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遺址

金沙遺址

金沙遺址是21世紀中國第一個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是世界上同時期出土古代象牙最集中的遺址之一,是中國同時期出土金器、玉器最多的遺址之一。金沙遺址位於成都市西郊蘇坡鄉金沙村,金沙遺址是四川省繼廣漢三星堆之後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被評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成都地區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商周時期文化遺址。金沙遺址分布約4平方公里,規模僅次於三星堆,再現了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古蜀文化的輝煌。金沙遺址博物館2007年在金沙遺址原址建成開館,展示了神秘的古蜀文化和獨特的青銅文明。

基本信息

簡介

金沙遺址位於成都市西郊青羊區金沙遺址路。金沙遺址是中國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一項重大考古發現,200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沙遺址”是民工在開挖蜀風花園大街工地時首先發現的,在沉睡了3000年之後被發掘出來,“一醒驚天下”。其太陽神鳥環十分絢麗。距離三星堆遺址50公里,該文化所處年代約在前1250至前650,在前1000年時較為繁榮。金沙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文物有相似性,但是沒有城牆,約等於三星堆文化的最後一期,代表了古蜀的一次政治中心轉移。

文化時期

金沙遺址金沙遺址

在出土的金器中,有金面具金帶、圓形金飾、喇叭形金飾等30多件,其中金面具與廣漢三星堆的青銅面具在造型風格上基本一致,其他各類金飾則為金沙特有。玉器種類繁多,且十分精美,其中最大的一件是高約22厘米的玉琮,顏色為翡翠綠,雕工極其精細,表面有細若髮絲的微刻花紋和一人形圖案,堪稱國寶,其造型風格與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出土的400多件青銅器主要以小型器物為主,有銅立人像、銅瑗、銅戈、銅鈴等,其中銅立人像與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立人像相差無幾。石器有170件,包括石人、石虎、石蛇、石龜等,是四川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金沙遺址是四川省繼廣漢三星堆之後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經統計,遺址所清理出的珍貴文物多達千餘件,包括:金器30餘件、玉器和銅器各400餘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餘件,出土象牙總重量近一噸,此外還有大量的陶器出土。從文物時代看,絕大部分約為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晚期和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為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而且,隨著發掘的進展,不排除還有重大發現的可能。金沙遺址的發掘,對研究古蜀歷史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張儀築成都城的戰國晚期。金沙遺址所提示的是以往文獻中完全沒有的珍貴材料,將改寫成都歷史和四川古代史。

遺址博物館

金沙遺址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

金沙遺址博物館是在金沙遺址原址建設的專題性博物館,占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由遺蹟館、陳列館、文物保護中心、園林區和遊客接待中心五部分組成。建築總面積3789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面積約28000多平方米,地下約9000平方米。綠化面積138000多平方米,綠地率達70%,栽種有銀杏、水杉、楨楠等古老樹種。金沙遺址博物館總投資3.89億元。

遺址概況

金沙遺址是周邊同時期商、周遺址中心遺址,有祭祀場所、大型建築、一般居址、墓地等。
圖

祭祀場所

位於遺址東南部,沿著一條古河道南岸分布,面積約15000平方米。發現了與祭祀活動相關的遺蹟63個,出土金器、銅器、玉器、石器等珍貴文物6000餘件,象牙數百根,還出土了2000多根野豬獠牙、2000多支鹿角等。

大型建築

位於金沙遺址東北部,是一處由8座房址組成的大型宗廟或宮殿建築,由門房、廂房、前庭、殿堂構成,總長90米、寬50餘米,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這是我國西南地區先秦時期發現的最大的一群建築。為木骨泥牆式建築,屋頂覆以茅草。

房址

發現了70餘座,分布在10多個居住區,在房址周圍,發現有水井、生活廢棄物的灰坑、燒制陶器的陶窯等。

墓地

已發現集中的墓地3處,共有墓葬2000餘座。墓葬有單人葬、雙人合葬,經鑑定的雙人合葬墓均為一男一女,可能是夫妻合葬;有一次葬、二次遷葬;有豎穴土坑墓、船棺墓。大部分墓葬沒有隨葬品,少部分墓葬隨葬有一些陶器,極少數墓葬隨葬有較多的銅器、玉器等。

