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成都

神秘成都

成都的傳說 成都的神鳥 成都的鍋盔

圖書信息

神秘成都
神秘成都
編者:成都市民眾藝術館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頁碼:253頁
字數:235千字
出版日期:2004-11-1
ISBN:7-5614-2972-X
裝幀:平裝
開本:32
定價:20.00元
印數:0001-2600冊
主題/關鍵字成都市-概況
編輯本段
內容簡介
因為成都文化及其城市氣質的豐富、多元,所以成都市民眾藝術館在編輯出版“成都故事叢書”的時候,一口氣推出了《神秘成都》、《傳奇成都》、《浪漫成都》三本厚重而可讀性極強的著作。三本書從不同的角度,對成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進行了精彩而深刻的闡釋和評說。
該書以多彩的民俗風情、神奇的民間傳說、生動的歷史掌故、濃郁的生活氣息、鮮明的地域特徵,反映出成都傳統文化鮮為人知的一個側面,反映出成都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它不僅可以開闊人們的視野,提供了解成都歷史和文化的新維度,消除一些讀者生活、工作在成都對成都知之甚少的遺憾,又能激勵大家加倍珍惜成都的今天,更加熱愛這片富饒、神奇的土地,自覺投身建設成都美好未來的偉大實踐。
編輯本段
目錄
從頭說來10
成都的傳說10
龜跡畫出成都城12
芙蓉姑娘與虎哥14
望帝春心托杜鵑17
朱椿鶴鳴山問道27
青城山上天師洞31
道教聖地二仙庵35
劉三師巧蓋寶頂39
寶資山的故事45
李老君吆牛耕田47
二郎擒孽龍50
黃龍會54
鴻都觀與五龍洞57
名人傳說60
諸葛亮殿名聯60
薛濤的故事64
卓文君賣酒71
花蕊夫人74
巧建火神廟77
夫妻橋86
青城的傳說89
諸葛堤92
張飛造山95
畫狀元搶救國寶唐觀音98
天文學家落下閎101
神秘古蹟105
成都有座九眼橋105
閒話安順橋108
桂湖的傳說110
成都的神鳥114
運兵道117
龍橋棧道120
地仙井123
寶塔的故事126
民間軼趣129
趙乙己吃賴湯圓129
科甲巷與真假石達開132
小神子134
絕聯奇聞136
對聯姻緣138
三學寺的傳說150
小彭祖與白額虎153
魂歸白鹿155
寺廟風雲161
古大聖慈寺161
藏經樓上的秘密165
玄奘的靈骨172
石經寺的菩薩175
成都北門多寺廟178
風情小拾184
諸葛孝188
成都花會190
游百病192
麻婆豆腐194
味之腴197
從“姑姑筵”到“哥哥傳”200
蛋烘糕205
成都的鍋盔209
傳統的家常便飯212
成都茶館214
成都街名趣談225
成都街名瑣記229
跋263
編輯本段
《神秘成都》序(一)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建設文化強市
黃忠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這是李白在《蜀道難》中發出的感嘆。它一方面表明古蜀文化的源遠流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由於盆地地勢的限制,古蜀與外界的交流增添了一道天然屏障,使外界對古蜀及其文化的了解如隔一層面紗,更增添神秘的感覺。自上個世紀以來,隨著廣漢三星堆遺址、成都金沙遺址、商業街船棺遺址的相繼發現,以成都地區為代表的古蜀文化神秘性特徵更加引人關注,存在很多未解之謎。