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崖土司城遺址

唐崖土司城遺址

唐崖土司城遺址位於湖北省鹹豐縣尖山鄉東3公里處,是湘鄂川黔少數民族地區最典型遺址。該遺址始建於元代初期,歷時470餘年。鼎盛時期的唐崖“帥府”,規模宏大,氣勢恢弘,占地57.75萬平方米,擁有3街、18巷、36院,建有衙署、官言堂、大小衙門、存錢庫、牢房、書院、靶場、左右營房、御花園、萬獸園等設施。自改土歸流260餘年來,雖幾經兵燹,又遭“文革”浩劫,但至今街道牆垣仍清晰可辨,部分建築尚保存完好,是湘、鄂、川、黔邊少數民族地區最典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唐崖土司城遺址。司城內外,遍布人文景觀,最主要的有石人、石馬、石牌坊等大型石雕,土王墓葬及古墓葬群、夫妻杉、妃子泉等數十處景點。

基本信息

簡介

 唐崖土司城遺址 唐崖土司城遺址

唐崖土司城遺址位於鹹豐縣,是比較典型的民族遺址。其內擁有鼎盛時期的唐崖“帥府”,擁有36院、3街、18巷,另外還擁有衙署、大小衙門、牢房、靶場、御花園、書院、存錢庫以及官言堂等眾多設施,雖然經歷過“文革”浩劫,但是街道牆仍然清晰可見,司城內擁有眾多人文景觀,最主要的有石馬、石牌坊、石人等大型的石雕,還有土王墓葬,夫妻杉以及妃子泉等數十處景點,可以稱得上是最完整的一處唐崖土司城遺址了。唐崖土司城在明啟初年還進行擴建,內擁有書院、左右營房、花園、官言堂、帥府、跑馬場、萬獸園等。不僅如此,唐崖土司城內外還修建了大填寺堂、玄武廟、桓侯廟等寺院,且現在的土司城遺址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少數石牌坊了,正面刻有“荊南雄鎮”,反面刻有“楚蜀屏翰”,兩面還鐫有“槐蔭送子”、“哪咤鬧海”、“土王出巡”、“雲吞雨霧”、“漁南耕讀”等浮雕圖案,且牌樓的正面還刻有唐崖湖畔,還存有石馬、石倌兩尊。另外,玄武山上還有一對蒼翠挺拔的夫妻杉,相傳為賈鼎宣慰使的夫人親手所栽的。到現在為止兩樹已經枝幹連理,如同夫妻般恩愛。

歷史文化

 唐崖土司城遺址 唐崖土司城遺址

唐崖土司城始建元至六年(公元1246年),明啟初年(公元1621年)進行擴建,辟3街18巷36院,內有帥府、官言堂、書院、存錢庫、左右營房、跑馬場、花園和萬獸園等,共占地1500餘畝。在土司城內外還修建有大填寺堂、桓侯廟、玄武廟等寺院。清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廢唐崖司。現在土司城遺城保存最為完發的石牌坊,是明啟三年(公元1623年)修建的,下面刻首“荊南雄鎮”,反面刻首“楚蜀屏翰”,兩面鐫有“土王出巡”、“漁南耕讀”、“雲吞雨霧”、“哪咤鬧海”、“槐蔭送子”等浮雕圖案。牌樓正面的唐崖河畔,存有石倌、石馬各兩尊,石人儀態莊嚴肅穆。土司城前臨唐崖河,後傍玄武山,地勢險要,風光獨具。特別是玄武山上的一對蒼翠挺拔的夫妻杉,相傳系覃鼎宣慰使的夫人田氏於明天啟年間親手所栽。至今,樹高44米,冠幅225平方米,兩樹枝幹連理,並峙而立,如夫妻攜手,恩恩愛愛。土司墓群處於土司城後山一帶,建造別具一格。這裡集中地體現了土家民俗文化。唐崖土司是元、明至清初時期鄂西“九溪十八峒”著名土司之一,為鹹豐四大土司之最。從元朝至正六年(1346)建立,至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廢止,歷經18代,計389年。土司為唐崖覃氏建立並世襲。唐崖覃氏是鐵木真後裔率領的一支蒙古族與當地土著大姓融合演變而來,是鄂西歷史上民族融合的典型例證。唐崖土司是我國西南民族地區以武功著稱的土司之一,在巴蜀和荊楚大地形成一定勢力,曾觸及貴州和雲南,先後14次被朝廷徵調,多次褒獎,賜建土司王城。

