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

大邑縣隸屬於四川省成都市。位於四川省中西部,成都平原西緣。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大邑縣歷史悠久,文化繁榮。風景秀麗,旅遊資源豐富。

簡介

一、地理位置

大邑縣位於成都平原西部,與邛崍山脈接壤。東與崇州市交界,東南與新津縣毗鄰,西南與邛崍市相鄰,西與雅安市蘆山縣、寶興縣相連,北與阿壩州汶川縣接壤。縣域總面積1327平方公里,總人口50萬人。大邑轄3鄉、17鎮。

二、地理特徵

大邑境內西部山區褶皺、斷層發育。主要褶皺有:寶興背斜,齊棚山倒轉背斜,黑水河復向斜,石梯溝沖復向斜以及唐王壩向斜,霧中山背斜,灌口向斜,晉原鎮背斜,鳳凰山向斜,飲馬壩背斜等多級褶皺;主要斷層有:磨子溝、黃銅尖子和雙河逆沖斷層以及川溪口、王壩崗和金陵寺斷層等多級斷裂;主要岩石類有:花崗岩、輝橄岩、橄欖岩、紫紅色砂岩、頁岩、耐酸鹽岩、礫岩等多種岩類。全縣整體處於構造活動帶上,其地質構造極其複雜。

大邑縣地處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過渡的前沿地帶,其西部為成都平原與龍門山脈隆起的縫合帶。在上述地質構造格局的控制下,受地殼不等幅升降和流水切割侵蝕的綜合作用影響,境內地貌形態多樣,平原、丘陵、低山、中高山、高山、極高山並存,自東向西依序分別形成階梯狀。其中,平原占22.8%,丘陵占16.7%,山地占60.5%。與此同時,平原向高原過渡的特寫位置,西部急劇隆起,造成境內相對高度極大。境內西北最高峰苗基嶺(大雪塘)海拔5364米,東南最低處的韓場鎮楊家祠堂海拔僅475米,相對高差達4889米。西部山區地貌破碎,溝壑縱橫,群山綿亘,高峰聳峙,景觀秀美,中緯度、低海拔的西嶺雪山的雪域為一大奇觀。

三、大邑氣候

大邑縣位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內,氣候溫暖濕潤,熱量充足,降水充沛,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分明,非常適合發展全天候的四季旅遊。境內年平均氣溫為16.0℃(平壩區),1月平均氣溫5.5℃,7月平均氣溫26.1℃,極端最低氣溫-4.8℃,極端最高氣溫35.1℃。無霜期多年平均為284天。平均年降水量1098.2毫米。大邑縣地面海拔高度差異懸殊,氣溫隨海拔高升而降低。丘陵、山地區平均氣溫分別為12℃-15℃。年降水量隨海拔升高反而增大,平原、丘陵和山地區平均降水量依序分別為1095.5毫米、1156.3毫米、1268.8毫米。降水多集中在7、8月,其降水量約占年降水量的46.3%(平壩區),年平均日照時數,平壩、丘陵、山地區依序分別為1033.8小時、744.4小時和683.7小時。隨山體海拔高度的變化,常顯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生物氣候垂直變化特點。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鑄成土地的廣宜性優勢。同時,光熱水生命與生態因子受複雜多變的地貌形態影響,導致不同地貌形態區和地域區光熱水因子組合配置千變萬化,千差萬別,從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自然生態環境類型,生物多樣性優勢十分明顯。據現有的調查研究成果表明,大邑縣擁有植物226科、1527屬、8600餘種,脊椎動物5個綱36個科。其中不乏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植物,諸如被稱為活化石的古老孓遺植物銀杏、珙桐、水杉以及珍稀動物大熊貓、金絲猴等。可以說,大邑縣是一個重要的物種資源基因庫,優異的生物和地理科研與教育基地。

與此同時,隨著光熱水氣候因子隨海拔高度的變化,大邑縣植物垂直地帶分布規律明顯。大邑縣地帶性基帶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從低到高的植被垂直分帶譜為:常綠闊葉林(海拔<1500米)—常綠闊葉林和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海拔1500-2400米)—常綠針葉林(海拔2400-2800米)—常綠針葉、落葉針葉混交林(海拔2800-3500米)—亞高山灌叢草甸(海拔3300-3800米)—高山草甸(海拔3800-4500米)—高山寒漠土(海拔4000-5000米)。


歷史沿革

唐鹹亨二年(公元671年)劃晉原縣西部置大邑縣。《太平寰宇記》載:“其邑廣大,遂以為名。”是為縣名的來由。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撤銷安仁縣和火井縣,其行政區域劃歸大邑縣管轄。火井縣後劃歸邛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大邑縣撤銷,境域併入邛縣。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大邑縣背靠龍門山,面向成都平原,自古以來,文化發達、山川靈秀、文物璀璨,明代狀元楊升庵曾譽為“仙佛同源”、“蜀之望縣”。

