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

淮南市

淮南,位於安徽省中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淮河之濱,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五彩淮南”之稱,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節點,合肥經濟圈成員之一。淮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西漢時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首置淮南國,後劉安在八公山招賢納士,著書立說,編纂了千古名篇,被稱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的《淮南子》,發明了華夏美食豆腐。淮南市總面積5571平方公里,轄田家庵區、潘集區、謝家集區、八公山區、大通區、壽縣、鳳台縣。截至2014年底,總人口為380萬人,城市人口161.3萬人。淮南是中國能源之都、華東工業糧倉、安徽省重要的工業城市、國務院1984年13個較大城市之一,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百個宜居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首批試點智慧城市、中國最佳投資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榮譽。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淮南市 淮南市
夏商時期,市境屬“淮夷”之地。西周分封諸侯,市境為州來子國所轄; 春秋末期,諸侯紛爭。 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吳滅州來,市境屬吳;隨著 楚國勢力的擴張,位於 淮河 上游的蔡國被迫幾度遷都,求救吳。為便於吳蔡的相互援助,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吳國幫助蔡國遷都於州來,改州來為下蔡。 戰國初期,周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滅蔡,市境屬楚。戰國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遷都於壽 春,改壽春為郢,市境成為楚國的京畿之地。楚王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 統一六國,市境淮河以南屬九江郡(郡治壽春),鳳台縣及淮河以北屬泗水郡。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首置淮南國,都六(今六安),轄九江廬江衡山豫章4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獲罪伏誅,改封劉長為淮南王,都壽春(今壽縣)。

孝文六年(公元前174年),劉長獲罪流放,死於途中。文帝改封城陽王劉喜為淮南王。孝文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國一分為三:淮南、衡山、廬江,分別封給劉長的3個兒子,長子劉安繼任淮南王,都壽春。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劉安獲罪自盡,廢淮 南國,復為九江郡,治壽春。西漢時期,市境先後屬淮南國、九江郡所轄,鳳台縣屬沛郡下蔡縣。

東漢時期,市境及鳳台縣均屬九江郡所轄,分屬壽春縣、下蔡縣。漢末,袁術據壽春改設淮南郡。入魏仍稱淮南郡,治壽春。其後,魏文帝先後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為淮南王,明帝青龍元年(233年)移治合肥新城。其間,市境及鳳台縣均為淮南郡所轄。西晉初年,淮南郡遷治於壽春,市境為其所轄。永嘉亂起,淮河流域淪為戰亂區,江淮郡縣大批廢弛,北人南遷。東晉鹹和初年僑置淮南郡于丹陽郡於湖,市轄境則為僑置的南梁郡

南北朝期間劉宋、南齊、蕭梁沿習東晉僑置淮南郡於江南,市境先後有豫州、梁郡等僑置郡縣。北魏、北齊、北周、隋時,市境復為淮南郡所轄,鳳台縣屬汝陰郡下蔡縣。

唐置淮南道,市境屬淮南道壽州所轄,鳳台縣屬河南道潁州下蔡縣。五代十國時期淮南道稱謂不變,壽州、下蔡先後為吳、南唐所有。

北宋置淮南路,市境屬淮南路壽州所轄。熙寧五年(1071年)分淮南路為東西兩路,市境屬淮南西路壽州所轄,淮河以南屬壽春縣,淮河以北屬下蔡縣。後宋金和議達成,以淮河、大散關為界,市境淮河以北屬金國,淮河以南為宋地。

元代,市境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安豐路,分屬壽春、下蔡兩縣所轄。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懷遠縣,今市區東部屬懷遠縣所轄。

明代,市境屬南京鳳陽府轄地,分屬壽州(包括今鳳台縣)、懷遠縣。

清初,市境屬江南行省鳳陽府,分屬壽州、懷遠縣所轄。雍正十一年(1733年)從壽州分置出鳳台縣,轄故下蔡縣地,同城分治。同治三年(1864年)鳳台縣遷治於下蔡縣故地(今城關)。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市境分屬壽縣、鳳台、懷遠縣,其中有“淮南三鎮”之稱的田家庵、大通、九龍崗均屬懷遠縣所轄。

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3月,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在淮南三鎮的基礎上設立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4月,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改設為淮南礦區。1950年9月,建縣級淮南市。

1952年6月,建立省轄淮南市。1977年1月,鳳台縣由阜陽專區劃入;

