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鶴鳴

大邑鶴鳴,四川省大邑縣鶴鳴山是漢天師道發源地。鶴鳴山以山形像鶴而得名。山之天谷洞 ( 一名天師洞 ) 位於鶴尾冠子中峰 ( 今稱大坪山 ) 懸崖之上。

四川省大邑縣鶴鳴山是漢天師道發源地。鶴鳴山以山形像鶴而得名。山之天谷洞 ( 一名天師洞 ) 位於鶴尾冠子中峰 ( 今稱大坪山 ) 懸崖之上。從大坪山麓之迎仙客起步,須翻過八九華里的奇險峻岭,方能到達洞所。
世傳張三豐上鶴鳴山天谷洞修煉時,年已百餘歲。如此高齡的張三豐在絕壁千尋的天谷洞修煉系在何年 ? 那時,他究竟有多大年齡呢 ?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在未討論這兩個問題之前,必須弄清楚張三豐的出生年代。而張三豐的出生年代,頗多爭議。有的說是宋代,有的又稱元朝。如明末黃宗羲《南雷文集·王征南墓志銘》謂 : 武當派起於宋之張三豐①。清·汪錫齡《三豐先生本傳》說 : 張三豐誕生於元定宗丁未四月初九日子時,即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② 。這些說法,皆屬後世傳聞之詞,不足憑信。張三豐究竟生於那個朝代,至今尚屬一個謎。筆者不慚淺陋,試欲明其究竟,因此收集三豐自述其有關身世之文,並參考其它文獻,略考如下。
張三豐本人一再自稱為“大元遺老”。如《張三豐全集》卷四《自題敕封通微顯化真人誥命後跋》文末自署 : “大元遺老三豐道人書。”同書“附錄二”《自題無根樹·賣花聲》雲 :
明洪武十七年歲在甲子中和節,大元遺老。
張三豐自記於武當天柱峰之草廬。
據此可知,元朝亡後,張三豐以元朝遺老自居,說明他生於元朝。此外,從另一些文獻中,也證實他是元朝人。如《張三豐全集》卷四《玄要篇自序》文末題“元邋遢道人張玄素三豐自序”。同書卷八“附錄”《隱境編年》稱 :“三豐……元定宗二年生,至元間以博陵令致仕。”此言張三豐在元朝做過知縣。又明英宗敕封張三豐為“武當繼武真君”的寶誥中有“元朝名士,天師後昆”之句③。可見他在元朝亡時,已很有名氣。此乃當時朝廷的皇皇文告,可謂信而有徵。以上諸文,均證實張三豐為元朝人無疑。
張三豐自稱為“大元遺老”。案 : 《說文·老部》說 : “七十曰老。”是元朝亡時,三豐至少已七十歲。考元朝亡於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1368) ,計是年張三豐七十歲,由此逆推,張三豐當生於元成宗元貞二年 (1298) 。這一推論,雖未能確指張三豐出生的具體時間,要之,其去事實亦不遠。
考證出張三豐生於元朝之後,我們再來探討他入蜀上鶴鳴山的年代及年齡。
這個問題,史書上未見確切的記載。《明史·方伎·張三豐傳》說 :
太祖故聞其 ( 張三豐 ) 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後居寶雞之金台觀……乃游四川,見蜀獻王。
《明史》謂 : 蜀獻王椿,高皇帝第十一子。洪武十一年封,二十三年之國成都。據《明史》這兩條記載,可知張三豐入蜀,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 之後。但究竟是洪武那一年呢 ? 我們從大邑鶴鳴山的金石文字,找到了答案。同治《大邑縣誌》卷十三“金石”明·蔣夔《張神仙祠堂記》 ( 原注 : “此碑存鶴鳴山迎仙閣” ) 雲 : 世傳張神仙,名通,字三豐,號玄玄子……仙自少膂力過人,善騎射。兄弟三人,中更喪亂,流寓多方,參師學道。初,洪武壬申,獻王召至,與語,不契,遂辭入山,陟鶴鳴峰頂。
此言張三豐與蜀獻王“語,不契,遂辭入山,陟鶴鳴峰項”是洪武壬申,即洪武二十五年(1392) 之事。蔣夔《張神仙祠堂記》又說 :
道士吳伯理……十八年庚子秋乃於延祥觀後,豎閣一所,匾曰“迎仙”。又五載為宣德紀元之初,歲在丙午冬,復於閣後,創祠堂三間,落成,書其顛末,來錦城請記……予節略而為之記。
據此,知蔣氏此記,是根據上清道士巨吳伯理所撰之文“節略而為之”的。又知吳伯理的原文,寫於宣德元年 (1426) ,其去洪武壬申(1392) 張三豐之上鶴鳴山,僅隔二十五年。道士吳伯理以當事人而敘述當地之事,堪稱實錄。吳伯理之文言張三豐於洪武二十五年入蜀上鶴鳴山事,可補正史之不足。
