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玉器

明清玉器

中國明、清玉器漸趨脫離五代、宋玉器形神兼備的藝術傳統,形成了追求精雕細琢裝飾美的藝術風格。同時,古玩商界為適應收藏、玩賞古玉器的社會風氣,還大量製造了古色古香的偽贗古玉器。

基本信息

特點

明清時期玉器造型的主要特點是:與當時的繪畫書法以及工藝雕刻緊密聯繫,全面繼承了前代玉器多種碾工和技巧。並有顯著的發展與提高,碾法突出體量感,並追求工筆畫功力。其玉質之美、品種之多、套用之廣都是空前絕後。清代碾法,要求嚴格,規矩方圓,線如直尺、圓似滿月,姿角圓潤光滑,無論是器物的內膛、側壁或痕、足等次要部位也一絲不苟,里外均話費大力氣,做工十分講究,鏤空尤其重要,足以以假亂真,俏色玉各種色澤組合天衣無縫。

簡介

明清玉器

【注音】:míng qīng yù qì

明清玉器千姿百態,造型各異。清代玉工善於借鑑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的成就,集陰線、陽線、鏤空、俏色等多種傳統做工及歷代的藝術風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來藝術影響並加以糅合變通,創造並發展了工藝性、裝飾性極強的治玉工藝,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較高的藝術造詣。明清時期玉器與社會文化生活的關係日臻密切,爐、薰、瓶、鼎、簋等仿古造型的玉器層出不窮。玉質的茶酒具非常盛行。文人在書齋作畫、書寫,往往也用玉來做筆洗、水注、筆筒、墨床、鎮紙、臂擱等文具,或以玉器裝飾陳設。由於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審美情趣和風俗習慣的不同,每個時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題風格也是千姿百態各具特色。

明代玉器

(1368~1644)

明朝皇家用玉由御用監監製,在經濟、文化發達的大城市中亦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心是蘇州。明代玉器工藝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時期。

明初

出土和傳世的均有佳作。1970年南京市北郊中央門南五華里明汪興祖墓 (1371) 出土了玉帶飾14塊。碾琢隱起行龍,出沒於祥雲之中,碾工玲瓏剔透,有鬼斧神工之妙。雲龍的形象與布局均接近元代,玉帶板數量不符合明制。1970年春到1971年初,山東鄒縣尚寨村魯荒王朱檀墓(1389)出土了冕飾、玉帶、玉佩、玉圭、玉硯、玉筆架、玉杯等玉器,表現了明宗室親王生前和殉葬用玉的狀況。其玉材光澤較強,碾工遒勁,磨工精潤,不重細部,還保存著元代玉器的遺風。傳世的青白玉鏤空蟠龍帶環和白玉龍首觿是永宣時期御用監所制,碾琢工整,形象細部交待明確,一絲不苟,與永樂雕漆、紫禁城內欽安殿白石欄板圖案一脈相通,標誌著洪武至永樂間明代玉器的特有格調已露端倪。

明中期

自成化至嘉靖中期(1456~1544)的玉器,多集中出土於南京、上海、江西等地。1977年 5月於南京市太平門外板倉村東徐達五世孫徐俌墓(1517)出土的鏤空芙蓉玉帶板,雕琢稍粗,反映了勛臣家族用玉的情況。上海浦東海興路典當弄陸深(1477~1544)墓於1969 年被盜,出土了白玉鐵拐李、白玉蝶、玉雞心佩、白玉帶鉤、鏤空壽字玉、玉戒指、玉道冠、玉簪等,玉件小巧玲瓏,代表了地主、富商等人用玉的品種和作工。傳世的白玉蟠龍帶板,共20塊,符合明制。青玉斗杯圖案別致,碾出一策杖老人在松下漫步,篆草書七言詩4行,有“梅道人戲作”款,是明人偽托梅道人之名而制。此器是仿古玉,有著濃厚的文人畫風格。

明晚期

嘉靖中期至崇禎十七年 (1545~1644),城市經濟繁榮,玉器產量增加,蘇州制玉業代表著全國玉器工藝的發展趨勢。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載:“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今蘇州)。”著名玉工陸子剛就出自蘇州專諸巷。此期代表性的玉器有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玉帶鉤、玉碗、玉盂、玉壺、玉爵、玉圭、玉佩、玉帶等,包括了死者生前御用玉器和死後的殉葬用玉。其中玉壺、玉爵等使用鏨金或珠寶鑲嵌工藝,更是絢麗多彩。這種金玉複合工藝本是古代固有的傳統做法,但玉器上鑲嵌寶石卻首見於定陵玉器,其起源可能比這更早些。