同時,由於從先秦到明清,曾有過數次大規模向四川移民的浪潮,給蜀地帶來了中原文化、秦隴文化、荊楚文化,以及南北各地的技藝與習俗,使這裡的文化習俗既保持其繼承性,又因為集各地文化的精粹而不斷豐富、發展,形成了包容性強的特徵。厚重、神秘且具包容性的蜀文化、薰陶、孕育出了揚雄、司馬相如、李白、蘇軾、郭沫若、巴金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形成了鮮明的地域文化風格。“九天開出一成都”。位於天府之國核心地帶的成都,集中體現了蜀文化的特色與精華。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是一個城市最具決定性的核心競爭力。大半年來,成都市文化局、市民眾藝術館與廣大文化工作者一道,經過艱苦的努力,通過深入挖掘成都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編輯了《神秘成都》一書。該書以多彩的民俗風情、神奇的民間傳說、生動的歷史掌故、濃郁的生活氣息、鮮明的地域特徵,反映出成都傳統文化鮮為人知的一個側面,反映出成都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它的面世不僅可以開闊人們的視野,提供了解成都歷史和文化的新維度,消除一些讀者生活、工作在成都卻對成都知之甚少的遺憾,又能使人們更加清醒,激勵大家倍加珍惜成都的今天,更加熱愛這片富饒、神奇的土地,自覺投自建設成都美好未來的偉大實踐。
《神秘成都》已經開了一個好頭,希望有更多的文化人投入到成都文化研究這一事業中來,以成都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依託,深入挖掘、總結成都的文化精髓,為培育和弘揚成都精神、建設文化強市作出應有的貢獻;希望有更多的讀者喜歡這本書,了解成都、熱愛成都、建設成都。
是為序。
編輯本段
《神秘成都》序(二)
譚繼和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名曰《神秘成都》,這是有來由的。
今年五月中旬的一天,成都市委的領導同志召集了幾位專家在武侯祠會議室與中央電視台的編導敘談,話題從成都文化逐步集中到“神秘成都”的討論上。這種討論從今年三月以來已經開過好多次會了,可見市委、市政府對這個話題的重視。這些專家座談會是宣傳成都的文學創作而召開的,是全市性的城市精神大討論的一部分。城市精神是一種精神財富,是城市文化、城市傳統和城市歷史長期積澱、積累的成果,是市民思想素質、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總和,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取得市民最廣泛的文化認同的結果,因此,頗不易歸納。加上成都文化的特殊性,它既是長江上游古文明起源和發展的中心,有悠久而獨立的始源,又是一個多元文化複合的城市。它兼容南北文化,五方風習雜舛,各方移民融匯,很難準確認定它的特徵,尤其是要用一兩句話來歸納甚為困難。我參加這些座談會,因為是召集人之一的關係,促使我思考這些問題,也藉此機會進一步學習和研究。我覺得一個城市就像一本打開的書,要讀懂一本書就得感悟它的主題精髓,要讀懂一個城市就要認識它的個性。成都的城市個性頗不易把握,自然就會覺得它神秘。我就憑這種神秘的感覺,為電視台和作家的文學創作,準備了一個兩萬多字的素材,題目就叫“神秘成都”。我在座談會上說,成都的各種“名片”都有道理,因為它是城市形象的外觀層面,看它的人視角不同,方向不同,自然就有不同的多種多樣的形象,就可以有不同的叫法。如天府之國、美食之都、休閒之都、古代東方音樂之都、魅力之都,等等,都是角度不同形成的看法。換個角度看,“神秘成都”似乎覆蓋面更大。這個“名片”,電視編導和記者的興趣最大,認為抓住了成都的特殊亮點,又有特殊的視角衝擊力。我原以為這只是我們這批現代人的靈感。殊不知,細加考察,我發現這是從古到今歷代海內外遊客對於蜀文化的一種特殊解讀,是取得廣泛認同的文化心理。