1999年11月,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批准成立。今市轄田家庵、大通、謝家集、八公山、潘集區和鳳台縣以及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2004年7月,孔店鄉三和鄉曹庵鎮史院鄉孤堆鄉楊公鎮孫廟鄉由長豐縣分別劃入淮南市大通區、田家庵區、謝家集區。

淮南城市是在70年代中期隨著煤炭大批開採而壯大起來的,70年代後期淮南城市人口就達到40--50多萬人,至80年代城市人口就達到60--70多萬人。
現淮南市下轄5區2縣,是安徽省轄區最多的城市。擁有地方立法權。

地理環境

位置

淮南市 淮南市
淮南市位於淮河中游,安徽省中部偏北,地處東經116°21′21″~117°11′59″與北緯32°32′45″~33°0′24″之間,東與滁州市鳳陽、定遠縣毗鄰,南與合肥市長豐縣接壤,西南與六安市霍邱縣相連,西及西北與阜陽市潁上縣,亳州市利辛、蒙城縣交界, 東北與蚌埠市懷遠縣相交。最東端位於孔店鄉東河村以東與定遠縣交匯之窯河河面,最西端位於鳳台縣尚塘鄉侯海孜以西與利辛縣接壤處,最南 端位於孫廟鄉廟塘村以南瓦埠湖水面,最北端位於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線鳳台縣與蒙城、利辛縣交匯處。

地形

市境在構造單元上屬於中朝準地台淮河台坳淮南陷 褶斷帶(即華北地台豫淮褶皺帶)東部的淮南復向斜。東界為郯廬斷裂,西臨周口坳陷,北接蚌埠隆起,南鄰合肥坳陷,南北為洞山斷裂和劉府斷裂夾持。區內構造以北西西向構造占主導地位,受後期強烈改造,但總體形態變化不大,複式向斜內次一級褶皺及斷裂發育。地質演化歷史可分為前震旦紀、震旦紀—三疊紀、侏羅紀—第四紀3個階段,前震旦紀,淮南地殼處於活動階段;震旦紀—三疊紀屬於劇烈運動時期,先後經歷了蚌埠、鳳陽、皖南、加里東、華西力、印支等運動。其間地殼幾度隆起沉降,形成了海陸互動相地層。特別是晚石炭紀和二疊紀時期海陸互動相的沉積環境,為煤炭資源的生成提供了良好條件,從而形成了境內大量的煤炭資源。侏羅紀—第四紀,經過燕山運動和 喜馬拉雅運動,逐漸塑造出了今天的地貌特徵。
市境以淮河為界形成兩種不同的地貌類型,淮河以南為 丘陵,屬於江淮丘陵的一部分;淮河以北為地勢平坦的淮北平原,淮河南岸由東至西隆起不連續的低山丘陵,環山為一斜坡地帶,寬約500米~1500米,坡度10°左右,海拔40米~75米;斜坡地帶以下交錯銜接洪沖積二級階地,寬500米~2500米,海拔30米~40米,坡度2°左右;舜耕山以北二級階地以下是淮河沖積一級階地,寬2500米~3000米,海拔25米以下,坡度平緩;一級階地以下是淮河高位漫灘,寬2000米~3000米,海拔17米~20米,漫灘以下是淮河濱河淺灘。舜耕山以南斜坡以下,東為高塘湖一、二級洪沖積階地,西為瓦埠湖一、二級洪沖積階地;中為丘陵崗地。淮河以北平原地區為河間淺窪平原,地勢呈西北東南向傾斜,海拔20米~24米,對高差4米~5米。

氣候

溫度
淮南市是屬於淮河以南地區,是暖溫帶和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年 平均氣溫偏高,平均氣溫16.6℃,較常年偏高1.0℃;全年只有2月、12月較常年分別偏低0.7℃、1.5℃,其餘月份均較常年偏高,其中4月較常年偏高2.8℃。冬季平均氣溫3.5℃,較常年偏低0.1℃,為正常年份。年高溫日數28天,較常年偏多11天。年極端最高氣溫38.9℃,出現在7月30日;年極端最低氣溫-5.5℃,出現在1月23日。初霜出現在11月6日, 終霜出現在3月13日,全年無霜期238天。
降水全年降水量893.4毫米,與常年相比正常略偏少,季節性降水分布不均。6月22日入梅,7月21日出梅,均較常年偏晚,梅雨量166.3毫米。12月22日,迎來第一場降雪。全年降水日數107天,暴雨日數5天。
日照
全年日照時數為1922.2小時,比常年偏少248.7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43%,日照充足天數(日日照率>60%)180天,日照不足天數(日日照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