當時古玉已成為古董(或稱古玩),是具有高價的特殊商品。商人為了獲取高利,便用劣質玉、摻色玉等廉價玉材製造了大批假古董,流傳至今的有大量的玉壺、玉杯。在圖案方面,當時符瑞吉祥的諧音題材甚為風行,這種“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圖案,首先是為了祈福,其次才顧及到美。玉器造型裝飾均極繁瑣,且技藝低下,玉質不佳。粗製濫造是此期玉器的普遍現象。

明代玉執壺款式特點

明代玉執壺是一側有柄,一側有流,中部壺體有一定容積的玉器,多用為酒壺,大的也可做茶具。考古發現的明代玉壺代表性作品有定陵出土的青玉金托“萬壽執壺”,壺矮腰長頸,腰部淺陰線“壽”字,兩側各一字,後嵌桃蓋紐。還有北京小西天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的白玉龍柄執壺。

故宮博物院存有較多的明代執壺,可以確定為明代玉執壺的作品大體可分為下列幾種:

1.花、木式執壺。以樹木、花果為主體造型的執壺,代表作品為青玉竹節壺、青玉蓮瓣壺。青玉竹節壺,高12.4厘米,口徑8.5厘米,壺體似三節相疊的粗竹節。五節竹節式壺嘴,壺柄為雙竹枝交錯盤紐,平蓋,蓋頂嵌坐式老人蓋紐,從壺體、蓋、紐及作品簡練風格判斷為明代作品。青玉蓮瓣壺分為高壺及矮壺兩種,矮壺的代表性作品有兩件,一件高15.6厘米,口徑9.7厘米,壺體為圓形,其外兩層蓮瓣,外層飾芙蓉、蘭、梅、菊等六種花卉,俯式獸吞雲紋柄,仰式獸吞雲紋流,荷葉式蓋,雙鴛鴦紐。另一件高16.1厘米,徑7.8厘米,圓體,表面雕兩層蓮瓣,內飾凸起的“壽”字,雙枝纏繞柄,獸吞雲紋流,圓形蓋,蓋面飾六瓣蓮瓣,後嵌鴛鴦銜蓮紐。高式蓮瓣壺則上粗下瘦,蓮瓣於其外,過肩。

2.矮壺。北京小西天出土的明代龍首執壺為圓形,似碗有蓋,蓋紐與蓋連,柄部龍首不吞,龍頸為柄,應屬明朝末期的作品,並表明明代的矮型執壺製造年代偏晚,清官遺存明代矮執壺有下列幾種:(1)八方形執壺。子岡”款嬰戲執壺為代表,作品高12.3厘米,口徑3.8厘米×6.1厘米,長八方形壺體,光素夔式柄,長方形口、足,後嵌獅形蓋紐,壺外飾凸起的嬰戲圖。(2)方壺。代表作品為雙喜字方壺,壺體為立方形,四面中部凸起委方板,兩側凸雕“壽”字圖案,後部為方折拐子式柄,前部為折柱狀流,口、足為方形,較壺腰內收,覆斗式蓋,後嵌方桃式紐。

3.菱花式執壺。截面似六瓣菱花,壺腹形成凸、凹的條棱變化,上部較部略寬闊,菱瓣式口、足,蓋面飾凸起的仿古戟式紋,亦有凸、凹的棱式變化,光素變式柄,柄上端飾小獸面,漸細折柱狀流,壺外琢凸起的行書詩句。