十二世土司覃鼎為鼎盛時期。明天啟元至三年(1621 ̄1623),覃鼎率兵征渝城,戰水西,生擒樊龍、樊虎,血戰奢祟明、奢世輝,屢立戰功,升為宣撫使司,行參將事。恩賜皇令四道,賜大坊平西將軍,建石牌坊,授書“荊南雄鎮,楚蜀屏翰”八字。天啟七年(1627)覃鼎死,其妻田氏,才智超群,“相夫教子皆以勇著一時”,“尤喜奉佛”,曾率宮妃百餘赴四川峨嵋山朝奉,歸來後司城內外大興土木,修建寺觀廟宇,使司城規模空前壯觀。

全盛時期的唐崖土司城,占地1500餘畝,有3街18巷36院,建有衙署、官言堂、錢庫、大小衙門、牢房、月台、書院、跑馬場、靶場、左右營房、御花園、萬獸園。另傳有36箍井、8大寺院。改土歸流後,唐崖土司及一些土官紛紛調遣,官房無人住守,年久失修,建築、房屋毀壞嚴重。至今街道、牆垣清晰可辨,部分建築、司城輪廓保存完好。

唐崖土司城位於鹹豐縣城西北28公里的玄武山麓、唐崖河畔,面背水山,氣勢恢宏,是武陵山區現存的土家族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遺址。1986年列為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列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收錄入《中國名勝辭典》。2005年列為全國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土司城 東西長770米,南北寬750米,面積57.75萬平方米,分上、中、下3街,自城東始,從城中部不規則地穿城而出。街面以砂岩條石,兩側順街道走向直鋪長條石。巷道上下通連,以石鋪道。四周城牆以石砌牆腳,上為土牆,城牆基寬1米左右,殘牆高1米左右。

石牌坊 石牌坊矗立在城中央,雄偉壯觀。明天啟三年當朝賜建。前為街道,後為衙院。牌坊以砂石建成仿木結構,筒瓦斗拱建築,飛檐翹角。牌坊臨街正面陰刻“荊南雄鎮”大字牌匾。臨後衙院一面陰刻“楚蜀屏翰”大字牌匾。牌匾上下坊和側門坊額面浮雕人物圖案,有“土王出巡”、“舜耕南山”、“漁樵耕讀”、“雲龍吞霧”等。

衙院建築已毀,現存柱礎和以平整石板嵌成的地面。以柱礎計算,房屋開間4米,進深6.66米,柱礎間距1.64米,柱礎圓形,直經0.47米,高0.15米,柱礎間以薄條石鑲嵌。

石人石馬 位於城東台地的桓侯廟,(亦稱張王廟,1983年毀壞)。俗稱公母二馬,提腿欲行狀,有執轡右人各一侍立馬旁。馬以整塊砂石鑿成,奇偉雄壯。左側石馬高2.38米,長2.8米。馬韁上陰刻“萬曆辛亥歲季夏月四日良旦印官田夫人立”。石人高1.9米,著盔甲、佩劍、抱傘,侍立馬頭旁。右側石馬高2.08米,長2.8米,馬韁陰刻“萬曆辛亥歲季夏月廿四日良旦峒主覃傑同男覃文仲修立。”石人頭損毀,殘身高1.6米,著盔甲侍立馬旁。1979年省政府撥款新修罩馬亭。

土司墓葬群 址東北角高坡上,有並列兩座明代墓葬,一為土司王墓,一為覃鼎夫人田氏墓,占地400平方米。土司王墓墓室4間,石門洞開,內無葬物。墓前為“八”字形祭台,前端各立一小獸,兩側飾以精雕麒麟,高約1米。田氏夫人墓在土司王墓左側。碑面中刻“明顯妣誥封武略將軍覃太夫人田氏之墓”,前記“孝男印官覃宗堯記”,後題“皇明崇禎歲庚午季夏吉旦立”。