早在新石器時代,今大邑縣境內已有人類活動。夏、周時有古蜀。今大邑縣區域當時古蜀國地。周慎靚王五年,即秦惠更元九年(前316),秦滅古蜀國。今昔對比大邑縣區域當時為臨邛縣地。漢高祖五年(前202),平定巴蜀.今大邑縣區域為江原縣、臨邛縣地。西漢末年,王莽立國為新(9至23),臨邛縣改為監邛縣,江原縣改為邛原縣。後公孫述據蜀稱成家(25至36)。監邛、邛原縣名仍舊。東漢建武十二年(36)十一月,成家亡,邛原縣復名江原縣,監邛縣復名臨邛縣。歷蜀漢、魏、西晉寬大初至成(漢)玉衡二年(312),大邑縣區域仍置。東晉永和三年(347),成(漢)亡。漢原縣改為融縣,後又復名江原縣。臨邛縣仍置。中經宋、齊,至梁武陵王蕭紀據蜀前,兩縣建置不變。梁末,武陵王蕭紀據蜀(552至553)。臨邛縣改為依政縣,江原縣仍置。梁承聖二年(553),西魏統治蜀地。依政縣分出部分地區置臨邛縣,江原縣仍置。北周孝閔帝元年(557)立國。江原縣改為多融縣,後縣,後又改為晉原縣。依政縣、臨邛縣仍置。隋代,今大邑縣區域為晉原、臨邛、依政縣地。唐武德元年(618),晉原縣地分出部分置唐隆縣。武德三年(620),臨邛、依政、唐隆3縣地分出部分置安仁縣,貞觀十七年(643),安仁縣撤銷,鹹亨元年(670),安仁縣復置。今大邑縣區域唐初未建置時,屬臨邛、依政、唐隆、安仁縣地。公元671年(唐鹹亨二年)割晉原縣西部置大邑縣。《舊唐書》、《新唐書》、《元和郡縣誌》、《太平寰宇記》載:“其邑廣大,遂以為名。”128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撤消安仁縣和火井縣建制撤消,其行政區域劃歸大邑縣。火井縣境域後劃歸邛州。大邑建縣後,唐、宋兩代建置無變化。1377年(明洪武十年)農曆五月,大邑建制撤消,境域併入邛縣。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農曆十一月復置。 

1960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新津縣併入大邑縣。原新津縣城關鎮改為大邑縣新津鎮。1962年3月25日,建制恢復,原新津縣所轄區域仍歸新津縣管轄,10月20日,國務院補辦批准手續。建縣後,大邑縣治歷來在今晉原鎮。

隸屬關係:大邑縣始置時隸邛州。唐寶元年(742),邛州改為臨邛郡。唐乾元元年(758),臨邛改為邛州五代十國時期,大邑縣屬前蜀國19年(907至926),後唐9年(925至933),後蜀國32年(934至965),隸邛州。北宋乾德三年(965)起,大邑屬宋,邛州改為邛州臨邛郡,大邑隸邛州臨邛郡。南宋寶祐六年(1258),蒙古帝國軍隊攻入四川,大邑隸邛州臨邛郡。至元十四年(1277)後不久,邛州臨邛郡改為邛州。大邑隸屬邛州。十六年(1279)。大邑屬元。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玉珍在蜀建立農民政權,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稱帝,國號夏,大邑屬邛州。 明洪武四年(1371)春,朱元璋派軍入川。六月,夏亡,大邑屬明,隸邛州。明洪武九年(1376),邛州降為邛縣,大邑隸嘉定州。明洪十年(1377)五月,大邑入邛縣。明洪十三年(1380)十一月復置,隸嘉定州。明成化十九年(1483),邛縣復升邛州,大邑還隸邛州。明崇禎十七年八月初八日,張獻忠克成都,建立大西農民政權,定都成都,稱西京。並於十月初五破邛州,入大邑。在張獻忠據蜀期間(1644至1646),大邑為大西轄縣之一,其隸屬關係與明末時同。 清順治三年(1646),大邑屬清,隸邛州。清乾隆版《大邑縣誌》載清順治六年(1649),張獻忠部屬盧名仍“踞重慶、敘州、馬湖及邛州一帶”。清順治九年(1652),已和南明聯合的張獻忠部屬劉文秀出兵回川,大敗已降清的吳三桂,克川南各州縣。劉文秀克成都。清順治九年前後,大邑屬南明,隸邛州。清光緒版《大邑縣鄉土志》載,清康熙十三年(1674)吳三桂反後,其總部屬王藩攻占邛州大邑。吳在1674年稱帝,國號為周。大邑屬周,隸邛州。清康熙十九(1680),王屏藩被討平,大邑屬清,隸邛州。民國元年,大邑隸邛州。2年,邛州改為邛崍縣,大邑隸上川南道。3年五月,上川南道改為建昌道教。17年,道制撤銷,時四川正值軍閥混戰,延至次年才正式撤銷。大邑於是直隸四川省。24年6月,大邑隸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20日大邑縣解放後,隸眉山行政區。1950年3月起改隸溫江行政區。又稱溫江專區,1968年10月改為溫江地區。1983年5月,溫江地區建制撤銷,大邑縣至今劃歸成都市管轄 1997年,面積1548平方千米,人口48.6萬,轄13鎮7鄉。縣政府駐晉原鎮。

