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遺址

良渚遺址

良渚遺址,位於浙江省餘杭縣和德清縣境內,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良渚遺址發現於民國25年(1936年),遺址群中發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這些遺蹟、遺物的發現,顯示出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1996年11月,良渚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良渚遺址良渚遺址分布圖

良渚遺址位於浙江省餘杭縣和德清縣境內,民國25年(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在良渚鎮一帶發現並發掘了多處史前遺址。
1959年,以良渚遺址為命名地的良渚文化被確認。
2007年,良渚古城被發現。
2010年,古城的外城得到初步確認。
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現和確認古城外圍大型水利系統。

遺址特點

良渚遺址良渚遺址發掘

良渚遺址空間布局上以城址為核心,分等級墓地(含祭壇)分布於城址東北約5公里的瑤山以及城址內的反山、姜家山、文家山、卞家山等台地,城址北面2公里至西面11公里範圍內則分布著外圍水利系統。與此同時,城址內外分布著大量各種類型的同期遺存,與城址形成了清晰可辨的“城郊分野”的空間形態。
城址是良渚古城遺址的核心,北、西、南三面被天目山余脈圍合,位居三山之中。長命港、鍾家港等古河道逶迤穿過這片城址,與城址內外星羅棋布、縱橫交錯的河流湖泊,共同形成了山環水抱的選址特徵,並將城址劃分出若干不同的功能區塊。
城址空間布局呈向心式三重結構,自內而外由宮殿區、內城與外城三組人工營造的遺存組成。

文物遺存

出土文物

1
良渚遺址的出土器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骨角器等,總量達1萬餘件。其中,玉器主要作為隨葬品出土於分等級墓地,總數不少於7000件,材質以透閃石為主,器型包括玉琮、玉鉞、玉璧、三叉形器、冠狀飾、錐形器、玉璜、半圓形飾、柱形器、玉鐲、玉織具、玉紡輪等,以及圓雕的鳥、龜、魚、蟬等動物形玉器。

民居遺蹟

良渚文化居民過著較穩固的定居生活。在錢山漾遺址發現3座的民居遺址。其中一座東西長約2.5米,南北寬約1.9米,木樁按東西向排列,正中有一根長木,似起“檁脊”的作用,其上蓋有幾層竹蓆。另一座只在東邊保存下一排密集而整齊的木樁,上面蓋有大幅的蘆席和竹蓆。在吳縣澄湖還發現一批土井,井底遺有多件陶器和石斧。崑山太史淀的水井還有木構井圈,系用4~5塊長約2米的弧形木板鑿孔連線而成。

墓葬遺址

良渚遺址

各地共發現墓葬數十座,墓坑呈長方形,以頭向南的仰身直肢葬為主。有大、小墓之分。

1、小墓

在浙江海寧、嘉興、平湖和餘杭等地發現的小墓,隨葬陶器的質量一般遠遜於實用品,有的小墓用豬下顎骨或穿孔石斧和大型玉璧隨葬。

2、大墓

大型墓不僅墓坑規模較大,而且隨葬器物數量多,質量也高。如草鞋山198號墓,東西1.7米,南北4米,有60多件隨葬器物,其中有5件玉琮、2件玉璧以及、管、珠、錐形飾、穿孔斧等共30多件玉器。

福泉山遺址6號墓雖遭破壞,仍遺有玉、石、牙、陶器119件,其中玉琮5件,玉璧4件。寺墩3號墓隨葬玉琮、玉璧多達57件。用如此大量玉器隨葬,這是以往所沒有的,在良渚文化中也屬特殊現象,有人把這種現象稱為“玉斂葬”。

張陵山遺址的一座墓葬,隨葬陶、玉、石器共40多件,其中以獸面紋的玉琮和玉瑗、玉蟬等較為突出,在墓主人腳下,與隨葬陶器一起還發現3個人頭骨,有人認為其身份應是奴隸。

古城遺址

良渚遺址良渚遺址發掘

該古城遺址位於良渚遺址核心區的莫角山一帶,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總面積達290萬平方米。從出土的陶片和器物判斷,良渚古城使用的下限,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

作為文明初期最重要的人類聚落形式,城牆意味著社會組織從自然村落邁入了等級社會。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認識,標誌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

稻作文化遺蹟

良渚並非現知最早發現稻米的文化遺存。在更早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發現過稻米的遺蹟。而在良渚文化的稻米中,考古人員已經可以區分出秈稻和粳稻的不同。良種的馴化和培育,加之濕潤溫和的氣候,使得規模龐大的古國獲得了穩定的食物供應。與北方的作農業相比,稻作無疑需要更加繁細的耕作管理技術,這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良渚文化社會組織的複雜性。

水利系統

杭州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距今已經有4700至5100年。

良渚古城,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內,此次確證的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位於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共由11條堤壩組成。這些堤壩根據形態和位置的不同可分為長堤和連線兩山的短壩,其中短壩又可分為建於山谷的高壩和連線平原孤丘的低壩。

早在上世紀90年代,考古人員就曾發現其中最長的一條水壩遺址——塘山遺址。2009年開始,10條水壩遺址陸續出土,它們與古城北面的塘山遺址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水利系統。

有兩重證據可以證明這些水壩是良渚時期的:

一方面,我們把7條壩體的樣本送去北大(北京大學)實驗室里進行碳14檢測,結果顯示,時間都在距今4700-5100年之間,屬於良渚文化早中期。除數據之外,我們還在老虎嶺,發現壩上有一條良渚時期的溝,裡面有良渚文化的陶器碎片。

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的確證,是中國古代水利史研究的重大突破,將中國水利史的開卷從“大禹治水”提前到了“良渚文明”。

