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鳴鄉

鶴鳴鄉

鶴鳴鄉,位於四川省大邑縣城西12公里處,因境內聞名遐邇的中國道教發源地鶴鳴山而得名。所轄幅員面積49平方公里,人口1.21萬人、10個行政村。境內山丘壩皆有。山青水秀。有古詩讚譽云:“喬木夾雲寒”,“修竹當風無俗念”,“奇花塞路隨時艷”。便在千年之前,詩人陸游游至鶴鳴山(時作鵠鳴山),看仙山親臨碧水,古柏乾霄,靈氣四溢,乃賦詩數首,祈願“安得仙翁索米術,一生留此弄寒泉”。除此,鄉境內物產奇豐,資源特異。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鶴鳴鄉鶴鳴鄉鄉村風貌
乾隆時,今鶴鳴地區為北信鄉地,清鹹豐起為北鄉二甲,設利人、里仁、孝義、信義、鶴鳴5個團,團下設甲、牌。

民國2年;二甲改為二區。15年整理團委時,西鄉二區親睦團(觀音堂一帶)劃來北鄉二區。22年北鄉改為第六區。24年,置鶴鳴鎮,治地灌口場。上述6個團地和今悅來鎮的悅來場及前進、勝利、民集、羅溝、義和、豐收6個村設定的安仁、敦厚、公義3個團地,加上原北鄉一區新劃來的興隆團地(兩河口一帶),改編為43個保,27年4月縮編為20個保。29年,鶴鳴鎮改為鶴鳴鄉,下轄20個保,224個甲。後調整為15保。208甲。37年又調整為181個甲。

解放後,鶴鳴鄉仍置。1950年5月,鄉治安委員會成立,駐悅來場川王宮。次年2月,鄉農民協會成立,遷平楊村牟家營,5月,保、甲改為村、小組。1952年1月土改結束時,全鄉轄15個村,村轄為農民小組。1953年1月,鶴新、興隆、霧山村劃出歸新置的平鄉。太平鄉太鵬村的鄭崗劃出,加上永和、仁義村分出的部分地域,置聯合村,同時分忠孝村置共和村,分義和村置明月村,分鶴江、永和村置建新村。鄉人民政府遷回灌口場。

鶴鳴鄉鶴鳴鄉蔬菜基地
1954年3月,斜江、臨江2村劃出歸新置的灌口鎮。1956年1月,普陀鄉建制撤銷,所屬鶴慶、青龍、寧疆、順江4個村劃來此鄉;此鄉三峰村劃入和平村;同時新和村併入民集村,明月村併入義和村,建新村併入永和、鶴江2村,共和村併入忠孝村。是時全鄉轄13個村。1958年10月,此鄉成立鶴鳴人民公社,同時和平鄉鶴新、三峰、新民3個村劃來,寧疆村併入順江村,仁義村併入聯合村,鶴新村併入新民村,全社編為13個管理區,88個生產隊

1961年調整體制,管理區改為生產大隊,並分順江大隊復置寧疆大隊,分聯和大隊置仁義大隊。1962年8月,順江、寧疆、青龍、鶴慶、屏江、義和、羅溝7個大隊劃出歸新置的灌口鄉(公社)。同時分忠孝大隊置共和大隊,分三峰大隊部分地域加上和平鄉(公社)劃來的車盤溝、龍窩子兩地置青龍大隊。全鄉(社)轄10個大隊,100個生產隊。鄉人民委員會遷回牟家營。1968年9月6日,鶴鳴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成立,政區只稱鶴鳴公社,不再同時稱鶴鳴鄉。1981年3月,共和大隊改為南山大隊。1984年3月,鶴鳴鄉復名,下轄10個村,106個村民小組

鄉鎮簡介

鶴鳴鄉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6.3℃左右。全年平均日照時數1050小時左右,年平均降雨量960毫米左右。

