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叛亂

淮南叛亂

淮南叛亂在短短几年內,這裡便發生了三次大規模的反叛,其中由諸葛誕發起的最後一次尤為激烈,李筠在昭義軍區(山西省長治市)叛亂的時候,李重進派遣自己親近的官員翟守珣偷偷與李筠結盟。而翟守珣卻偷偷的晉見北宋王朝皇帝趙匡胤,說李重進暗中有叛亂的意思,司馬氏在平定諸葛誕之役中,顯示出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過人的謀略。

指揮者

淮南叛亂司馬昭

司馬昭的軍事才能是很高的,他指揮的淮南戰役也是以少勝多戰役的範例,是值得敬佩的,讓我們看到淮海戰役的影子。

司馬昭(211-265)即晉文帝,晉武帝司馬炎之父。字子上(《三國演義》中字子尚),河內溫人(今河南溫縣)。司馬懿次子。昭隨父抗蜀,多有軍識。景初二年,封新城鄉侯。正始初,遷洛陽典農中郎將。曹髦時,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攬國政,陰謀代魏。甘露五年,殺魏帝曹髦,另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蜀,滅之。自稱晉公。後加晉王。鹹熙二年,薨。昭死數月,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晉朝。追尊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

人物資料

父親:司馬懿

母親:張春華

配偶:王元姬

子女司馬炎司、馬攸

兄弟姐妹:司馬師司馬亮司馬倫司馬乾司馬駿司馬氏司馬伷

相關人物:司馬懿姜維鍾會曹睿陳泰曹髦曹奐司馬炎賈充

曾效力過的勢力:魏

相關評價

史臣:世宗以睿略創基,太祖以雄才成務。事殷之跡空存,翦商之志彌遠,三分天下,功業在焉。及逾劍銷氛,浮淮靜亂,桐宮胥怨,或所不堪。若乃體以名臣,格之端揆,周公流連於此歲,魏武得意於茲日。軒懸之樂,大啟南陽,師摯之圖,於焉北面。壯矣哉,包舉天人者也!為帝之主,不亦難乎。《晉書》

房玄齡:世宗繼文,邦權未分。三千之士,其從如雲。世祖無外,靈關靜氛。反雖討賊,終為弒君。《晉書》

曹髦: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三國志·魏書四》

南戰役的評價

《三國志》中註解中習鑿齒稱讚:自是天下畏威懷德矣。君子謂司馬大將軍於是役也,可謂能以德攻矣。夫建業者異矣,各有所尚,而不能兼併也。故窮武之雄斃於不仁,存義之國喪於懦退,今一征而禽三叛,大虜吳眾,席捲淮浦,俘馘十萬,可謂壯矣。

故事概述

淮南叛亂淮南叛亂的演繹

前後周王朝代理全國武裝部隊最高司令官(檢校太尉——榮譽官名,無實權)、淮南軍區(江蘇省揚州市)司令官(節度使)滄(河北省滄州市)人李重進,是後周王朝太祖皇帝郭威的外甥,最開始和北宋王朝皇帝趙匡胤一起效命於後周王朝世宗皇帝柴榮,兩人分別掌握軍權,李重進感到趙匡胤英明神武,心裏面對他感到害怕。後周王朝恭皇帝柴宗訓即位,李重進這時候擔任淮南軍區(江蘇省揚州市司令官。等到北宋王朝皇帝趙匡胤取代後周王朝稱帝,命令韓令坤代替李重進為淮南軍區(江蘇省揚州市)司令官。李重進請求回到中央,北宋王朝皇帝趙匡胤下詔阻止,李重進更覺得不安全。

李筠昭義軍區(山西省長治市)叛亂的時候,李重進派遣自己親近的官員翟守珣偷偷與李筠結盟。而翟守珣卻偷偷的晉見北宋王朝皇帝趙匡胤,說李重進暗中有叛亂的意思。趙匡胤重重賞賜翟守珣,並讓他設法讓李重進放緩叛亂的步子,不要讓李筠和李重進同時叛亂。翟守珣回到淮南軍區(江蘇省揚州市),勸說李重進不要輕易行動,李重進聽從他的建議(李筠是豬,好歹也知道叛亂要聯合,李重進在這點上,連豬的智慧都沒有,)。