博物館建設

博物館簡介

整個博物館占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由遺蹟館、陳列館、文物保護中心、園林區和遊客接待中心五部分組成。建築總面積3789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面積約28000多平方米,地下約9000平方米。綠化面積138000多平方米,綠地率達70%,栽種有銀杏、水杉、楨楠等古老樹種。金沙遺址博物館總投資3.89億元。

遺蹟館

於摸底河南的祭祀區,呈半圓形,建築面積7588平方米。主體結構採用大跨度鋼結構,遺蹟館內為無柱大空間,為保護、發掘、展示提供靈活的空間。遺蹟館展現的祭祀場所,遊客可以近距離實地觀看考古發掘的過程,感受古蜀國祭祀活動的頻繁和宏大氣派。

陳列館

位於摸底河北,呈方形,建築面積約16200平方米,其中展陳面積約6000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三層,集中展現了金沙時期古蜀先民的生活、生產及其美輪美奐、造型奇絕、工藝精湛的器物,還有古蜀文明發生、發展、演變的歷史知識的系統介紹。

文物保護中心

位於博物館的西北角,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是對金沙遺址出土文物進行保護和研究的區域。文保中心的附近還建有金沙小劇場,常年舉辦與金沙文化相關的文化演出活動。
內有烏木林和玉石之路等文化景觀,在博物館主道路西側,是“中國文化遺產標誌”的紀念雕塑——太陽神鳥廣場。2006年8月16日,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圖案被公布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2006年12月18日,在此設立永久性紀念雕塑。園區內還配備有功能齊全的各種服務設施,有停車場、遊客接待中心和休息場所等,建築總面積約7000平方米

園林區

內有烏木林和玉石之路等文化景觀,在博物館主道路西側,是“中國文化遺產標誌”的紀念雕塑——太陽神鳥廣場。2005年8月16日,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圖案被公布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2005年12月18日,在此設立永久性紀念雕塑。園區內還配備有功能齊全的各種服務設施,有停車場、遊客接待中心和休息場所等,建築總面積約7000平方米。

出土文物

已經出土的這1000多件文物的精美程度極高。在出土的金器中,有金面具、金帶、圓形金飾、喇叭形金飾等30多件,其中金面具與廣漢三星堆遺址青銅面具在造型風格上基本一致,其他各類金飾則為金沙特有。太陽神鳥金飾金箔厚度0.02厘米,圖案採用鏤空方式表現,足見3000多年前,古人雕刻工藝的精湛。玉器種類繁多,且十分精美,色澤如初。更令人驚嘆的是,玉器上的刻紋細緻,幾何圖形規整。象牙器刻紋工藝絕妙,正像古人所言的百鍊鋼化為繞指柔。其中最大的一件高約22厘米的玉琮,其造型風格與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出土的1200多件青銅器主要以小型器物為主,有銅立人像、銅瑗、銅戈、銅鈴等,其中銅立人像與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立人像相差無幾;玉器2000餘件,數量宏大,器形豐富;石器近1000件,包括石人、石虎、石蛇、石龜等,是四川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其中的跪坐人像造型栩栩如生,專家認為,極可能是當時貴族的奴隸或戰俘,這表明當時的蜀國已比較強大。石器中的石虎造型古樸生動。到目前為止,金沙遺址出土的金器、銅器、玉器、石器、漆木器達5000餘件,還有數以萬計的陶器和成噸的象牙、數千件的野豬獠牙、鹿角等。金沙村遺址的發現,引起各界關注!專家們一致認為,金沙遺址是四川省繼廣漢三星堆之後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金沙遺址的發掘,對研究古蜀歷史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張儀築成都城的戰國晚期。古代史。