它(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與埃及和兩河流域早期文明以渠道、水窖等以引水為主要目的的水利系統形成鮮明對照,體現了東西方稻作文明和麥作文明不同的特徵。這也讓華夏文明有了同時期堪比埃及、兩河文明的水利系統。

世界各地早期文明的出現,都與治水活動密切相關,良渚古城是中國最早進入國家形態的地點,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良渚古城外圍的水利系統和古城在空間和時間上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對研究良渚古城的出現和發展乃至中國文明的起源都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龐大的規模和先進的技術更進一步證實了良渚社會已進入王國階段。

“該水利系統的確認證實良渚古城具有完整的都城結構,由內而外依次為宮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圍水利系統。其價值可與同時期的其他世界文明媲美。”

研究價值

去良渚遺址
在所發現的代表中國早期文明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地區之一,是中國和人類的珍貴歷史遺產,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性。
良渚遺址所反映出來的“良渚精神”,是中國文明傳統的部分之一,不僅開創了曾經盛極一時的“良渚社會”,而且對當今世界仍具有教育和啟發意義。
良渚遺址可實證中華文明的發展特徵——多元一體,並真實、完整地保存,它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傑出代表性的東亞地區史前大型聚落遺址。

保護措施

1961年,浙江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良渚遺址位列其中。
1995年,浙江省政府公布《良渚遺址群保護規劃》。
199611月,良渚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編制《良渚遺址保護總體規劃》。
2002年,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實行《杭州市良渚遺址保護管理條例》。
201211月中旬,國家文物局將良渚遺址列入更新後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歷史文化

去良渚遺址公園
良渚文化以全世界最精美的玉器石器所表征的禮制、連續作業之犁耕生產方式、大型工程建設、大規模社會生產組織系統、早期科學技術思想以及絲織、黑陶、髹漆、木器等手工業抑或商業的萌生而著稱,是中國文明的前奏,是夏、商、周文明的主要構成因素,在學界素有“文明曙光”之譽。良渚文化以神人獸面紋為代表的紋飾和成組使用的固定形器、具有象形和表意功能的刻劃符號所反映的文化形態,對後來中國社會意識和思維的發展影響深遠。良渚文化規模農業和大型建設工程顯示當時社會剩餘勞動空前增多。社會財富的非平均分配導致社會分化日益加劇並成為普遍現象,使顯貴者階層、準國家制度形成,露出後來中國宗法政治之端倪。

旅遊信息

良渚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良渚街道境內,極小部分位於湖州市德清縣三合鄉。地理坐標為東經119°56′40″~120°03′228″,北緯30°22′36″~30°26′17″

申報文化遺產

2012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良渚申遺邁入倒計時。

2013年4月9日,在杭州園林文物局對申遺工作的部署中明確,良渚遺址要爭取獲得2016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資格。

2018年1月26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歷史意義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300─4000年,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在餘杭市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範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台土冢與祭壇遺址相複合。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發掘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項課題,它關係到國家的起源。良渚城柱形玉器新石器時代良渚牆的發現讓人更加確信中華文明至少誕生於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前。良渚文化一向被譽為“文明的曙光”。在中國史前文明的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考古人員2007年11月29日在杭州宣布,一座290多萬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遺址的核心區域被發現。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等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同時代中國最大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至今所發現的,可稱為“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認識,標誌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國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文化延續上千年後突然消失了,後來有學者認為這是過度依賴單一糧食作物稻穀造成的。但若是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前述觀點顯然並不能成立。因為在此之後的馬橋文明儘管在文化層面上與良渚時期差異甚大,可這兩個時期的同地居民卻令人出乎意料的擁有著完全一致的獨特遺傳結構,所以較大可能性的排除了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劫難。並進一步以此來判斷,其文明程度在末期的急遽衰退更有可能是由人文因素所造成的,例如遭受到同一時期境外不同文明的毀滅性入侵及征服,從而致使當地的原有文明體系產生了巨大的轉變。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說明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規定,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預備名單》是申報世界遺產的先決條件,至少每10年修訂一次。最新一版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於2012年11月17日正式公布,共有45項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被國家文物局列入。
文物類陰山岩刻|瘦西湖|鼓浪嶼|花山岩畫|哈尼梯田|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京杭大運河|靈渠|白鶴梁|蜀道|坎兒井|志蓮淨苑|南蓮園池|奉國寺大殿|應縣木塔
遺址類 西夏陵|統萬城|遼上京城遺址|紅山文化遺址|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金上京遺址|良渚遺址|青瓷窯遺址|潞簡王墓|黃石礦冶工業遺產|鳳凰區域性防禦體系|釣魚城遺址|萬山汞礦遺址|杏花村汾酒作坊|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瀘州老窖作坊群|古藺縣郎酒老作坊|劍南春酒坊遺址|宜賓五糧液老作坊|紅樓夢糟房頭老作坊|泰安作坊|牛河梁遺址| 魏家窩鋪紅山文化聚落遺址|紅山後遺址|興城城牆|南京城牆|台州府城牆|壽縣城牆|明中都皇城遺址|荊州城牆|襄陽城牆|西安城牆|唐崖土司城遺址|容美土司遺址|老司城遺址|海龍屯|金沙遺址|古蜀船棺合葬墓|三星堆遺址|南越國宮署遺址|普洱景邁山古茶園|芒康鹽井古鹽田
建築群 北京中軸線|關聖文化建築群|丁村古建築群|党家村古建築群|無錫惠山祠堂群|江南水鄉古鎮|閩浙木拱廊橋|閩南紅磚建築|三坊七巷|贛南圍屋|侗族村寨|藏羌碉樓與村寨|苗族村寨|甪直鎮|周莊|千燈鎮|錦溪|沙溪|同里鎮|烏鎮[浙江省桐鄉市]|西塘|南潯鎮|新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