北宋王朝皇帝趙匡胤既然已經平定了李筠的叛亂,現在,準備對淮南軍區(江蘇省揚州市)下手,於是,調李重進為平盧軍區(山東省青州市)司令官(節度使)(調虎離山),又派皇室親王住宅管理官(六宅使)陳思誨攜帶“免死鐵券”(鐵券)前往淮南軍區(江蘇省揚州市),用來安慰李重進。李重進覺得自己是後周王朝的親戚,恐怕即使得到“免死鐵券”也不能夠免掉一死(《水滸傳》中柴進是後周王朝的直系子孫,也有“免死鐵券”,後來還不是被逼上梁山,在這一點上,李重進的豬頭腦倒是清醒的),於是拘留陳思誨,加固城牆,製造武器。並派人到南唐王朝(首都江蘇省南京市)請求援助,南唐王朝皇帝李璟不敢答應。(李璟還算聰明,答應了李重進,估計南唐王朝亡國的時間會提前15年)。

北宋王朝皇帝趙匡胤得到李重進起兵叛亂的訊息,任命石守信為揚州討伐軍總指揮(揚州行營都部署),兼任揚州(江蘇省揚州市)州長(兼知揚州),並主持公務,王審琦為副手,李處耘為總監督官(都監),宋延渥為總督戰官(都排陣使),率領禁衛軍討伐李重進。

淮南君主

淮南王--劉安

公元前179--前122

淮南叛亂淮南王--劉安

劉安(公元前179--前122),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文帝8年(公元前172年),劉長被廢王位,在旅途中絕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來的淮南國一分為三封給劉安兄弟三人,劉安以長子身份襲封為淮南王,時年十六歲。

劉安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潛心治國安邦,著書立說。劉安愛賢若渴,禮賢下士,淮南國都壽春成了文人薈萃的文化中心。劉安和眾門客著成《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淮南子》有《內篇》21篇、《外篇》33篇、《道訓》2篇,20餘萬字。又著詩歌《淮南王賦》82篇、《群臣賦》44篇、《淮南歌詩》4篇、《淮南雜星子》19卷、《淮南萬畢術》。內容涉及政治學、哲學、倫理學、史學、文學、經濟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學養生等領域,包羅萬象。這些著作中集中體現了道家思想。在《淮南萬畢術》中就有“曾青得鐵則化為銅”的記載,據考證“曾青”是 指銅的化合物,有的科學工作者認為是銅綠,說法不一。

劉安好黃白之術,召集道士、儒士、郎中以及江湖方術之士煉丹製藥,最著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晉昌、毛被、左吳,號稱“八公”,在壽春北山築爐煉丹,偶成豆腐。劉安因之被尊為豆腐鼻祖,八公山也因此而得名。

劉安的制國思想是“無為而制”,對道家思想加以改進,不循先法,不守舊章,遵循自然規律制定了一系列輕刑薄賦、鼓勵生產的政策,善用人才,體恤百姓,使淮南國出現了國泰民安的景象。

儘管劉安的治國政策得到百姓的擁護,可是在那獨尊儒術的時代,他所奉行的道家思想,屢遭讒言。漢武帝元狩年(公元前122年),武帝以劉安“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劉安被迫自殺

