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遺址群

良渚文化遺址群

良渚文化遺址群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群,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它範圍廣闊,內涵豐富,分布於以莫角山遺址為中心的50餘處。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瑤山祭壇和莫角山土築金字塔等幾處最為重要。遺址群中發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這些遺蹟、遺物的發現,顯示出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浙江餘杭良渚文化遺址群考察報告費國平前言浙江省餘杭縣,建國前分屬杭縣、餘杭兩縣,1994年5月28日改縣設市,系中國七大故都之一、歷史文化名城杭州市的外圍城市之一,位於其北,所屬面積1403平方公里,地處杭嘉湖平原西南,其西北為天自山余脈形成的丘陵山地。

年 代

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發掘年代

1936年至今。 位於餘杭區瓶窯鎮境內。此次卞家山遺址正式發掘,是在去年下半年發現木樁的基礎上,經過認真分析和精心準備,於今年3月份開始的,在800多平方米範圍內,從沉積土中發現有木質器具和石器、陶器等許多遺存。發現的木樁排列很有規律,共140多個,大部分似靠岸邊,有一排向外延伸,木樁的密度較集中,估計是起到承重作用,並發現了兩把木槳工具。因此,經初步分析推斷,改變了原來“河埠頭”說法,這很有可能是良渚晚期的木構碼頭。同時還有居址、墓地、臨水遺蹟等形態跡象,構成了良渚晚期較完整的聚落。

文化背景

良渚,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被謄為中華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發祥地。良渚文化是環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發現於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

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國家文物局已正式將良渚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清單。

良渚文化是分布於環太湖地區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距今5300~4000年。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遺址和文化命名地,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瓶窯兩鎮。

1986年,良渚反山遺址先被發現,發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這幾年,良渚文化遺址從40多處增加到135處,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

簡 介

良渚文化遺址群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群,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它範圍廣闊,內涵豐富,分布於以莫角山遺址為中心的50餘處。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瑤山祭壇和莫角山土築金字塔等幾處最為重要。遺址群中發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這些遺蹟、遺物的發現,顯示出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意 義

良渚文化遺址群良渚文化遺址群

發現的大量木器頗具代表性,主要有木槳、木抽、木錘、木屐、木球、木構件、木器蓋、木陀螺等10多個品種。木器的品種之多、保存之好、工藝水平之高,實屬罕見。發現的陶勺、陶製方形四足容器、豆把等均精細刻著各種符號、圖案,還有彩陶紋樣圖案,很可能受對外文化交流影響,具有外來風格。其中4種圖案在良渚文化已發現的20多種圖樣中尚未見到過。一個微型陶製房屋模型,長7厘米、寬6厘米、高5厘米,體現出當時的建築形態和工藝水平。同時還發現稻穀、酸棗核、菱角、螺螄殼、動物骨骼等有機質遺物,充分反映出當時的氣候環境和農業生產狀況。
考古專家認為,通過此次發掘,並發現大量的木、石、陶、骨等多種類的遺物,進一步證實了卞家山遺址是良渚文化晚期的重要遺址,代表著良渚晚期社會面貌,對了解當時的經濟活動、交通方式和社會狀況,深入研究良渚文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發現過程

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非常意外,緣於一次保護區域內農民住宅外遷安置點的基建項目。當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窯葡萄畈遺址高地西側挖掘時,發現了一條良渚時期的南北向河溝。隨後,考古隊員深入挖掘。洛陽鏟在4米多深的地方,剷頭碰到了石塊,換個地方再鏟,在差不多的深度再次碰到了石塊。當泥土一層層挖去,一大片石塊露出來,經過局部解剖發現,這一高地是由人工堆築而成,寬60多米,深近4米。

考古人員發現整塊土地其實都是人工夯築而成——土質為黃土,不同於良渚一帶灰黑色淤泥,明顯是人工從外面搬運而來。在黃土下面,鋪著一層石塊,石塊比較圓滑,應該是從周邊現成揀來的。之後的挖掘證明,這大堆的黃土就是良渚古城的西城牆,稻田下的溝渠是護城河。

遺址全貌

這座古城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達40~60米(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牆,底寬18米,頂寬15米),上面堆築純淨的黃土,夯實

