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城牆

壽縣城牆

  壽縣古城牆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安徽省壽縣壽春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鐵路淮南站約25公里,距滁新高速淮南西出入口僅2公里。規劃中的商杭客運專線將在古城牆北門外設客運站。

簡介

壽縣古城牆,是全國屈指可數的保存完好的城牆之一。由於壽縣地處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來一直是兵家爭奪的軍事重鎮。因此,

..
歷代對其城垣修築頗為講究,屢毀屢建,日益堅固。如清末狀元孫家鼐所記:“城堞堅厚,樓櫓崢嶸,恃水為險。”據光緒《壽州志》記載,今壽縣城牆重建於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明清時曾多次修因,迄今完好。作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壽縣古城牆位於安徽省壽縣,屬宋至清古建築,歷經900多年的滄桑後,如今亟待修復。

地理位置

壽縣古城牆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安徽省壽縣壽春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鐵路淮南站約25公里,距滁新高速淮南西出入口僅2公里。規劃中的商杭客運專線將在古城牆北門外設客運站。
壽縣古城牆處於中國地理和自然的南北分界線上,東淝河經瓦埠湖至靖淮門(北門)外護城河流入淮河。地理位置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383年,在壽縣古城發生的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成就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的歷史典故。

城牆城牆

西漢時期,壽縣為淮南國國都,劉安在此求仙問道,發明了豆腐,成就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美麗神話。

歷史沿革

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曾五次為都,屢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屬淮夷部落,夏為揚州域,商周為州來國地,春秋屬楚,戰國後期楚國遷都於此。三國是為魏地,已是十餘萬人的重鎮。自晉以後到唐、宋,壽縣繼續以繁華著稱於世,所謂“揚(州)壽(州)皆為重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縣博物館內更有許多珍貴的收藏。壽縣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故鄉,是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以楚文化為底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鄉土文化,尤以正陽肘閣壽州鑼鼓等廣受歡迎。壽縣勝跡宏博,現在的古建築有發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的報恩寺、宋嘉定時期的古城牆、元代的黌學、明朝時期華東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肅穆的孫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羅棋布,主要有蔡候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頗墓、宓子墓等;古遺址有古郢都遺址、安豐城遺址、淝水之戰古戰場等;其它還有春申坊、時公祠、鬥雞台、呂蒙正寒窯、陳玉成囚室、狀元府、淮王丹井,以及早在清代就載於方誌的壽州內八景和外八景等等。目前全縣存有古蹟160多處,其中唐、宋、明、清建築10多處,古墓葬多達80多座,古遺址29處。壽縣文物眾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縣博物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二、三級文物2000多件,有“地下博物館”之稱。壽縣人文薈萃。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修的安豐塘(芍陂),與都江堰、鄭國渠,漳河渠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壽縣是世界管狀射擊武器、垂體激素藥物、豆腐的發源地“天下第一塘”安豐塘所在地,因而又被世人稱為“四個世界之最”。特別是豆腐文化的始祖--淮南王劉安及其門人編著的宏篇巨著《淮南子》,集自然科學、哲學、史學、文學價值於一體,博大精深,在亞洲和世界上都廣有影響,現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專門研究《淮南子》的學術團體。“時苗留犢”的典故早在唐代就被作為兒童啟蒙教育的典範,“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成語膾炙人口,國人皆知……。宋代政治家呂夷簡、呂公著和詩人呂本中,清代一代帝師孫家鼐、民國英傑柏文蔚,以及抗日名將方振武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已名垂青冊,萬古流芳。壽縣是革命老區,誕生了安徽省最早的黨組織--中共壽縣小甸集鎮特別支部,走出了曹淵、曹蘊真、薛卓漢、方運熾、孫一中等一批談民族獨立和解放而光榮獻身的革命先烈,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五國之都
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曾五次為都,屢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屬淮夷部落,夏為揚州域,商周為州來國地,春秋屬楚,戰國後期楚國遷都於此。三國是為魏地,已是十餘萬人的重鎮。自晉以後到唐、宋,壽縣繼續以繁華著稱於世,所謂“揚(州)壽(州)皆為重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縣博物館內更有許多珍貴的收藏。

