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蘇州市轄區]

吳江[蘇州市轄區]

吳江區,隸屬於江蘇省蘇州市,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最南端。地處蘇、浙、滬三省市交界處,介於北緯30°46′~31°14′、東經120°21′~120°54′,東接上海市青浦區,南連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桐鄉市和湖州市南潯區,西臨太湖,北靠吳中區和崑山市,東南與浙江省嘉善縣毗鄰,東北和崑山市接壤,西南與浙江省湖州市交界。面積117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67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22.7%。下轄3個街道、8個鎮。戶籍人口83.27萬人(2017年末)。公元909年,吳江建縣。1992年,吳江撤縣建市。2012年,吳江撤市設區。吳江地處水鄉河道縱橫,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吳江文化屬吳越文化,吳江人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吳江擁有140多位著名歷史人物,較傑出的有春秋時期的范蠡,唐代文學家陸龜蒙,清代天文學家王錫闡,辛亥革命風雲人物陳去病,愛國詩人柳亞子,社會學家費孝通等。國學大師南懷瑾晚年定居吳江,太湖大學堂已成為國學文化的重要傳承及傳播地。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讀史方輿紀要》卷24蘇州府吳江縣:吳江“在縣東門外,即長橋下分太湖之流而東出者,古名笠澤江,亦曰松陵江,亦曰松江”。今稱吳淞江。吳以吳江(即吳淞江)為名。(中國地名語源詞典)

蘇州市吳江區風景 蘇州市吳江區風景

吳江的歷史要從距今6000多年前的馬家浜文化算起,吳江 就有先人在桃源鎮的廣福村一帶活動,過著耕種狩獵的生活。隨著開發江南進程的逐步推進,吳江逐漸繁榮起來。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東遷重新併入烏程。一直到唐代,吳縣和烏程都在蘇州的管轄之下。梁開平三年(909年)吳江建縣,縣治設松陵,屬蘇州。元元貞二年(1296年)吳江縣升為州,明洪武元年(1369年)復為縣。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吳江縣偏西地設震澤縣,偏東地為吳江縣。1912年吳江、震澤兩縣複合為吳江縣,隸屬江蘇都督府。

1949年4月29日吳江解放。

1949年解放後,吳江縣先後分設8個區、10個區、9個區、5個區。1957年吳江區撤區並鄉,共設23個鄉,7個縣屬鎮。1958年吳江區農村成立20個人民公社,1962年又增設3個人民公社。 1983年恢復鄉村建制,黎里鎮與黎里鄉合併,實行鎮管村,吳江區共設7個鎮,22個鄉。1985年又有5個鄉鎮合併。自1987年起吳江區各鄉陸續撤鄉建鎮。

吳江區位置圖 吳江區位置圖

1992年2月1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吳江縣,設立縣級吳江市。

2000年,吳江市轄21個鎮。

2004年,吳江區全面完成撤鄉建鎮,共設松陵、盛澤、同里、震澤、黎里、平望、蘆墟、桃源、橫扇、七都10個鎮。總人口77.75萬人。

2006年10月12日,蘆墟與黎里兩鎮合併,成立汾湖鎮,與“江蘇吳江汾湖經濟開發區”區鎮合一。

2011年12月22日,江蘇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銷橫扇鎮,將原橫扇鎮行政區域併入松陵鎮,將松陵鎮的奧林清華、水鄉、新園、蘇河4個居委會和長安、蘆盪、捕撈、聯團、高新、吳模、梅里7個村委會區域劃出,設立濱湖街道,辦事處駐鱸鄉南路1407號。行政區劃調整後,吳江市轄1個街道、8個鎮:濱湖街道、松陵鎮、同里鎮、平望鎮、汾湖鎮、盛澤鎮、七都鎮、震澤鎮、桃源鎮。

2012年8月,“江蘇吳江汾湖經濟開發區”更名為“江蘇省汾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012年9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吳江市,設立蘇州市吳江區 。

2012年10月29日上午,吳江撤市設區大會在該區人民劇院召開。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等蘇州市四套班子主要領導為吳江區委、吳江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揭牌。曾多年位於百強縣“第一方陣”的吳江翻開了其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2013年5月28日,為加快黎里古鎮保護開發的要求,進一步推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申報工作,汾湖鎮正式更名為黎里鎮,黎里鎮與江蘇省汾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繼續實行“區鎮合一、以區為主”管理體制。

