程中,有意識地把揀到的美石製成裝飾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開了中國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遼河流域,黃河上下,長江南北,中國玉文化的曙光到處閃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鉞、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項飾等。良渚玉器以體大自居,顯得深沉嚴謹,對稱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套用,尤以淺浮雕的裝飾手法見長,特別線刻技藝達到了後世也幾乎望塵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樣,數量眾多,又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
與良渚玉器相比,紅山文化少見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動物形玉器和圓形玉器為特色。典型器有玉龍、玉獸形飾、玉箍形器等。紅山文化琢玉技藝最大的特點是,玉匠能巧妙地運用玉材,把握住物體的造型特點,寥寥數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十分傳神。"神似"是紅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紅山古玉,不以大取勝,而以精巧見長。
從良渚、紅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時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殮屍等幾種用途外,還有辟邪,象徵著權力、財富、貴賤等。中國玉器一開始,就帶有諸多神秘的色彩。
二、先秦時代
傳說中的夏代,是中國第一個階級社會。夏代玉器的風格,應是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過渡形態,這可從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玉器窺其一斑。二里頭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紋又帶有商代玉器雙線勾勒的濫觴,應是夏代玉器。
商代文明不僅以莊重的青銅器聞名,也以眾多的玉器著稱。商代早期玉器發現不多,琢制也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和雜器六大類。商代玉匠開始使用和田玉,並且數量較多。商代出現了仿青銅彞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實用器皿。動物、人物玉器大大超過幾何形玉器,玉龍、玉鳳、玉鸚鵡,神態各異,形神畢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態多樣;是主人,還是奴僕、俘虜,難以辨明。商代已出現我國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鱉。最令人嘆服的是,商代已開始有了大量的圓雕作品。
西周玉器在繼承殷商玉器雙線勾勒技藝的同進,獨創一面坡粗線或細陰線鏤刻的琢玉技藝,這在鳥形玉刀和獸面紋玉飾上大放異彩。但從總體上看,西周玉器沒有商代玉器活潑多樣,而顯得有點呆板,過於規矩,這與西周嚴格的宗法、禮俗制度也不無關係。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諸侯爭霸,學術上百家爭鳴,文化藝術上百花齊放,玉雕藝術光輝燦爛。東周王室和各路諸侯,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當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們佩掛玉飾,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從頭到腳,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飾,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複雜化,所以當時佩玉特別發達。能體現時代精神的是大量龍、鳳、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動態美的S形,具有濃厚的中國氣派和民族特色。飾紋出現了隱起的谷紋,附以鏤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單陰線勾連紋或雙勾陰線葉紋,顯得飽和而又和諧。人首蛇身玉飾、鸚鵡首拱形玉飾,反映了春秋諸侯國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節玉佩,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節玉片組成一完整玉佩,是戰國玉佩中工藝難度最大的。玉帶鉤和玉劍飾(玉具劍),是這時新出現的玉器。春秋、戰國迄秦、漢時期的玉器、禮玉漸少,而佩玉增多。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玉器發展的高峰時期,鏤空、浮雕等手法普遍套用。當時,帶有政治、道德與迷信色彩的成組配列玉器盛行,稱為組玉,玉璧、玉環、玉龍、玉璜、玉管等皆成為組玉的一部分。根據近年的考古發掘,關於各類組玉的組合形式與《三禮》所記的玉器制度,多有不符,因此,尚需從古代社會禮儀制度、習俗規範等方面,探索有關組玉的種種問題。漢代玉器引人重視的,是不斷有金縷、銀縷玉衣出土,生活用玉大量製作。
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為適應統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能上的各種特點,隨之"君子比德於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這是中國玉雕藝術經久不衰的理論依據,是中國人七千年愛玉風尚的精神支柱。三、秦漢時代