文物分析

根據文獻記載,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張儀築成都城的戰國晚期,商業街大型船棺葬的發現屬於開明蜀國統治者的遺存,成為開明蜀國在成都城區的重要標誌,金沙遺址的發現所揭示的是過去文獻完全沒有記載的新的珍貴材料。已出土的1000多件文物折射出信息:古蜀統治者的活動早在3000年前就開始了。從金沙遺址所出土文物分析,很多都是有特殊用途的禮器,應為當時蜀地最高統治階層的遺物,這些遺物在風格上既與三星堆出土物相似,也存在某種差異,表明該遺址與三星堆有著較為密切的淵源關係,而存在的差異是否在年代或遺存性質上有不同則需進一步工作才能確定,玉琮的發現進一步證明長江下游文化對蜀地古文化的某種影響。銅器以小型器物為主,目前尚未出土與三星堆一致的大型青銅面具、神樹等青銅器。
從目前發掘情況來看,金沙遺址的性質尚不能最後確定,目前推測有可能屬於祭祀遺蹟,但是由於出土大量的玉、石器半成品和原料,不排除存在作坊遺蹟的可能。金沙遺址出土千餘件精美文物,金沙遺址已清理出了1000餘件珍貴文物,包括金器、玉器、銅器、石器、象牙器和數量眾多的象牙、陶器等。金器鎮館之寶“太陽神鳥”金飾
金器30餘件,有金面具、金帶、圓形金飾、蛙形金飾、喇叭形金飾等,其中金面具距今約3000年,與三星堆的青銅面具在造型風格上基本一致,其它各類金飾為金沙所特有。
太陽鳥金飾太陽鳥金飾
太陽神鳥金飾
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太陽神鳥金飾,它呈圓形,器身極薄。圖案採用鏤空方式表現,內層分布有十二條鏇轉的齒狀光芒;外層圖案由四隻飛鳥首足前後相接,四隻神鳥圍繞著鏇轉的太陽飛翔,中心的太陽向四周噴射出十二道光芒,體現了遠古人類對太陽及鳥的強烈崇拜,所以又被稱為“四鳥繞日”,是古蜀國黃金工藝輝煌成就的代表。環繞太陽飛翔的四隻神鳥,反映了先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體現了自由、美好、團結向上的寓意,圓形的圍合也體現了保護的概念。十二道太陽光芒與四鳥的“十二”與“四”是中國文化經常使用的數字,諸如十二個月,十二生肖、四季、四方等,表達了先民們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識!現在,成都很多地方均使用太陽神鳥的標誌,如天府廣場,寬窄巷子等等,均體現了金沙遺址的文化內涵。
玉器玉器400餘件,有玉琮、玉壁、玉璋、玉戈、玉矛、玉斧、玉鑿、玉斤、玉鐲、玉環、玉牌形飾、玉掛飾、玉珠及玉料等。出土的玉器十分精美,其中出土的最大一件高約22厘米的十節玉琮顏色為翡翠綠,其造型風格與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該玉琮雕刻極其精細,琮表面有細若髮絲的微刻花紋和一人形圖案,堪稱一絕;數量極多的圭形玉鑿和玉牌形飾頗具特色;大量玉璋雕刻細膩,紋飾豐富,有的紋飾上飾有硃砂。
金沙遺址出土玉器金沙遺址出土玉器

銅器

銅器400餘件,基本上為小型銅器,主要有銅立人象、銅瑗、銅戈、戚形方孔銅壁、銅鈴、銅掛飾、銅牌飾及銅禮器殘片等,其中銅立人像的造型風格與三星堆的青銅立人像幾乎完全一致。
金沙遺址出土銅器金沙遺址出土銅器

石器石器170件,有石壁、石璋、石矛、石斧、石跪坐人像、石虎、石龜、石蛇等;石跪坐人像頭頂方形冠飾,兩側上翹,長辮及腰,口部塗砂,雙手背後交叉作捆綁狀,其造型與成都市方池街遺址出土的石跪人像基本相同;石虎作臥伏狀,造型生動,耳部和嘴部塗砂;石蛇的造型更是多樣。
石跪人像石跪人像

象牙器象牙器40餘件,僅有柱狀形器一類,柱狀形器的一端正中有一圓點,周圍有六個圓點,出土的象牙不計其數,總重量近一噸,在祭祀場所里,這些象牙是古蜀人奉獻給天地神靈的重要祭品。有時是整根象牙極有規律的朝著一個方向擺放;有時象牙被切成餅狀或圓柱狀;還有的時候是只取象牙的尖來祭祀。這些方式體現出了一種強烈的宗教色彩,具有某種特定的宗教含義。
陶器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有陶尖底盞、尖底杯、高柄豆、圈足罐等,從文物時代看,絕大部分約當殷墟晚期和西周早期,少部分為春秋時期。還出土木耜、木雕彩繪神人頭像。

文物價值

金沙遺址,何方神鳥翩然而至,太陽神鳥,出土的象牙,四節玉琮。金沙遺址博物館。博物館位於成都市區西北,距市中心約5公里。此遺址於2001年在施工中意外發現,實乃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古代蜀國都城遺址。神秘成都,逐漸撩開層層面紗。

