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辟邪

玉辟邪

辟邪,神獸名,在漢唐及其後古籍常有關於其傳說古事之載,原文摘錄如下:《十洲記》:\"聚窯洲有辟邪,天鹿。\"《急就篇》:\"射魃\"、辟邪,除群凶。\"顏師古註:\"射魃、辟邪,皆神獸名。\"關於辟邪的形狀,說法不一,大多認為它是一種似獅、獨角或雙角,身有翅的獸,這與今所見六朝墓前之石辟邪之形是一致的,其作用,顧名思義,主要當然是辟邪祛凶。

基本信息

漢魏玉辟邪

玉器上的辟邪,今所見最早作品為南北朝物,現將此期的典型代表作分述如下:

玉辟邪玉辟邪
迄今所知,漢代遺址和墓葬中曾出土三件玉辟邪,其中兩件於1966年在陝西鹹陽市西漢渭陵遺址出土,一高2.5厘米,長5.8厘米,圓雕,作昂首前視,張口露齒,頭頂中部有獨角,頷下有須,尾垂於地,腹兩側有羽翅,表面保留一些原玉璞皮質色,呈挺胸伏臥狀。另一件長7厘米,高5.4厘米,形式與前述一器同,亦為圓雕,唯形作直目前視,作捕物前的爬行狀。玉辟邪的另一件出土品是1978年在陝西省寶雞市一東漢墓出土,器較高大,計高18.5厘米,長18厘米,形式與前述西漢渭陵遺址出土的兩件相似,唯背中有圓筒式插座,腦後有方筒形插座及首和身上陰刻圓圈紋、短平行線紋等略異。此外,除上述三件出土的玉辟邪外,另在東漢和魏南北朝墓中亦常見用琥珀蜜蠟和石料製作的辟邪,亦見一些魏晉南北朝陵墓前雕塑辟邪獸作鎮墓用。
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玉辟邪,今仍有一批早年出土或傳世品,其中較精美者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四件,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一件和一些散失傳世品。上述各器形態與出土三件很接近,唯有的為雙角,有的以紋圖等形式琢飾在器皿上。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辟邪式水呈尤特別,其上除整器是一雙角辟邪且較大外,又於其胸腹間爬行兩隻小辟邪,後者或即其子。
從上述近十件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玉辟邪情況分析,知此期玉辟邪有如下一些情況和特徵:
①此期之西漢陵區出土的兩件玉辟邪,是迄今所知在科學考古發掘中最早遺物,說明以玉作辟邪形器,最晚在西漢中期已開始。
②此期玉辟邪,其製作手法除一些以琢紋手法飾於器物上外,就主流而言,都是用圓雕法琢制,其器用主要有作鎮邪、器座、實用器皿等三種之用。
③此期玉辟邪儘管形式沒有一件是相同的,但其共同特點很多,是綜合獅子頭和身,犀牛或雙角獸之角,須、翅、虎爪子一體之作,充分表現其兇猛超凡、神奇威武之勢。
④此期玉辟邪之所以有雙角和單角之分,可能有兩種原因:一種可能是代表不同的神獸,如有的古書記述,稱雙角者為辟邪,獨角者為桃撥或天鹿角端等。而有的書則與前述完全相左,把獨角者稱辟邪,而雙角者為其它神獸。另一個可能是,獨角或雙角不是表現不同的神獸而是與此期的早晚所代有關,如本處所錄各器中,一般年代較早者為獨角,而年代較晚者為雙角。因此,究竟何說為宜,唯待今後更多的科學資料來證實,在沒有完全搞清其確切原因之前,此皆暫稱為辟邪。

清代玉辟邪

玉辟邪,自唐代以後極少見,及至清代中期,特別在清乾隆年間,復以新的形式出現。如曾見清中期一件玉辟邪式器,以立雕加鏤雕和浮雕,線刻而為,作子線和大小不同的三辟邪複合為一器。各闢邪皆雙角,背有齒狀凸脊,體光素無紋且無羽翅,頭頂有雙角,頷下有須,形如獅或虎,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近似的辟邪,亦見用其形作一仿古器皿者。
綜觀清代辟邪,計有如下一些情況:
①此期玉辟邪之料,全部用和田優質玉料製作,表面講求平滑的拋光,亦便於保存原玉璞皮色,但總體的神氣,沒有漢魏時期的古樸典雅和威武。
②此期玉辟邪中的具體形態,凡前期的雙角、羊須、猛獸身軀等都保留下來,是知它與前期是有延續和繼承的關係。
③此期玉辟邪亦有一明顯的變化和差異,主要表現為極少見有獨角者(按此期凡獨角神獸,另稱為"角端"),腹間無羽翅,背有齒狀凸脊,蹄足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