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平原

川西平原

川西平原又名成都平原,四川話稱為“川西壩”。範圍成都平原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東南側為龍泉山,西北側為龍門山。廣義的成都平原,介於龍泉山和龍門山、邛崍山之間,北起江油,南到樂山五通橋,包括北部的綿陽、江油、安縣間的涪江沖積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沖積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沖積平原等。三平原之間有丘陵台地分布,行政上包括成都市除金堂、蒲江、龍泉驛的16個縣(市、區);德陽市旌陽區、廣漢、什邡、綿竹;綿陽市遊仙區、涪城區、江油、安縣;樂山市市中區、夾江;眉山市眉山、彭山等共29個縣(市、區),總面積22,900平方公里。狹義的成都平原,僅指灌縣、綿竹、羅江、金堂、新津、邛崍為邊界的岷江、沱江沖積平原,長約200千米,寬40~70千米,面積約7340平方千米,是構成盆西平原的主體部分。因成都市位於平原中央故稱成都平原。

川西平原川西平原
川西平原又名成都平原,四川話稱為“川西壩”。範圍成都平原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東南側為龍泉山,西北側為龍門山。廣義的成都平原,介於龍泉山龍門山邛崍山之間,北起江油,南到樂山五通橋,包括北部的綿陽、江油、安縣間的涪江沖積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沖積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沖積平原等。三平原之間有丘陵台地分布,行政上包括成都市除金堂、蒲江、龍泉驛的16個縣(市、區);德陽市旌陽區、廣漢、什邡、綿竹;綿陽市遊仙區、涪城區、江油、安縣;樂山市市中區、夾江;眉山市眉山彭山等共29個縣(市、區),總面積22,900平方公里。狹義的成都平原,僅指灌縣、綿竹、羅江、金堂、新津、邛崍為邊界的岷江、沱江沖積平原,長約200千米,寬40~70千米,面積約7340平方千米,是構成盆西平原的主體部分。因成都市位於平原中央故稱成都平原。

簡介

川西平原斑竹林為川西平原腹心地
川西過去多指成都、綿陽一帶。現在多指四川阿壩州甘孜州等地區。川西地區自然風景優美迷人,九寨溝、黃龍、臥龍自然保護區、四姑娘山、米亞羅紅葉風景區、九曲黃河十八彎等風景名勝都位於川西地區。是旅遊和戶外的理想去處!川西壩子,多出現於文學作品中,實際上就是指成都平原。 歷史上的“川西”指的是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地帶,不包括盆地再往西的高原和山地,即今天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川西壩子,有“小江南”的美稱,因其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孕育了獨特的人文景觀和風俗習慣,這點在現代作家李頡人的《死水微瀾》中有詳盡具體的描述。

成都平原發育在東北-西南向的向斜構造基礎上,由發源於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綿遠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8個沖積扇重疊聯綴而成複合的沖積扇平原

成都平原地表鬆散,沉積物巨厚,平原中心地帶沉積物厚度達300m,第四紀沉積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結構良好,宜於耕作,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勢平坦,由西北向東南微傾,平均坡度僅3‰~10‰,地表相對高差都在20米以下,有利於發展自流灌溉。

氣候

成都平原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溫18℃左右。年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年雨天平均約300天,多霧,是中國陰雨天氣最多的地區之一 。但因平原鄰近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氣的影響,加之平原河水大多來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同時,平原上地勢低洼的古河道地區,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濕。故成都平原無論氣溫、水溫和土溫均較低,熱量條件較之四川盆地其他地區稍為遜色。

農業狀況

川西平原雙流縣位於川西平原
水利成都平原農田水利十分發達,遠在公元前250年的秦代就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水灌溉平原上廣大農田,成為四川省種植業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近50年,經過不斷的治理改造和擴建,都江堰灌溉面積增加了3倍,灌溉面積達53~67萬公頃。

農產成都平原耕地集中連片,土壤肥沃,河渠縱橫密布,屬典型的水田農業區,農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是中國重要的水稻、棉花、油菜籽小麥柑橘柚子油桐、茶葉、藥材、蠶絲、香樟產區,向有天府之國美稱。其中水稻、小麥和油菜,產量高而穩定,常年提供的商品糧、油分別約占四川全省的1/5和2/5,是四川和全國著名的商品糧、油生產基地。養豬水平居全省前列,是四川生豬基地。