神鳥
金沙遺址博物館陳列

中心圓柱上一個如茶碟般大小的金箔,正緩緩轉動。是金沙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太陽神鳥金箔。壯健四鳥,威之武之;銜尾相屬,呼之號之;舉踵延頸,歌之舞之;振翼高翔。太陽神鳥內層為十二條齒狀芒的圓圈,外層有四隻鳥作引頸展翅飛翔狀,乍一看,確實很簡單。太陽神鳥,一直被考古界認為寄託了古蜀人對太陽的崇拜。十二道光芒,代表了12月,四隻鳥,則代表一年四季。古蜀先王認為,太陽的運動由鳥馱而行,因此才將鳥與太陽聯繫在一起專家研究表明,這件金箔,至少採用了熱鍛、錘揲、剪下、打磨、鏤空等多種工藝,外徑12.5厘米,重20克,只有一張複印紙那么薄,含金量達到94.2%。這些指標,即便放在今天,無論從藝術設計還是工藝水平,都是很難達到的高度!”。3000年前的中國,尚沒有剪刀之類鋒利工具,如此輕靈薄透的金飾,如何完成,它由何人設計,用途何在,當此時也,金子怎樣生成,圓環怎樣錘揲,神鳥似乎在隱隱飛動!那十二道光芒的彎曲,呈順時針鏇轉,而四隻神鳥,卻逆時針飛行,二者構成一種衝突與張力,令整個圖案呈現出隱隱運動的鏇律!3000多年前的審美設計,在今天依然前衛,是非常經典的藝術境界。玉琮之王現身古蜀

金沙遺址中,有1400多件精美的玉器,成功搭建起了金沙文明的祭祀體系其中一件重達3918克的“玉琮王”,經考古學家證實是遙遠的良渚文化的產物。良渚文明,發源於浙江餘杭長江下游,比古蜀文明早1000多年,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黎明時代,影響跨越時空,但到底波及到何方,在金沙玉琮發現之前,一直是個謎。一塊神秘的玉琮之王,

金沙遺址出土文物金沙遺址出土文物
就這樣連線起了兩個偉大的文明。這件玉琮是如何跨越了1000多年的歷史長河,輾轉流離到了古蜀金沙。這可以認為是良渚文化晚期典型的簡化人面紋。但奇怪的是,在另一面,卻刻著一個人形符號,這樣的人形符號,在已出土的良渚玉琮上從未出現過。

玉琮上這個戴著長長冠飾、雙手平舉的人,神情莊嚴,長袖飄逸,雙腳叉開,似乎在虔誠地祭祀或祈禱。這件玉琮流落到古蜀後,金沙人將其引為國寶,用於重大的祭祀場合。而玉琮“天人合一”的宗教信仰,無疑給古蜀人的祭祀禮儀產生了深刻影響。這可以形成一個假設:古蜀人與良渚文明有某種淵源,或者說良渚文化對金沙文化的滲透程度,遠遠超過人們的構想。

千根象牙證明蜀國象群存在
“玉琮王”從一個側面加劇了金沙文明起源的“外來”和“本土”兩說的爭執,而象牙的發現,讓本已不清的歷史更加模糊。在遠古時代,象牙的擁有數量,是一個國家國力的象徵。金沙遺址出土的象牙,竟多達1000餘根!面對如此集中的象牙群,人們的迷惑更多了:為何如今不產象的成都平原,竟然出土了世界上同時期最多的象牙。亞洲象只有雄性有象牙,因此,金沙遺址出土的千根象牙,至少要取自500多頭雄性亞洲象

古典文獻記載,數千年前的成都平原和岷江一帶是產象的。學者徐中舒認為,遠古時代的象群有著極為廣泛的分布,北到黃河流域,西到成都平原,都有象群的足跡,那時成都平原氣候潮濕、樹木茂盛,後來氣候變化,象群逐漸南遷,古人因象群南去,產生了想念,於是造出“想像”一詞。相反的意見隨之出現:如此多的象牙,既然都是本地出產,那么大象的遺骸在哪,怎么一點兒痕跡也沒有。一件件金飾,華光彩熠,一方方玉石,澤潤凝脂;剔鏤琢磨,樣樣精美,高卑方圓,件件珍奇。金沙遺址折射出古蜀文明的富庶與燦爛。