1999年,大邑縣轄15個鎮、12個鄉:晉原鎮、安仁鎮、悅來鎮、新場鎮、唐場鎮、西嶺鎮、斜源鎮、董場鎮、韓場鎮、王泗鎮、三岔鎮、出阝江鎮、上安鎮、天宮廟鎮、蘇家鎮;高山鄉、青霞鄉、金星鄉、霧山鄉、沙渠鄉、鶴鳴鄉、三壩鄉、墩義鄉、蔡場鄉、元興鄉、龍鳳鄉、丹鳳鄉。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490373人,其中:晉原鎮120663、王泗鎮27682、唐場鎮15886、新場鎮25658、悅來鎮15408、安仁鎮22444、出阝江鎮9217、天宮廟鎮11001、西嶺鎮9540、斜源鎮9702、董場鎮12518、韓場鎮14801、三岔鎮23021、上安鎮14653、蘇家鎮18982、青霞鄉7760、沙渠鄉15801、霧山鄉4871、金星鄉9305、高山鄉7370、鶴鳴鄉11790、三壩鄉6512、蔡場鄉15897、墩義鄉23752、元興鄉15424、龍鳳鄉12110、丹風鄉8605。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土族、侗族、瑤族、維吾爾族、滿族、鄂倫春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2004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33號)同意大邑縣撤銷唐場、元興2個鎮及丹鳳、三壩、高山、龍鳳、敦義5個鄉;天宮廟鎮更名為花水灣鎮。將原唐場、元興2個鎮所屬行政區域併入安仁鎮;安仁鎮政府駐安仁村。將原丹鳳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悅來鎮;悅來鎮政府駐觀口社區。將原三壩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出阝江鎮;出阝江鎮政府駐出阝源村。將原高山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三岔鎮;三岔鎮政府駐梅花村。將原龍鳳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董場鎮;董場鎮政府駐董家村。將原敦義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王泗鎮;王泗鎮政府駐政府街。

2004年,大邑縣轄17個鎮(晉原、王泗、出阝江、西嶺、斜源、董場、韓場、三岔、上安、蘇家、新場、安仁、悅來、青霞、沙渠、蔡場、花水灣)、3個鄉(霧山、金星、鶴鳴),20個社區委員會、345個村委會;面積1545平方千米,人口密度322人/平方千米。

經濟社會發展

2011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3.92億元,較2006年增長76.9%;三次產業比例由25:36.2:38.8調整為22.3:41.2:36.5。財政收入顯著提高,全口徑財政收入23.1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5.78億元,一般預算收入7.29億元,地方稅收5.16億元,較2006年分別增長485%、662%、390%和439%。投資消費明顯擴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9.6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38億元,較2006年增長323.2%、151%。人民生活切實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0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095元,較2006年增長88.2%、95.6%。 

2011年,接待遊客562.9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0.95億元,較2006年分別增長95.99%、151.7%。工業經濟提質增效。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全力加大工業區(點)基礎設施投入,新增承載能力8.5平方公里。引進法國達爾凱、海螺型材等投資1億元以上項目62個、4億元以上項目6個,到位資金157.5億元;完成技改投資131.34億元,新創省級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35個。目前,工業區(點)入駐企業231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74家。縣工業區榮獲省級現代製造業示範區、循環經濟試點區、智慧財產權試點園區,沙渠工業點躋身全省最具投資價值產業園區前十強。2011年,實現工業增加值37.82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6.09億元,較2006年分別增長147.5%、241.3%;工業集中度達68.6%。

現代農業初具規模。大力實施“都市農業發展”戰略,建成全國最大肉鴨孵化基地、西南最大雙孢蘑菇生產基地,韓場葡萄園、蔡場藍莓、王泗非洲菊、悅來銀杏、出阝江梅花產業等特色農業初具規模。2007年以來,共引進農業產業化項目138個,耕地規模經營面積15.23萬畝,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戶9.25萬戶,帶動面72%;新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3家,新發展農村專合組織415個;獲得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認證49個。

城鄉統籌,城鄉面貌明顯改善規劃體系日趨完善。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最佳化完善大邑縣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縣域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10大類27子項專業專項規劃,基本形成城鄉一體、覆蓋全域的規劃體系。

示範建設初見成效。全力推進市級示範線安西走廊建設,完成沿線1786戶農戶搬遷安置、117戶農房風貌整治、9個節點景觀打造,關閉企業36家、養殖場316家。全面啟動沿線鄉鎮一般場鎮改造,健康綠道體系建設加快實施,安韓統籌城鄉綜合示範項目通過市級驗收。

城鄉建設步伐加快。加快推進桃源新城建設,完成內蒙古大道、二環路、桃源路、濱江路等15.41公里城市骨幹道路建設;完成斜江河城區段綜合整治,行政服務中心、新體育中心、婦幼保健院等全面建成。家樂福、國美等大型連鎖賣場相繼入駐,鑫河酒店建成投用。舊城改造有序推進,城區道路管網改造基本完成,實施棚戶區改造項目6個,共842戶、5.7萬平方米。城鄉路網不斷完善,建成成溫邛高速安仁連線線、光華大道延伸線大邑段一期等對外通道,改造提升川西旅遊環線大邑段、大西路、大安路、安出阝路等主通道120公里,新建12個農村客運站,新開通8條公交線路。全縣城鎮化率37%。

自然條件

地質環境

大邑縣在中國的大地構造上屬揚子板塊的西部地區。位於成都平原與龍門山的交接處,屬龍門山北東向構造帶東緣的一部份,彭灌大斷裂呈東北~西南走向沿天車坡—西嶺鎮—唐王壩一線貫穿縣境中部。此線以西山區為前龍門山推覆體前緣部份,以東為白堊紀第及其以上地層沉積的前陸盆地。前者為後者沿彭灌大斷裂向西俯衝所形成。