三國志

司馬昭同諸葛誕的淮南戰役大致經過人們都了解,只是有幾個誤區。

淮南叛亂淮南叛亂

誤區一是諸葛誕是擁護曹氏反對司馬氏而發動了叛亂。諸葛誕也是曹魏的高門,與夏侯玄等人友好,同時是好名聲的浮華人士之一,被董昭和言官彈劾,遭到魏明帝罷免(董昭傳)。曹爽專權時又重用他,諸葛誕是與夏侯玄關係最密切,與夏侯玄的小舅子司馬師也親近,慫恿司馬師發動東關戰役的主要就是他(資治通鑑)。諸葛誕也是司馬懿的親戚,他的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伷(《晉書》諸葛恢傳),過去把諸葛誕叛亂說成是反對司馬氏的觀念是錯誤的,諸葛誕如果是反對司馬氏,忠於魏國,他就不會投降吳國,把敵國的軍隊招到國內壽春,接受了敵國大司徒壽春侯官爵,這無疑是叛國,居然被說成忠於曹魏,顯然是荒唐。而且他在給朝廷上表中稱:“若聖朝明臣,臣即魏臣;不明臣,臣即吳臣。”這應該是真的,相信魏末傳中責罵賈充的錯誤傳言,不信諸葛誕真實的上表是本末倒置,因為他的實際行動也是象上表中說的叛國降吳,同時也沒象文欽、毌丘儉等人那次有任何討伐司馬氏的檄文,再從他和司馬氏的關係看,這次叛亂無疑是一次內部矛盾引發的叛國割據事件,而不是什麼擁曹反司馬氏的兵變。

誤區二是文鴦兄弟的赦免,有人依據三國演義等說是鍾會讓司馬昭赦免了文鴦兄弟,這也是錯誤的,是司馬昭本人下令赦免了文鴦,諸葛誕傳:“軍吏請誅之,大將軍令曰:“欽之罪不容誅,其子固應當戮,然鴦、虎以窮歸命,且城未拔,殺之是堅其心也。”乃赦鴦、虎。”後來文鴦在晉朝同樣是任高官,諸葛誕的外孫東安王司馬繇擔心他危害諸葛氏,把文鴦當外戚黨處死(可能就是諸葛太妃意圖),文氏和諸葛氏之間的仇恨居然影響到了三十多年以後,令人嘆息。

誤區三是說諸葛誕是被司馬昭殺的,諸葛誕反對入朝任司空,同地方官員矛盾爭權引發糾紛,發動叛亂搞割據,是在平叛戰爭中被殺,不是司馬昭本人殺的。誤區四是依據三國演義說裴秀讓司馬昭坑殺吳國戰俘,鍾會阻止了,並讓司馬昭赦免戰俘。這是冤枉了裴秀,而且顯然是故意抬高鍾會,貶低司馬昭的描寫。《三國志》等史料中記載的都是司馬昭本人下令赦免吳國戰俘,而不是那個要在成都坑殺眾將的鐘會。誤區五是司馬昭平定淮南叛亂是因為魏國強大占有絕對優勢,魏國的土地人口比起蜀吳兩國不占優勢,陳群杜恕蔣濟等都這么說,魏國只有四五十萬戶,三四百萬人,從戰爭中司馬昭指揮的部隊比對手少就能表現出來,當時姜維指揮部隊打到長城(今周至),離長安不遠了,才被鄧艾和司馬望擋住,司馬昭在壽春同對手也進行了激烈艱苦的作戰,以劣勢兵力抗擊對手,魏國只是在淮南戰役勝利後才逐步占據優勢了。誤區六是司馬昭殘忍地殺俘虜,同樣是引用三國演義殺諸葛誕的親信數百人,引用了乾寶描述:挨個詢問俘虜,皆不降被殺。可是首先乾寶也沒說是司馬昭這樣作的,他是統帥不會去處理俘虜,而且《三國志》說諸葛誕的親信數百不降被殺,也可能是戰死的。說司馬昭殺手無寸鐵的俘虜不可信。相反他不僅赦免了吳國戰俘,善待投降的諸葛誕部下,即使原來叛國降吳的唐咨等人也都赦免了,司馬昭雖然軍法嚴厲,但是賞罰分明,不是殘忍濫殺的屠夫。對待百姓多施仁政,總體上是仁義之主。

叛亂平息

漢武帝怎么平息淮南王劉安的叛亂的?