朝代
時間(公元)
國家
商、西周
商~前493年
州來國
東周
前493~前447年
蔡國
戰國
前241~前223
楚國
西漢
前196~前122年
淮南國

公元197~199年
仲家國

建制沿革

夏禹定九州,壽地屬揚州,殷商如制。周為六、蓼國地,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滅六、蓼,地入於楚;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吳略州來,並占壽地;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蔡避楚求吳翼護,遷都州來,州來改稱下蔡,壽地屬蔡;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滅蔡,地復入於楚。
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東徙都壽春,命曰郢”。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破楚克郢,虜楚王負芻,楚亡;越二年秦劃江淮及其以南地區為九江郡,置壽春縣,為郡治。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封英布為淮南王,都於六(今六安市),壽春為淮南王國地;英布叛死,高祖立子劉長為淮南王,都壽春;劉長廢死,文帝立劉長子劉安為淮南王,仍都壽春;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劉安謀叛死,國除,壽春為九江郡治所;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置十三州刺史部,壽春為九江郡治所。九江郡屬揚州刺史部。
三國時,江淮為戰沖,壽春為魏淮南郡治所,兼揚州治所。
西晉初,徙揚州治所於建鄴(今南京)。永嘉時劃揚州西部地區為豫州,壽春為淮南郡治所,隸於豫州。
東晉孝武帝時,因避帝後鄭阿春諱改壽春為壽陽。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堅將兵攻占壽陽,淝水之戰晉師大破秦兵,收復壽陽。
南北朝時,宋改壽陽為睢陽,為豫州治所,兼南梁郡治。南齊取代宋,復稱壽陽,為豫州治所。北魏略淮南,再稱壽春,為揚州治兼淮南郡治所。梁克壽春,為南豫州治所兼南梁郡治所;並析壽春南部地置安豐縣。東魏據淮南,壽春復為揚州治所。北齊代東魏,揚州刺史鎮壽春;及陳,復以壽春為豫州治所。北周拔壽春,為揚州治所和淮南郡治所。
隋開皇八年(公元588年)置淮南行台尚書省,治所壽春;次年滅陳,改行台省為壽州總管府。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置淮南郡,壽春為郡治所。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淮南郡為壽州,隸於淮南道,領3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復改壽州為淮南郡,領5縣。乾元初再為壽州,隸於淮南節度使。天復二年(公元902年),唐封淮南節度使楊行密為吳王,都揚州,壽州為吳國地。
五代初,吳王天祐四年(公元907年)置壽州忠正軍節度使。吳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南唐代吳,以壽州置清淮軍節度使。後周顯德四年(公元957年)世宗拔壽州,置忠正軍節度使,徙軍治、州治於下蔡,稱北壽春,原壽州地稱南壽春。
北宋太祖時,壽州(治下蔡)隸於淮南西路。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升壽州為壽春府,府治所在北壽春(下蔡),領5縣,南壽春為其一。
南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金兵渡淮陷壽春、安豐,下廬州,宋軍克之。次年,宋金相約以淮河為界,淮北屬金。金以下蔡為壽州,置防禦使,隸於汴京路(後改稱南京路);宋則置安豐軍,軍治在安豐縣,壽春隸之;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復置壽春府,隸於淮南西路,壽春為府治,領4縣,兼制安豐軍。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改壽春府為淮南西路安豐軍,治所壽春。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兵復下淮南,占壽春等地;嘉定初,宋金議和,仍以淮水為界,壽春歸於宋。
古城牆古城牆