境內西部山區褶皺、斷層發育。主要褶皺有:寶興背斜,齊棚山倒轉背斜,黑水河復向斜,石梯溝沖斷復向斜以及唐王壩向斜,霧中山背斜,灌口向斜,晉原鎮背斜,鳳凰山向斜,飲馬壩背斜等多級褶皺;主要斷層有:磨子溝、黃銅尖子和雙河逆沖斷層以及川溪口、王壩崗和金陵寺斷層等多級斷裂;主要岩石類有:花崗岩、輝橄岩、橄欖岩、紫紅色砂岩、頁岩、耐酸鹽岩、礫岩等多種岩類。全縣整體處於構造活動帶上,其地質構造極其複雜。

地貌環境

大邑縣地處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過渡的前沿地帶,其西部為成都平原與龍門山脈隆起的縫合帶。在上述地質構造格局的控制下,受地殼不等幅升降和流水切割侵蝕的綜合作用影響,境內地貌形態多樣,平原、丘陵、低山、中高山、高山、極高山並存,自東向西依序分別形成階梯狀。其中,平原占22.8%,丘陵占16.7%,山地占60.5%。

與此同時,平原向高原過渡的特寫位置,西部急劇隆起,造成境內相對高度極大。境內西北最高峰苗基嶺(大雪塘)海拔5364米,東南最低處的韓場鎮楊家祠堂海拔僅475米,相對高差達4889米。西部山區地貌破碎,溝壑縱橫,群山綿亘,高峰聳峙,景觀秀美,中緯度、低海拔的西嶺雪山的雪域為一大奇觀。

氣候環境

大邑縣位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內,氣候溫暖濕潤,熱量充足,降水充沛,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分明,非常適合發展全天候的四季旅遊。境內年平均氣溫為16.0℃(平壩區),1月平均氣溫5.5℃,7月平均氣溫26.1℃,極端最低氣溫-4.8℃,極端最高氣溫35.1℃。無霜期多年平均為284天。平均年降水量1098.2毫米。

大邑縣地面海拔高度差異懸殊,氣溫隨海拔高升而降低。丘陵、山地區平均氣溫分別為12℃-15℃。年降水量隨海拔升高反而增大,平原、丘陵和山地區平均降水量依序分別為1095.5毫米、1156.3毫米、1268.8毫米。降水多集中在7、8月,其降水量約占年降水量的46.3%(平壩區),年平均日照時數,平壩、丘陵、山地區依序分別為1033.8小時、744.4小時和683.7小時。隨山體海拔高度的變化,常顯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生物氣候垂直變化特點。

生物特點

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鑄成土地的廣宜性優勢。同時,光熱水生命與生態因子受複雜多變的地貌形態影響,導致不同地貌形態區和地域區光熱水因子組合配置千變萬化,千差萬別,從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自然生態環境類型,生物多樣性優勢十分明顯。據現有的調查研究成果表明,大邑縣擁有植物226科、1527屬、8600餘種,脊椎動物5個綱36個科。其中不乏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植物,諸如被稱為活化石的古老孓遺植物銀杏、珙桐、水杉以及珍稀動物大熊貓、金絲猴等。可以說,大邑縣是一個重要的物種資源基因庫,優異的生物和地理科研與教育基地。

與此同時,隨著光熱水氣候因子隨海拔高度的變化,大邑縣植物垂直地帶分布規律明顯。大邑縣地帶性基帶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從低到高的植被垂直分帶譜為:常綠闊葉林(海拔<1500米)—常綠闊葉林和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海拔1500-2400米)—常綠針葉林(海拔2400-2800米)—常綠針葉、落葉針葉混交林(海拔2800-3500米)—亞高山灌叢草甸(海拔3300-3800米)—高山草甸(海拔3800-4500米)—高山寒漠土(海拔4000-5000米)。

城市建設

2005年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城區面貌整體提升。新城區晉原鎮採用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方式,新引進了銀都房產、天邑花園、東方聖地等8個房地產項目,到位資金1.65億元,盤活存量土地500餘畝。工業集中區完善了一期水、電、氣、路、通信、排污等基礎設施建設,啟動了二期基礎設施建設。城區綜合管理力度加大。市政設施完好率達95%,城市綠化率達32%,綠地覆蓋率達34%,人均公共綠地8.6平方米。年末城市鋪裝道路長度69.78公里,鋪裝道路面積142.9萬平方米。並有著名古鎮安仁鎮。

未來大邑

組團式發展,新大邑的“三分天下”

田園式的城市形態首先要形成多中心、組團式、網路化的城鄉空間布局和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間結構,既有優美的田園風光,也有強大的現代化功能。為了更合理地區分城區功能,大邑已經從原來的一個老城區輻射發展出以行政辦公、旅遊商貿為主的大邑新城核心區桃源新城及集合住宅、商業為一體的恆大新城。今天的大邑可謂是“三分天下”,大邑即將形成大邑新城、恆大山水城以及大邑老城區三個城區板塊。多中心,組團式的發展正在大邑全面推開。

桃源新城

早晨爬西嶺雪山,晚上泡花水灣溫泉。之後,坐在大邑到成都的高速列車上,看著車窗外川西壩子上動人[桃園新城控規圖紙]的田園風光。不到半個小時,列車抵達成都……這樣的場景離我們並不遙遠,也許到那時,不少市民就會心動到行動,將成都市區的住家搬到山清水秀的大邑。而在大邑縣的優選,自然是未來大邑的新行政中心、交通中心、商務中心所在地——桃源新城。未來兩三年內,這裡將依託遷址後的新行政中心、新體育中心、文化藝術中心等大型公益設施帶動和成溫邛高速公路以及未來軌道交通站點優勢,逐漸成為一座生態宜居的山水健康新城。“市內大邑、世外桃源”將是這一新城的最好注釋。