2013年年底,吳江經濟開發區與同里鎮合併 。

區劃

鎮/開發區/街道下轄社區下轄村委會(個)
同里鎮 8個(東新、魚行、富漁、屯漁、富土、屯村、江陵、龐山湖) 5個居委會、11個村委會
黎里鎮 (原汾湖鎮) 9個(鎮東、鎮西、新區、莘塔、金家壩、黎星、興黎、振黎、北厙) 48
平望鎮 7個(西塘、河西、南大、新建、南新、新誠、梅堰) 21
盛澤鎮 20個(太平、里安、工廠、花園、盪口、橋北、新民、印染、新生、壇丘、盛虹、永和、茅塔、楊扇、蔬菜、盛漁、郎中、白洋、譚漁、南麻) 27
七都鎮 4個(七都、廟港、漁業、西漾漁業) 22
震澤鎮 4個(鎮南、砥定、石瑾、貫橋) 23
桃源鎮 3個(南區、北區、銅羅) 28
松陵街道以原松陵鎮的西塘、北門、鱸鄉三村、鱸鄉二村、東門、城中、石里、西元圩、梅石、祥泰10個居委會和南厙、江新、南劉、第二漁業、戧港5個村委會區域以及原濱湖街道的奧林清華、水鄉、新園、蘇河、湖濱華城、龍河、水秀、長板、冬梅9個居委會和長安、蘆盪、捕撈、聯團、高新、吳模、梅里7個村委會區域為松陵街道行政區域。 19個居委會、12個村委會
江陵街道以同里鎮的儀塔、厙浜、同興、柵橋、葉明、方尖港、葉澤7個村委會區域以及原松陵鎮的江陵、龐山湖、新港、新柳溪、湖東5個居委會和清樹灣、姚家莊、花港、柳胥、吳新、淞南、三里橋、龐北、龐南、龐東、龐山、龐楊、白龍橋、凌益、龍津、西聯16個村委會區域為江陵街道行政區域。 5個居委會、23個村委會
橫扇街道以原松陵鎮的八坼、菀坪、橫扇、滄浦、漁業5個居委會和直港、石鐵、聯民、湯華、友誼、友聯、新營、黑龍、練聚、農創、星字灣、四都、北橫、葉家港、滄洲、姚家港、聖牛、雙灣、大家港、厙港、誠心、安湖、同芯、王焰、新湖、菀南26個村委會區域為橫扇街道行政區域。 5個居委會、26個村委會

地理

吳江全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攝氏度左右,年平均相對濕度78%,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平均氣壓1015.7hpa,年平均風速3.2M/S。 風向 :常年最多風向為東南風(夏季),其次為西北風(冬季);無霜期200~240天;年日照45%。 適合農作物和水生作物生長,全境無山,地勢低平,自東北向西南緩慢傾斜,南北高差2米左右,田面高程一般3.2~4.0米,最高處5.5米,極低處1.0米以下。

人口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 857104人,其中:松陵鎮 135942人、同里鎮32445人、菀坪鎮 15983人、屯村鎮 21477人、莘(shen)塔鎮 21634人、蘆墟鎮 34350人、北厙鎮 33388人、金家壩鎮25766人、黎里鎮 41543人、平望鎮57469人、梅堰鎮 31436人、盛澤鎮137487人、南麻鎮21799人、八都鎮28497人、橫扇鎮28999人、七都鎮37031人、廟港鎮 28710人、震澤鎮47390人、銅羅鎮 26552人、青雲鎮25166人、桃源鎮24040人。

2003年末吳江區戶籍總人口為772186人,吳江區非農業居民231614人。

據《蘇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吳江區人口1275090人,2000-2010年年平均增長3.86%,占蘇州全市的12.18%。

2012年末,吳江區戶籍總人口為804868人,比上年增加3084人,其中男性人口397629人,女性人口407239人,男女性別比為100:102.4。全年出生7861人,出生率為9.77‰;死亡6078人,死亡率為7.5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22‰。全區非農業人口369489人。2012年末全區登記外來暫住人口70.19萬人。

經濟

2000年,吳江市(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81.20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3487元。2007年,吳江市(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18.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8149元。