重大發現

宮殿遺址區

金沙文化遺存重要分布區成都市黃忠村金沙朗寓工地,經過一年多發掘,取得重大成果。編號為F160和F161兩座商周時期大型宮殿建築基址的發現,使金沙遺址大型宮殿遺址區得到確認。

金沙祭祀台

5月18日,是第34個國際博物館日,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首次對外公布金沙遺址祭祀台最新考古發現研究
博物館陳列圖博物館陳列圖

成果。金沙遺址的祭祀建築不是一般頂部平整無建築物的木構祭台,而是有類似亭子頂部建築的神聖威嚴“社”,中國古建築專家楊鴻勛先生稱之為“古蜀大社”,這座“古蜀大社”是日本神社的祖型。
金沙遺址祭祀區分布在古河道的南岸,長約150米、寬約100米,是一處規模宏大、延續使用了近千年的濱河祭祀場所。
經考古發掘證實,斜坡堆積的黃土層是用生土由人工堆築而成,可稱之為黃土台。黃土台長約85米,最寬處約25米,最厚處超過0.6米,金沙遺址祭祀區共出土的6000餘件金器、銅器、玉石器、象牙等珍貴文物,90%都出土於黃土台之上。從發掘情況看,金沙遺址祭祀區在建造黃土台前,祭祀品主要以石器和象牙為主,而在建築黃土台後,開始大量使用金器、銅器、玉器等作為祭祀用品,這也是金沙遺址最為興盛的階段。
考古專家介紹,成都金沙遺址的祭祀區與青海喇家遺址的祭壇是目前發掘到的先秦時期僅存的兩處具有祭祀建築的遺址。
2002年12月,考古人員在金沙遺址祭祀區東部的黃土層上發現了一處現存8個柱洞的建築遺蹟,同時還在機挖溝壁上發現一處僅幾厘米深的小坑,小坑被推斷為被破壞了的第9個柱洞,9個柱洞均為圓角方形,深度約1.3米。整個建築遺蹟平面為長方形,呈西北至東南向,與其北面同時期的河流的方向一致,從同時代土層出土的遺物看,該建築遺蹟約在商代晚期至西周前期之間,是金沙遺址迄今所發現的160餘座建築遺蹟中,木柱最粗大,並唯一呈圓角方形的建築遺蹟,同時,建造於工程浩大的黃土台上、沒有發現牆體的基槽、祭祀區迄今發現的唯一的建築遺蹟且在周圍發現了大量的祭祀遺蹟,出土了大量的珍貴遺物等特徵表明,這座建築遺蹟應與祭祀活動相關,不是一般的居住型建築,而是一處祭祀建築遺蹟。
2009年底,中國著名古建築專家楊鴻勛先生來到金沙遺址,對祭祀區這座建築遺蹟進行仔細考察後認為,這是一處神聖的祭祀建築----社,他稱之為“古蜀大社”。“古蜀大社”的提出使金沙遺址祭祀建築的構造更加明晰,並打破了長期以來單純木構平台,沒有頂部的建築物構想,取而代之的是有類似亭子頂部構造的建築。楊鴻勛說,這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蜀大社”還是日本神社的祖型,可見其影響深遠、意義非凡。

考古成就

良渚文化的器物通過長江傳到蜀地,證明成都當時對外交往和貿易已非常頻繁,也說明古蜀國並非古人所說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同時也證明,當時蜀地也不是如文獻記載的“不曉文字,不知禮樂”的蠻荒之地,已具有非常發達的青銅文化。
能夠證明金沙遺址具有較高文明程度的還不僅於此。已清理出土的一噸左右的象牙一部分產於古蜀國的南部,還有很大一部分來源於相鄰的雲南、貴州等地。這部分象牙很可能是西南少數民族進貢給這裡的王公貴族的,這也說明了金沙當時已成為西南地區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從墓葬的文化層和房址分析,該區域可能是居住、生活區,廢棄後成為墓地。而在此次集體大發掘中沒有涉及的第四大區域———黃忠遺址,根據前兩次的發掘,專家認為可能是金沙遺址宮殿區的一部分。據此,專家普遍認為,金沙遺址是三星堆文明衰亡後,在成都地區興起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蜀國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都邑所在。