武略將軍覃鼎墓 石砌土堆,長3米,寬2米,高1.2米,墓前立一門櫃形石碑,刻“武略將軍覃公諱鼎之墓”,上款“庚午歲季春吉旦”,下款“孝男覃宗堯”。

覃鼎墓南六七米處,有同時期,同型制,同等級的將軍墓5座,多無碑記。另土司城背後玄武山叢林中,存有多座同格局的墓葬群,其中1座為江陵人張雲松之墓。

皇城典故

 唐崖土司城遺址 唐崖土司城遺址

沿著山間平坦的砂岩石逕行走,如果沒有人提醒你,這就是三四百年前唐崖土司城的街道,你一定不會想到自己正行走在一座古城池裡。左右環顧,但見青山環抱,綠水纏繞,農舍莊稼,炊煙繚繞,哪有什麼城郭的痕跡?然而,這裡真真切切就是唐崖土司城的遺址。唐崖土司城距鹹豐縣城西北30公里,始建於元末,至今已有663年。曾有一位新華社記者將它描述為“比北京紫禁城還要大的土司王城”,也有學者把它定位為“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土司城遺址”。鼎盛時期的唐崖土司城,規模宏大,氣勢恢弘,占地100餘公頃,的確比故宮(紫禁城)的占地面積(72公頃)還大。但用“保存最完好”來介紹唐崖土司城遺址並不妥當,畢竟當年的“三街十八巷”如今只能依稀可辨,而史料上所述的衙署、官言堂、錢庫、書院、跑馬場、靶場、左右營房、御花園、教堂場、牢房、月台、萬獸園以及8大寺院、36箍井等等,無論如何是找不到一點蹤影的了。儘管如此,只要你到了鹹豐縣尖山鄉的唐崖土司城遺址,親手撫摸石人石馬石牌坊,用心瞻仰土王陵墓夫妻杉,這些歷經歲月磨礪的人文和自然景觀,至今依然閃爍著清幽的年輪之光,一定會使你流連忘返。作為國務院核定的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崖土司城遺址的“鎮城之寶”當屬皇帝御賜修建並授書的“荊南雄鎮”石牌坊。牌坊高6.8米、寬6.3米,四柱矗立,前後為高兩米多的石鼓護柱,石鼓前有一對石獅。此牌坊系明朝天啟三年(1623年)熹宗皇帝為表彰土王覃鼎率土家軍隊為朝廷征戰立下顯赫戰功而賜予的。有證可查的是:明朝天啟年間,覃鼎率兵先後奉命征討重慶地區的樊龍、樊虎、奢崇明、奢社輝,皆勝利而歸。明熹宗朱由校因此頒布皇令兩道:敕建平西將軍“帥府”,興建功德牌坊一座,並授書“荊南雄鎮,楚蜀屏翰”八個大字以示嘉獎。覃鼎因此成為唐崖土司的一代天驕。在他的統治時期,唐崖土司達到了鼎盛階段。“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的雍容華貴,與覃鼎的名字緊緊地連在了一起。細觀石牌坊的正反兩面,可見上面刻有“土王出巡”、“漁樵耕讀”、“雲吞雨霧”、“哪吒鬧海”、“槐蔭送子”等浮雕圖案,既體現了中原文化的滲透影響,又保留著土家文化固有的特色,反映出漢文化與巴文化的完美結合。

土司城遺址的東面,是綠波蕩漾的唐崖河,河畔建有桓侯廟(張飛廟)。實際上,真正的桓侯廟早已坍毀,如今所謂的桓侯廟其實只是1979年由省政府撥款修建的一個“罩馬亭”,但它仍不失為唐崖土司城遺址中的又一精華。桓侯廟本是供奉張飛的地方,當地的百姓至今仍有到此祭拜的習俗(儘管沒有了廟宇,也沒有了張飛的神像),這與當地悠久的生豬飼養傳統有關。因張飛的出身系一介屠夫,把他請到唐崖河畔鎮守司城,驅除豬瘟,保佑畜業興旺,實在是土王覃鼎的明智之舉。但後來為什麼一對石人石馬取代張飛成了桓侯廟的主角,實在讓人有些費猜疑。但可以肯定的是,由土王覃鼎之妻田氏親自策劃打造的這對石人石馬從一開始就進駐了桓侯廟。清鹹豐歲貢熊飛在《過唐崖謁張桓侯廟》的詩中寫道:“崖疆已改新周索,石馬如騰古閬州。國士有風威不猛,千秋廟貌枕江流。”這裡就提到了廟內的石馬,也描寫了倒影於唐崖河中的桓侯廟,雖樓宇淒涼,卻不失壯觀。石人石馬如今基本保存完好(只可惜其中一石人的頭已不知去向),相傳是土王覃鼎的妻子田氏為紀念其夫的卓著戰功而塑造的。石馬系“公母二馬”,肥壯卻不算高大,二馬提腿欲行,左右各有一名執轡的石人侍立馬旁。其石馬“儻權奇,勢如騰驤”;石人“執轡其旁,如控馭狀”,栩栩如生,顯示了土家族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藝。為什麼要雕刻一對石人石馬來表達對夫君的敬意?為什麼要把這對石人石馬安置在張桓侯廟中?答案似乎難以找到,但我們可以想像當初的盛況:覃鼎與田氏分別騎坐在這公母二馬之上,那種君臨天下的王者風範顯露無遺,難怪當地人一直稱土王為“土皇帝”。