鶴鳴鄉幅員遼闊,山、丘、壩皆有,物產豐饒,地下資源豐富。境內有川西平原儲量最大的紅石膏和豐富的紅豆泥煤,適宜於礦產資源的開發;境內原國防三線建設的“1141”廠總部閒置的廠房及機械設備,適宜於工業項目的開發利用;盛產茶葉紅梅、棕片、魔芋、佛手瓜,適宜於進行農業產業化項目的開發。

鶴鳴鄉具有開發前景的五荒(荒山、荒地、荒坡、荒水、荒灘)土地面積約1.3萬畝,天然植被良好,適宜於林木、草場、乾水果的種植栽培和成都麻羊等畜牧業的養殖。

下轄村

平陽村新民村山峰村青龍村鶴江村
南山村忠孝村永和村聯和村仁義村

資源物產

鶴鳴鄉鶴鳴鄉街道
自然條件 境內山脈為邛崍山脈支系,最低海拔570米,最高1630米。年平均氣溫15—16度,最冷的1月為5度,最熱的8月為25度;年均降雨量為1200—1300毫米;年均日照時數為720小時,無霜期293天,年平均風速為1.2米/秒。境內土壤以紫泥土為主,土質良好,土層深厚,通風性良,回潤力強,養份含量豐富,宜於各種經濟作物種植。風土人情 鶴鳴鄉地處川西平原,鄉民多保留川西民俗習慣。以大米、玉米小麥為主食,大米常作甑子飯,小麥常作麵疙瘩和麵條,用甑蒸玉米顆粒或拌大米蒸食;肉食以豬肉為主,吃法以回鍋肉為主,冬至後醃製臘肉香腸;婚喪事辦九大碗以待親朋;喜吃麻辣,常製作胡豆瓣海椒、伏鹽菜、豆腐乳。因深受境內道源發源地——鶴鳴山道源文化的影響和薰陶,鄉民多淳樸善良,熱情好客,房前屋後,遍種花草果樹,又有雞犬相聞,老人編蘿打掃,壯年田間地頭揮汗耕耘,孩童林間嬉戲遊玩,一派溫馨怡然的田園風光。鄉境因民風淳樸,連年刑事案件、兩搶兩盜發案率均低,社會治安狀況良好。

農副產品 鄉境內共有耕地11020畝,年產優質水稻1200噸、玉米3000噸、小麥1000噸、油菜籽230噸。特色經濟農副產品:年盛產金蜜李福建李500噸、紅梅100噸、土耳瓜2000噸,榨菜1400噸,柿子330噸。家禽家畜:年出欄羊8500隻、生態豬9000餘頭。土特產品:全鄉盛產茶葉、棕、魔芋、木炭等。鶴鳴鄉茶品味最美,早有盛名。鶴鳴山及其附近的龍窩子、大坪山一帶都盛產茶葉,民間傳說在鶴鳴山每年有幾株仙茶出現,用開水泡後,其氣筆直上升,呈現白鶴形狀,曰鶴鳴仙茶。現有茶基地160餘畝,年產茶葉4噸。主要林地:境內有楠木、香樟、銀杏等珍稀樹種,有大片柏樹林、青槓樹林、榿木林。主要有皂角核桃板栗、梨、桃、李、枇杷柑桔等經濟林。林地藥材(主要有黃柏杜仲厚朴)有170餘畝。竹類主要有茨竹、斑竹、夾竹、金竹等。

旅遊資源

鶴鳴鄉鶴鳴鄉魚泉洞
魚泉洞 鶴鳴鄉青龍村青龍溪中游,有一泉水洞,其水清澈見底,冬暖夏涼,不論天旱洪澇,出水量四季基本不變。該泉水洞有一大奇觀,其內不斷有細鱗魚湧出,不知從何而來,故此洞被稱為魚泉洞。所出細鱗魚肉質細膩,入口清香嫩滑,美味無比,當地人稱之為“細魚”。每到清晨和傍晚,細魚成群結伴湧出,大者有半斤以上,在清澈的泉水中歡快嬉戲,盪起粼粼波光,其景令人神往。當地村民常用背簍、撮箕等捕撈細魚。

