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苕溪


東苕溪,又名龍溪、仇溪、余不溪,上源由南、中、北三個支流組成,在浙江省東北部,而以南苕溪為正源。源出東天目山北部平頂山南麓,山峰海拔1166.8米,南流折東流,與中、北苕溪會合後,流至瓶窖稱東苕溪。瓶窖以下至全村,左有安溪匯入,至德清縣城,左有湘溪、余英溪匯入。德清至湖州左有埭溪匯入。解放後建東苕溪導流工程,自虎墩山沿導流經橫山、鮑山,至湖州市西的杭長橋與西苕溪匯合。
東苕溪杭長橋以上有流域面積2267平方千米,幹流長165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8.7立方米/秒,年徑流量15.4億立方米,自然落差524米,水能理論蘊藏量1.54億立方米,可能開發裝機容量0.35萬千瓦。已建成水電站2座,總裝機容量0.27萬千瓦。
主河道原經德清,在湖州與西苕溪匯合後入太湖。東苕溪在湖州市白雀塘橋以上河長151.40公里,流域面積2265平方公里,其中杭州市境內長103.70公里,流域面積1604.10平方公里。東苕溪與京杭運河、上塘河、錢塘江是流經杭州市境內的四大江河。
苕溪流域最大降水量2428毫米(1954年),瓶窯站歷年最高水位8.97米(1984年6月 14日),歷年最低水位2.17米(1978年9月9日),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0.4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為21億立方米(1954年),最小年徑流量為5.06億立方米 (1978年),多年平均流量30.8立方米每秒,最大洪峰流量795立方米每秒(1984年6月14日),最小流量為6.74立方米每秒(1984年10月2日),每年枯季,當東苕溪水位低於太湖水位時,常發生逆流而產生負流量。東苕溪流域有時也因降水量較小而發生乾旱。
歷史上東苕溪是浙江省洪害嚴重的河流之一。自南而北蜿蜒流淌於杭嘉湖地區西部,左依崇山峻岭,右接平原低地,居高臨下,勢如建瓴。東西苕溪上游均依天目山,是浙江省暴雨中心。山高嶺峻,坡陡流急,加之下遊河道泄水能力不足等原因,山洪直接威脅杭嘉湖平原,洪澇災害頻繁。東苕溪右岸建有西險大塘。西險大塘是東苕溪的右岸大堤,因位於杭州之西,堤塘險要,故稱西險大塘。西險大塘起自餘杭鎮的石門橋,經餘杭、瓶窯、安溪、獐山至湖州德清大閘止,全長44.94公里,其中杭州市境內長38.98公里。西險大塘是杭州城市防洪和杭嘉湖平原的安全螢幕障
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以水利為要務,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在東苕溪上游先後興建青山、里畈、四嶺、水濤莊、對河口等五座大中型水庫。設計總庫容量4億多立方米,控制面積近千平方公里。中下游截彎取直,新建南、北湖分洪閘,興建排澇機埠,加固圍堤,開挖導流港;加固加高西險大塘,對東苕溪進行全面整治,災害明顯減少。

太湖流域

太湖流域面積36900平方公里,行政區劃包括江蘇省蘇南地區,浙江省的嘉興、湖州二市及杭州市的一部分,上海市的大部分。提示:參考資料少的詞條可用一兩句話進行描述,可不添加摘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