2012年,吳江區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41億元,比上年(以下同)增長10.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將突破10萬大關,按現行匯率折算人均超過1.6萬美元。2012年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355.81億元,增長9.5%,其中地方公共預算收入119.32億元,增長5.7%。財政支出245.21億元,增長7.7%,其中公共預算支出108.88億元,增長0.8%。

農業

吳江區位於長江三角洲腹地,自然地理條件優越,歷來以生產稻麥和油菜籽為主。區西南部蠶桑生產歷史悠久,東北部水域廣闊,是漁業生產的天然基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於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縛,農業生產水平低下,廣大農民處於貧困狀況。新中國建立後,通過土地改革和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同時,大力興修水利,推廣農業先進技術,改善生產條件,生產水平逐年提高。

1979年1月14日,原吳江縣委在梅堰公社八一大隊等5個生產隊建立“六定獎賠責任制”、“五定一獎賠生產責任制”試點,此舉揭開了吳江區農村改革的序幕。1983年秋,吳江區農村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9年,人民公社體制解體,農民獲得了自主經營權,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1984年,吳江區糧食總產達到64.18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1985年,吳江區農村調整產業結構,雖然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有所減少,但糧食總產仍達48.64萬噸,油菜籽總產4.3l萬噸,蠶繭總產4709.93噸,水產品總產2.71萬噸。

2000年,吳江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7.30億元。2007年,吳江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56億元,比2006年增長2.7%。

2012年,吳江區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8.09億元,增長9.3%,其中農業產值24.79億元,增長11.1%。全年糧食種植面積21760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171720噸,其中夏糧總產量38295噸,秋糧總產量133425噸。夏糧畝產346公斤,油菜畝產174.9公斤,水稻畝產619公斤。全年肉類總產量17817噸,其中豬牛羊肉產量14952噸,禽肉產量2765噸。全年水產品總產量79178噸。

工業

據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吳江區境內手工紡織、制陶、琢玉、漆器等已有一定水平。唐宋時期,吳江的絲織品是朝廷貢品。至明代中後期,形成以震澤為中心的繅絲、紡經業和盛澤、黃家溪為主的絲織業。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壇丘的冶鐵、屯村的鐵作,已頗具規模。同時,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其他手工業也從分散的家庭手工業逐漸向手工作坊(工場)轉化,出現漆作、木作、竹藤器作、酒坊、糖坊、糧油作坊及磚瓦工場等。明末和清代,絲綢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產品遠銷海外,聲譽日隆。民國7~23年(1918~1934年),吳江區有10個 集鎮先後辦起以供照明為主的小電廠,也為電力繅絲、織綢創造了條件。其間,小鐵工廠、機器印刷業先後產生。日軍侵占吳江期間,日偽當局對工業、手工業實行 統制,使吳江區工業、手工業受到嚴重摧殘。抗日戰爭勝利後,雖然有所恢復,但由於物價昂貴、原材料緊缺,吳江區工業規模和生產水平沒有達到抗戰前的水平。至1949年,吳江區僅有大小企業245家,以絲綢、紡織、糧油、食品等加工工業為主,輔以基礎薄弱的建材和裝配、修理為主的機械行業等,年工業產值2932.31萬元。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著手恢復和發展工業、手工業。1952年,吳江區工業產值4893.90萬元,比1949年增長66.90%。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經過對私營工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工業產值達6107.17萬元,年平均遞增率為4.53%。“二五”頭三年,由於受“大躍進”的影響,盲目新建一大批工廠,生產的產品質量低劣,造成浪費,使吳江區各類工業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1961年起,關停並轉了一批成本高、質量差、效益低的企業,整頓恢復了一批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1962年,吳江區工業產值8505.97萬元。“二五”時期,吳江區工業產值年平均遞增率6.85%。

1963~1965年,吳江區調整工業布局,逐步恢復和發展了生產力。至1965年,工業產值達11791.90萬元,年平均遞增率為11.50%。“三五”時期,正值“文化大革命”前期,正常的生產秩序、工作秩序和企業管理受到衝擊,工業生產發展緩慢。至1970年,工業產值為14991.23萬元,年平均遞增率下降到4.92%。“四五”時期,電子、儀表、冶金、化工、醫藥、塑膠及汽車配件等工業漸次興起。至1975年,工業產值為23936.07萬元,年平均遞增率為9.81%。