蜀文化的特徵,從旅遊角度說,就是一個“神”字。神奇的自然世界、神秘的文化世界、神妙的心靈世界,這就是蜀文化以“神”為中心的三大特徵。成都是神秘的蜀文化永恆的故鄉,歷來是富庶悠閒、別有洞天的旅遊佳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把它譽為“宇宙之絕觀”,“優遊之天府”。從這些話里,我們不難品味出其中神秘的意蘊。詩人王勃於總章二年(公元669年)5月“自長安觀景物於蜀”,“采江山之俊勢,觀天下之奇作”,秀冠天下的江山形勝和自然奇構,給了他遊仙似的靈感和神遊般的快感,寫下了“入蜀紀游詩三十首”,這是目前我知道的巴蜀旅遊史上以旅遊為目的的個人旅遊的最早記錄。這個記錄恰恰從“宇宙絕觀”的神秘感視角開後世描繪神秘成都之頭。在他之後,蜀人李白寫成都:“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游”,“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其實,這是用道家仙遊思想來描繪成都。九天,指中央為鈞天,四面八方有八天,成都郫人揚雄《太玄》專講玄冥九天,後來成為道教術語。在李白看來,成都這座城市是在凌宵步虛的九天上開闢出來的“萬戶千門入畫圖”的最佳人居環境,可見其神秘的極致。揚雄在漢代被稱為“西道孔子”,是受成都文化的薰育和儒風在西蜀傳播的影響,其中也包含蜀人仙化思維傳統的化育。鮑照說他的太玄經是“良遮神明游,豈伊覃思作”,是“爰清爰靜,游神之庭”(《漢書·揚雄傳》)而寫出來的。這種游神明游,玄冥清靜、游神之庭的性靈和思維,正是蜀人的一種思維特徵。詩聖杜甫入蜀,對蜀人這種神仙化的思維特別有感觸。他看到的山川是新的:“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看到的人是新的:“但逢新人民,未卜見故鄉”;看到的習俗是新的:“天路看殊俗,出入異中原”。總之,他是用神秘感來寫《成都府》這首詩的。宋人王安石寫成都:“盤礴西南江與岷,石犀金馬世稱神。桑麻接畛無餘地,錦秀連城別有春。”(《送復之屯田赴成都》)宋人馮時行詩:“只恐天上去,陳跡錦江涯”。“詩聲寫奇怪,畫本出槎牙。”(《梅林分韻》)這些詩透露出宋代人對神秘成都的文化心理感覺。舉凡李凍的石犀故事、嚴君平闡釋海客乘槎支機石的故事、七星橋如北斗布於錦江的故事、王褒金馬碧雞神祭故事、望帝春心托杜鵑的故事、古蜀五祖“得仙道”的故事、二郎擒孽龍的故事、龜城錦城蓉城得名故事,種種都透露出人們對成都“詩聲寫奇怪、陳跡世稱神”的神秘感和“只恐天上去,陳跡錦江涯”的浪漫情懷。直至19世紀末,法國人古德爾孟入蜀,還寫下了這樣的觀感:“入四川更驚其人工生產:入其野,桑麻遍野,井井有條,其農之勤可知。入其市,人工製造的物品,陳列滿場,且發運他省者相望於道。此等絕妙未經開闢的舞台,如加點綴,即可成為東方的巴黎。”就是在當代,也還有外國人以為成都既然是熊貓的故鄉,就必定在深山老林中,是個令人感覺神秘的城市。總之,西蜀歷來是塊神奇神異的地方,是與中原景觀特色迥異的“絕域殊方”,這種歷代人都能認同、形成共識的觀念。這種觀念一經成為連續性的傳統,就會變化成今天一筆無與倫比的旅遊遺產。這是從實景實觀的物質遺產中升華提煉出來的非物質遺產或曰無形資產。因之,用“神秘成都”來為成都旅遊文化定位,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我想,這是本書命名為“神秘成都”最大的理由。