在如今的唐崖司村,當地人均稱土司城為“皇城”,稱土王的陵墓為“皇墳”。漫步整個土司城遺址,總會有兩個人的身影閃現在這舊址中的每一個角落,他們就是土王覃鼎和他的妻子田氏。可以說,現存的唐崖土司城遺址,其實就是這兩個人的“皇城”。

在土司城遺址北面高地上,有一座土王陵墓,是遺址內保存最完好的土王陵墓,堪稱全國土司陵的唯一。這應該是覃鼎的陵墓,但卻沒有墓碑說明(唐崖土司的歷代土司王,都沒有在墓碑上刻下姓名)。它的建築氣勢不凡,全是選用當地上等的石料建造,像是一所仿木結構的行宮,帶有雕刻的小格窗、屋檐、筒瓦及可以開合的石門,上面還雕刻著花紋圖案,昭示著墓主人的顯赫地位,也顯示了當時土家工匠精湛的工藝水平。

不敢在墓碑上留名,最直接的原因是害怕後人盜墓。據說覃鼎生前修了48座墓,死後又用了48口一模一樣的棺材,按同一規模和葬祭儀式,在同一時間出殯,以混淆視聽。然而覃鼎之妻田氏的陵墓卻是立了石碑和牌坊的,石碑上鐫刻著“明顯妣誥封武略將軍覃太夫人田氏之墓”。或許是緣于田氏在唐崖司聖母般的地位,或許是緣於對母親人格魅力的一種自信,覃氏之子毅然將母親的墓碑昭然明示,想必也是為了讓世人膜拜敬奉。

如果說覃鼎的軍功是由功德牌坊來彰顯的,田氏的賢良則是通過世代子民的口碑相傳的。田氏是龍潭安撫使的女兒,才智超群,精明能幹,乃女中之佼佼者。當年唐崖覃氏土司與龍潭田氏土司之間常年為爭奪地盤而兵戎相見。為了平息戰亂,龍潭安撫使提出“和親”之策,於是其女田氏作為和平大使,與唐崖宣撫使覃鼎結為夫婦。土司之間的戰爭也因此偃旗息鼓。

田氏是一位難得的開明女子。在與外界的接觸之中,田氏看到了漢人先進的文化和生產力。一次去峨眉山朝聖的時候,她專門派人在成都等地學習當地漢人養豬、種桑、養蠶、刺繡等技術,回來後傳授給當地百姓土民。唐崖司一帶養豬的傳統就此流傳下來。如今,唐崖司所在地的尖山鄉已是全省聞名的“仔豬第一鄉”。田氏在土司內務管理上,也有其獨到之處。覃鼎去世後,其子宗堯即位,頗行不道,田氏繩之以禮法,並親自主持了一段時間的政務。在這段時間裡,“內則地方安謐,外則轉輸無乏”。後來,田氏將王位傳給了覃鼎的侄子覃宗禹。這是唐崖土司史上子襲父位的一個例外,它反映了田氏的遠見卓識和公正無私。