遺址權威定性

金沙遺址權威性的定性:該遺址為商周時期蜀文化中心遺址,分布面積在五平方公里以上,同時很有可
小玉鳥小玉鳥
能是古蜀國的又一都邑所在。
據成都市考古隊王毅隊長介紹:考古隊在一期考古階段重點對梅苑東北區域、蘭苑文化堆積分布區、體育公園兩處文化堆積區進行了集中發掘。位於遺址東部的梅苑,出土了陶器、玉器、銅器、金器、卜甲共七百餘件和大量的象牙,大量的象牙堆積坑和成片的野豬獠牙、鹿角分布區都與宗教儀式活動有關,專家認為這一區域是宗教儀式活動區;蘭苑遺址位於遺址的中南部,該區的文化堆積分布面積約二萬平方米,目前發掘面積已達一萬零四百二十五平方米,發現有大量的房屋建築遺蹟和紅燒土、三百餘個灰坑、三十餘座墓葬、一座陶窯等遺蹟現象,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陶器、陶片和少量的玉石器、銅器、金器等,時代約為商代晚期。各種跡象表明,“蘭苑”文化堆積分布區可能是居住、生活區;體育公園位於遺址中部,發掘面積一百六十二平方米,發現十五座墓葬,其中三座墓葬有隨葬品,出土少量玉石器和陶器。
從墓葬的文化層和房址分析,該區域可能是居住、生活區,廢棄後成為墓地。而在此次集體大發掘中沒有涉及的第四大區域———黃忠遺址,根據前兩次的發掘,專家認為可能是金沙遺址宮殿區的一部分。據此,專家普遍認為,金沙遺址是三星堆文明衰亡後,在成都地區興起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蜀國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都邑所在。

研究意義

在出土的金器中,其中金面具與廣漢三星堆的青銅面具在造 型風格上基本一致,其他各類金飾則為金沙特有。玉器種類繁多,且十分精美,其中最大的一件是高約22厘米的玉琮,顏色為翡翠綠,雕工極其精細,表面有細若髮絲的微刻花紋和一人形圖案,堪稱國寶,其造型風格與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出土的400多件青銅器主要以小型器物為主,有銅立人像、銅瑗、銅戈、銅鈴等,其中銅立人像與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立人像相差無幾。石器有170件,包括石人石虎石蛇石龜等,是四川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其中的跪坐人像造型栩栩如生,專家認為,極可能是當時貴族的奴隸或戰俘,這表明當時的蜀國已比較強大。石器中的石虎造型古樸生動。金沙村遺址的發現,引起各界關注。專家們一致認為,金沙遺址是四川省繼廣漢三星堆之後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金沙遺址的發掘,對研究古蜀歷史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張儀築成都城的戰國晚期。金沙遺址所提示的是以往文獻中完全沒有的珍貴材料,將改寫成都歷史和四川古代史。

文明傳承

金沙遺址金沙遺址 挖掘現場

經過對出土文物的綜合研究,考古人員基本認為遺址年代大致在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約前1200~前650),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是它最繁盛的時期,這一時期金沙應是古蜀國的都城所在地。

金沙遺址是先秦時期最重要的遺址之一,它與成都平原的史前古城址群、三星堆遺址、戰國船棺墓葬共同構建了古蜀文明發展演進的四個不同階段。已有的發現證明成都平原史長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華夏文明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金沙遺址的發現,極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地內涵與外延,對蜀文化起源、發展、衰亡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特別是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謎找到了有力的證據。可以說再現了古代蜀國的輝煌,復活了一段失落的歷史,揭示了一個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代文明。數量眾多的象牙、精美的玉琮等外來文化的用品,在金沙遺址已出土的珍貴文物中占有相當比例。由此,考古專家認為金沙文化既有其獨特魅力,又是深受中原、長江下游等文化深刻作用的產物。
金沙遺址出土的30多件金器是該遺址出土文物中,最具獨特風格和鮮明自身特色的。這些金器包括金面具、金 帶、圓形金飾、蛙形金飾、喇叭形金飾等。除了金面具與三星堆青銅面具在造型風格上基本一致以外,其它各類金飾均為金沙遺址所獨有,都是用金片、金箔錘打而成,種類非常豐富。與金器一起出土的玉器則更多留下了中原和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痕跡。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毅稱,出土的玉戈、玉鉞等禮器明顯與中原同時代文物一致,這說明金沙文化與中原文化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同時,金沙遺址出土的玉琮、玉璋並不是此地“土生土長”的,它們是通過長江這條自古以來的黃金水道自下而上運輸至此的。金沙文化與中原及長江下游的頻繁交流充分說明了此時的古蜀文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也再次證明了中華古文明的多元一體論,各區域的文化都是彼此作用和相互影響的。

