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士

軍士

有的國家稱為士官,是低于軍官高於士兵的一等軍銜稱號。軍士一詞源自拉丁語“職務”,常用於軍事人員。

解釋

軍士軍士

有的國家稱為士官,是低於軍官高於士兵的一等軍銜稱號。軍士一詞源自拉丁語“職務”,常用於軍事人員。法國首先於l5世紀將軍士作為軍銜,授予業務熟練的有經驗的士兵。後來這一稱號傳入德國。1716年彼得一世將其移植到俄軍,其地位居於班長與司務長之間,使用七十多年後於 1789年廢除,由班長級(下士)士官所取代。

現狀

目前世界各國的軍銜等級體系中都設有軍士銜稱,一般的區分為三至四級,多的設六、七級。中國人民解放軍 50年代首次實行軍銜制期間,設上士、中士和下士三個級別;80年代新軍銜制實行後,軍士是士兵軍銜中低於士官、高於兵的一個級別,劃分為上士、中士和下士三級,服現役第二年的副班長、服現役第三年的上等兵,可以晉升為軍士軍銜。

相關名稱

策士

在春秋戰國這一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時期,士階層日益壯大,他們為了所依附的階級與統治集團的利益,四處奔走爭鳴,以辨力為雄。各諸侯國在爭霸過程中認識到:國力、軍隊固然重要,政治攻勢與外交鬥爭也是爭霸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正是在這種社會形勢下士階層中一批又一批的遊說策士應運而生了。尤其在商鞅變法之後,西方的秦國崛起,日益成為山東六國的威脅。六國企圖聯合抗秦,而秦國則利用六國間的矛盾,“遠交近攻”,從而分化瓦解他們,這便形成了長達百年的“合縱”“連橫”鬥爭。謀臣策士在這種錯綜複雜的政治、軍事、外交鬥爭中大顯身手。他們大多們有一定的政治主張,往往為個人的功名利祿,朝秦暮楚,見風使舵;但他們熟諳縱橫之術,憑藉機謀智慧、口才辭令,四處奔走遊說,周鏇於政治集團之間,為諸侯征城、掠地、殺人、滅國出奇謀劃妙策。張儀、蘇秦、陳軫等人就是他們的典型代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