從某種意義上說,成都至今也還是“絕妙未經(或未多經)開闢的舞台”,是值得發掘其文化神秘性的地方。其神秘性最奇異之處是蜀人以“仙化思維”為特徵的文化創造力和文化想像力。從“古蜀仙國”到“洞天福地”,就是成都仙化想像力的一筆歷史遺產。
“古蜀仙國”的含義指的是從三星堆的古蜀都邑到金沙遺址的古蜀王都。古蜀都邑文化的內涵是重仙的文化。這是與中原文化不相同的。中原文化重禮,楚文化重巫,巴文化重鬼、蜀文化重仙,是不同思維方式的文化想像力。蜀王仙化的傳說很早。蠶叢、柏灌、魚鳧“此三代皆神化不死”,“皆得仙道”。杜宇魂化杜鵑啼血,也是仙化故事。開明上天成為開明獸,也是仙化。這些是蜀人仙化想像力的真實記載。仙字古寫為“遷”,二字同源。仙化就是遷化,遷來遷去,引起羽化飛升的浪漫想像,就成了仙。遷徙活動被稱為“遷”,遷徙的人則被稱為“仙”,蜀人的仙化思維就是這么來的。蜀人仙化的文化代表是司馬相如的《大人賦》,“言神仙之事”,漢武帝讀了這篇賦竟然飄飄欲仙。後來道教借用這個“仙”字,構成“神仙”一詞,仍含有遷徙變化之義,但被提升為羽化升仙的幻化境界。老子騎驢遇關令尹喜於青羊肆,其地即今天的青羊宮,這一傳說也是古蜀人仙化思維的產物。嚴君平的仙化傳說,石犀寺下有海眼的故事、成都風雷撼大石的故事等等,都可以看出蜀人的文化創造力,多用在仙化和幻化方面。用今天的術語講,就叫做蜀人多浪漫主義,多球型思維,想像力和聯想性豐富。所以,從司馬相如、揚雄到陳子昂、李白、蘇軾、楊升庵、張問陶、李調元直到郭沫若這些西蜀籍的“文章冠天下”的文化巨人,都是富於浪漫主義的發散性球型天才,其淵源就在蜀人的仙化思維模式里。
從考古發現看,三星堆的鳥首人身青銅像,人身鳥足像、鷹頭杜鵑青銅像,是蜀人的羽人飛升思想最早的淵源。至於殷周時期的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或叫做“五鳳朝陽”金箔圖像,其圖形是:飛鏇的十二條太陽光焰中,有四隻金鳥,每隻金鳥均為三支腳,這為“日中有三足鳥”傳說提供了物證,證明成都是這一傳說最早的起源地。金沙遺址出土有蟾蜍金箔形象,而無玉兔形象,則證明“月中有蟾蜍”的傳說早於“月中有玉兔”的傳說,成都也是“蟾魄”傳說的起源地。這兩種日月神崇拜的特殊信物,應該說還是仙化飛升思維模式的展現。
“洞天福地”指的是最早的天師正一明成之道的發源地——大邑鶴鳴山,最早的道場——青城山,最大的教化治——彭州市陽平治,道觀歷史最早的青羊肆。道教經籍可分為仙學、神學和道學三部分。仙學是統率神學和道學的。其淵源來自西漢蜀人嚴君平。他是最先引莊入老,最先以道德、南華二經並稱,後由其弟子揚雄和班嗣修老莊之術,到東漢末年,天師張陵將其改造為道教仙學。仙學遂成為蜀文化的主要特徵,成都則成為中國西方“崑崙仙宗”的傳道中心,與東邊沿海的“蓬萊仙宗”是兩個不同的系統。成都的仙遊文化就是從這裡生長出來的。所以,從古蜀仙國到洞天福地,一脈相承,實是神秘成都最大的特徵,是土生土長的傳統“國粹”,值得珍視。本書特列“道教傳奇”數則,這是有深意的。
成都的神秘之處,還可以如數家珍。如:夏禹興於西羌,夏禹九州治水是從岷山開始的,“岷山尋江,東別為沱”是蜀人獨有的治水經驗;蜀人跪拜杜鵑,“重是望帝魂”的習俗是從先秦一直傳到唐宋時;成都是巢居氏族的起源地,有巢氏即成都彌牟鎮人;成都四合院綜合南北建築習俗的綜合;棧道文化、林盤文化、笮橋文化、梯田文化起源於蜀;馮夢龍、凌濛初說:“蜀女自古多才”;諸葛亮在成都成就為“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的聖地;成都大聖慈寺桐葉題詩的優美故事;成都是中國禪學研究和發展的一個中心,等等……這些神秘之處如果再數下去,就請看這本《神秘成都》,講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傳說故事,有些是真實歷史的敷衍,有些是民間傳說的擴展,可作茶餘消遣,可為益部談資,可博一笑,可發深思。例如府河本得名於唐肅宗時成都建府以後,因在府治之南,故被稱為府江(見宋人黃休復《茅亭客話》),而這本書里卻敷衍出了“芙蓉姑娘與虎哥”的愛情故事,雖非歷史真實,亦可透出成都人思維的活躍和詼諧,這仍然是成都神秘感的一部分,尤其是外地來蓉的人覺得神妙,可以感知的一種情懷。