秦代出土秦玉寥寥可數。秦玉藝術面貌還有賴於地下考古的新發現。
漢代玉器繼承戰國玉雕的精華,繼續有所發展,並奠定了中國玉文化的基本格局。漢代玉器可分為禮玉、葬玉、飾玉、陳設玉四大類,最能體現漢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藝水平的,是葬玉和陳設玉。
漢代葬玉很多,但工藝不平不高。反映漢代玉器工藝水平的是陳設玉。這些寫實主義的陳設玉有玉奔馬、玉熊、玉鷹、玉辟邪等,多為圓雕或高浮雕作品,凝聚著漢代渾厚豪放的藝術風格。漢皇室裝飾玉有衰落的趨勢,多見小型的心形玉佩、玉剛卯、玉觿等。近年,偏居嶺南的漢代南越王國出土大批裝飾玉,以龍虎並體玉帶鉤、鏤空龍鳳紋玉套環最為精美,堪稱稀世珍寶。東漢時,陰線刻紋又復甦盛行,繪畫趣味有所加強。
四、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
在中國玉器工藝史上,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高度發達的漢唐玉雕間的低潮,出土玉器極少,而且都具漢代遺韻,有所創新者,唯有玉環和玉盞。究其原委,當時不愛好琢玉,而盛行吃玉。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煉丹術的影響下,覓玉、吃玉達到了瘋狂的程度。早期玉器的美術價值的禮儀觀念,這時消失殆盡。
隋代著名的玉器有李靜訓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盞,琢磨精細,質地溫潤,光澤柔和,金玉互為襯托,富麗高雅。
唐代玉器數量雖不多,但所見玉器件件都是珍品,碾琢工藝極佳。唐代玉匠從繪畫、雕塑及西域藝術中汲取藝術營養;琢磨出具有盛唐風格的玉器。八瓣花紋玉杯,獸首形瑪瑙杯,既是唐代玉雕藝術的真實寫照,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實物見證。
五、宋元時代
公元960至1234年的274年間,是中國歷史上宋、遼、金的對峙分裂時期。宋代承五代大亂之餘,雖不是一個強盛的王朝,而在中國文化史上卻是一個重要時期。宋、遼、金既互相撻伐又互通貿易,經濟、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藝術共同繁榮。宋徽宗趙佶的嗜玉成癮,金石學的興起,工筆繪畫的發展,城市經濟的繁榮,寫實主義和世俗化的傾向,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宋、遼、金玉器的空前發展。宋、遼、金玉器實用裝飾玉占重要地位,"禮"性大減,"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現實生活。南宋的玉荷葉杯,北宋的花形鏤雕玉佩,女真、契丹的"春水玉"、"秋山玉",是代表這一時期琢玉水平的佳作。
元代玉器承延宋、金時期的藝術風格,採取起突手法,其典型器物是瀆山大玉海,隨形施藝,海神獸暢遊於驚濤駭浪之中,頗具元人雄健豪邁之氣魄。
六、明清時代
明清時期是中國玉器的鼎盛時期,其玉質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豐,作品之多,使用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都愛玉成風,乾隆皇帝更是不遺餘力地加以提倡,並試圖從理論上為他愛玉如命尋找依據。定陵出土的明代玉璽、清代的菊瓣形玉盤桐蔭仕女圖玉雕,都是皇室用玉。其時民間玉肆十分興隆,蘇州專諸巷是明代的琢玉中心,"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
明清玉器千姿百態,茶酒具盛行,仿古玉器層出不窮。
明清玉器借鑑繪畫、雕刻、工藝的表現手法,汲取傳統的陽線、陰線、平凸、隱起、起突、鏤空、立體、俏色、燒古等多種琢玉工藝,融合貫通,綜合套用,使其作品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玉器風格基本繼承兩漢傳統,但實物流傳甚少,墓葬出土數亦不多。宋、明時期,玉器製作以生活使用器皿為多,其中仿古之作十分發達。清代為玉器製作的振興時期,當時,經濟繁榮,宮廷手工藝與民間手工藝都已經有較大的發展。
七、結語
中國玉器經過七千年的持續發展,經過無數能工巧匠的精雕細琢,經過歷代統治者和鑑賞家的使用賞玩,經過禮學家的詮釋美化,最後成為一種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玉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託。在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自新石器時代綿七千年經久不衰者,是玉器;與人們生活關係最密切者,也是玉器。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禮俗之中,充當著特殊的角色,發揮著其他工藝美術品不能替代的作用,並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價值的烙印,蒙上了一層使人難以揭開的神秘面紗。
東漢袁康撰《越絕書》,書中記風鬍子語,將人類使用的工具分為石、玉、銅、鐵4個階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實際發展的程式。當前,已有人根據考古中的玉器遺存,認為距今約四千至五千年的"銅石並用時代",玉器已徹底脫離石器,不僅是當時人們財富與權力的象徵,而且還是人們製造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兵器乃至宗教禮器的主要材料品種之一,因而提出了"玉器時代"的命題。當時的玉簪、玉環、玉璜、玉塊一類是裝飾用玉,為人所共知;而玉龍、玉鳥等可能為圖騰神物,玉琮、玉璧等為宗廟禮器,具有宗教或權力的象徵意義。在良渚文化遺址中,隨葬玉璧、玉琮等禮器的墓主,應是有特殊地位的人物。紅山文化的動物群玉雕,有龍、鳥、虎、龜、蟬、狗、蠶、魚等,與商代玉器的主要題材相同,而與良渚文化的玉器群如玉琮、玉璧、玉璜、玉塊等,顯系兩個系統。但良渚文化的玉器群,同樣在商、周得到繼承和發展。如前面提到的玉璧、玉琮等,亦屬商、周宗廟的禮器。
回答者:sky_vicky - 試用期 一級 1-2 21:4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