淮南叛亂淮南叛亂

漢武帝非常欣賞劉安的才情,但他強力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治思想,卻和劉安推崇的“無為而治”的道家學說南轅北轍,而父親劉長之死更成了劉安心中的一個“死結”。因此,劉安在廣置門客進行“學術研討”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積蓄力量,為有朝一日的謀反做著準備。

不過,和自己的父親一樣,劉安的謀反還沒有來得及實施,便由於門客雷被的告狀,以及門客伍被、孫子劉建的告密而劃上了句號。

在劉安招募的數千門客中,有8個人最具才華,他們分別是蘇非、李尚、左吳、陳由、伍被、毛周、雷被和晉昌,這8個人號稱是淮南王府上的“八公”。其中雷被是一位劍藝精湛的劍客,他在與淮南王太子劉遷的一次比試中,失手擊中了劉遷,從此惹怒太子,後來更是被逼得在淮南國里待不下去了。雷被於是向劉安請求:跟隨大將軍衛青去打匈奴。沒想到劉安聽後,反倒認為雷被起了叛心,並將其免了職。心懷怨恨的雷被索性逃出淮南王府,跑到長安城狀告起劉安來。根據漢律,凡阻撓執行天子詔令者,應被判棄市死罪。此時正忙著“削藩”的漢武帝,早已對劉安的所作所為有所耳聞,因此雷被這一狀正好告對了時候,漢武帝順水推舟,剝奪了劉安的封地。

“八公”中的另外一位門客伍被,在得知劉安準備謀反時,曾經多次進行勸阻,但劉安不僅不聽,還總是拿出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成功的例子來反唇相譏。伍被見自己的諫言得不到採納,也決定反戈一擊,將劉安謀反一事密報給了朝廷。

淮南叛亂淮南叛亂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劉安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的孫子劉建又跳了出來,朝自己爺爺的心窩上狠狠地“捅了一刀”。劉建的父親劉不害因為是庶出,很少得到劉安的寵愛,長期心存怨言。此時,他那個“沒長腦袋”的兒子劉建,竟然也跑到了長安城告起狀來。劉建的目的原本是想陷害太子劉遷,讓自己的父親當上淮南王的繼承人。只是他沒有想到,這一狀恰恰將自己的爺爺送上了黃泉路。

如此一來,雷被告狀在前,伍被、劉建告發在後,漢武帝遂派有名的酷吏張湯前來辦案,結果認定劉安謀反屬實。公元前122年(漢元狩元年),漢武帝以劉安“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進入淮南,從劉安家中搜出了準備用於謀反的攻戰器械,和用來行詐而偽造的玉璽金印,自知罪無可赦的劉安被迫自殺,而與他串通一氣的衡山王劉賜聞訊後,也自殺而亡。

漢王朝的創立者高祖劉邦共生有8個兒子,劉安的父親劉長是他最小的一個兒子。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敗亡後,劉邦在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和燕王臧茶等諸侯王的“勸進”下,由“漢王”搖身一變而成了漢王朝的“皇帝”,完成了由秦到漢的歷史性過渡。漢王朝建立後,西漢中央政權與各諸侯王的矛盾很快便浮出水面,各諸侯王紛紛舉兵叛亂。公元前196年7月,淮南王英布率兵反漢,年老體弱的劉邦抱病親率大軍迎戰,並最終將英布擊敗。此後,在大大小小一系列針對諸侯王的平叛戰爭中,劉邦得出了一條“經驗教訓”———各諸侯王之所以會與中央政權離心背德,關鍵的原因就在於他們都不姓“劉”。於是,劉邦開始將諸侯王分封給劉氏的宗室子弟,到他於公元前195年去世時,總共有9位劉氏子弟被封為諸侯王,其中劉長“接”了英布的“班”,被父親立為淮南王。淮南國共領有九江、衡山、廬江和豫章4郡,都城在壽春,也就是今天的壽縣。

不過後來歷史的發展卻表明,劉邦總結出的這條“經驗教訓”實在是荒唐透頂得很,被他親自冊封為諸侯王的劉氏子弟,隨著羽翼的豐滿和勢力的膨脹,又很快走上了英布等異姓諸侯王的老路,他們不僅“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甚至公然與朝廷分庭抗禮、“叫起板”來。漢文帝即位沒多久,濟北王劉興居便舉兵反叛;公元前174年,被漢文帝劉恆“待以兄弟之禮”的淮南王劉長也起了叛心。