20世紀80年代初,吳江在社隊工業的基礎上,大力推進鄉鎮集體企業的發展,從圍繞農業辦工業,就地取材、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的“一圍繞三就地”,到提出鄉鎮工業要上質量、上技術、上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三上一高”;從發揚“四千四萬”精神,走遍“五湖四海”,到轉向“五洲四洋”,吳江的鄉鎮集體企業迅猛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鄉鎮工業產值就在吳江區工業總產值中占有“半壁江山”,成為發展“ 蘇南模式”的典型。

2000年,吳江完成工業總產值413.20億元,比1999年增長10.7%。2007年,吳江完成工業總產值2330.30億元,比2006年增長25.6%。 2012年,吳江區實現工業總產值3791.00億元,增長2.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2997.57億元,增長3.0%,規模以上工業占全部工業的比重為79.1%。

商業

吳江區地當蘇、浙、滬交匯處,民物豐阜,宋元間就已“邸肆間列”。明代,絲綢始銷海外。人清,“絲綢之利日擴,南北商賈鹹萃”。清末,由各鎮周圍物產逐漸形成同里米市、震澤絲市、盛澤綢市,促使吳江區商業不斷興起,商戶逾千家。

民國15年(1926年)前後,區內出現英美洋行代理公司,“五洋”(洋油、洋菸、洋燭、洋皂、洋火)行業隨之興起。24年,吳江區已有60多個行業,4000餘家商號,尤其松陵、同里、蘆墟、黎里、平望、盛澤、震澤等鎮,商店比較集中,行業更為齊全。在商業競爭中,各鎮形成的百年老店、名牌商號40多 家。這些商店大多前店後坊,以批發為主,兼營零售,商品除供應縣內市場外,運銷蘇州、上海、杭州等地。部分絲、綢、羔皮等遠銷日本、中東和歐美各國。日軍 侵占時期,田地荒蕪,交通阻塞,原料枯竭,加上集鎮屢遭戰火,商業受損極為嚴重。繼而,日商在境內實行商品統制,迫使一些民族商業倒閉停業,或轉移他鄉。 抗日戰爭勝利後,商業一度復甦。36年,吳江區有證商戶324l家。但因兵災匪害,通貨膨脹,各業凋敝,市場依然蕭條。

解放後,農、副、工業生產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促進商業的興盛,尤其公營企業建立後,遵照“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對糧食、棉布、油料和絲綢等實行統購統銷和對私營工商業的一系列改造,逐步形成了以國營、供銷社商業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統一市場,促進城鄉物資交流,平 抑物價,安定民心。但自1958年起的20年中,國營商業與供銷社商業幾經撤併,並關閉了所有農貿市場,商業網點不足,流通渠道減少,商業經濟形式單一,人民生活不便。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吳江區進一步形成了以國營商業為主導的多種經濟成分。1985年,吳江區各類商業網點7168個,職工24138人,社會商品零售額為55983萬元。是1952年4143萬元的13.51倍。

2000年,吳江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5989萬元,比1999年增長10.1%。2007年,吳江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9.45億元,比2006年增長18.8%。

2012年,吳江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8.00億元,增長17.0%。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263.76億元,增長15.0%;住宿、餐飲業零售額44.24億元,增長31.7%。

民營經濟

1999年原吳江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引進外資、積極啟動民資、加快企業改制的“三資(制)”工作思路,並出台“低門檻引進、低成本擴張”的措施,拉開了吳江區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序幕。2003年時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來吳江考察時說:(吳江)發展民營經濟起步早、力度大、速度快、效益好,是全省民營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到2007年末,累計註冊私營企業1.6萬家,註冊資本362億元,銷售收入1216億元,銷售收入超億元的民營企業126家,國家級民營企業集團13家,入圍全國民營企業500強5家。

資源

吳江區風光 吳江區風光

吳江區是一個名副其 實的“ 水鄉澤國”。大小數百個湖泊點綴在城鄉間,吳江境內河道縱橫,水域面積占全區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特別是古鎮同里,路由橋通,家家臨水,戶戶通舟,是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被譽為“ 醇正水鄉、舊時江南”。京杭大運河、太湖以及汾湖、九里湖等自然景觀各具特色。