終南山位於鶴鳴山後山的青龍村,與鶴鳴山最高峰老觀頂遙相呼應,相傳八仙之一的韓湘子曾在此修行,有韓湘洞為證。據《韓湘傳》,終南山始建於唐朝,當時建築規模浩大,有殿堂二十餘座,明末張獻忠剿四川時毀於戰亂。現存混元殿、八仙殿、佛祖殿、王母殿、無生殿、觀音殿、老君殿等七座殿堂。終南山植被良好,環境優美,山青水秀,風景宜人,是旅遊度假及夏季避暑的好去處。更有韓湘洞內泉水四季冰涼甘冽,據傳有去病養顏之功效。終南山北與佛教勝地霧中山相連,西與風景點龍窩子相接,東與鶴鳴山相望,山腳兩河相匯。相鄰有青龍溪、魚泉洞、三十六步天梯、洞口等景點。終南山交通便捷,水泥路直達山腳。當地民風淳樸,鄉民十分熱情好客,常以老臘肉、山野菜、山泉豆花接待來客。青龍溪水清澈見底,可見魚兒自由嬉戲,遊客還可在此盡享垂釣之樂。

鶴鳴鄉鶴鳴鄉香爐山
香爐山位於鶴鳴鄉永和村境內的香爐山廟,歷史悠久,建築奇特壯觀,工藝精湛,有一定的文物保護價值。據清康熙中期碑刻和同治《大邑縣誌》載,在清初名為大興庵,後改名回龍寺。有正殿、大佛殿、觀音殿、壁虛樓、壁山廟及齋堂、僧舍等。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重建正殿,十七年(公元1678年)重建南嶽殿,同年佛教禪宗五大家之一的臨濟僧人來此任住持嘉慶、鹹豐年間由仕林出資培修壁土廟,並於廟前新建萬年台戲樓,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住持通明率徒大興等創建龍神殿,之後又再次重建正殿和香殿,於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農曆三月十六和四月初七先後落成。鐵鑄千斤以上的東嶽神像供奉正殿,左右兩廂的十殿神鬼造型皆為石雕。房屋終年潔淨無一蜘蛛網和灰塵,至今不解,堪稱建築上一大絕技,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辛亥革命後,原有廟產大部分被縣上提作學產,廟宇失修。解放初期神像全被搗毀,南嶽殿、壁山廟、戲台被拆除,齋堂和原國小校舍改作永和村辦公室、會議室,正殿和香殿改作國小校舍,因而五十餘間房屋得以全貌保存。1996年秋,國小遷建店子崗,由一些遠近善士自發捐資修復了觀音殿、大佛殿,重燃了香火,恢復了廟會。香爐山交通十分方便,均為水泥路面,大車都可直達廟門。現有宗教職業人員牟至全(乾道)主持,加強廟內各項管理規章制度,開展正常宗教活動,並逐步恢復原廟歷史廟會
鶴鳴鄉鶴鳴鄉龍窩子
龍窩子位於鶴鳴鄉青龍村西北部。其名稱來歷有二,其一是因其四面均為黛青色蜿蜒曲折的山脈,似四條青龍在此匯集,僅東部有一寬不過30米、長約200米的狹長出口,中間凹陷似窩,相傳為青龍聚集生養之處,當地人稱之為龍窩子。其二是在青龍村青龍溪盡頭,有一處潭洞,深不可測,相傳其內有青龍出。當地有好事者曾用繩系一重物墜入水中,繩已下墜幾十丈仍不及底。龍窩子與佛教南傳第一站霧中山緊緊相鄰,相傳過去霧中山周圍有數百座大小不等的廟宇均是從龍窩子開始修建。現龍窩子與霧中山之間還殘存許多宏大的建築遺蹟及名人石碑石刻,如八字牆、三十六步梯、佛座坪等具有濃郁佛教文化氣息的古代建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