桃源新城位於現在的大邑老城區西南,作為晉原新城的起步區,也是大邑新城核心區,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規劃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建設用地約2.6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規模約為6萬人。兩三年內將該片區建成集居住、商業、行政辦公、休閒為一體的大邑新城。其中,桃源北片區——文化山水區,為城西綜合功能片區,其範圍北至靜惠山,西至城市用地邊緣區,南至粗石河、東以斜江河為界。該片區主要由高鐵站點周邊商業用地和外圍居住用地構成,片區主要體現山水特色,並配套完善的西部新城區商業服務、文化娛樂和配套居住等功能。桃源南片區——創業商務區,為新城西部的居住功能片區,片區範圍東、北以斜江河為界,西至城市用地邊緣,南靠成溫邛高速路。

根據最新修編的《大邑縣城市總體規劃》,大邑縣城遠期規劃從15平方公里擴大到25.83平方公里,規劃人口從15萬人增加到25萬人。

一座城市,有山會顯得厚重,有水則顯得輕靈。由於歷史原因,大邑的整體風貌“依山有餘而傍水不足”,過於均質化的城市建築使城市缺乏特色。為此,大邑提出了打造“山水健康城”的規劃理念,“市內大邑,世外桃源”這句語帶雙關的建設口號說的正是桃源新城。

最新修編的《大邑縣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描繪出一幅城市發展的美好藍圖:在資源豐富生態優良的成都“後花園”里,無論創業還是居家都盡顯從容;在動靜皆宜美景如畫的山水健康新城中,無論旅遊還是休閒都那么愜意。在新的城市總規中,大邑城市性質被確定為休閒度假接待中心、特色產業發展區和生態健康城市。

四通八達:四級交通體系讓出行無憂

桃源新城與大邑舊城之間由正在建設的內蒙古大道連線,離成溫邛高速公路僅兩分鐘車程,規劃的城際高速鐵路把她與成都緊緊連在了一起。城際高鐵對於大邑意味著什麼?這不僅僅是出行時間的簡單減少,它意味著在成都市中心居住和在大邑居住將沒有區別,而到西嶺雪山、花水灣溫泉小鎮、安仁博物館小鎮等旅遊目的地的距離更短,讓你可以隨心所欲,想去就去。而即將建設的光華大道至大邑的延伸線,更讓大邑到成都多了一個選擇。

目前,在大邑大道兩邊聚集了數十家知名房地產企業開發的時尚現代樓盤,桃源新城區內的最後四個地塊也將在12月3日和近期拍賣,“這四個地塊位於桃源新城核心處,緊依斜江河和溫泉大道,新體育中心、文化藝術中心、五星級酒店等配套設施相鄰,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桃源新城僅存的‘絕版’寶地,具有極大的珍貴性和超值前景。毫無疑問,必將成為開發商追逐的熱點地塊”。

基礎設施

大邑基礎設施已跨入中國西部地區先進行列,水、電、氣、路和通信配套,適宜企業發展和居家生活的現代化山水旅遊城市初具規模。全縣水、電、氣供應充足,富餘量大,價格優惠。在供電上,大邑除與省電網聯網外,還是產電大縣,自備電源充足。在交通上,縣城距成都市區48公里,已進入成都“半小時經濟圈”;距雙流國際機場35公里;川西旅遊環線、大雙旅遊快速通道、出阝新旅遊複線等高等級公路縱橫全境;實現了鄉鄉鎮鎮通水泥路,基本實現村村通水泥路。

大邑交通

自開始實施“村村通”、“聯網加密”、“扶貧路”等工程以來,大邑縣公路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初步形成了以國道(G318線),省道(S106線),大新路、三安路、懷敦路、新沙路等4條跨縣道路為依託,以鄉、鎮、村和主要景區為結點,以董韓路、蘇山路、董龍路、唐上路、大金路、安出路,鴛鴦路、晉新路、大西路等9條縣道為主骨架的公路網路體系。

大邑縣交通四通八達,東距省會成都市45公里,成溫邛高速公路(318國道)由東至西貫穿全境,東南距雙流國際機場35公里。縣境內公路交通網路已全部建成,大邑縣城至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西嶺雪山的大雙旅遊快速通道全長60公里及西茶路10公里,行車時間約90分鐘,[大邑縣公路交通布局網路圖]著名的花水灣溫泉和中國道教發源地鶴鳴山均位於旅遊快速通道旁;縣城至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安仁古鎮12公里,由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大新路)相連,行車時間約20分鐘和崇州三江至安仁古鎮的三安路14公里;川西旅遊環線由都江堰經青城山、過崇州街子與煙霞湖景區相接後進入縣城。

近期成都市為整合全域成都旅遊資源,提出通過民航、鐵路、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幹線公路打造成都旅遊交通“2+5走廊”,以加強成都各旅遊區之間的交通聯繫,促進旅遊資源的整體效應。未來大邑將以龍門山旅遊開發為重點,新建龍門山旅遊鐵路和公路;新建金西路,改造半霧路(鶴鳴山至琉璃壩大邑段)、安出路,與大西路、大安路相接,連線縣內各旅遊景點,形成環狀的旅遊交通體系。