吳江區適合農作物和水生作物生長,素有“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

吳江土壤以壤土質的黃泥土和粘土質的青紫泥為主,其次為小粉土。吳江耕地面積70萬畝,主要農作物有水稻、麥子、油菜和蠶桑、苗木等,水生作物有席草、蓮藕、芡實、茭白、蓴菜等。

交通

吳江客運站 吳江客運站

1980年2月12日,吳江至同里段公路竣工通車,這是吳江區第一條縣建公路,也是第一條農村公共汽車線路通車。到2007年底,吳江區已建城鎮道路537.7公里,二級以上公路密度達每百平方公里49.9公里,市鎮以上公路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8公里。隨著蘇嘉杭、滬蘇浙、申嘉湖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同周邊大城市形成1小時都市圈,所有鎮村開車20分鐘可上高速公路、30分鐘左右可達市區,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2007年8月,吳江區新汽車客運站投入使用,進一步最佳化了吳江的交通運輸樞紐功能。

吳江地處江、浙、滬三地交界處,交通極為便利。境內蘇嘉杭高速公路、227省道、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318國道、太浦河、滬蘇浙高速公路(吳江段)橫穿東西。2012年末全市擁有等級公路里程23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6公里,一級公路207公里。基本建成所有鎮20分鐘內上高速公路、30分鐘內到達市區、過境車輛40分鐘內離境的道路交通格局。境內公路收費站點全部遷移至省際邊界。 並擁有吳江車站和盛澤車站兩個一級汽車客運站;鐵路有滬寧線的蘇州站,滬杭線的嘉興站,以及規劃中的蘇嘉城際貫穿南北;內河航道有京杭大運河江南運河段和長湖申運河江蘇段。

航空

吳江水運 吳江水運

上海虹橋國際機場(距50公里,約50分鐘車程)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距90公里,約90分鐘車程)

蘇南碩放國際機場(距60公里,約50分鐘車程)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距200公里,約2小時30分車程)

杭州蕭山國際機場(距130公里,約1小時30分鐘車程)

鐵路

蘇州火車站(距約25公里)、 嘉興火車站(約40公里)

港口

江蘇張家港(距離140公里)、太倉港(距離100公里)

上海洋山深水港(距離130公里)、浙江乍浦港(距70公里)

社會

科技

吳江部分景點圖片 吳江部分景點圖片

2012年,吳江區批准立項的省級以上科技項目69項,其中國家 級37項,省級32項。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9家,累計127家。新認定的省高新技術產品175項,累計達897項。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6家,累計20家;新增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家,累計28家。預計全年專利申請量4萬件,專利授權量近3萬件。

教育

1984年12月10日,恢復江蘇省吳江師範學校,校址設在松陵鎮。

2003年2月,省教育廳批准,成立南京郵電大學吳江職業技術學院。吳江師範學校、吳江電大、成教中心併入南郵吳江職業技術學院。學院建成後成為吳江區第一所高等學府,吳江的國民教育體系得到了完善和提高。

截至2012年末,吳江區共有學校116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1所、中等職業教育2所、普通中學36所、國小34所、幼稚園42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全區在校中國小學生總數91036人,其中國小在校學生為50430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為34334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為6272人。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10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99.6%,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100%。

截止2013年,吳江擁有蘇州信息學院(原南京郵電大學吳江學院)一處大專院校;震澤中學、盛澤中學、吳江中學、吳江高級中學四所省市級重點中學,其它各類中國小校70餘所。

文化

吳江民間文學源遠流長,蘊藏豐厚,尤以蘆墟山歌的高亢嘹亮、感情真摯樸實、曲調優美清新、鄉土氣息濃厚,在吳中獨樹一幟。流傳的民間舞蹈、戲曲曲藝、民間工藝流派紛繁,各呈千秋。吳江人主食以大米為主,雜糧僅用作調節口味,其中盤龍糕、閔餅、麥芽塌餅、熏豆、震澤黑豆腐乾等都是體現吳江特色的名吃名點。

截至2012年底,吳江區擁有文化館1個,鎮文化站8個。全年舉辦各類展覽會(區博物館)30次,組織各類文藝演出3055場次。擁有區級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量138.87萬冊,借閱人次60萬人次。擁有影劇院3家,席位2885張。有線電視入戶率102.3%,廣播和電視覆蓋率均達到100%。