劉長的生母趙姬原是趙王張敖的姬妾,當年劉邦伐秦經過趙國時,趙王將趙姬獻給了劉邦,趙姬在和劉邦一番巫山雲雨之後竟有了身孕。後來張敖叛亂,趙姬受牽連被捕,她在生下劉長後憤而自殺。由於有了這樣的出身,劉長從小便養成了不太正常的心理,在被立為淮南王后,他更是將這種變態的心理發展到了極致,平素為人傲慢,驕橫無比。到漢文帝時,劉邦的兒子們大多已不在人世了,剩下的只有漢文帝和劉長,因此,劉長做起事來更是驕縱妄法,無視朝廷的各種典章制度。比如他因為怨恨大臣辟陽侯當初沒有替生母趙姬辯白,甚至用袖中藏著的一把鐵錐,親手將辟陽侯殺死。劉長不僅在淮南國內不用漢法,而且還自己任命起各級官員來,小小的淮南國,儼然成了不在漢王朝統治下的“世外桃源”。

公元前174年,劉長暗地裡派人與太子奇等勾結,並打算聯合閩越人和匈奴人聯手叛亂。很顯然,像劉長這樣的“公子哥兒”,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並非輕而易舉的事,他的密謀很快便被朝廷發覺,他本人也被捉拿到了京城。漢文帝因念及兄弟之情,並未依法處劉長極刑,而是將他廢爵流放蜀郡。劉長在發配途中絕食而死,年僅25歲,死後被謚為淮南厲王。劉長死後,淮南國被取消,收歸中央管理。

兩年後,漢文帝又想起了劉長這個自殺了的弟弟,越想心裡越不是滋味,便下詔將劉長4個年僅七八歲的兒子都封了侯;到公元前164年,漢文帝再次下詔,將原來的淮南國一分為三(淮南、衡山和廬江),分別封給劉長的3個兒子,其中長子劉安承襲了父親的爵位,出任淮南王。

“死結”帶來的禍端

淮南叛亂淮南叛亂

寄望於幼年便慘遭喪父之痛的劉安能對漢王朝忠心耿耿,這顯然是痴人說夢。事實上,劉安的一生,始終就是在對朝廷的不滿、怨恨和異心頻起之中度過的。

劉安不同於自己驕橫無比的父親,他喜歡交遊賓客,在做淮南王時,他招募的賓客和術士最多時竟達到了幾千人。這些賓客在淮南王府不僅從事講學、煉丹之事,而且還經常與他進行為政、治學以及做人的討論。劉安也不同於一般的皇室子弟,他從小就不太喜歡騎馬打獵,而是愛好讀書、學藝、彈琴,尤其熱衷於道家黃老之術。由於天資聰明,加上勤奮好學,到漢武帝時,劉安已“流譽天下”,成了國內頗有名氣的學者,在各諸侯王中也享有很高的聲譽。漢武帝對他這位才華出眾的皇叔很是欣賞,曾專門召他來長安撰寫《離騷傳》。據說漢武帝清晨下達了詔令劉安中午就把《離騷傳》給寫好了,漢武帝看過後連聲稱讚。

然而,儘管漢武帝非常欣賞劉安的才情,但他強力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治思想,卻和劉安推崇的“無為而治”的道家學說南轅北轍,而父親劉長之死更成了劉安心中的一個“死結”。因此,劉安在廣置門客進行“學術研討”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積蓄力量,為有朝一日的謀反做著準備。

不過,和自己的父親一樣,劉安的謀反還沒有來得及實施,便由於門客雷被的告狀,以及門客伍被、孫子劉建的告密而劃上了句號。

在劉安招募的數千門客中,有8個人最具才華,他們分別是蘇非、李尚左吳陳由伍被毛周、雷被和晉昌,這8個人號稱是淮南王府上的“八公”。其中雷被是一位劍藝精湛的劍客,他在與淮南王太子劉遷的一次比試中,失手擊中了劉遷,從此惹怒太子,後來更是被逼得在淮南國里待不下去了。雷被於是向劉安請求:跟隨大將軍衛青去打匈奴。沒想到劉安聽後,反倒認為雷被起了叛心,並將其免了職。心懷怨恨的雷被索性逃出淮南王府,跑到長安城狀告起劉安來。根據漢律,凡阻撓執行天子詔令者,應被判棄市死罪。此時正忙著“削藩”的漢武帝,早已對劉安的所作所為有所耳聞,因此雷被這一狀正好告對了時候,漢武帝順水推舟,剝奪了劉安的封地。