龍門山旅遊鐵路:起於都江堰市,經崇州街子鎮、懷遠鎮、大邑金星鄉、悅來鎮、王泗鎮,邛崍桑園鎮、臨邛鎮,止於蒲江縣。

龍門山旅遊公路:初步確定兩種方案,第一種方案起於都江堰,經崇州街子鎮、懷遠鎮、大邑金星鄉、悅來鎮、王泗鎮,新場鎮,邛崍茶園鄉,止於天台山;第二種方案起於都江堰,經崇州街子鎮、懷遠鎮、大邑青霞鄉、晉原鎮、王泗鎮,新場鎮,邛崍茶園鄉,止於天台山。

龍門山旅遊公路大邑至蒲江連線線:大邑至蒲江連線線全長約42.3公里,按4車道建設。該項目將我縣境內川西旅遊環線與成溫邛快速通道相連線,通過共用部分成溫邛快速通道實現川西旅遊環線延伸連線至蒲江。項目起點從大邑大道起點後,與大邑大道延伸線併線,下穿成蒲鐵路,上跨或下穿成溫邛高速,過斜江河後,與成溫邛快速通道在安仁鎮新石村交叉後,沿成溫邛快速通道經邛崍至蒲江。線路大邑段全長17.4公里,其中利用川西旅遊環線大營橋至大邑大道延伸線起點約8.23公里,與大邑大道延伸線併線新建9.2公里。設計速度60KM/時,路基寬度為30米,征地紅線寬度為50米。

半霧路:起於大邑鶴鳴鄉半邊街,止於霧山鄉,全長13公里,總投資1.3億元。

安出路:起於安仁鎮、經三岔鎮、王泗鎮、新場鎮、止於出江鎮,全長52公里,總投資5.2億元。

金西路:起於金星鄉、經霧山鄉,止於西嶺鎮。在快速交通方面,目前通過大邑縣城高速路主要為成溫邛高速,另外成溫邛高速安仁連線線也於2011年5月28日連通,從成都到安仁古鎮不再繞行。

在未來,成溫邛快速通道、光華大道延伸線都將通過大邑。在2012年大邑將著力成溫邛快速通道大邑段的建設。2012年成都兩會上,確定了成都經濟區環線高速公路,這條道路也將通過大邑。此是成都的第三繞城高速。全長360公里,將連線德陽、資陽、眉山、蒲江、邛崍、大邑、都江堰等地。備受大邑市民關注的成蒲鐵路也將在2012年實質開工。成蒲鐵路線經乾溪河進入大邑境內,跨成溫邛高速,沿二環路與成溫邛高速之間延伸,過斜江河,再跨成溫邛高速、經王泗至邛崍。大邑縣設晉原、王泗兩個站點,王泗鎮站為地面站,大邑站為高架站,境內長12.5公里。

風景名勝

西嶺雪山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嶺雪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境內(距成都95公里),總面積482.8平方公里。區內大雪塘海拔5353米,是成都第一峰,終年積雪不化,在陽光照射下,潔白晶瑩,銀光燦爛,秀美狀觀。唐代大詩人杜甫盛讚此景,寫下了“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絕句。西嶺雪山也因此得名。景區內富饒的原始森林覆蓋率達90%,植物種類多達3000餘種,其中有珍稀樹種銀杏、香果樹、珙桐燈,原始桂樹達1000餘株,十分罕見。其間常有大熊貓、牛羚、金絲猴、獼猴豹、金雞等珍稀動物出沒。西嶺雪山滑雪場占地為7平方公里的高山台地,海拔2200——2400米。夏季最高氣溫25℃,冬季最低氣溫-6℃。每年11月底至次年3月底為積雪期,積雪厚度60厘米以上,雪質優良,形成南方獨特的林海雪原奇觀,被遊客譽為“東方的阿爾卑斯”,是中國南方唯一可申辦冬季奧運會的場地。

花水灣溫泉

花水灣溫泉位於西嶺雪山東麓,海拔近千米,青山碧水,冬暖夏涼,是旅遊度假勝地。花水灣溫泉距離成都市區80km,距道教發源地鶴鳴山16km,距大邑劉文彩莊園40km,距詩杜甫筆下“窗含西嶺千秋雪”的西嶺雪山滑雪場20km。 

“古海水溫泉”

花水灣溫泉形成於遠古四川盆地海陸地質變遷時期,產生在青藏高原與成都平原交界的龍門山大斷裂帶的霧中山構造,古海水通達地民深處被地心高溫加熱形成溫泉,出口水溫達68℃。

高礦化藥泉”

花水灣溫泉是古海水藥泉,泉質優異。距今四萬多年的古海水富含數十種有益的微量元素,硫磺、鹽、碘、鋰、鐳、氡、氟、偏硼酸等等,經國家衛生防疫部門及地礦部門檢測,達到國家多種醫療藥泉的命名標準,具有極高的醫療保健價值,可促進並改善體內循環和微循環,“通則不痛”,對促進新陳代謝,對關節筋骨、腑內臟器、植物神經、肌體皮膚等極有好處。

劉氏莊園博物館

劉氏莊園博物館屬社會歷史類的遺址性博物館,原名大邑地主莊園陳列館。1958年10月建館,196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近現代社會的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之一。

