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壽縣古城牆

六安壽縣古城牆

壽縣古城牆,是全國屈指可數的保存完好的城牆之一。據史料記載,壽縣古城牆始建於宋朝(1068~1224年),是棋盤式布局的一座宋城。據光緒《壽州志》記載,今壽縣城牆重建於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明清以來,按照防禦戰爭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斷進行整修。它是目前國內保存較完善的七大古城牆之一,比山西平遙古城還早100年。 作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壽縣古城牆位於安徽省壽縣,屬宋至清古建築,歷經900多年的滄桑後,如今亟待修復。

六安壽縣古城牆

簡介

六安壽縣古城牆六安壽縣古城牆
壽縣,古稱壽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遷都於此,曾10次為郡,並屢為州郡治所。古城基堅牆固,氣勢雄偉,迄今保存完好。今城牆為南宋寧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統許俊重築,牆磚面亦常見“建康許都統造”字樣。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牆周長7141米,高8.3米,底寬18-22米,頂寬4-10米,牆體以土夯築,外側貼磚,外壁下部有2米高條石砌基,通體向內欹斜,層層收分。城外東南為濠,寬約60米,北環淝水,西接壽西湖,外壁牆腳築有寬約8米的護城石堤。城有四門,東為賓陽,南曰通淝,西稱定湖,北名靖淮。四門皆有護門瓮城,其中西門的外門朝北,北門的外門朝西,東門內外兩門平行錯置,具有軍事防禦和防汛抗洪雙重功能。與城牆有密切關聯的“留犢情深”、“劉仁贍死節守城”、“當面鑼對面鼓”、“門裡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美好傳說,伴隨各城流傳至今。1958年,壽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