“八公”中的另外一位門客伍被,在得知劉安準備謀反時,曾經多次進行勸阻,但劉安不僅不聽,還總是拿出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成功的例子來反唇相譏。伍被見自己的諫言得不到採納,也決定反戈一擊,將劉安謀反一事密報給了朝廷。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劉安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的孫子劉建又跳了出來,朝自己爺爺的心窩上狠狠地“捅了一刀”。劉建的父親劉不害因為是庶出,很少得到劉安的寵愛,長期心存怨言。此時,他那個“沒長腦袋”的兒子劉建,竟然也跑到了長安城告起狀來。劉建的目的原本是想陷害太子劉遷,讓自己的父親當上淮南王的繼承人。只是他沒有想到,這一狀恰恰將自己的爺爺送上了黃泉路。

如此一來,雷被告狀在前,伍被、劉建告發在後,漢武帝遂派有名的酷吏張湯前來辦案,結果認定劉安謀反屬實。公元前122年(漢元狩元年),漢武帝以劉安“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進入淮南,從劉安家中搜出了準備用於謀反的攻戰器械,和用來行詐而偽造的玉璽金印,自知罪無可赦的劉安被迫自殺,而與他串通一氣的衡山王劉賜聞訊後,也自殺而亡。

劉安死後,朝廷嚴厲追究此事,因此而受牽連被殺者多達數千人。此後,漢武帝下詔廢除了淮南國,將淮南故地改為九江郡,收歸中央,淮南王宗族至此覆亡。

“無為”的經典之作

淮南叛亂淮南叛亂

淮南王劉安帶著滿腹的怨恨和遺憾,匆匆走上了不歸之路,但這位博學之士卻為後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被近代學人梁啓超稱譽為“漢人著述中第一流”的劃時代巨著《淮南子》。

《淮南子》又被稱為《淮南鴻烈》或《鴻烈》,是劉安在做淮南王時,“招致賓客方士數千人”撰寫而成的。此書雖為多人合作完成,但“為人好書”、“善為文辭”的劉安,則被公認為是名副其實的“主編”,《淮南子》中必定有他親自撰寫的文章,這本書也大體上反映出了他本人的思想。

《淮南子》原為鴻篇巨製,共有“內書”21篇、“外書”33篇和“中書”8卷,全書以道家思想為主軸,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到政治學、哲學、倫理學、史學、文學、經濟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學養生等多個領域,是漢代道家學說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流傳至今的《淮南子》僅僅只剩下“內書”21篇了。

《淮南子》吸取了《老子》、《莊子》,特別是《黃老帛書》的思想資料,成為集黃老學說之大成的理論著作,它不僅對“道”、“天人”、“形神”等問題提出了獨特見解,同時又在繼承春秋時的“氣”說與戰國中期稷下黃老之學的“精氣”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元氣論”的概念和系統的宇宙生成論。作為西漢時期一部影響巨大的社會百科全書,《淮南子》所蘊含的史學研究價值和豐富的精神智慧,仍有待我們後人去進一步挖掘。

另外很有趣的是,明朝羅頎在《物原》中提到前漢書劉安做豆腐的記載。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也說“"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

平息人物

淮南王劉安的叛亂是漢武帝平息的。

人物介紹

淮南叛亂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漢族,出生於長安,幼名劉彘,是漢朝的第五代皇帝。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劉恆的孫子、漢高祖劉邦的曾孫,其母是皇后王娡。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西漢王朝最輝煌的功業之一。《諡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