大邑劉氏莊園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成都市西郊52公里的大邑縣安仁鎮。整個莊園占地總面積7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達2萬餘平方米,建築時代為清末至民國,分布為南北相望的兩大建築群,南部俗稱老公館,北部俗稱新公館,南北相距200米。建館四十年來,大邑劉氏莊園積累了豐富的藏品,館藏數量較多,內涵豐富,現有文物、藏品2萬餘件。規模宏大、保存完好的莊園建築群。莊園遺存的大量實物和文獻資料以及獨具特色的莊園陳列,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是認識和研究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文化及四川軍閥史、民俗學的重要場所和實物現場。這座莊園是近代四川地主莊園建築形式和風景的典型。是舊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是社會發展史的一個斷面。

佛教聖地霧中山

霧中山是中國古代四川至印度古道上(南絲綢之路)的一座佛教勝地,原名大光明山,又名天誠山、霧山,位於大邑縣城北霧山鄉境內,距縣城25公里、成都80公里。其主峰海拔1638米。其地北有九龍山、金剛山,西有紅岩山等,方圓數十里,號稱72峰,因常年被雲霧覆蓋,故名霧中山。是大邑古八景之一。

霧中山寺廟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僅晚於京城洛陽的中國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六年。始名大光明山普照禪寺;晉代永和年間(345~356年),西域高僧佛圖澄到此住持擴建,敕名天誠山顯應寺;唐高宗時(650~683年),王子僧伽、僧護住錫,又奉敕復還霧中山普照寺原名;直至明宣宗時(1426~1435年),始更名為開化寺,沿用至今。霧中山極盛時期,兩河口以北,龍窩以南,方圓數十里都是棟宇錯落、絕無雜居的寺廟,僧眾達幾千人。後毀於明末張獻中之亂。清代曾大部分恢復,但“文化大革命”時期又遭破壞。儘管如此,目前石建文物和古建殿堂仍有不少存世。1985年成都市政府將其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批准為佛教活動點。有“中國佛教圓明園”之稱。

道教發源地鶴鳴山

鶴鳴山位於四川成都西部大邑縣城西北12公里的鶴鳴鄉三豐村,屬岷山山脈,海拔1000餘米,山勢雄偉、林木繁茂,雙澗環抱,形如展翅欲飛的立鶴,它北依青城山(約30公里),南鄰峨眉山(約120公里),西接霧中山(約10公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約70公里。因山形似鶴、山藏石鶴、山棲仙鶴及明代著名地理學家羅洪先《廣輿圖》詞句“鶴鳴山岩穴中有古鶴,鳴則仙人去。”和《詩經》詩句“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而得此名。為古代劍南四大名山之一。

據有關史書記載:東漢順帝漢安元年(142年)、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陵(張道陵)於大邑縣境鶴鳴山倡導正一盟威之道(俗稱五斗米道,亦稱天師道),奉老子李耳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這標誌著道教正式創立。所以鶴鳴山成為了舉世公認的中國道教發源地,世界道教朝聖地,是道教勝地中的魁首,被稱為“道教祖庭”。

在張道陵創教之前,鶴鳴山就一直是異人的修煉之地,據說先秦的廣成子(馬成子)和西漢的周義山都在這裡跨鶴飛升(東晉華僑撰《紫陽真人周君內傳》謂周義山“乃登鶴鳴山,遇陽安君受《金丹經》、《九鼎神丹圖》”)。相傳曾有隱士老聃後人李傕隱居於此山,養鶴為伴,弈棋悟道,山下時聞鶴鳴。歷代的許多著名道士曾在此修煉過。如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北宋的陳摶、明代著名道士張三豐等都在此修道。一些皇帝也曾到鶴鳴山祭祖,如明代嘉靖皇帝御定鶴鳴山為舉行全國性祈天永命大醮的五大醮壇之一,明成祖朱棣曾親手書寫御旨交給龍虎山道士吳伯理讓他到鶴鳴山迎請仙道張三豐,後來吳伯理在鶴鳴山的山麓處修建了迎仙閣。鶴鳴山道觀1985年被成都市政府批准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又被批准為道教開放點。“中國道教文化節”也在鶴鳴山設立了會場。

建川博物館聚落

建川博物館聚落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聚落占地500畝,坐落於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劉氏莊園所在地安仁古鎮。聚落內將建設抗戰、民俗、紅色年代藝術品三大系列20餘個分館。是目前國內民間資金投入最多、建設規模和展覽面積最大、收藏內容最豐的民間博物館。

建川博物館聚落現館藏珍貴文物超過200餘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達121件,這在國內民營博物館中首屈一指。建川博物館聚落匠心獨具地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單純的“博物館”的概念,不僅超乎想像地在國內第一次將多達20餘個博物館匯集在一起,而且還進一步將各種業態的配套如酒店、客棧、茶館、文物商店等各種商業等匯集在一起,讓這些配套設施呈現亞博物館狀態,形成一個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旅遊休閒、收藏交流、藝術博覽、影視拍攝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 新概念博物館和中國百年文博旅遊及鄉村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