川西平原是中國最富饒的平原之一,其物產之豐富,土地之肥沃,可以與珠江三角洲,東北嫩江平原相媲美。歷史上,由於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川西平原數百萬畝良田基本實行了自流灌溉,無以計數的密如蛛網的乾渠、斗渠、溝渠、毛渠,把岷江之水送進平原的任何一個角落,在田間地頭只要用鋤頭輕輕一刨,水就可以流進長滿嫩綠禾苗的田裡。由於這裡氣候溫和,水旱不憂,使川西平原的土壤十分肥沃,捏一把在手,黑而發亮,仿佛能捏出油來。有一句形象的說法是,在川西平原,往地里插一隻筷子也能長出綠葉來。

正因為有這樣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使這裡享有“天府之國”的美稱,這裡世世代代農業發達,土地精耕細作,物產豐富,生活生存條件十分優越,所以,人們常常把成都與中國第一休閒城市——杭州相比,這裡人們的休閒和享受程度,讓全國許多城市的人們十分的羨慕。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在致富奔小康,享受現代化帶來的種種好處的同時,也在品嘗著它帶來的惡果。川西平原大量十分肥沃的良田耕地被占用,變成了城市的“水泥森林”和廠房,雖然近年來,政府實行“三個集中”和“土地整理”,拿出了部分土地指標,但仍然擋不住土地總面積急劇減少的現實,大量良田耕地被占用已達到觸目驚心的程度。

川西平原良田耕地是大自然億萬年造化留給人們的財富,是子子孫孫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它正在人們(尤其是各級地方政府)的瘋狂下大量流失。尤其是川西平原由於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僅0.67畝,遠遠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最低人均占有耕地警戒線。中國現在耕地形勢十分嚴峻。國土資源部徐紹史部長在全國國土資源法律知識電視電話會議上公布了這樣一個數字,截止到2006年,全國的耕地面積為18億2700萬畝,人均只有1.39畝,距離中央規定的18億畝耕地紅線只有一步之遙,稍一失控,土地底線就會被突破。

相關圖片

川西平原川西平原川西平原

考古發現

考古發現表明,成都平原是長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廣漢三星堆遺址一、二號祭祀坑和成都市金沙村遺址的發現表明,殷商時期成都平原的古蜀國有著高度燦爛的古代文明,三星堆遺址是古蜀王國的都城所在,金沙村遺址是繼三星堆遺址後古蜀國的又一文明中心。新津寶墩等六個史前古城遺址的考古調查、發掘,證明了古蜀文明是源於川西地區,帶有明顯地方特徵的長江上游古代文明,成都平原是長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

文化

川西平原川西平原兩千多年的福利:都江堰
成都平原孕育了諸多文人名士,漢有司馬相如、宋有蘇氏三傑薛濤、近代有郭沫若等,杜甫陸游都曾在平原遊歷多年。

川西平原農村居民點的特點是極其分散,每個院子往往只有三、五戶,最多10多戶,少則只有一戶。川西平原分散的居住格局,與華北動輒數千人的村莊和華南農村至少也是百十人的村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川西平原不僅院子的規模很小,而且很小院子內也往往是多姓同住。正是院子及多姓雜居,構成了川西平原農村治理的諸多底色之一。

川西平原是粘性土壤,陰雨較多,水源條件較好,這就使得川西平原的水稻農作,很難有華北農村以手推車等交通工具來運送肥料和糧食的方便,農業生產中更多依賴肩挑人扛。肩挑人扛,就使得住宅與耕地的距離變得重要起來,在距耕地最近的地方修建住宅,是最方便農作的。就近耕地修建農舍,農舍就會相對分散。農舍分散所存在的大問題是難以防止土匪的搶劫。搶劫的目標自然不在於租種土地的佃農,而在於有較多收益的地主富農,農村地主因為難以從聚居村莊中獲得防範土匪所需的最低安全感,而大量遷入到城鎮居住,地主更多是不在村地主,居住在城鎮,並因此兼作商業。地主不在村帶來兩個後果,一是基層市場體系得以發育,二是村莊的宗族組織因為缺少在村地主等精英人物的關注(利益已不在村,何必關心村莊的公共事務與公益事業),村莊本身的認同及作用下降,宗族組織進一步衰落。在城經商的不在村地主與村莊聯繫的割斷(僅剩下土地收益,就是租地與收租),使得土地租佃及土地買賣受到利益最大化的極大影響,高度發達的土地買賣與租佃市場得以形成。

川西平原高度市場化的土地買賣與租佃,及農民的高流動性,造成了川西農村早熟的理性化,較少的傳統的影響,特殊的代際關係,相對寬鬆的家庭關係,及有意思的以鬧熱為基礎的廟會茶館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