參觀遊覽服務

金沙遺址博物館全年365天開放,每日開放時間為:8:00――17:30。門票價格:80元/人。金沙遺址博物館對持相關證件的離休人員(可帶陪護一人)、退休人員、殘疾人、現役軍人、未成年人等特殊人群常年免費開放,大中小學生團隊集體參觀的,憑預約單免費參觀,全日制學生個人參觀憑學生證實行半價優惠,持老年優待證的老年人實行免費參觀政策。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金沙遺址博物館在這一天對遊客免費開放。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紀念日,金沙遺址也會在這一天對遊客免費開放。
金沙遺址博物館設有3處售票房,分別位於博物館東大門、南大門、北大門。另外還可以進入金沙遺址博物館官方網站進行網上訂票,享受優惠,訂票網址見擴展閱讀。
金沙遺址博物館內部遊覽線路主要是:南大門-太陽神鳥雕塑-遺蹟館-陳列館-北大門;推薦游線為:東大門-遺蹟館-太陽神鳥雕塑-陳列館-西山-玉石之路-南大門。線路設定合理、順暢,觀光面大,方便遊客遊覽,同時也涵蓋了金沙遺址博物館主要展陳內容。
金沙遺址博物館製作有博物館簡介、展覽品介紹、文物藏品介紹等多種宣傳資料,放置於遊客中心、總服務台等遊客集散地,供遊客免費取閱。此外,在博物館的遊客中心、遺蹟館、陳列館還配有電腦觸控螢幕20餘台,內容包含博物館景區簡介、館內服務項目和成都旅遊等相關服務的介紹,供遊客免費查閱。
金沙遺址博物館在遊客中心、陳列館負一樓第五展廳出口處設有紀念品商店,布局合理,環境優美,紀念品種類豐富。主要有蜀錦、蜀繡、漆器、水晶、工藝品、紅木、飾品等,尤其以獲得中國文化遺產標誌的館藏精品“太陽神鳥”金箔為圖案設計製作出的商務、公務和會議紀念品,以其獨有的精美工藝、精湛技術、深厚的歷史內涵,給人以全新的視覺,深受國內、外遊客的喜愛。
近年來,金沙遺址博物館先後被評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一級博物館,並被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2005年8月16日,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圖案被確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識;2011年12月,此圖案又被確定為成都市城市形象標識。如今,金沙遺址博物館不僅是古蜀文化的展示與研究中心,也是青少年社會教育基地、市民的休閒娛樂場所,更是代表成都悠久歷史文化的標誌性景觀。自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已接待中外遊客500萬餘人次,“讓更多人走進金沙,讓金沙走向世界”的理想逐步實現。

交通信息

金沙遺址博物館位於成都市市區的金沙遺址路2號,交通便利,遊客們可通過自駕或乘坐公車等方便快捷地到達博物館。
目前,有5路、7路、32路、41路、79路、82路、83路、84路、88路、96路、100路、111路、163路、305路、311路、320路等16條公交線路臨近金沙遺址博物館,公交站點距博物館均不到20米。
金沙遺址博物館有專門停車場。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場總面積達11360平方米,機動車泊車位總計225個,數量充足,能滿足遊客需要。
專門停車場分別位於博物館南區、北區。南區停車場由南區主停車場和南區VIP停車場組成,均為露天停車場。南區主停車場整體面積為5000平方米,設有大、小停車位115個;南區VIP停車場緊鄰南門遊客中心,整體面積約為300平方米,設有小車位9個。
北區停車場由露天停車場和地下停車庫組成,北區露天停車場整體面積約1200平方米,可同時停泊8台大型客車;北區地下停車場面積為4500平方米,共93個泊車位。
金沙遺址博物館停車場管理到位,設有停車線,大、小車位分區,車位及路線指示牌,自動化收費系統,攝像監控,出入口分設,有專人值管,停車場制度齊全。
此外,博物館還有非機動車停車場3處,面積為360平方米,分別位於博物館南門、東門和北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