高堂寺

高堂寺風景名勝區位於成都市大邑縣以西,景區距大邑縣城7公里,距成都52公里。區內山巒綿延,古柏參天,溝渠縱橫,田疇阡陌,是集自然風光、田園景觀和佛教文化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景區以山水、田園自然風光為基礎,以千年古寺高堂寺為主體,輔以眾多優美的傳說和歷史遺蹟,形成了集自然風光、宗教、人文、歷史文化於一體的獨特的景區,為成都平原的第五大佛教禪院。並以此為特色,贏得了眾多宗教朝聖者和旅遊觀光者的青睞。 高堂寺始建於東晉,至今已有1600年的歷史,福教文化內涵十分厚重,是專家學者研究佛學文化的一個好基地。古寺內外,是成片的密林,古柏森森,楨楠飄香,有一千餘株古柏和楨楠被列為古樹名木進行保護。沿山而上,九重殿宇次第而築,掩映於古柏林中,氣勢宏偉。進入其內,佛像莊嚴,梵音聲中,令人塵念頓消。

新場古鎮

大邑縣新場鎮位於成都平原西部與邛崍山脈的山丘壩交匯處,至成都約58公里。新場鎮興起於明朝嘉慶年間,清康熙年間,陸續有外省客商雲集,由於地處山丘與平原交界處,地理位置有利,水陸便通,新場鎮在明清時期外省會館、商賈雲集,成為遠近聞名的商貿繁榮集鎮。如今,會館雖已不在,但古街上昔日大戶商賈古色古香的建築仍大量保存完好,境內文物古蹟如佛子岩、川王宮、虎跳出河第一溪等仍然保存完好。

新場古鎮是茶馬古道上的歷史文化名鎮之一。古鎮建築面積達數十萬平方米,是四川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西蜀水鄉古鎮,房屋大都為清朝、民國時期建築;有保存完好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明代建築川王宮、石刻佛子岩等。目前古鎮有保存完好的清朝川西民居建築,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古建築的雕樑畫棟十分古樸美觀,鱗次櫛比的封火牆群保存完好,街道布局呈船字形,出阝江河依鎮而伴,二堰河貫穿整個古鎮。2008年新場古鎮被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躋身“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列。

趙雲墓

趙雲墓位於大邑縣城東1公里銀屏山下。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四周有石砌女牆,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靜的木結構四合院建築,正中豎有高2.5米、寬1米的墓碑,上刻“漢順平侯趙雲墓”七篆體大字,兩側刻有填金對聯“赤膽永佑江原父老,忠魂猶壯蜀國山河。”匾文“永烈千秋”。

趙雲(?-229),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三國蜀漢名將。建興六年(228年),隨諸葛亮攻漢中,分兵拒曹真,因兵力懸殊,退守漢中。翌年,病死成都。因趙雲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後主敕葬銀屏山麓。

藥師岩摩崖石刻

藥師岩摩崖石刻,位於四川大邑縣城西25公里的飛鳳山(也稱鳳凰山),距成都市約75公里,岩上有十五窟,三十五龕,大小摩崖造像一千餘尊。藥師岩石窟以主龕造像藥師佛而得名,上世紀80年代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長150米的藥師岩有三殿一洞,大小摩崖造像1032尊。據考證,藥師岩石窟始建於晚唐開成二年,距今一千多年,比建於公元八九二年的大足石窟還早六十多年,是難得的唐代造像精品。但這一藝術的瑰寶大多鮮有人知。

白岩寺

白岩寺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金星鄉,距成都市60多公里。白岩寺始建於唐代、重建於明萬曆年間,是藏傳佛教寧瑪派的金剛道場。這裡群山環抱,山上古木參天,兩峰環抱白岩寺的山體為懸崖峭壁,整個壁體岩石呈玉白色,當地人稱“白岩山”。

白岩寺坐落在山腰上。周圍九十餘株銀杏為明朝如堅禪師親手栽種。1989年只剩下十多株了。其中一株銀杏可以追溯到夏商時代,它的老樹兜生出的九根銀杏樹均高達8米以上,十多年前曾被電視節目稱為絕代佳木,活的化石;是全世界現存的珍稀樹種中的佼佼者。

煙霞湖風景區

煙霞湖位於大邑縣東北邊緣,距大邑縣城有11公里,距成都市有56公里。煙霞湖景區平均海拔755.6米,平均氣溫在16℃左右。湖面面積400畝,蓄水量500多萬立方米。

湖區內建於明成化年間的觀音寺,現已修復一新並批准為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中國前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為其題寫了“觀音寺”門匾。景區集山、水、寺廟、湖、河、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因湖區常見雲霧遮繞,故名煙霞湖,每至夏日之晨,秋季傍晚,湖面生起雲霧,在陽光的照耀下,霞彩繽紛,五光十色,令人嘆為觀止。

行政區劃

大邑縣鄉鎮

晉原鎮鶴鳴鄉出江鎮青霞鎮沙渠鎮三壩鎮霧山鄉元興鄉蔡場鎮龍鳳鄉丹鳳鄉高山鎮金星鄉三岔鎮安仁鎮韓場鎮上安鎮悅來鎮董場鎮王泗鎮西嶺鎮蘇家鎮新場鎮斜源鎮花水灣鎮

社會事業

2005年衛生事業進一步推進。全年改造鄉鎮衛生院6個,投資總額390萬元,比上年增長171.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中小學生、嬰幼兒住院醫療參保率達80%。血吸蟲病防治工作提前一年達到國家血吸蟲病傳播控制標準。農村藥品集中配送網路和農村藥品監督供應網路建設成果進一步鞏固。年末有衛生機構44個,醫院、衛生院40個,衛生技術人員1278人,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1100人,其中醫生616人。各類衛生機構總床位1393張,其中醫院床位720張。全年醫院門診人次737692人次。居民無償獻血2341人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