元初,置中書省與11行中書省,淮南各府、縣均隸於河南行中書省。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置安豐路總管府,治所壽春,領5縣。次年改壽春為散府,領3縣。二十八年復為總管府治,領1州、5縣。至正二十四年、宋(韓林兒)龍鳳十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據江淮稱吳王,以壽春為壽州治,隸於臨濠府。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以壽州直隸於京師中書省。四年,省壽春、安豐、下蔡三縣,合併為壽州,領2縣,隸於中都臨濠府(後改為鳳陽府)。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成祖遷都北京(順天府),鳳陽府直隸於南京。
清初,壽州屬江南省鳳陽府,領2縣。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置江南省左、右承宣布政使司,鳳陽府隸於左司。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地置安徽省,原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改稱安徽布政使司,仍駐江寧(今南京市)署理安徽各府、縣政事。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定壽州為散州,不領縣。十一年,析壽州所屬故下蔡縣地暨州城北門以外地置鳳台縣,並劃州城東北隅6坊為鳳台縣治;其界:自賓陽門北側西行入箭道巷,沿東側向北經準提庵巷入西大寺巷,沿北側向西入北大街,沿東側向北越街入紫城街,沿北側西行至街尾向北止於城垣。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置壽春鎮總兵署於壽州城,制兩淮軍事。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遷省會安慶,為撫院的屬衙(稱藩台衙門),州、府均聽命於撫院。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徙鳳台縣治於下蔡鎮,原治所轄州城6坊還屬壽州;同年,安徽置3道,壽州隸於鳳潁六泗道(後改為皖北道)鳳陽府。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道府,改壽州為壽縣,直隸於安徽省。
1949年1月17日壽縣解放。先後屬六安專區、六安地區、六安市。

景點由來

據史料記載,壽縣古城牆始建於宋朝(1068~1224年),是棋盤式布局的一座宋城。明清以來,按照防禦戰爭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斷進行整修。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它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城防體系,是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宋代古城牆,是全國保存較完善的七大古城牆之一,比山西平遙古城還早100年。
壽縣,古稱壽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遷都於此,曾10次為郡,並屢為州郡治所。古城基堅牆固,氣勢雄偉,迄今保存完好。今城牆為南宋寧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統許俊重築,牆磚面亦常見“建康許都統造”字樣。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牆周長7141米,高8.3米,底寬18-22米,頂寬4-10米,牆體以土夯築,外側貼磚,外壁下部有2米高條石砌基,通體向內欹斜,層層收分。城外東南為濠,寬約60米,北環淝水,西接壽西湖,外壁牆腳築有寬約8米的護城石堤。城有四門,東為賓陽,南曰通淝,西稱定湖,北名靖淮。四門皆有護門瓮城,其中西門的外門朝北,北門的外門朝西,東門內外兩門平行錯置,有“歪門斜道”之說,具有軍事防禦和防汛抗洪雙重功能。與城牆有密切關聯的“舐犢情深”、“劉仁贍死節守城”、“當面鑼對面鼓”、“門裡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傳說,伴隨各城流傳至今。1958年,壽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評價

王安石至淮上古城,有《壽陽城晚眺》詩:“楚山重疊矗淮氵賁,堪與王維立畫勛。白鳥一行天在水,綠蕪千障野平雲。”宋人張文潛《題壽陽樓二絕》有句:“渺渺長淮去不休,行人獨上壽陽樓”;“長淮不斷水悠悠,樓下行人淮上樓”。蘇軾過此,作《壽陽岸下》,詩去:“街東街西翠幄成,池南池北綠棧生,幽人獨來帶殘酒,偶聽黃鸝第一聲。”

古水利工程

城牆原為平磚砌築,解放後為了防洪,曾將局部牆垣改用石塊壘築,近年,又陸續用石條進行了加固。城內原建有涵道,與城外相通。東西涵看牆之上,分別鐫有“崇墉障流”、“金湯鞏固”字樣。涵口之上築有月壩,與城牆等高,既利於城內積水的排出,又能在洪水季節堵阻外水倒灌入城。洪水泛濫時,只要關上城門,滴水不入。同時,通過涵口觀察水位,還可以比較城內外水差。這一水利設施,曾被譽為古水利工程的一顆明珠。