方言

吳江[蘇州市轄區] 吳江[蘇州市轄區]
吳語-吳江話 吳語-吳江話

吳江話為蘇州市吳江區使用的方言,屬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吳江居民絕大部分屬漢族江浙民系。

吳江話保留濁音、入聲和尖團音分化。吳江話蘊含吳江文化。保護吳江話是吳江人的責任。

衛生

截至2012年末,吳江區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60個,其中醫院8家、衛生院16家,全區各類衛生工作人員5687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351人,註冊護士1987人。擁有核定床位數3696張,其中醫院2687張,衛生院859張,護理院150張。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38.75萬人。

旅遊

同里古鎮 同里古鎮,江南六大名鎮之一。始建於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水鄉古鎮。距蘇州市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面積33公頃,為五個湖泊環抱,由網狀河流將鎮區分割成七個島。古鎮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她是江蘇省最早(1982年),也是唯一將全鎮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鎮。1995年更被列為首批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1998年水鄉古鎮和退思園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同里古鎮 同里古鎮
退思園位於蘇州市吳江區同里鎮,建於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園主任蘭生,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正月,任蘭生落職回鄉,花十萬兩銀子建造宅園,取名“退思”。其弟任艾生哭兄詩有“題取退思期補過,平泉草木漫同看”之句,退思園的設計者袁龍巧妙利用不到四畝面積,設計了坐春望月書樓、琴房、退思草堂、鬧紅一舸、眠雲亭等建築。
退思園 退思園
震澤古鎮師儉堂位於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震澤鎮寶塔街西端(舊坊名仁里坊)。始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重建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占地2700餘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700餘平方米,大小房屋150餘間。原三面臨水,一面臨街。它以寶塔街為界,分路南路北兩部分,為一集河埠、行棧、商鋪、街道、廳堂、內宅、花園、下房等於一體的江南民居古建築群。師儉堂街中建宅、宅內含街,是反映晚清工商紳士坐行經商的地方特色的建築。
師儉堂 師儉堂
慈雲塔為六面五級,磚木結構,高 38.44米 ,由塔壁、迴廊、塔心組成。自第二層起每施平座腰檐,並辟有三面壺門,開口方位上下相錯。第四層有楠木剎柱直透頂端。塔剎由鐵質覆缽、仰蓮、相輪、寶蓋、寶珠、受花和銅質寶瓶組成。鐵鏈分系六角,角端掛有銅鈴。鈴稱檐馬,俗呼驚鳥。風過鈴響,迴蕩空中。塔內有木梯可迂迴拾級而上。每逢夕陽西沉,登臨第五級,北望洞庭,南瞰麻溪,《震澤八景》謂之“慈雲夕照”。
慈雲塔 慈雲塔
黎里古鎮黎里位於吳江城區東南30公里處,隸屬於汾湖鎮,是一座保存較好的江南古鎮。鎮為一河兩街,兩岸保存下來的大多是明清建築的二層樓房,鋪麵店堂毗連相接。古鎮另一個特色是長長的駁岸,全部用介稽石壘築而成。黎里還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詩人柳亞子的家鄉,其故居現為柳亞子紀念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許多中外人士慕名前往參觀。
柳亞子紀念館 柳亞子紀念館

獲得榮譽

2017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

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區。

2018年9月,《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在京發布,白皮書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綜合評析了全國968個地級市市轄區發展情況,並以統計數據為依據,量化評選出2018年中國百強區,其中吳江區位列第19名。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

2018年10月,榮獲《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2018》2018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著名人物

自春秋起至明清的二千多年間,吳江湧現了一大批著名的歷史人物。屬吳江籍或長期生活在吳江的歷史人物有140多名,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范蠡,西漢詞賦家嚴忌、嚴助父子,西晉文學家張翰,南朝梁陳間文學訓詁學家、畫家顧野王,唐代文學家陸龜蒙,宋代進士謝景初、謝濤,明代詩文家史鑑、沈顥、園林建築師計成,清代天文學家王錫闡、文學家吳兆騫、詞曲家徐曦、醫學家徐大椿等。到了近代,又誕育了辛亥革命風雲人物陳去病,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詩人柳亞子,革命烈士張應春,國學大師金松岑,文學家范煙橋,社會學家費孝通,原財政部長項懷誠,武警政委許耀元上將等一大批傑出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