4.闊腹式執壺。壺腹似球,圓壞式口、足,飾凸起的蘆雁紋。

5.隱式執壺。外形似物或器,空其腹,能貯水外注,代表作品為青玉辟6式執壺,作品為大頭,有角,鱗身,尾後翹為壺柄,胸前一小獸為流,頭部可開啟向腹內注水,腹空。

6.低腹高壺。壺型刨較高,下部為壺腹,上部為長頸,這一類壺在明代較流行,以圓腹為最常見,主要類型有下列幾種:(1)圓腹筒頸,壺腹略圓,面為橢圓,其上有筒式壺頸或圓筒,或六方筒,坡形肩;(2)壺的主體古樣式,如宮遺青玉鍅式執壺,壺體似鍅,截面為方形,上窄下闊,兩側淺浮雕的花葉紋,蓋頂或蓋,立獸紐,獸吞流,柄、流、蓋紐為時樣,壺仿古;(3)六方執壺、八方執壺。壺體為六方或八方式,一般為闊腹,高頸,撇口,典型作品為六方“壽”字花卉紋壺,壺體略高而扁,八棱式,闊腹,八方式蓋,獸紐,頸中部凸起呈葫蘆形,其上雕“壽”字,蓋、足及壺飾凸起的折枝花卉圖案。俯式獸吞夔尾柄,仰式獸吞流。

7.高腹執壺。壺體高,上部為闊腹,腹下部細而窄,作品之蓋一般較高,下腹對應,宮遺作品有蓮花式、六方式、弧凸四方式等,代表作品竹節柄高腹壺,長長方口,坡肩,肩飾蓮瓣紋,四面式壺體,每面微外凸,飾花卉圖,覆斗式高蓋,蓋與壺的四條垂邊皆有竹節式戟,竹節式壺柄,仰式獸吞流。

明代玉執壺主要為述幾種樣式,高壺多為高蓋,壺身造型不甚統一,淺浮雕花紋,偶有貼餅狀裝飾於壺頸,多為獸吞式流。

清代玉器

(1616~1911)

以精細見長,可分為四個時期。

蕭條期

順治、康熙年間逐漸淘汰了明末玉器粗製濫造和格調不雅的缺陷,出現了繁榮景象。但清初準噶爾部分裂勢力猖獗,堵塞了和田玉的來路,阻礙了玉器工藝的正常發展,使康熙初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長達 115年間的玉器工藝處於蕭條狀態,產量很少,傳世的玉器更為少見。1962年北京市德勝門外小西天康熙十四年(1675)索尼孫女黑舍里氏墓曾出土了30件(雙)玉器,其中大部分是宋元明古玉,康熙朝玉甚少,反映了這一時期玉器工藝的蕭條情況。但此墓出土的兩件玉雞心佩及傳世的清初雙嬰耳玉杯,康熙時玉硯,雍正款玉杯、玉套環等器卻表現出此期玉器精緻典雅的特點。

昌盛期

乾隆二十五年至嘉慶十五年(1760~1810)為清玉的昌盛期。乾隆二十四年平息了回部大小和卓木的叛亂,次年新疆即開始貢玉,每年春秋兩貢竟達2000千克玉石,為皇家玉器工藝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乾隆帝喜愛古玉和時作玉,當玉石來源解決之後,從蘇州召募名工充實養心殿造辦處玉作和如意館,加緊趕製玉器,不久又向蘇州、揚州、南京、杭州、天津、淮安、鳳陽、九江等八處攤派玉器活計。所以,這時宮廷玉器充斥各個殿座。各主要大城市玉肆也逐步繁盛。玉器的用途更加廣泛,可分為陳設、器皿、佩飾、冊寶、祭器、偶像、文玩、用具、鑲嵌等 9類。清代宮廷玉器代表了當時玉器工藝的最高水平,地方玉器雖不乏精品,但遠不及宮廷玉器。

代表性作品

乾隆時期玉器現存數萬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玉壽山、玉福海及大禹治水玉山。

玉壽山。

即丹台春曉玉山,原名南山積翠玉山。玉山如屏,重巒疊嶂,瀑布傾泄,石室隱現,麋鹿悠遊,二童採藥而歸,琢磨得勝似筆墨,表現了神仙所居的丹台妙境。該玉現存樂壽堂明內東側。原玉器重1500千克,連銅座高138.5厘米,寬163厘米,厚99厘米,由院畫家方琮和蘇州名玉工鄒景德畫稿,經兩淮鹽政玉作於乾隆四十二年至四十五年(1777~1780)十月,用近四年時間完成。

玉福海。

亦稱雲龍玉瓮。隨玉料形狀所制,近似扁方形,周身琢雲龍紋,腹內光素,底鐫弘曆題詩,為朱永泰所鐫。此玉現存樂壽堂明間西側與玉壽山相對。原玉石重2500千克,連座高134.5厘米,寬135厘米,長60厘米,腹深34.5厘米,也是由兩淮鹽政玉作從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1776~1780)十月,歷時四年零四個月完成。