西城牆全長約1000米,寬約40~60米,南連鳳山,北接東苕溪;接下來,南城牆、北城牆和東城牆依次被發現,同樣是底部鋪墊石頭、大量黃土夯築;城牆環繞著中間的莫角山遺址。與西城牆相比,其他三面城牆相對更考究:鋪墊的石頭尖銳很多,明顯是人工開鑿;城牆外側石頭相對大點,越往裡越小;堆築的黃土層中,有時會摻加一層黑色的黏土層,增加了城牆防水能力。考古人員推測,這些痕跡說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牆,等到建其他三面城牆,經驗更豐富了。已經發現的良渚遺址,從其位置、布局和構造來看,專家認為當時有宮殿,生活著王和貴族,如今又找到了城牆,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出土文物

陶器陶器

良渚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採用輪制,器形規則,圈足器居多,用鏤孔、竹節紋、弦紋裝飾,也有彩繪。玉器發現很多,有璧、琮、璜、環、珠等,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與良渚遺址同類型的遺址,在長江下游的蘇南,直至錢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區,分布較廣,考古學界統稱為“良渚文化”。據對有關遺址出土文物的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約4700~5300年,先後延續達千年之久。

1986、1987年,從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隨葬品,其中玉器占90%以上,象徵財富的玉器和象徵神權的玉琮和象徵軍權的玉鉞,為研究階級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而且使世界上許多大博物館對舊藏玉器重新鑑定、命名,使一些原被誤認為是“漢玉”(實際上是良渚玉器)的歷史推前了2000多年。1994年又發現了超巨型建築基址,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確認是人工堆積的大土台,土層最厚處達10.2米,其工程之浩大,世所罕見。考古學界認為“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源頭”。?

現境

目前,遺址發掘工作暫告一段落,木樁已用防護膜包紮,遺址用薄膜覆蓋起來,加以保護。省文物局、省考古所和良渚遺址管委會決定,將對此次發掘工作進行總結、整理,深入研究。並計畫將卞家山遺址納入良渚文化教育基地,在遺址現場更直觀生動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東方文明的曙光

良渚文化遺址群良渚文化遺址群

良渚文化遺址群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的存在,使中華文明有了一塊可以與古埃及、古美索不達尼亞、古印度文明遺址並列的文明聖地。——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俞偉超
良渚文化因1936年首先發現於浙江省餘杭縣良渚鎮而命名。那年,一個名叫施昕更的繪圖員,看著手頭的陶罐,石器碎片,隱約覺得家鄉的土地下可能深藏著什麼。但是良渚真正受到考古工作者們的關注,始於1959年。而2007年11月29日召開的良渚古城遺址考古發現新聞發布會,使得良渚成為了考古學界關注的焦點。根據測定,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填補了中國可考史一千五百年的斷代史。良渚遺址被學術界稱之為“東方文明的曙光”。
良渚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長江流域最重要的考古學文化,以世界上最早的大規模犁耕稻作農業,早期城市規劃與大型工程建設,嚴謹的宗教禮制及其社會組織系統,手工業的專門化和精美陶器、玉器及刻劃符號為特徵。它那全世界至今最精湛的玉器雕刻及其所表征的與物質文化相分立的精神文化,成為中國文明多元起源的重要實證,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唯一性和特別的重要性。
良渚文化分布面遠及浙江省、江蘇省、上海市環太湖流域的36500平方公里,現已發現良渚遺址500餘處。1995年浙江省公布的良渚遺址保護範圍,位於現杭州市餘杭區良渚、瓶窯兩鎮,集中分布著135處良渚文化遺址點近42平方公里,稱為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分布最為集中,文化規格和價值最高的地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申報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的預備清單。
良渚古城遺址是良渚遺址的核心區,是長江下游第一次發現這一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現的中國同時期規模最大、建築水平最高的古城遺址,堪稱“中華第一城”,其意義絕不亞於殷墟的發現。

專家評說

玉器玉器

有位作家曾經讚美到:“良與渚的組合,即是美好的水中之小洲!如一首優美的詩,似一幅清麗的畫……也許是因了她的美好,才逗引史前時代的先民們在這裡落腳;也許是因了先民們的耕耘開拓,才使這兒有這么美好!” 

四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就是在這片土地上耕耘勞作,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如今這片美麗的綠洲上面,仍是青山綠水、紅花金谷。但是這些看得見的東西,遠遠不及在地層下埋藏著的、良渚先民們遺留下來的無數寶藏更具有價值。良渚就像一位身穿綠衣就插紅花的美貌少女,懷抱著許多無價之寶,沉睡了四五千年。直到六十多年前,後人才將這位熟睡的病人喚醒。從此,良渚文化被認為是中國文明發展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而載入史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