保存完好

作為古老歷史的見證,壽州人非常珍愛至今保存完好的城牆。城牆為宋代重築,爾後迭有修葺。城牆周長7174米,高為9.7米,底寬18—20米,頂寬6—10米。城有四門

,並各有瓮城,其中西瓮門北向出,北瓮門西向出,東城門與瓮門在平面上平行錯置同為東向出。這種門向的特殊設定,不僅有利子軍事防禦,而且還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明代為了加固牆基,於城牆外側以條石迭砌一周擴城泊岸,保護城牆不被水沖蝕。古人贊其“若匹練之橫亘也,菪生鐵之焰禱也”。城內北部東西兩側各有一泄水涵閘,平時城內積水可由此排出城外,當洪水季節,又可自行關閉涵閘,防止外水倒灌額鐫有“金湯鞏固”、“崇墉障流”題名,是對這堅固雄偉的壽州城牆的真實寫照。1991年,古城抵禦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圍困,保護了城內十多萬人的生命財產,再次顯示了它的特殊功能。在古城南門東牆上嵌著一塊石刻,上刻一個做行刺狀的武士,這就是“壽州內八景”之一的“門裡人”。細讀碑文,品味歷史,您或許會從中獲取一些有益的啟示。望著那高聳的城樓,綿延的城垣,人們覺得這古城仿佛就是一部沉甸甸的歷史巨著,她的博大和精深,會令您痴醉留連。

壽縣古城牆申報世遺

安徽省文化廳正式向國家文物局提出申請,將壽縣古城牆和鳳陽明中都皇故城“捆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兩座古城已正式列入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遺”名單。
壽縣古城牆始建於南宋,是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7個古代城牆之一。城牆系磚壁石基,周長7417米,牆高8.33米,寬6.67米,牆有四門,南為“通淝”、北為“靖淮”、東為“賓陽”、西為“定湖”,均有護門瓮城,在東、西門右側,南、北城門的左側各設一座4米的登城古梯。由於壽縣地處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來一直是兵家爭奪的軍事重鎮,歷代對其城垣修築頗為講究,屢毀屢建,日益堅固。壽縣古城牆屬宋至清古建築,距今近900年歷史,既擁有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又具備完善的防洪功能,是具有雙重功能的州級行政建制的城牆,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說明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規定,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預備名單》是申報世界遺產的先決條件,至少每10年修訂一次。最新一版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於2012年11月17日正式公布,共有45項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被國家文物局列入。
文物類陰山岩刻|瘦西湖|鼓浪嶼|花山岩畫|哈尼梯田|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京杭大運河|靈渠|白鶴梁|蜀道|坎兒井|志蓮淨苑|南蓮園池|奉國寺大殿|應縣木塔
遺址類 西夏陵|統萬城|遼上京城遺址|紅山文化遺址|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金上京遺址|良渚遺址|青瓷窯遺址|潞簡王墓|黃石礦冶工業遺產|鳳凰區域性防禦體系|釣魚城遺址|萬山汞礦遺址|杏花村汾酒作坊|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瀘州老窖作坊群|古藺縣郎酒老作坊|劍南春酒坊遺址|宜賓五糧液老作坊|紅樓夢糟房頭老作坊|泰安作坊|牛河梁遺址| 魏家窩鋪紅山文化聚落遺址|紅山後遺址|興城城牆|南京城牆|台州府城牆|壽縣城牆|明中都皇城遺址|荊州城牆|襄陽城牆|西安城牆|唐崖土司城遺址|容美土司遺址|老司城遺址|海龍屯|金沙遺址|古蜀船棺合葬墓|三星堆遺址|南越國宮署遺址|普洱景邁山古茶園|芒康鹽井古鹽田
建築群 北京中軸線|關聖文化建築群|丁村古建築群|党家村古建築群|無錫惠山祠堂群|江南水鄉古鎮|閩浙木拱廊橋|閩南紅磚建築|三坊七巷|贛南圍屋|侗族村寨|藏羌碉樓與村寨|苗族村寨|甪直鎮|周莊|千燈鎮|錦溪|沙溪|同里鎮|烏鎮[浙江省桐鄉市]|西塘|南潯鎮|新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