乾隆玉雕大禹治水鑑賞 玉器鑑賞知識 乾隆玉雕大禹治水鑑賞 玉器鑑賞知識

大禹治水玉山。

全名“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玉山卓立如峰,表現出大禹指揮眾人在崇山峻岭、懸崖絕壁上劈山鑿石、疏通水害的情景。玉重一萬零七百多市斤,高 244厘米,寬96厘米,嵌金絲燒古銅座,堪稱“玉器之王”。養心殿造辦處如意館奉旨按宋人畫“大禹治水圖”設計玉山,乾隆四十六年(1781)二月初十日畫得正背左右四面紙樣,由院畫家賈全照圖式在大玉上臨畫。後幾經周折於當年閏五月七日將玉料、蠟樣同時發到兩淮鹽政,碾琢完工後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八月十六日運京。玉山背面鐫數百字御製詩文和璽文,由蘇州刻字名工朱永泰篆刻。全部工期近10年。現仍在樂壽堂後間。

清代蘇州玉器精緻秀媚,揚州玉器豪放勁健,宮廷玉器集蘇揚之大成,時作玉華麗典雅,仿古玉敦厚淳樸,成為清玉之楷模。乾隆時所稱的痕都斯坦玉器是具有阿拉伯風格的莫臥兒王朝玉器,乾隆中晚期時已大量進入內廷,得到乾隆的喜愛,乾隆曾命工匠仿製,其風格波及北京、蘇州、揚州等玉肆。

新疆維吾爾族玉器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與宮廷玉器和痕都斯坦玉器有所不同,雖屬阿拉伯風格,但器形、紋飾均較單純,光素器較多,不重磨工,稍顯粗糙。葉爾羌玉工還仿製過宮廷玉器筆硯匣,嵌明代鏤空銘文玉帶板以做裝飾。

衰微期

嘉慶十六年(1811)始,新疆玉貢減半,道光元年(1821)時完全停止玉貢。於是,宮廷玉器日漸衰落,有時甚至停止碾制。地方大城市的玉肆,也因原料不足,逐漸衰落下來。建都於南京的太平天國的天朝政權,曾設“玉器衙”專為王妃和天朝政權制玉,如傳世的太平天國天王玉璽和幼天王玉璽。天王玉璽,為和田青玉,長19.8厘米,寬19.8厘米,高 2.6厘米,連柄通高 9.3 厘米,重 3850克。印身略有收分,鈕粗壯似柄,飾雲鳳紋,下有拱形孔,以便手握。璽文仿宋體,陽文。鐫“天父上帝 恩和 輯睦 太平 玉璽 永定乾坤八位萬歲救世幼主 天王洪日 天兄基督 主王輿篤真王貴福永錫天祿”共44字,是傳世玉璽中印文最多的一件。璽文邊欄上飾雙鳳戲蓮,兩側各飾升龍戲珠,下飾海水江崖等圖案,與清代龍鳳圖案形象的處理似有出入,具有民間色彩。碾磨較粗糙。幼天王玉璽為和田白玉,制於1864年。長21厘米,寬20.8厘米,高 3厘米,連柄通高11厘米,重6000克,鈕粗壯如柄,飾雲鳳紋,下有長方形孔,便於手握。璽文仿宋體,陽文。鐫“太平天國 皇上帝基督帶真主幼主作主 明明 赫赫 天下太平萬方來朝 天子萬年 福祿壽喜 玉璽”共38字。碾磨亦較粗糙,邊欄之飾基本上與天王璽同。

復甦期

清玉後又開始復甦。和田玉雖頓減,卻以岫巖玉代之,琢玉多面向民間。內廷玉作僅有工匠一人,形同虛設。帝後用玉均交蘇州織造玉作琢治,或命粵海關採辦,貢進內廷。北京的玉肆在幾次戰爭中沒有受到多大摧殘,更有所發展,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玉器產地。光緒二十年(1894)慈禧六十壽辰時大學士福錕等人進貢的“玉石仙台”,代表了此時北京玉器簡樸渾厚的藝術特色。

明清玉器鑑賞與拍賣 明清玉器鑑賞與拍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