前文考出張三豐生於元成宗元貞二年(1298) ,以此推算,張三豐入蜀上鶴鳴山時,年已九十四歲。蜀獻王朱椿《送張三豐遨遊》詩,有“老翁竟無欲”之句,稱三豐為“老翁”,可見他當時的年事已高,與我們所推斷者相契合。
張三豐在大邑縣鶴鳴山天谷洞修煉
張三豐入蜀上鶴鳴山後,即在天谷洞中修煉,常往來於鶴鳴峰頂冠子中峰及東西兩澗之間。在丹法修煉上,堪稱一絕。當時,他給我們留下了幾首詩。這些詩,皆是反映他在天谷洞修煉的真實情景及其成就的第一手珍貴文獻。
其《鶴鳴山》詩第一首雲 :
沽酒臨邛入翠微,
穿崖客負白雲歸。
逍遙廿四神仙洞,
石鶴欣然嘯且飛。
全詩通過張三豐在鶴鳴山生活細節的描述,反映出一位有道之士豪邁瀟灑的情懷。前文說過,張三豐時已近百歲,而他身“負白雲”,“穿崖”越澗,出沒於翠微之中,遠涉數十里以外以名酒著稱的臨邛市沽酒,逍遙自在往來於“廿四神仙洞”,卻縱橫自在,步履矯健,輕捷如飛,可想見他在鶴鳴山時,道法之高,功夫之深。“廿四神仙洞”即《道書》說的“鶴鳴山有二十四洞”④。三豐逍遙其間,如同《莊子》之“獨與天地精神共往來”的超脫境界⑤,乃至山中千年石鶴也為之飛鳴助興。
第二首雲 :
道士來時石鶴鳴,
飛神天谷署長生。
只今兩澗潺 水,
助我龍吟虎嘯聲。
此詩是張三豐在天谷洞修煉時真實情景的自述,充分流露出他覓得“絕壁千尋”之天谷洞的怡悅心情⑥“石鶴”據《廣輿記》載 : “鶴鳴山岩穴中有石鶴,千年一鳴,鳴則有仙人出。”⑦“飛神”,神遊。“署長生”謂在此洞天修煉,得“長生久視”之道⑧。張三豐“飛神”於天谷洞,與天地同體,逸興遄飛,時吟時嘯,東西兩澗的潺 水聲,亦與之相呼應。此番情景,極像蘇東坡夜遊赤壁,“劃然長嘯,山鳴谷應”,“飄飄乎如遺世而獨立,羽化而登仙”的亦仙亦道的豪邁氣概。
又《天谷洞》詩云 :
天谷本長生,
長歌石竅鳴。
棲神須此地,
坐煉大丹成。
這首詩,用張三豐的話給我們說明天谷洞是個修煉的好地方。“本長生”乃自然造化之意,這點明天谷洞是自然形成的斷裂岩洞。“棲神”,凝神專一,為道家保其根本、養其元神之術。“坐煉”,靜坐修煉,以達心法相應,物我兩忘的境界。所以他強調“棲神”須於“此地”,然後才能“坐煉”“丹成”。這是張三豐身臨其境於天谷洞修煉,獲得成就後的真實感受。
鶴鳴山鍾靈毓秀,天谷洞極自然之造化。《道書》雲 : “鶴鳴山有二十四洞,應二十四氣。……有七十二穴。在七十二候。”天谷洞乃二十四洞之一,其洞內與外界大自然息息相通。經實地考察,天谷洞冬燠夏涼。冬天進入洞中,溫暖如春 ; 夏天來到這裡,如入清涼世界。洞中流泉清洌,空氣新鮮,沁人心脾。周秦人馬成子⑩、東漢張陵⑾等仙家嘗棲息修煉於此。此後,到此修煉、朝拜的羽客及悟道之士等均有不同的領會。如唐末五代杜光庭《題鶴鳴山》詩 :“五氣雲龍下太清,三天真客已功成。”逸名《鶴鳴山懷古》之“羽士全真地”、“山川占旺氣”,劉光澤《天谷洞懷古》之“欲煉大丹須此地,何人得似杜東瀛 ( 杜光庭 ) ”等句,皆反映出他們對鶴鳴山天谷洞勝境的景仰和嚮往。
注 :
①明末黃宗羲《王征南墓志銘》謂 :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記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內家,蓋起於宋之張三豐。
②清·汪錫齡《三豐先生本傳》云:“有子名居仁,亦名昌,字於安,號白山,即先生父也。……元太宗收召人才……定宗丁未夏,先生母林太失人夢元鶴自海天飛來,而誕先生,時四月初九日子時也。( 見《張三豐全集》,捲入“附錄”)
③見《張三豐全集》附錄一“誥贊”。
④⑨見曹學 《易中名勝記》卷十三“上川南道大邑”引《道書》雲 : “鶴鳴山有二十四洞”。
⑤見《莊子·天下》篇。
⑥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卷三十一雲 : “鶴鳴山在縣西北三十七里,絕壁千尋。”
⑦見清同治《大邑縣誌·山川》引明《廣輿記》。
⑧見《道德經》第五十九章。
⑩清嘉慶《四川通志·邛州·仙釋》引《廣輿記》雲 :“廣成子 ( 馬成子 ) ,秦扶風人。志欲修道……乃入邛之鶴鳴山石洞中,復遇異人。”
⑾清同治《大邑縣誌·仙釋》 : “漢永壽二年, ( 張 ) 陵自以功成道就,乃於半岩躍入石壁中,自岩頂而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