..唐崖土司城遺址

玄武山上,生長著一對蒼翠挺拔的水杉樹,相傳系覃鼎、田氏於明朝天啟年間親手所栽,至今已有380餘年。其樹高44米,冠幅225平方米,兩樹枝幹連理,如夫妻攜手,相親相愛,因此被後人稱為“夫妻杉”。夫妻杉成了唐崖土司王朝夫榮妻貴的象徵,也反映出覃鼎、田氏彼此間的互敬互愛。而在唐崖司村北面有一“妃子泉”,傳說覃鼎的宮妃們常常到此浣洗沐浴。難道覃鼎真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不得而知。我們看到的只有眼前這參天挺拔的夫妻杉,每一陣清風掠過,講述的都是一代土司梟雄覃鼎與夫人田氏的忠貞愛情故事。它讓我們相信,覃鼎、田氏這一對土王夫妻有著浪漫而篤深的感情生活。唐崖土司城遺址像一幅陳年的歷史畫面,讓我們感受到的只是幾個蒙太奇式的故事片段,我們只能憑藉想像的翅膀去俯瞰唐崖土司鼎盛時期的輝煌。然而唐崖土司的歷史,其實是幾經興衰沉浮的:元建制時,功授宣慰使司;明洪武四年,因“過”降為長官司;永樂二年升授宣撫司,並頒授活龍、菖蒲二副司;天啟年間復為宣慰司;清康熙十八年又降為長官司,直到改土歸流。歷代土司對所轄的土民,“殺人不請旨”,可以任施酷刑。縱使覃鼎時期的繁榮,也抹不去百姓土民的痛苦。

唐崖土司城遺址內的重要文物雖然都打上了覃鼎、田氏夫婦的烙印,但唐崖土司自元至正六年(1346年)首位土司首領覃啟處送鎮守唐崖始,世襲王位,延續了18代,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歸流設鹹豐縣時結束,歷時共389年。道光年間鹹豐縣拔貢馮永旭有《唐崖司》一詩,記載了唐崖土司城的沒落:“煙樹蒼茫望里分,當年歌鼓寂無聞。惟留廢苑埋芳草,但見空山走白雲。古木寒鴉元武寺,斜陽衰柳土司墳。千秋憑弔情何極,況聽哀猿又叫群。”從馮詩中可以看到,改土歸流之後,唐崖土司城便已被廢棄,變成了一座荒城。然而區區一個蠻夷土司,它曾經擁有的旺盛生命力,與中國封建主流社會所形成的“一國兩制”,是值得注意的政治現象,更是值得思索的文化現象。走進唐崖土司城遺址,不僅可以引發悠遠的懷古之情,也能沿著三街十八巷的幽幽石徑,走進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另類王朝。

著名景點

夫妻杉

玄武山上的一對蒼翠挺拔的夫妻杉,相傳系覃鼎宣慰使的夫人田氏於明天啟年間親手所栽。至今,樹高44米,冠幅225平方米,兩樹枝幹連理,並峙而立,如夫妻攜手,恩恩愛愛。土司墓群處於土司城後山一帶,建造別具一格。這裡集中地體現了土家民俗文化。

唐崖土司王城,明清時際鼎盛,號稱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機構設定頗具完整,有衙署、官言堂、大小衙門、金庫,牢房、閱台、書院、靶場、左右營房、箭道、御花園、萬獸園等。田氏夫人由喜奉佛,自朝奉峨嵋山歸來後,在司城內建造大寺堂、玄武寺、張飛屆,使司城更為壯觀。

土司城

在山水秀麗的唐崖河西岸玄武山麓,土司城帥府內,布設機構頗完整,建有衙署、官言堂、大小衙門、牢房、閱台書院、靶場、萬獸園等。唐崖土司曾是尖山、活龍、二仙岩、清坪一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土司城內有三個主要景點:石牌坊、石人石馬、土司王墓。

石牌坊

是全石仿木結構,亭閣式斗拱建築,飛檐翹角。明朝天啟年間,土王覃鼎奉調出征,功勳卓著。朝廷賜建的功德牌坊,正面書“荊南雄鎮”,背面書“楚蜀屏翰”,正反面還有“土王巡遊”、“漁樵耕讀”、“雲吞雨霧”、“哪吒鬧海”、“槐蔭送子”等浮雕圖案。大門上兩角有象鼻對峙,兩側基石柱各有撐鼓,石柱兩側配有石獅,典雅莊重,古樸壯觀,至今保存完好。有關專家認為,在整個武陵土家地區所存石牌坊中,此牌坊堪稱第一,置於全國所有明代石坊中,也毫不遜色。

申遺成功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5年7月4日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聯合申報的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遺址、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三處遺址均是土司制度鼎盛時期的遺存。

意義

鹹豐縣代理縣長鄭東來說,唐崖土司城遺址具有世界價值,是鹹豐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鹹豐縣將以此為契機,推動全域旅遊,打造“休閒旅遊目的地,世遺土司文化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