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澤

大陸澤

大陸澤位於河北平原西部太行山河流沖積扇與黃河故道的交接窪地,跨今河北省隆堯、巨鹿、任縣、平鄉四縣。明清兩代,水利不興,河流阻塞,長期為患,兩泊漸漸變為沼澤,並在上世紀初最後乾涸。

大陸澤簡介

大陸澤 又名巨鹿澤、廣阿澤。《尚書.禹貢》導河:“北過絳水,至於大陸”。《爾雅.釋地》:“晉有大陸”,即指此澤。它位於河北平原西部太行山河流沖積扇與黃河故道的交接窪地。《山經》、《禹貢》大河流經澤東,為漳北、泜南諸水所匯,水面遼闊,跨今河北省隆堯、巨鹿、任縣平鄉四縣.

相關歷史

約在一億三千多年前的一次地殼活動中,華北平原地區斷裂下陷,變成了與海洋連線的浩瀚大海,滔滔海水一直遊蕩在太行山麓。分布在華北西部和北部的眾多河流攜帶大量的泥沙湧入大海,經過漫長的歲月,填造了華北大平原。但是,平原上殘留下了尚未填平的窪地,形成了大陸澤和寧晉泊這樣的一些湖泊。
在宋代以前,大陸澤和寧晉泊還是一個泊淀,稱大陸澤。戰國時期,因地屬趙國的巨鹿郡,改名巨鹿澤。晉代因隆堯東部設定廣阿城,改稱廣阿澤。南北朝時期又稱大陸陂。大陸澤是夏禹引導黃河所經之地,據《史記》記載:“道河積面,至於龍門,南至華陰,東至砥柱……,北過降水(即漳河)至於大陸,北撲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直到春秋中期,黃河仍按禹導河故道過大陸澤,然後向北入海。周定王五年(公元前六零二年),黃河東徒,去而不返。黃河東徒後,發源於太行山麓的浸、澌、蓼等水注入澤內,北魏以後,太行山諸水為改道流經澤西的漳水挾而北去。大陸澤水源短缺,湖泊面積縮小,在唐代僅剩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宋大觀二年(1108年),黃河“北流”於邢州決口,大陸澤被大量泥沙灌入,湖底抬高,積水向北部相對低洼處排泄,匯入寧晉縣的泜澤,使後者擴展成寧晉泊。到明代中期,澤內中段脫水,分成“南泊”和“北泊”。“南泊”仍叫大陸澤,“北泊”仍叫“寧晉泊”,兩泊中間有新澧河相通。兩泊分隔後,“南泊”有李陽河、馬河、牛尾河、沙河、七里河、北洛河等注入;“北泊”先後有滹沱河、冶河、洨河、沙河、槐河、汦河、濼河、澧河、滏陽河清河等歸匯,素有“九河下稍寧晉泊”之稱。明清兩代,水利不興,河流阻塞,長期為患,兩泊漸漸變為沼澤,並在上世紀初最後乾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