其實,成都的最大的神秘之處,就在“天府之國”的索解里。“天府”是天上的閬苑,神仙的天國。四川得名“天府”,有曲折的故事和悠久的歷史。最初,“天府”是指物產豐盈,富庶甲國的關中之地,是成都人的勤勞和智慧才把這頂桂冠移到成都平原上來的。“天府之國”的稱謂,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文化內涵還有豐富的神秘性。例如,蜀人的創世紀傳說是“蜀之為國,肇於人皇”。人皇時代是蜀人文明的起源時代,這是蜀人對於文明起源的一種獨特認識。今天,距今45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成都平原寶墩文化的發現,說明蜀文化有悠久而獨立的始源,甚至“肇於人皇,也殊未可知”(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先生語)。蜀史初曙,考古發現為解決“人皇”之秘創造了條件。再從“天府之國”作為農耕文明和澤地文明。成都為江、淮、河、濟“四瀆”之首,自古即有江瀆祠祭祀江瀆神,後來演變為青、赤、白、黑、黃五色帝,都是起源於農耕的五方神,蜀人“尚五”的觀念就是從這裡起源的。澤地文明是中國農業文明的一個重要特徵。《爾雅》所說的中國大地上的大野澤、大陸澤具圃澤、雲夢澤等“十藪”,即十個大澤,就是中國農業文明的起源地。《爾雅》未說到巴蜀的澤。其是,蜀地的澤就是《華陽國志》說的“陸海”,還有個專門的稱呼,叫做“夢郭”。開明王自“夢郭”移,就是把“夢郭”澤地整理出來,成為文明最先發展的區域。澤地文明是古蜀文化區域一個最重要的特徵。成都平原澤地文明的走向,正好同今日的考古發現相一致。從廣漢的三星堆到彭州竹瓦街、新繁水觀音、金牛黃忠村、金沙遺址、十二橋、商業街船棺葬等遺址,這條從北到南的古文化發展縱軸線,正好是最典型的澤地文明產生和發展的生命線。後來,如錦如繡的錦江文明就是在這條生命線上,沿錦江而發展起來的。錦江水洗滌的蜀錦特別鮮靚,而其它河水再洗不出這種顏色。從“濯錦江波”上溯到“澤地”發生文明,江源成為巴蜀乃至西南最早開發的文明地,這夠神秘了吧。所以,“天府之國”本身的涵義就包含著豐富的神秘內容,它是巴蜀文化價值觀的核心。“神秘成都”首先就該唱響“天府之國”這張名片。諺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成都是在九天之上開出的“天府”,天府比天堂還要大一些,府中才有堂嘛。今天成都人正應該用新的勤勞和智慧,揭開九天之上的“天府”的神秘而還其坦蕩。神秘其神秘,坦蕩其坦蕩,這正是成都人的個性。我們不難從這本書里發現成都人這一個性的神髓。
因了這些緣故,我願用這篇長序介紹這本書,講一講成都的神奇、神秘和神妙,讀者願否瀏覽瀏覽,隨便隨便。
作者譚繼和: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史學會理事、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四川省政協文史與學習委員會顧問、成都市政協文史與學習委員會顧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