漢武帝創立年號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繼續他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級,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他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不過事實上漢武帝時期從來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採用法規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威和顯示皇權的地位,因此漢學家認為這更應該是以法為主以儒為輔,內法外儒的一種體制,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的懷柔,而對政府內部又施以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大臣。而宣儒並不等於棄法,法依然是漢武帝時期的最終裁決手段,當時積極啟用的汲黯和對司馬遷用宮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節始於太初改歷,昔日漢武帝改正朔,易服飾。遙想漢武當年,金戈鐵馬,四面出擊,揚我大漢國威。衛青霍去病嘯傲風月驚敵膽,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封狼居胥,奏凱歌而還。張騫鑿空西域,開創中西交流之先河。從此西域成為幾大文明交匯之地,漢武帝被稱為“冠於百王”。秦皇開創封建體制15年而崩殂,大業半竟。劉邦打下江山,一直在為劉氏江山千秋萬代而努力,剪除異姓王,與霸業轉而成就帝業。漢文景帝開創了“文景之治”至於胡亥子嬰惠帝呂后沒有時間精力去完成如此大業。歷史之重任歷史般的落到了劉徹手上。70高齡,54載帝業,漢武帝無愧於列祖列宗,無愧於中華民族。是他一手奠定了大漢興衰的基石,盛於斯,衰於斯。

歷史意義

三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淮南第三次叛亂

淮南叛亂淮南叛亂

司馬氏誅殺曹爽之後,掌握了魏國的軍政大權,漸有篡逆之意,這自然引起了親魏派的不滿,而接近東吳的淮南地區,士馬強盛,邊境多務,也就成了反叛的多發地帶,在短短几年內,這裡便發生了三次大規模的反叛,其中由諸葛誕發起的最後一次尤為激烈。

諸葛誕字公休,琅邪陽都人,是諸葛亮的族弟,原任滎陽令、吏部郎御史中丞尚書等職,與夏侯玄、鄧颺相善,在京師頗有點名氣,被稱為四聰八達中的八達之一。同時也獲得了脩浮華,合虛譽的不良評價。魏明帝對誕等亦甚厭惡,將誕等免官禁錮。明帝死後曹爽秉政,誕復為御史中丞尚書,出為揚州刺史,加昭武將軍。平毌丘儉、文欽之亂後,進封高平侯,轉征東大將軍、儀同三司、都督揚州。

諸葛誕素與夏侯玄親善,玄既被殺,王淩、毌丘儉等又相繼夷滅,心不自安,便開始帑藏振施,收買人心。又厚養親附及揚州輕俠數千人為死士。

甘露元年(256年)八月,吳文欽(三叛之二的發起者)及驃騎呂據、車騎劉纂、鎮南朱異(朱桓子)、前將軍唐咨(三叛之一的發起者)軍自江都(今江蘇揚州)來向徐堨。司馬昭估計諸葛誕所督兵馬足可抵禦,但誕仍求調十萬軍隊幫助守衛壽春(今安徽壽縣),還要在淮水旁邊築城以備吳,實際是想加強自己的實力。

九月,吳國孫峻卒,孫綝上台後,發生滕胤、呂據擁兵反對孫琳的事件,吳軍退還。

甘露二年(257年)五月,司馬昭得到賈充的密報之後,即征誕回朝任司空。諸葛誕得詔書,覺得事情不妙,便舉兵反叛。誕首先攻殺揚州刺史樂琳,然後斂淮南北屯田口十餘萬官兵,及揚州新附上眾四五萬人,聚谷足一年食,為堅守壽春之計。同時遣將軍朱成至吳稱臣上疏,又遣子靚、長史吳綱諸牙門子弟為質。

六月,吳將文欽、唐咨、全端、全懌等步騎三萬前來救援。司馬昭也奉帝及郭太后到項(今河南項城縣東北)。然後司馬昭督諸軍二十六萬,詐稱五十萬進屯丘頭(今河南沈丘東南),以鎮南將軍王基行鎮東將軍,都督揚、豫諸軍事,與安東將軍陳騫(陳矯小子)等圍壽春。王基初至,尚未將城完全圍住,文欽、全懌等軍已從東北因山乘險突入城中。不久,吳將朱異亦率三萬人進屯安豐(今安徽霍丘西南),與進入城內的吳軍相呼應。王基等四面合圍,表里再重,塹壘甚峻。文欽等屢次出城攻圍,均被擊退。昭又使奮武將軍石苞督兗州刺史州泰、徐州刺史胡質,挑選銳卒為機動部隊,以防吳人再行增援。朱異與州泰戰於陽淵(在今安徽壽縣與霍丘之間),異敗退,泰追擊殺吳兵二千人。

秋,七~八月,吳大將軍孫琳出兵屯於鑊里(今安徽巢縣西北),又使異假節,為大都督,率丁奉、黎斐等將兵五萬人(一說萬餘,取《誕傳》中“大眾”而舍之)前來解救壽春之圍,異留輜重於都陸,輕兵屯黎漿(今安徽壽縣南)。遣將軍任度、張震等領精兵六千人,於屯西六里舖設浮橋夜渡,築偃月壘。被魏石苞、州泰擊破,異軍卻退就高。異復作車箱攻打五木城,苞、泰攻異,異敗歸。魏泰山太守胡烈(前任太守常時因稱疾不出,被司馬昭斬殺)以奇兵五千從小路襲擊都陸,盡焚異輜糧。異軍乏糧,以葛葉為食,退還孫綝,綝授兵三萬人使異死戰,異以無糧不從,綝大怒,乃命力士拉殺異於坐上,不久綝便自鑊里還建業(今江蘇南京)。

司馬昭知道此事後,立刻洞察了孫綝殺異以謝壽春而堅誕意的想法。他判斷壽春守軍一定會省食減口,等待吳援。於是合圍以斷守軍訊息,並派遣部分老弱兵士就谷淮北,稟軍士各人大豆三升,讓吳軍誤以為魏兵乏糧。同時遣反間入城,揚言吳人將來救援,而魏軍乏食,勢難久攻。誕等聞知,果然放寬糧食限額,因此很快就告缺糧,而外援不至。然後司馬昭用鍾會計,作偽書(鍾會工書法,後來又偽作鄧艾書信)誘全端、懌率眾數千人出城投降,於是城中大駭。

淮南叛亂淮南叛亂

甘露三年(258年)春,正月,誕、欽、咨等大為攻具,晝夜五六日攻打城南魏軍,欲決圍而出。圍上諸軍臨高以發石車火箭逆燒破其攻具,弩矢及石雨下,死傷者蔽地,血流盈塹。諸葛誕只好退入城中,城內食轉竭,降出者數萬口。文欽欲讓北方人全部出城省食,而與吳人堅守,誕不聽,誕、欽本不和睦,先以詭計苟合,事急轉相猜疑,誕遂手刃欽。欽子鴦、虎踰城投司馬昭。昭聽鍾會計不殺而赦之,使將數百騎巡行城外,呼曰:“文欽之子猶不見殺,其餘何懼!”城內軍民聞之,即有降意。司馬昭見城上持弓者不發,便對手下諸將曰:“可攻矣!”,親自臨圍,捧軍四面進攻,同時吶喊登城。二月二十日,城破。諸葛誕單馬率其麾下突小城欲出,大將軍司馬胡奮部兵擊斬之,夷其三族。吳將唐咨孫彌徐韶等都率其部投降

司馬昭手下諸將認為淮南地區仍為叛逆之徒所占據,這些吳兵的家室都在江南,不可放他們回去,要求把降兵全部坑殺。司馬昭說:“古人用兵,以保全對方的國家為上策,只殺其首惡而已。吳兵得以逃回去,正好可以顯示我國的寬宏大度。”結果一個不殺,把俘虜帶回在三河地區接近京師的地方加以安置。又授予唐咨安遠將軍之職,其餘的副將,也都給了他們相應的地位和封號,眾人都心悅誠服。

五月,魏帝命改丘頭曰武丘,以旌武功。

這場戰役中,南北雙方投入的兵力分別為近三十萬與二十五萬,甚至大於魏滅蜀、晉平吳的規模。諸葛誕的失敗,主要原因是準備不夠充分,對賈充的試探也未多加考慮,而吳國的統帥孫綝軍事才能平平,且深入魏境作戰,補給相對較難;另外,諸葛誕和文欽之間缺乏比較牢固的合作基礎,導致了統率層的崩析。所以戰爭僅僅持續了八個月就結束了。

與此同時魏國在長城(今陝西周至西南)一帶還在與蜀軍作戰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勝利,這表明了經過三十年的養息,魏國的國力已經占據了壓倒性的優勢。

司馬氏在平定諸葛誕之役中,顯示出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過人的謀略。其代魏與滅蜀平吳,已成不可扭轉之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